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复制链接]
36#
发表于 2008-5-2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导学案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郑宝田
学习目标:
1.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我重点学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我的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我这样学: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Ⅰ、课前预习,找出重点难点。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云贵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2.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黄土高原跨越了我国的_________等省级行政区。
4.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
5.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6.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
7.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_______频繁发生。
8.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________,改善_______。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极易受流水侵蚀;人为原因是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为农牧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人们正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工程措施治标,以生物措施治本。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河流干支流修建水库蓄水,在沟道上筑坝淤地,在缓坡上修水平梯田,蓄水保土。生物措施是种草种树,使土不下坡。为了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益,还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应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效益。
(1)通过阅读,你能简要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吗?
答:。
(2)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谈谈应该怎样解决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答:。
Ⅱ、定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结构。(2分钟)
基本学习目标见前面,个人学习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
Ⅲ、合作探究突破难点:(20-25分钟)
1.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2.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4.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吗?
5.与同学交换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
6.看书完成活动2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Ⅳ、成果汇报(8—10分钟)
1.“风成说”证据是:
⑴“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⑵“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⑶“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⑷“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2.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总结。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3.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4.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5.个人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自我检测:(10-15分钟)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南连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5-2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北京十一学校 周国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本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和存在的环境问题。
2.使学生正确认识本区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4.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等等。
5.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认识本区的自然灾害和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初步认识到人类的进步与环境问题的矛盾,从课文和其他方面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会分析本区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6.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保护方法、措施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从而能正确认识本区环境问题和有关治理保护的实际行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人地关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学生正确的环境观的培养。
2.正确分析本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3.初步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急迫性。
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正确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资料片:1998长江抗洪英雄事迹;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等;课件:长江的水污染介绍;酸雨的形成;资料: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等等。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知识,主要了解的是本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区内外的辐射和推动作用等,主要是在了解对本区发展有意义、有利的方面,但我们在看到本区不断兴旺发展的同时,也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正是在我们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长江时,本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地加剧,正在成为我们发展的一大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来正视一下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播放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记录片,请学生重温当年的危险时刻。
教师:看了刚才的这段录像,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能谈谈吗?
学生:一些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略)
教师:那么,今天我们如何来正确地看待当年这场洪灾的原因呢?请同学来谈谈。
学生:发言。(略)
教师:下面,请大家来全面地了解一下长江沿江地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诱发这些灾难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首先,请大家收集有关本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学生:利用课文、资料、课件等收集有关问题。
教师:请大家总结。
学生:发言。(略)
教师:大概可以总结如下:
1.水土流失
2.河水污染
3.酸雨及大气污染
4.严重的洪涝灾害等等
接下来请大家以课文中的“活动”为基础,提出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请大家以小组讨论为主,分别就课文中提到的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而课文中没有提到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教师:请大家来交流自己的方案。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略)
本课导学:(略)
没有这些资料片,可以用一些有关方面的新闻报道来向学生介绍,让他们重温这一段历史。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教师自己也要收集一些相关课件向学生展示。





教师要将问题落实到具体的小组,由他们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在班级进行交流。

















由于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具有不局限性,教师在总结时要充分肯定学生中有价值的一些方法和方案,可以将其中好的方法和方案收集起来,作为学习和利用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8-5-2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5-2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崔超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事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2.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对家乡经济发展或国家跨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家乡经济发展或我国重点工程建设的事例,说明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我家、我家乡、我们国家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说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加入WTO的意义和在国际和全球重大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难点
1.理解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挂图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挂图;有关我国目前建设的重点工程的录像剪辑或多媒体课件;有关祖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闻资料。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从身边与网络、电视、广播和书籍、报刊等媒体中收集有关家乡经济发展和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图文材料。
3.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以6~8人为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政区挂图
教师提问: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了大小不等的哪些区域,请概括各区域的主要特点。
学生发言。(略)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轮流请多位同学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老师给予帮助。
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教师出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挂图),并提问:
观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读图9.1,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从图9.1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创造了更多的产值。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教师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或录像和图片
“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 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50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届时“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学生阅读后思考:
1.为什么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营造防护林?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概括:
1.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了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88“活动”中的第2题。学生分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先分组讨论,而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到讲台前阐述本组的认识和看法。
师生小结:问题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大屏幕展示)
重点工程

输送资源源地

输送资源目的地

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

中线方案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北京和天津

东线方案

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
河北、天津

西气东输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
上海

西电东送

南部大通道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广东

中部大通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华东地区

北部大通道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北京、天津、唐山

问题2:工程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1.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2.使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给工程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也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生态问题。
总之,跨区域工程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通过以上事例我们看到不同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个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二、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1.发展中的大国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
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2002年也超过了7%,超过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日、德、法、英,居世界第6位,2002年经济竞争力居世界第3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居世界第31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尽管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偏低。
学生阅读上文,结合“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这一话题,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归纳总结: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从综合国力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在我们家庭中有着具体的体现,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用电器样样俱全,许多家庭已购买或计划购买小汽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大国。所以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的又一基本国情。
教师板书:2.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播放和展示:关于我国加入WTO的艰难历程和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视频或图片。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课本图9.2和图9.3,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讨论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看法。(略)
师生概括发言要点:
?从我国国情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们只有加入WTO,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祖国的发展。事实证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2.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图9.2已形象地说明,一种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从飞机零件的生产国看,多是一些发达国家或是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竞争中求发展。我们只有加入WTO,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促进祖国的发展。
3.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课堂总结: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融入全球化,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区域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明天同学们将带着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地图的本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向未来的生活。
课后作业:分组在网络、报刊、书籍、电视中收集关于家乡和祖国发展的图文资料,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去探讨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多有少,应当相互展示、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会用“事实说话”“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把握其小结内容。












有条件的学校应播放“三北”防护林的简介录像,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真实地感受其意义和作用。










启发学生从森林的环境效益入手,思考“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播放重点工程建设的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资料来源。







学生依据查寻的资料进行整理。资料不详时,老师要提供给学生。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资源短缺区、资源丰富区和工程沿线区互惠互利入手,理解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以播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着的问题等方面的视频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更多的事实材料。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能力和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对此也有亲身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阐述我国的发展、我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02: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