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18|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节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复习设计

长兴实验初中 朱晶敏
复习目标:
1.了解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差异,认识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2.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
3.培养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激起对祖国对家乡的责任感。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难点──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
复习方法:
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载体,以练习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巩固知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
复习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教过程:
【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呈现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感受图片所反映的内涵──区域差异,进而导出本课时复习的内容──区域差异,交流互补。(显示课题并板书──区域差异)
【问题承载,导思析疑】
师:首先让我们走进南北方。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南北方的区域范围?
生:略(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南北方的范围划分──显示南北方地域范围)。
师:那么为什么要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南北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两方面回忆南北方的差异。同时板书──自然条件、人文环境。)
生:地形、气候、资源、农作物、民俗等。
师:把学生整理的内容写在副板书上,如地形、气候、资源等。而后出示有关地形、气候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复习、整理南北方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民居、民俗等人文环境的差异,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
师:(小结)正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人文环境的不同,南北方如此,东西部也不例外。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东西部。哪位同学知道西部所属的省级行政区?
生:略。
师:出示东西部范围图,强调西部还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时引导学生从图中信息找到东西部的差异──地域范围的不同。然后设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差异呢?
生:思考……(此时,教师承转如下)
师: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合作完成。请同学们6人为一组,参照南北方的复习方法,每组选择副板书的2~3个内容进行讨论、整理。3~5分钟后派代表交流复习成果。
生: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穿插出示相关幻灯片进行归纳、整理)
【练习交替,情感升华】
师:(承转)不同的区域有各自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对各地经济发展也带来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发展各地经济呢?
生: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师:对!这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板书这一原则)那么,我国目前在发展区域经济,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方面又有哪些重大举措呢?
生: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师:出示“西气东输”图文资料,组织学生回答所示问题。
生:略。
师:“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不仅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世界范围发展经济都要遵循的原则。请看这样一则资料。(显示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说明“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也是世界范围发展经济所遵循的原则。)
师:由此看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大力开展贸易活动,不仅能让各地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产品,还能推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正如下面这道题所示。(显示材料题)
生:略(如在思考时有困难,可找同学合作。)
【巧用板书,总结全课】
师:不同区域自然、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只有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才能使各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板书──共同发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传统的复习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要求,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承载,以习练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巩固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注重突显学生分析、归纳和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整合到位
为了达到复习应考的目的,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三次整合。首先整合了“区域差异”和“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内容,使学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其次对我国区域经济和世界范围经济发展进行整合,使学生对“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还整合了认识区域差异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特征,使学生明确: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景观。通过三次教学内容的整合,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构建了专题复习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成网的复习框架。
2.练习安排合理巧妙
以往复习课为了达到复习效果,常常采用“习题战术”以巩固知识。本课教学虽也安排了练习内容,但穿插巧妙,安排合理,看似练习,实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呈现。下面从两处说明:其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呈现了“西气东输”路线示意图,同时设计了“读图填空、读图分析”两类题型,这样既帮助学生直观上认识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达到了巩固所学的目的,还为承转下文“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打下伏笔。其二,为了使学生明确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发展经济的好处,安排了“东西部优势互补发展旅游业”的材料题。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了知识,达成了复习目标,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责任,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板书构思用意深刻
由于复习课知识梳理的需要,教师常常把很多重要的知识整理在板书中。为了避免板书设计的零散、不系统,在设计时“抽”出了本课复习的“经脉”为主板书,“配”上恰当的“枝叶”为副板书。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运用板书整理相关知识,还能由此进行知识迁移,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当然,本课教学的成功也有赖于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由于复习内容较多,知识庞杂,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结构紧凑,脉络清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游刃有余,从容驾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课例设计

