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语言和精神自由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省平阳县鳌江小学纪相钊
  当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专家”走向教师、由书本走向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程已不再是“文本课程”,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因为它关注人、解放人、发展人,张扬人的个性,挖掘人的潜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因此,充满生命特征的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能享受灵性的张扬,让课堂成为师生张扬生命活力、抒写生命灵性的乐土。我们追求这样的阅读教学,使之彰显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我们应着力构建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文化——在教学中聆听生命成长的声音,抒写自由的灵性,捕捉生命中最绚烂的礼花的绽放,体验和探究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阅读教学新境界。
  一、挖掘文本,充满激情:放飞自由之梦
  古希腊生物学家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是的,学生的头脑需要老师的激情点燃。要让学生充满激情,教师理应富有激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手投足应撩拨起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励学生热情参与,激活他们的思维,触发他们的灵感,拨动学生遐想的音符,唤醒沉睡的东西。
  有人说,阅读是自由的梦。因此,阅读教学更应该成为放飞自由之梦的天堂。阅读教学,需要老师投入情感,倾注激情,或点拨、或引导、或激励,拨动语文诱人的美丽。教师通过巧妙引导,促使学生进入文本世界,真真切切地经历精神陶冶,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对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幢,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一旦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便会真正走近作者,进入作者的精神家园,感受文本中作者心灵的跃动。激情是自然的本真,激情能促使性灵自由地舒展,激情使阅读教学更为绚烂多彩。情之所至,激情被点燃,教学便成为一次精神的历练,一次情感的升华。试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一个片断:
  学生找到文中的这样一句话:“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个台灯,如此而已。”
  师:这宫殿式的高大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
  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师:这是清朝一个比皇帝还要厉害的摄政王载沣住的地方。同学们想象一下可能会有哪些陈设?
  生:有非常珍贵的古董。
  生:有从西洋来的真皮沙发。
  生:有华丽的装饰。
  生:有价值连城的文房四宝。
  ……
  师:那么,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我们伟大的总理居住的时候——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如此而已。”
  课上到此王老师没有就此止住,还更深一层去挖掘:
  师:一位堂堂大国的总理,手中握着多大的权力,他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
  生:应该有真皮沙发。
  生:应该有珍贵的字画。
  生:应该有很大的办公桌。
  生:应该有珍贵的古董。
  师:但它成了我们总理办公的地方后,室内陈设却是“极其简单”——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如此而已。”
  生(激动地):对陈设来说是极其简单,但对一个总理的品质来说是极其不简单。
  这样一次次的想象和对比,学生深深感悟到“极其简单”后面的“极其不简单”。
  这样的课堂,摒弃了平庸,拒绝了苍白,它的立体与多元,丰满与厚重,源于执教者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正如王老师本人所说的,备课须将文本进行“二度创作”——不但要备“文中之人”,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人。
  正是基于触及心灵深处的“二度创作”,才有师生“三度创作”时的精彩,才能造就激情与深度相融的课堂;正因为思维与精神的历练,学生的语文世界才能走向纵深与博大。
  支玉恒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过程中借鉴“实话实说”的节目形式,设计了访谈节目,自己当主持人,学生上台扮演的嘉宾有“天文学家”、“环保局长”、“生物学家”、“宇航员”、“民营企业家”。前两排学生为现场嘉宾,后三排学生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嘉宾从“自身行业”出发谈课外的相关知识;现场观众咨询有关问题;场外观众也参与咨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超越”了的课堂——对自身的超越,对学习内容的重组,对学习方法的创造。语文课堂中的这种活动,实现了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激活了学生的语言储备,激发了学习语文(包括课外阅读)的兴趣。师生在课堂上其乐融融,激情喷发。
  透过课堂,震撼着我们的是支老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我们可以相见,支老师备课时涌动于胸间是怎样的激情,他对信息的快速移植,对信息的内化和自我建构,眼光是多么独特,视野是多么开阔,思想是多么深邃。所以,在课堂上,与其说是支老师提供的富有创意的学习方式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真情,还不如说是支老师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那种精神打动了孩子的心。在有限的课堂内,为学生拓展出无限的发展空间,这样的课堂是师生精神的天堂,师生徜徉在这样的课堂文化中是愉悦的、充实的、幸福的、成长的!
