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毕业复习及练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7 23: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毕业复习指津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复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熟练地划分文章的段落。



2.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方法指津



划分段落方法指津



分段,就是按文章的逻辑顺序,理清思路,分出几个部分,这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阅读时给文章分段,在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分段,应遵循的原则。



1.单一性原则。一个段落只有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意思联系不密切的自然段不能合并在一个段落里。



2.完整性原则。同属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段要合在一起,不能分在几个段落里。



3.连贯性原则。一篇文章各段的意思是连贯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互相衔接。



二、分段,应了解的划分依据。



1.按事情发展阶段分段。一篇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无论顺叙还是倒叙,文中都有原因、经过和结果。分段时就是要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把它们单独作为一个意义段。如《凡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即全文分为“写信前,担心(第1—2自然段)——写信时,伤心(第3—19自然段)——写信后,希望(第20—21自然段)”三部分。



2.按时间推移变化分段。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了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或句子,分段时找出这些词句,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除开头外,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变化来叙述的:那年的春天,被捕前(第2—7自然段);4月6日,被捕时(第8—17自然段);十几天后,法庭上(第18—28自然段);4月28日,被害后(第29—32自然段)。这样课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3.按地点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变换的词句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如《草原》按照地点变换写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这些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呢?“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4.按事物材料性质分段。一般状物、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分段。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就可以一个方面归为一段。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按事物的材料性质用空行来分段:众人悼念鲁迅——谈论《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5.按文章结构关系分段。有的文章开头总起或结尾总结,或这两者都有(即总分总关系)。对于这样的文章,在分段时可以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如《索溪峪的“野”》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索溪峪的“野”的?开头概述索溪峪总的特点是“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野”性十足、游人的“野”。这样全文分为两段。



三、分段,应掌握的思考方法。



分段的思考方法,主要有三种。最重要的是“整体分割”,在大致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结构的规律性知识,分析一下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全文分成几个阶段或几个方面。



此外,还有“重点突破”和“相邻合并”两种。“重点突破”是先看文章重点写什么,找出重点段的起止点,然后照顾其前后写什么,可分几段;“相邻合并”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把描写说明同一方面的邻近的自然段归并成结构段。



概括段意方法指津



概括段意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它是理解文章内容思想的基本环节,是分析、感悟文章的重要手段。



一、概括段意的要求。



概括段意,一是准确,即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而不能从思想角度去概括;二是简洁,即言简意明,但不能写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三是完整,即通顺明白,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二、概括段意的方法。



1.摘录原句法。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比如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作为段意。如《詹天佑》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直接引用它作为段意。



2.串连要点法。一个段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找出各自然段的意思或要点,然后把这些自然段的要点串连起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段意。如《詹天佑》第三段讲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因此段意可串连为:詹天佑主持工程技术人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



3.取主舍次法。一段话里如果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次之分。概括段意时应抓住主要的意思,舍去次要的,就得出段意。如《草船借箭》第一段,写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既有周瑜的诡计,又有诸葛亮的对策。从全文看,事情的起因在周瑜身上,因此,归纳段意得抓住“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归纳成“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



4.归并升级法。有些段意,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段(第5—10自然段)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然火柴后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幻景,段意可以概括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后,她看到的美丽幻景。



5.抓住要素法。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据进行概括。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四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一个北风怒号的黄昏,伯父在大街上热情地救治和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导学示例



断尺



星期天,我和申明等同学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举行的数学竞赛。||



到了考试地点,一张布告映入眼帘,上面端端正正写着:“考生必须准备钢笔、尺子、橡皮……”我瞥了一眼,没有在意,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预备铃响了,离开考只有5分钟了。我打开书包,拿出文具盒、草稿纸。咦,尺呢?我呆住了。于是我又翻了几遍书包、文具盒,仍不见尺的影子。我不禁(jīn jìn)暗暗责备自己太粗心,尺,尺啊!考试中一定会有画几何图形的题目,这可怎么办呀?我可真像是吃了二十五只老鼠——百爪挠心。再看周围,同学们早已做好了准备,我更是急上加急,简直六神无主了。||