高青县实验中学 郑宝田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次教学活动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有关地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选择、取舍、整理、分析、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课前)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资料进行自主探究,最后通过辩论赛展示出来。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如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指导和策划,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在网上或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查找、选择、阅读和整理地理材料,并把这些材料提供给辩论赛的正反双方;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2)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4)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学会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鉴别有用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5)对所用资料可以大胆批判、怀疑、探索、交流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南、北方地区各有利弊)。
(6)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小组进行分析、研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南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把本节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选择南北方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加以研究,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重点放在辩论人选的选拨过程,在最后辩论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原则。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阐述。
首先,教材通过图5.9,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观(主要体现植被)做对比描述来体现。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北方地区的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
第二,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仍然存在差异。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划分。应该注意即使在同一单元内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图5.9我们可以看出,哈尔滨和北京的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同属北方地区的东北地区与华北平原在自然景观上有显著的差异:从图5.9中可以看到“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又从图5.10中看到东北林海雪原中被白雪覆盖的针叶林。表现出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同理,我们可以看出同属南方地区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条件也有差异,从图中反映出的海南岛与长江流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景观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首先要找到南北方两大区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即区域的明显特征。从气候来看,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
第三,分别就上述自然地理要素在区域间进行比较。从气候上讲,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不同之处:北方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而南方地区1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南方地区的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教材安排设计了活动,可以从图像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落实教学内容要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继续进行活动一,分别可以比较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教材中用长江代表南方地区的河流,用黄河代表北方地区的河流,通过分析河流流量过程线,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通过图5.9中的两幅景观图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其他



第四,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继续完成活动二。从植被类型来看,北方地区主要分布有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南方地区主要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表现为植物的生长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从河流流量来看,北方地区河流的流量小,南方地区河流的流量大,主要原因是与当地的降水量有关。因此,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应当归结为气候的影响。
以上这些内容主要通过地理图像知识加以体现,通过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重点难点
重点:对比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难点:对比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原因及优劣。
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活动过程
1.出示活动课题
反方:有人说:“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好”
正方:也有人说:“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好”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哪个自然条件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就此结合你所了解的事实发表你的看法。
2.主持人宣布辩论的一般程序和规范
3.正反双方由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和自由人按顺序开始辩论
4.全体同学补充观点和论据
5.正反双方作总结陈词
6.全体同学评出最佳辩手一名、最好口才二名、表现最佳同学二名并及时进行奖励
7.指导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评价的标准如下:
1.能较好地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水平,合作、交流、倾听等技巧。
2.能较好的表达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论证自己观点时的说理条理性,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论据的充分程度。
3.学生注意力集中,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作好记录。
附:相关资源
(1)人民网
http://www.pep.com.cn/czdl/index.htm
http://www.ncct.gov.cn/jsp/page/sub_standard/geography/0201_geography_05.htm
http://www.chinawater.com.cn/ztgz/2002nsbd/article/2002nsbd21.htm
http://www.chinaiiss.org/future/report/2004modern/a01.htm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2490.htm
(2)教材、图书;景象材料。
(3)辩论赛的一般程序和规范
赛制程序如下:
一、主席宣布辩论赛开始:
1.介绍双方辩手
2.介绍评委团
3.介绍辩题,及正反双方立场
二、辩手自我介绍
三、陈述观点
1.正、反两方一辩分别阐述本方观点,时间1分钟。
2.正、反两方自由人第一次发言,(自由人可选择不发言)
3.正反方自由人发言两次共计1分种30秒。
四、一对一攻辩盘问阶段
1.反方二辩依次向正方一、二、三辩提问,正方回答时间共1:30秒
2.正方二辩依次向反方一、二、三辩提问,反方回答时间共1:30秒
3.反方二辩一对一攻辩盘问小结,时间1分30秒
4.正方二辩一对一攻辩盘问小结,时间1分30秒
五、自由人攻辩
正方→反方(双方各有2分钟,但每次发言不得超过30秒)
六、自由论述(双方各4分钟)
正方→反方
七、自由人第二次发言(2次发言的时间共1分30秒)
正方→反方
八、总结陈词阶段
反方四辩(时间2分钟)
正方四辩(时间2分钟)
九、辩论结束,评委评分,评判团离席
十、主席公布结果和奖励。
评分标准:
1.论据内容丰厚,引进资料充实,恰当 (20分)
2.分析的角度和层次、有说服力、逻辑性 (20分)
3.语言的表达能力流畅、有文采 (20分)
4.机智、辩才、反驳和应变能力 (20分)
5.幽默感 (10分)
6.举止、表情、风度 (10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师指导
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和自由人分工,重点说明本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和对方自然条件的不足,抓住本区自然条件的原因关键并提出弥补的办法。
一辩从地形上
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云贵高原 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二辩从气候上
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而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三辩从河流流量上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可以看出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因为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因此,可以看出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河流流量的大小与气候有关系。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
四辩从植被类型上
教材提供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幅景观图
北方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为气候条件不一样造成的。
自由人:各方综合说明自己一方好的理由。
上课时,在教室中展示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特点的图片,轮流播放具有南、北方特色的音乐。各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
辩论结束后,撰写小论文“我喜欢北(南)方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节教案设计