  二、融入生活,体验真情:进入生命之境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要容纳儿童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真实、自然,同时往往又是粗糙的、零碎的,需要改造为与语文相融通的经验。文本与儿童经验,需要架设一座桥梁,让儿童感到易亲近,甚至亲切得与原本的生活“无异”。而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我们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把握儿童文化的特点。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甚至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他们往往产生“想入非非”的幻想和标准立异的见解,而这恰恰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显露了儿童的天性,绽放出异常可爱的智慧的花蕾,萌发创新的火花和诗性的光环。
  请看《四季》一课的片断:
  师:秋天来了,谷穗为什么弯起来?(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是:谷穗成熟了)
  生:因为谷穗很重(边说边弯下腰)。
  师(赞赏地):你这样理解,谷穗活像胖娃娃啦。
  生:(顿时来劲了):因为谷穗很懒。
  生:因为谷穗抬不起头。
  师(欣喜地):多么新奇、有趣的理解啊!
  ……
  教师顺势而导,巧妙点拨,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赏识学生的独特感悟。此时的教师不是在“教”学生,不是答案的施舍者与恩赐者,而是以一颗诚挚的心灵,倾注独特的情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孩童的眼光、诗人的灵感、哲人的睿智,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激动,放手让他们去亲历、去感受、去理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体验的是本色的生活。与其说这是教学情境,勿宁说是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这种课程是新型的教学生活,师生流露的是真心真意,流淌的是真情实感。就因为这种心境,才可能产生“我听到花开的声音”、“我看到春天的脚步”如此曼妙的情怀,才有“雪融化了变成春天”那样诗意的诠释。
  要使语文课程成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课程”,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课程,首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张扬独特的个性,不要忘了学生是本真的儿童,教师是本色的教师。我们追求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这样方能激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雷雨》这篇课文雨前、雨中、雨后三个部分,是三幅风格迥异却都无比美丽的大自然图画。当教学进行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在初步的自读感悟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景美,感悟到美景与简炼、清新、精美的语言相得益彰呢?请看一位老师的设计:
  给学生提供一个材料袋,里面备有各种图片:房子两间(推开窗和紧闭窗的)、树两棵(静树和随风飘动的树)、白云乌云各几朵,还有荷叶、荷花、青蛙、小草等,这些材料由学生自由选择,并根据课文内容与同桌合作拼一幅图。如果缺什么自己可补画,然后为这幅图取一个吸引人的名字。
  学生无一例外地挑选了开窗的小屋和静立不动的树。因为雨停了,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这么清新甜润的空气可要开窗闻闻。经过暴风雨之后,树要好好休息一番,呼吸空气、欣赏美景。树叶上、小草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青蛙欢快地歌唱……而一道绚丽的彩虹更为这幅画平添了几分生机。他们为图画取的名字更是别出心裁,富有诗意和生活情感——“美丽新世界”、“快乐天堂”、“风雨过后见彩虹”。
  新型的语文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性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从这种意义出发,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体验时,要强调其身心参与,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用身体去亲历,用心灵去感悟。这种过程,追求的是生活的本真;这种体验,完全进入生命的领域。
  三、等待精彩,抒写灵性:收获惊喜之果
  语文教学的生命就在于师生双主体积极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之中,正因为不断生成,所以教学过程需要等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做的是凭借着鲜活的语言环境,激活学生的语感,用充满信任的目光,期待心灵的回应,等待精彩的到来。
  在《我的家乡》一课中,当学生找出认为最美的句子后,教师是这样“唤醒与等待”的:
  生:我认为最美的句子是“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
  师(笑着追问):为什么?
  生:(一时无语)
  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试着读读,比一比——
  河水缓缓地流着。
  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
  师:再想想,再读读,有什么不同?
  生(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它们像人一样……有感情……”
  师:(点头微笑,等待着他说下去)。
  生(深情地):河水绕着村子,就像妈妈把我们抱着,搂着,多舒服啊!所以这句话很美很美!
  另一学生:河水绕着村子,就像老师您那样关爱我们,我们也总围着您。
  ……
  有一种耐心叫等待,有一种关爱叫期待。在期待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沉睡的灵性被唤醒了。试想,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若冷眼以对,或示意落座,可能产生后来的精彩吗?在师生的对话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表达情感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感悟、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学生的精神成长。诚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中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和所有教学一样,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只有这样实实在在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和愿望,学生的精神之树才能自由生长,精神之花才会自由绽放。
  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此在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阅读教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完善教学目标,丰富文化内涵,不断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让学生的身心浸润于文化之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解读和感悟,强调心灵互动;激情与体验,注重情感共舞。我们应努力构建彰显语言魅力、充满生命激情、诗意与深度相融的课堂文化,实现语言和精神自由成长。这,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5-19 22: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语言和精神自由成长

关注人、解放人、发展人,张扬人的个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4: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