“徐斌,什么东西丢了?”坐在我身后的申明见我这副模(mó mú)样,关心地问。



“尺!我忘了拿尺……”我在座位上,望着文具盒发呆,额角(jiǎo jué)上渗出了汗。



离正式考试只有两分钟了。我如坐针毡。猛听得身后“咔嚓”一声,我惊奇地回过头,申明将一截新塑料断尺递到我手里,我愣住了,“啊,多漂亮的新塑料尺呀!”。我深情地望了望申明,他正拿着另一截断尺,冲(chòng chōng)着我点头微笑。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只手紧紧地握住断尺……||



考卷发下来了,我小心翼翼地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此时,我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了。||



1.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说说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一点通



1.记叙文一般按时间推移、地点变换、事情发展阶段、事物材料性质、文章结构关系来组织材料。仔细一读,就会知道这篇文章分段的依据是按事情发展阶段来划分。



2.小标题一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思想感情等某一方面去体现这一段的重点,它不必顾及全面,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可罗嗦,一个词语就行。这篇文章侧重叙事,因此,我们抓住各段记叙的事情就可以拟出小标题:去参赛、忘带尺、借断尺、做试题。



3.只要联系上下文,就能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在紧急关头,断尺帮助我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提高了竞赛成绩;断尺更包含申明同学那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好思想,所以“我”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看军事表演



星期天早晨,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武警驻地,准备看军事表演。



操场四周,挺拔的松树像战士一样整齐地排列着。我们坐在树阴下,盼望着,盼望着。“一、二、一……”一队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了。



首先是列队表演,战士们按着“稍息”、“立定”、“跑步”……的口令进行操练,随着一声“立……定”,战士们像钢铸一样,站在那里一动步动。他们的表演吸引着我们,(突然 马上 顿时),操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几位战士的对攻表演开始了。他们站成两排,时而迅速出击,时而巧妙躲闪,时而灵活跳起……个个步伐坚定,动作(灵敏 敏捷 灵活)。“杀!杀!”的呐喊声催人奋进。过了一会儿,又有两个战士出场表演擒拿,一个当假敌人,一个做我方战士,频频向对方发起进攻。经过(动人心魄 扣人心弦 惊天动地)的搏斗,“敌人”终于被打倒在地。两位战士的精彩表演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表演结束了。武警战士那威武的气概和勇猛顽强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文章分为三段。



2.概括第二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文章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一点通:



1.只要注意文中“来到武警驻地”、“首先是列队表演”、“紧接着”、“过了一会儿”、“表演结束了”等短语,就容易看出事情发展的阶段顺序。首尾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的为第二段。



2.概括段意必须从内容的角度出发,抓住要点,叙述清楚完整,不可罗嗦。这段的大意是:武警战士精彩的列队、对攻和擒拿表演,博得了掌声。



3.结尾常用的方式有总结式、哲理式、抒情式、余味式、比喻式、反问式、引用式等等。而好的文章结尾能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给人美的享受。细读这个结尾它具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的作用。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实战操练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17 23:48:00 | 只看该作者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1)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只许进不许退”在文中是要求弟子__________,不可__________。



(2)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短文分成三段,用“‖”标出来。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读全文,填空。(前三空各用两个字)



文中的苏老师讲了三次话,第一次是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第三次是__________。可见,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好。



为了他的尊严



一个乞丐来到一座庭院,向女主人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施舍罢了,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征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子,用唯一的手搬起砖来。他一次只能搬一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他累得气喘如牛,脸上布满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歪贴在额头上。



妇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来,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妇人又递给乞丐二十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女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凭你自己的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这庭院。那妇人把乞丐引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二十元钱。”这个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不知是因为不屑那二十元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妇人的孩子不解的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那堆砖也就在屋前屋后来回挪了几趟。



若干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这座庭院。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来人俯下身,用一只手拉住有些老态的女主人说:“如果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可是现在,我已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妇人已经记不起来他是哪一位了,只是淡淡地说:“那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妇人连同他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妇人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手。”



董事长伤心地坚持着:“夫人,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报酬!”