河北乐亭新戴河初级中学 许学文

导入
用电脑出示“四大地理区域”空白图,左侧写有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让学生点击鼠标,将四大区域的名称拉入相应的位置,并讲述一下界线A、B、C确定的主导因素(目的是帮学生回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为本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我们国家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西部。请问哪个同学有将来去西部发展的志向?(请同学举手示意一下。)
教师:好。老师很欣赏你们有这样的志向,这也是一种魄力。其实西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我们去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为我们将来去西部发展做好准备(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投身西部建设的热情)。
电脑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向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3.明确西北地区是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以“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区分布。
教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认为本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主动状态,学会总结学习经验,以备自学)
学生:发言并说明理由。
重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看本节的第一个小题目。齐读。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教师:当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想到西北地区气候是干旱的。
教师:有哪些具体表现?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想得非常周到。那么,以后我们自学时不要放过标题,因为它提示了学习的要点。
承转:我们没有去过西北地区,没看到过那里干旱的样子。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
学生:通过看图片、录像或根据旧有知识。如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教师:对。那么,书中哪个图片能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呢?
学生:选择相关图片。(处处体现自主,让学生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用电脑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并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河”的特写。请同学们观察后描述一下图上景观。
学生: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山脉多分布在边缘地带,西部形成“三山夹两盆”的格局。河流多为内流河。在塔里木盆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学习目标1)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给出的两个特写镜头,目的是什么?
学生:这两个特写是为了证明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
小结:这些都说明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只是通过观察直观地感觉到了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但是,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还要把道理弄懂。所以,接下来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
学生:西北地区为什么这样干旱?
教师:对。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干旱的原因,注意运用旧有知识。先想一想,需要用到哪些旧有知识?(促使学生快速进行知识梳理)
学生:互相交流,可用海陆位置、地形、季风、降水等方面的知识来解释。(学会温故知新的方法)
电脑出示“西北地区位置”图,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讨论后发言。
小结
电脑出示: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下面内容按因果关系(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概括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A.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B.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C.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D.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正确排列:D、B、C、A
教师承转:由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风蚀作用显著,形成了独特的风蚀地貌。
电脑出示风蚀地貌图片──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让学生观看,加深对干旱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其干旱的程度在不同地方是不是相同呢?
出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三幅图)。先编好序号,从左到右1、2、3,指出植被由东向西的变化规律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排列出植被由东向西的变化是2.3.1,即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想问学生什么问题?(角色转换,使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西北地区植被为什么是这样的变化?
教师:好。(随即出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请一位同学代替老师回答一下(让学生的思维时时处于主动)。
学生:因为西北地区东西延伸长,跨经度广,越往西北距海洋越远,降水由东向西不断减少。从400毫米降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随着降水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少,植被也就呈现出从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教师:很好。(完成了学习目标2.3)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景观”图,即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山和山地冰川特写。让学生描述一下图上提供的信息。
教师:从这两个图可看出什么?
学生: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和“寒”(可欣赏课本编写的妙处所在)。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地形”图、“拉萨的气温年内变化”和“成都的气温年内变化”图进行比较:同纬度的拉萨和成都两地气温变化的差异(这里要教会学生读气温变化图的方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比较结果:拉萨比成都气温低。
主要原因:海拔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这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承转:
以上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本区哪些方面的情况?
学生:想了解一下资源状况。
教师:好。那我要问一问,谁知道青藏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根据你所知道的具体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1.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被称为“日光城”。
3.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羊八井有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
教师:你们知道有这些资源,说明平时注意了知识的积累,很好。那么别的同学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少,为什么水资源丰富,并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学生2:本区气候寒冷,太阳能资源为什么丰富?
提出问题后立即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
对第一个疑问,关键是弄清水源来自哪里?
青藏地区虽然降水少,但因气温低,蒸发少,日积月累,高山上便形成了厚厚的冰雪。冰雪融水就成了江河的主要水源。
对第二个疑问,应从高寒的区域自然特征方面加以解释。
即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透明度好,太阳光线穿过时,热量耗损少,到达地面的热量多,所以青藏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拉萨也因此成为“日光城”。
和其他能源如煤、石油等比较,太阳能资源有什么突出特点呢?
学生:太阳能资源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它有很多用途。如可用太阳能发电、烧水、做饭等。
教师:为什么地热资源也很丰富?哪个同学搜集过这个资料?可给大家介绍一下(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学生根据资料介绍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教师:同学会用地壳变迁的原理做出解释,非常好。看来地热资源的分布遍及整个西藏。老师借用几句诗句,给你们描述一下:(朗诵)“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湖映雪山,蓝天万里高飞燕,浩茫热气弥宇间。”(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地热资源的用途也很多,如可代替煤发电、供暖等。羊八井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本区的资源有很多,如柴达木盆地因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聚宝盆”。同学们可通过上网了解更多。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电脑出示“主要牧区”图,让学生说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藏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
它们分别是草原牧场、山地牧场、高寒牧场。
教师:那你往下又会怎样考虑?
学生: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不同?
(教师启发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植被方面分析讨论,然后发言。)
教师引导总结,内蒙古牧区是四大高原中最为平坦广阔的高原,地面起伏不大,气候温暖,降水较多,绿草如茵,而且草质好,草场广布,成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牧区,气候特别干旱,降水稀少,养牛、养羊没有水源是不行的。那么,牧场应建在哪里呢?沙漠里吗?当然不能。要利用高山冰雪融水解决牲畜饮水的问题,所以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上,成为山地牧场。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植被较少,牧场为高寒牧场。
不同之处不仅这些,就是放牧的牲畜品种也不一样。
电脑出示“我国主要牧区”图,右下角配有“不同品种牲畜”图让学生点击鼠标,将各种牲畜拉入相应的牧区。
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藏牧区──牦牛、藏绵羊。
然后观察各有什么不同。
牦牛的毛多而且长,可以卧雪保暖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适宜在高原上生活,被称为“高原之舟”。新疆的细毛羊腿短而且粗,适合爬山,因为新疆是山地牧场。因此我们做如下总结(电脑出示下表)
      

