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复制链接]
29#
发表于 2008-5-22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l: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投影1:“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评价点拨: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投影3:“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7.5)



分组探讨1: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读图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你分析其原因。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分组探讨2: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评价点拨:j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分组探讨3: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③城镇的发展;④大量就业机会;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用地为主;后:居住、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与农业用地交错分布。形成条件:(1)外向型经济繁荣;(2)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投影:《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7.8)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后,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学生: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



分组讨论:下面同学们结合图7.8和前面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过渡: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70%以上,而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分组讨论: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呢?



角色扮演: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角色,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略)


评价点拨:刚才同学们扮演的角色很成功,提的建议和设想很有道理,操作性很强。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8-5-22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一中 徐龙强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鉴于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方面:

    知识方面:1.能运用地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技能和方法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二手资料的处理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对区域环境、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3.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3.融会贯通地理解领会一个地区发展与开发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对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分析、判断。

    二、学生能力分析与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本节教材有较强的可视性、可读性,再加上学生对西双版纳富有幻想的向往,很有吸引力,学生大多已对教材中的趣味性材料看了又看,对西双版纳的动植物资源相对了解了不少,可往往浮于表面,对西双版纳的位置、旅游资源形成原因钻研的很少,并且对西双版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视而不见,大多只是以游客的身份浏览性阅读,具有较强的猎奇味道,而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综合性的思考。并且学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策略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只是比较松散、肤浅,缺乏系统地整理与融合。所以本节课我把旅游资源的欣赏、汇报只作为授课的一个小部分,作为案例分析的载体,而把重点放在组织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当地人,如自治州州长,开发商,西部大开发的工作人员等对西双版纳的发展进行征询汇报,反思与探讨,并结合乡土情况予以分析与建议。即淡化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等知识的讲解,侧重理解性的汇报。这样有机地把研究问题与学生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现、分析问题,最后达到学生感悟区域的分析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要不论成绩好坏,只要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活动,或多或少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就要积极肯定。因此本节课以穿插图片释读、电影欣赏和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为主。采用任务驱动式、竞赛闯关型教学,引导学生查图,读资料,交流等整合信息,处理信息,自主性地进行问题探讨。

    三、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实物投影仪),VCD《神奇的西双版纳》,教学课件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拓展性、趣味性、时效性。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中滚动播放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如傣族人过泼水节、热带雨林、孔雀舞、大象、竹楼、竹筒饭、澜沧江……顶端卡通字幕滚动:“它们让你想到了哪个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

    上课铃响后,师生交流互动,谈话激发,营造情境。

    师:大家判断出这是什么地方了吗?

    生:西双版纳。

    师:真棒,我们想不想去西双版纳?

    生:想。

    师:为什么想,有人去过西双版纳吗,请大家说出它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生:回答略。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走走看看!不过,我们是通过课本、网络、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并且咱们这节课还要比赛一下,看看谁最适合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长,哪个小组会出任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开发商。旨在以成就欲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引领学生角色转换,集中注意,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新课学习]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没有按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而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决策征询形式组织教学,步步深入,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作为问题的征询者,学生作为问题的解析者、评判者,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更大空间。即:在教学设计联系上我采用的主导线路是“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分组参加答辩、竞选,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过关斩将(四道题,过四关)

    首先,出示问题:

    假如你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1.你会侧重发展哪种支柱产业,为什么?

    2.当地有哪些符合发展这种产业的资源,为什么西双版纳有这些突出的有利条件,而与之平行的世界其他地区大多是沙漠?

    3.侧重发展这种产业会对当地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4.发展这种产业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正面临哪些问题,你建议来往或居住在西双版纳的不同身份的人应当怎么办,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你应怎么办?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好分工,讨论组织者,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分配到位,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性,组织秩序性。逐题答辩,分散重、难点,视具体情况决定每一题讨论、回答时间。

    第一关:决策比拼(问题1),因为学生基本上都能决策出支柱产业是旅游业,所以回答相对集中,可不做补充。原因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材料来强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源、地方、国家支持等多方面作用。

    第二关:分析汇报(问题2),旅游资源介绍采用实物投影依次汇报,并允许学生进行辅助性的才艺表演等。再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介绍,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回顾的同时,又自然地拓展了视野,达到有机地提高。更多时间用于原因的分析,教师通过读图抢答,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予以引导,最后再及时总结、强调,避免学生浮光掠影的了解,到最后却还是茫然。

    第三关:作用探讨(问题3),通过多媒体出示橄榄坝的变化视听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谈感受,特别是结合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如樱桃沟、钓鱼村,郑州农业示范园类)引发的近郊农家游、对当地交通建设、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等。既易于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生活、生产经验,畅所欲言,又相对明了、直观。

    第四关:协商提高(问题4),采用分角色讨论汇报,根据教师指派或学生选择的角色进行探讨、献计献策,从而使学生的发言更有针对性、深入性、具体性,避免学生不切实际,泛泛而谈,笼统、缺乏主见。

    第二阶段:PK较量(交流探讨,内化提高)

    小组间结合本节内容,相互置疑问难,合作研讨:根据本节课对西双版纳地区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这儿,你认为应如何发展?