妇人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给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1)砖放在屋前和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报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把短文分成三段,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七个字)。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臂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什么,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写“双手健全的乞丐”又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女主人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草和大树



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1816年,夏洛蒂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穷牧师家庭。童年的一段生活是靠富人施舍,在慈善学校里度过的。母亲不幸早逝,撇下她和嗷嗷待哺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恩,还有一个弟弟。作为姐姐,她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一部分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除了洗衣、烧饭、缝缝补补,还要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她从小要强好胜,生活再艰难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就和弟妹们在家里跟父亲读书。迫于生活,夏洛蒂和妹妹们当过家庭教师,办过寄宿学校。尽管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她们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的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



1837年冬,21岁的夏洛蒂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寄给当时大名鼎鼎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希望能得到她所崇敬的文学前辈的指点、提携。她苦苦地等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得到一封远不止使她失望的回信。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文学这条路毕竟太狭窄、太陡峭了。夏洛蒂姐妹的诗倒是写了不少,发表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姐妹三人节衣缩食,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结果仅卖出了两本!‖



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经过慎重的反思、权衡,夏洛蒂劝妹妹们把创作的着眼点转到小说上来。她说:“想来咱们的生活遇适宜用小说表现。不必再枉费心血去强摘诗的苦果子了,咱们改写小说!”于是三妹妹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聘神思妙笔。



夏洛蒂以自己为原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简爱》。她和妹妹们怀着一样强烈的愿望和急切的心情,要把在诗的迷途上失去的时间、精力抢回来。三姐妹以罕见的精神毅力,争分夺妙,孜孜不倦地写作着,她们走路、干活、会亲友,都带着铅笔、本子,随时随地把脑子里闪现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她们的路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一年后,夏洛蒂的《简?爱》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几乎同时,艾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同样获得极大的成功。三姐妹同时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1.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这句话中“沉重的打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妹妹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聘神思妙笔。”这“荆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新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这句话描写了夏洛蒂的__________和动作,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举动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



2.短文分成了三段,请你概括后两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洛蒂·勃朗特在奋斗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逆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勃朗特姐妹的成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实战操练参考答案



最大的麦穗



1.(1)摘一个最大;只许进不许退;一往无前,回头重新挑选。



(2)拟人,一无所获时尴尬、沮丧、失落的心情。



2.首尾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的为第二段;提出要求——挑选麦穗——揭示道理。



3.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4.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是实实在在的,才不会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



5.要求、提醒、点拨;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



为了他的尊严



1.(1)搬,可以获得报酬,找回尊严;不搬,等待施舍,失去尊严。妇人这样做,是想唤醒乞丐的自尊心,希望他们通过劳动过上幸福生活。



(2)在人的一生中,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尊严才是弥足珍贵的。



2.第一段(1-8)独臂乞丐搬砖(段意:独臂乞丐在老妇人的带动下搬完了砖,得到了报酬,并留下自己擦脏的白毛巾作纪念。)



第二段(9-12)双臂乞丐不搬(段意:双臂乞丐宁可不要施舍也不肯搬砖,妇人解释了坚持让乞丐搬砖的原因)。



第三段(13-21)妇人拒绝赠送(段意:独臂乞丐成功后,谢赠老妇人,老妇人不接受赠送)。



3.施舍;独臂乞丐通过搬砖,得到了报酬,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4.“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那些能干活而不肯干活的人,宁可低三下四乞讨的丧失自尊的人。这与那个找回自尊,获得成功的独臂乞丐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主题。



5.面对乞丐丰厚的赠送,女主人毫不动心。女主人要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她自尊、自重,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意;女主人善良,尊重乞丐,帮助独臂乞丐找回了尊严,更让我们由衷敬佩,



小草和大树



1.(1)突出她在恶劣环境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2)突出三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她们的成功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而成的。



2.(1)自费出版的诗集,仅卖出了两本;承上启下。



(2)创作道路上的重重困难;由创作诗歌转向小说创作。



(3)心理,昂、钉;坚强不屈和顽强抗争。



3.生活在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坚持学习、写作,不断遭受着打击和失败。



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经过慎重反思,决定由诗歌创作转向小说创作,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终获成功。



4.家庭不幸的逆境——童年生活困苦,母亲早逝;她承起维持家庭生计的担子,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写作道路上的逆境——遭遇桂冠诗人的讽刺和打击,更重要的保守的观念和对妇女的偏见;出版后卖不出去的逆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6-5 11:34:4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下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6-23 18:04: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5: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