               

主要优良畜种

内蒙古

温带草原牧场

三河马、三河牛

宁夏

滩羊

西北地区

新疆

山地牧场

细毛羊

青海


青藏地区

高寒牧场

牦牛、藏绵羊


让学生读15页最后一段文字,并提出思考题: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发展农业中最大限制因素是什么?因此决定农业是什么类型?
学生:西北地区十分干旱,发展农业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水。因为气候干旱,天然降水少,只有发展灌溉农业。
教师:那么它的灌溉农业区在哪里?
学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教师:这些地区是如何进行灌溉的?
学生活动,分析以上地区如何进行灌溉。
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有黄河经过,是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河西走廊附近有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可以灌溉。新疆降水最少,沙漠广布,灌溉农业只能分布在沙漠边缘有地下水的绿洲和有高山冰雪融水的天山山麓附近。而在青藏地区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温暖,土质肥沃,日照充足,可发展河谷农业(完成目标4)。
实践活动探究:(师生热烈讨论共同探讨)
1.牧区有一种传统民居──蒙古包,易安装、搬运、拆卸,想一想,这种民居与自然条件及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2.你知道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是什么?
3.读古诗《敕勒歌》,思考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西北地区,现在成为沙尘的源地,你认为现在环境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4.青藏地区降水少,为什么高山上却有厚厚的冰雪?
5.青藏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高的原因是什么?
6.列举两区的风俗民情。(这些问题的解决可帮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总结提示语: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
学生自由发言。
最后,根据知识的梳理,由学生自行命题,进行检测。(信息反馈)
结束本节课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教学设计和部分实录