    此环节不仅能加强组间互动、生生互动,还能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用于指导生活、生产。

    [师生总结及作业设计]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悟道了什么?首先引导共同完成板书中空缺部分,并对思想、方法上的体会口头汇报。其次渗透性地总结一个地区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激励性的评价和期望。既合理延续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作业:课下阅读相关报刊书籍或登陆西双版纳政府网站www.xsbn.gov.cn西双版纳旅游在线www.xsbn-lvw.com等收集资料创作《请到西双版纳来》的宣传性文章或手抄报等,或写一篇《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封信》的建议性文章。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怎样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及现在存在的问题等,如《致乡长的一封信》,《我乡发展规划建议》等。旨在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并通过作业达到内化所学,融会贯通,增强应用、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一练习不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完成,只要有兴趣或者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即可,但要及时张贴,组织交流、品评,并把教有创新且合理的作品及时推荐到相应部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成就欲。

    五、板书设计

    框架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展现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要点,理清思路,提示纲要,同时利于引领学生反馈,补填空缺部分,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六、课后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在尊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学生的参与性普遍提高,学生乐于探索和表现自我,有助于学生意识、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闯关性教学及相互设疑置难式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小组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对学生学法的渗透培养,如作笔记,聆听,反思习惯的形成,还由于案例知识内容的淡化处理,只是作为依托载体,而侧重结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分析,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谈,经验得到了调动,教学显得更实际,学生也感到更亲切,做到了学以致用。

    但是同时,由于学生掌握的材料较少,课前未进行动员进行相应的材料收集与辅导,学生的回答大多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复述;还有,由于学生争强好胜,每个小组都挑选学习较好,能说会道的学生发言,导致后进生在反馈当中只是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再就是由于对学生发言的时间等安排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像在赶进程。

    鉴于此,我认为,在以后进行本节内容教学或类似形式教学时,一定要有相应的时间控制方案,激励评价方案,课堂学习与课下学习相结合,留给学生更宽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建议、交流的时间,安排好相应的协管员,既注意全员参与,又注意参与的有序性,如引导学生听发言时做记录或看法类似不需发言及时出示书面资料予以佐证即可,另外,也可放手于学生,指导学生主持相应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研究的辅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高尚、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学以致用的实效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8-5-22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西双版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西双版纳的位置;

2.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沦,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2)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四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5-23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东淄博临淄区孙娄中学 李凤玲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黄土高原的治理。

2.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点与难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的综合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学习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处在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耕区与畜牧区的过渡地带,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有其他多种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一、脆弱的生态环境

寻根探源: 读图8.11和8.12,做课本83-84页活动题1。

1.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2.结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3.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思考还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总结:黄土高原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









等。


教师引导:深入探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还因为这里人口众多,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1.阅读漫画“小草的哀求”和图片“陡坡开荒”,讨论反映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小组讨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所揭示的深刻含义;怎样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

总结: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主要是:1.地形

;2.气候

;3.自然灾害

;4.人口

,一旦破坏,



阅读83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二、生态建设

出谋划策: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然后课件显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的成效。

总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控制人口数量,加强

建设,一方面

、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


等。


越辩越明: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博采众长:请同学们看书74页并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价并指正不恰当的看法。

[课堂小结]

我本节课学到了:。

当堂达标测试

1.按因果关系推理,请把A、B、C、D各项内容,填入下面的框图中空格内(填字母)。

A.要求粮食和经济收入增加    B.粮食产量下降
C.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过度放牧




2.从人地协调关系着眼,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途径主要有:控制   
,治理   


3.该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具体治理措施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另一方面,如   
   
