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探究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的原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维吾尔族民族服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请一名学生身着维吾尔族服装出场,向同学提问“我来自哪个民族?”“我们聚居在哪个省区?”“你想了解我的家乡吗?请跟我来!”
播放视频《新疆好》,让学生在歌声中领略新疆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物产。
教师:同学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已来到了新疆,你们觉得新疆怎么样?
学生:美!
教师:新疆的美可以说是目不暇接,数不胜数。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探索新疆的奥妙。你吃过新疆产的瓜果吗?味道怎么样?
学生:甜!
教师: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本节课探究话题:为什么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
教师:要想揭开这个谜,我们得从哪里入手?
学生:新疆的气候。
课件出示:乌鲁木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疆气候特征及对地表景观影响。
教师:乌鲁木齐各月均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各是多少度?气温年较差是多少?
学生:7月均温28℃,1月均温-14℃,气温年较差大,为42℃
教师:新疆的气温不仅年较差大,而且日较差也较大,有一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特征,谁知道?
学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教师:再看降水,从降水柱状图上观察乌鲁木齐各月降水分配情况如何?
学生:各月降水都很少,最多的月份尚不足50毫米。
教师:看新疆降水量分布图,新疆各地降水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大部分地区降水都不多,相当部分地区降水在50毫米以下。也有降水量稍多的地方,在新疆中部偏北的部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新疆的气候特征。
选取典型地区加深学生对干旱特征的认识。
教师:你能在图上找到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吗?
学生:位于吐鲁番的托克逊。
课件出示托克逊资料。
教师:新疆的气候为什么这么干旱呢?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
学生:地理位置。
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附加新疆轮廓图,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疆地理位置、面积最大的特点。
板书:位置──西北边陲 面积最大
课件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附加新疆距离太平洋超过2500千米,距离印度洋超过1600千米,亚洲地理中心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疆海陆位置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教师:干旱的气候跟地形有关系吗?
课件出示新疆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并在黑板板画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三山夹两盆”的分布形式类似于哪个字的右半部?
学生:疆。
教师:疆字的左半部分呢?
引导学生观察新疆西部国境线的形状,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弓字。
教师: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醒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
课件点击相关链接,展示三山、两盆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顶白雪皑皑,山麓地带森林、草原景观,盆地内部沙漠广布的特点。
教师:为什么新疆的山地会出现雪峰、森林、草原共存的景象?
学生: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出现垂直变化,自然景观也出现垂直变化.
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新疆的气候与地形有什么关系?并再现“疆”字,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互相研究讨论,然后归纳总结。
学生: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使海洋湿润气流难以进入盆地,所以气候干旱。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附加长短不同的箭头表示夏季风的前进方向和势力逐渐减弱的趋势。
教师:能给我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来自东南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暖湿的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还要遭到崇山峻岭的阻挡,来到新疆已是强弩之末,怎能攻破新疆的铜墙铁壁?即使夏季风想给新疆送来甘露,多难啊!所以羌笛就不要怨杨柳了,因为春风难度玉门关。同时由于地形闭塞,盆地内部的干燥气流也难与外界交流。
课件出示中国干湿区的划分图,提示学生观察并总结新疆所属的干湿区。
学生:新疆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
教师:新疆有相对比较湿润的地区吗?为什么?
学生一般能观察到天山南北较湿润,属于半干旱地区,但对原因分析有一定困难,教师适当提示。
教师:由于准噶尔盆地是半封闭盆地,夏季北方来的湿润气流在天山形成大量山地降水,使这里形成相对湿润的半干旱地区。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滋润着天山南北的牧场和农田。
课件出示思考题:造成新疆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板书:
教师:在新疆有适合人类生存并能发展农业的地方吗?(承上启下,引入人口、城市分布教学)
课件出示新疆荒漠及周围环境图,及问题“哪些地方适合人居住?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绿洲地区适合人类居住。
学生:海拔超过雪线的高山成为“旱海”中的“湿岛”,冰雪融水汇成的河流在山麓地带浇灌出片片绿洲,成为新疆人口、城市、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地区。
教师:新疆的绿洲面积只占总面积的8%,却集中了新疆90%以上的耕地、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那么绿洲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怎么样?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板书: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不利条件: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
教师:看来绿洲地区发展农业的光热条件是足够了,那么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新疆缺的是大气降水,但能找到水吗?在哪儿?
教师以手势提示学生水在山上和地下。
教师:新疆地表虽然干旱,冰雪融水在地下却汇集了丰富的地下水。新疆人民很早就利用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将其引出用于农业生产。
课件展示:坎儿井景观图、结构图,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坎儿井之妙。
教师:坎儿井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它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源问题,其贡献不亚于都江堰,有人把新疆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那么绿洲农业有何特点呢?看看特色产品就知道了。
课件展示:绿洲农业的特色产品并追问:红色系列──为什么这样红?瓜果──味道怎么样?长绒棉──为什么长得这样好?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连线题
课件展示: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释其瓜果甜的原因,教师总结。
教师: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降水最少的地方,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古老的坎儿井水渠密如血脉,自古就盛产葡萄和瓜果,著名的葡萄沟就位于那里。在那儿,乡乡村村,家家户户,随处可见葡萄园、葡萄架,瓜果成熟时,沁人心脾,真是名副其实的“瓜果之乡”。
课件展示:晾房图片
教师:在吐鲁番的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十字花砖结构的中空大楼,这就是晾晒葡萄干的晾房。我们唐山、秦皇岛一带也出产葡萄,味道和吐鲁番的味道一样吗?我们也建些晾房制作葡萄干可以吗?
学生:味道不如吐鲁番的葡萄。无干燥的气候,制不成葡萄干。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为什么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了解了新疆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三山夹两盆的封闭地形,干旱少雨、沙漠广布的自然环境。的确,新疆是干旱的,但只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顺应自然,改造环境,同样可以孕育出绿色,创造出甘甜。让我们衷心祝福新疆的瓜果香飘万里,甜到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