   
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8-5-23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北京十一学校 周国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自己描述区域地形的特点。
3.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了解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4.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尝试分析本区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
5.通过区内地理事物: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和水运交通等分布的学习,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抓住分布的规律,认识本区自然条件的优势。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
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
1.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
2.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长江流域教学挂图;资料片:“话说长江”;长江沿江地区不同的景观图片、自然资源分布图;相关教学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请学生欣赏一段录像片,大家体会一下片中介绍的地方有什么特色?(教师播放资料片:“话说长江”)
教师: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对有关长江的感受。(略)
教师:从本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长江沿江地区的地理知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师:(将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布置好)我们学习某个地区或地带,首先要知道这个地区在什么地方?具体包括哪些范围?下面,请大家看这幅挂图,结合课本上“长江沿江地带”图,在图上指出本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下面,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
学生:几个学生上来在挂图上具体介绍本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教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确:本区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长达3 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约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下面,请大家对这个地带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看本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样的优势。
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本区的位置条件。
教师:刚才大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了简单的评价,表现很好,实际上,本区地理位置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位于沿江地带,有着便利的水上交通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板书)
1.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板书)
本区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外,在自然条件方面表现如何呢?接下来,我们要从本区主要的自然条件表现来分析本区的自然条件特征。
请同学分组从“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和“长江水运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本区的自然条件的特征。
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讨论,分析。
教师:下面请各组同学对本组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谈谈自己组的看法。
学生:分组介绍。(略)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肯定性小结。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地形条件:低平、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且平原东西排列有利于农业、交通等发展。
气候条件: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利于农业、水运等发展。
资源条件:资源丰富,种类多,利于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发展。
水运条件:黄金水道,我国最优越的内河航运,有利于与沿海海运接轨等。
最后,请一名同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导学。(略)
此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阅读地图的知识和技巧,以及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加以点评,指出学生在指图介绍中的不足和优点。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本区的地理位置条件进行评价,主要从沿江地带的位置优势评价。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资料、活动内容、教师提供的挂图、资料、课件等分别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各自的结论。
这是本课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点,教师对各组进行即时了解、指导等。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识沿江地带东西地形差异和根据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回答问题,落实这两个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比较分析能力、收集资料和信息能力等等。




每节课的最后,由一名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我们称之为“本课导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归纳学习资料的能力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8-5-23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8-5-23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崔超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事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2.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对家乡经济发展或国家跨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家乡经济发展或我国重点工程建设的事例,说明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我家、我家乡、我们国家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说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加入WTO的意义和在国际和全球重大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难点
1.理解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挂图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挂图;有关我国目前建设的重点工程的录像剪辑或多媒体课件;有关祖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闻资料。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从身边与网络、电视、广播和书籍、报刊等媒体中收集有关家乡经济发展和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图文材料。
3.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以6~8人为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政区挂图
教师提问: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了大小不等的哪些区域,请概括各区域的主要特点。
学生发言。(略)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轮流请多位同学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老师给予帮助。
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教师出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挂图),并提问:
观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读图9.1,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从图9.1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创造了更多的产值。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教师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或录像和图片
“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 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50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届时“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学生阅读后思考:
1.为什么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营造防护林?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概括:
1.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了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88“活动”中的第2题。学生分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先分组讨论,而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到讲台前阐述本组的认识和看法。
师生小结:问题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大屏幕展示)
重点工程

输送资源源地

输送资源目的地

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

中线方案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北京和天津

东线方案

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
河北、天津

西气东输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
上海

西电东送

南部大通道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广东

中部大通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华东地区

北部大通道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北京、天津、唐山

问题2:工程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1.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2.使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给工程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也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生态问题。
总之,跨区域工程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通过以上事例我们看到不同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个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二、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1.发展中的大国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
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2002年也超过了7%,超过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日、德、法、英,居世界第6位,2002年经济竞争力居世界第3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居世界第31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尽管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偏低。
学生阅读上文,结合“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这一话题,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归纳总结: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从综合国力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在我们家庭中有着具体的体现,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用电器样样俱全,许多家庭已购买或计划购买小汽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大国。所以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的又一基本国情。
教师板书:2.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播放和展示:关于我国加入WTO的艰难历程和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视频或图片。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课本图9.2和图9.3,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讨论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看法。(略)
师生概括发言要点:
?从我国国情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们只有加入WTO,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祖国的发展。事实证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2.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图9.2已形象地说明,一种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从飞机零件的生产国看,多是一些发达国家或是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竞争中求发展。我们只有加入WTO,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促进祖国的发展。
3.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课堂总结: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融入全球化,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区域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明天同学们将带着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地图的本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向未来的生活。
课后作业:分组在网络、报刊、书籍、电视中收集关于家乡和祖国发展的图文资料,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去探讨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多有少,应当相互展示、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会用“事实说话”“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把握其小结内容。












有条件的学校应播放“三北”防护林的简介录像,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真实地感受其意义和作用。










启发学生从森林的环境效益入手,思考“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播放重点工程建设的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资料来源。







学生依据查寻的资料进行整理。资料不详时,老师要提供给学生。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资源短缺区、资源丰富区和工程沿线区互惠互利入手,理解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以播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着的问题等方面的视频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更多的事实材料。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能力和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对此也有亲身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阐述我国的发展、我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8: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