唐山机车车辆工厂中学 钟万书



全书教材分析:8年级下册属于分区地理的内容,第5章明确中国地理差异,然后从省级-省内-跨省3个尺度分角度进行案例教学,最后第9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将对中国的学习回归到世界的整体发展中,完成整个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

第5章在全书的地位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第一节课又是基础的基础,全书的关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这样的特征。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

教学设计及部分解说:

一、开眼界──生活中认识地理(从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引入教学)

寒假期间哪些同学离开过唐山?(学生举手)现在你们回忆一下你去过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总结他去的地方与唐山有何不同?

说明:这是我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有些班我还利用一个flash中的对白引入的,这里不妨也写出来,大家做比较!

引入教学方案二:当前网络流行一个flash,叫《猪都笑了》,老师起个头,你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地理历史知识接下去。其中有词说: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就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呀,(新疆人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呀,(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呀,(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辣,(四川人笑了!)……其实这里是说湖南人笑了,接下去是说湖南人说他美女多,四川人爱笑了,但这里我就按照学生的推理走下去了,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老师话题一转,这个flash说明了什么呢?各个省级行政区在地理历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样引入教学。

两种引入,效果都不错,但我觉得第一种更贴近学生生活,生师互动、生生互动成分更多些,真的让老师和同学都开了眼界,下面我实录学生的介绍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例子。

生一:寒假我去河北邢台探亲,感觉那里周围都是山,过年的风俗和我们这里不太一样:家家都贴春联和年画,初一都去拜年,小孩子们都磕头,我例外,鞠躬就可以了,大人都给压岁钱!

老师解说:可以看出该同学去的是邢台农村,传统文化氛围很浓厚,唐山外来人口比较多,传统文化融合淡化比较明显。

学生总结:两地地形条件不同,邢台是山地(太行山麓),唐山是平原为主;人文特征也不同。(惊异:他居然知道太行山区,总结得不错,有学究味道)

生二:我去的是安徽(南方了,有的同学点头示意自己知道那里,也有同学赶紧翻地图),感觉那里很湿润的,风没有这里大,气温比这里高,屋内没有暖气,但有火炉。屋内阴冷阴冷的,人文方面嘛,也拜年,但不磕头,也给压岁钱……

学生总结:典型的南北方的差异,气候上显著不同。

生三:我去的是天津,自然地理方面好象和唐山差不多,只是城市比唐山大一些!(直辖市嘛)我就说说人文方面的吧!那里沿海河而建,因为这个缘故,街道不像唐山那样东西南北整齐划一,他的十字路口不是真正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指挥让人分不清,只能跟着别人走,还有天津小吃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小吃一条街呀)……

生四:我去的是山东莱阳(莱阳鲁花花生油!莱阳梨!),我爸爸的老家!那里的人说话味道和我们不一样,还有,吃的大饼卷大葱,我很不习惯!馒头很好吃,好大!买的时候不论个,论斤称!(勾起我去山东实习的情景了,称半斤油条当干粮),我带回了2个莱阳梨,给同学了,我在那里不吃的,只喝莱阳梨汁!(哟!我们都流口水了!)

说明:生四属于比较懒惰的学生,地理学习一贯不怎么样,可今天的课,他听得可认真了!他的名字叫黄鲁川(爸爸山东人,妈妈四川人),今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名字!地理气息很浓呀,他的发言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兴趣!

……例子就举到这里,怎么样?有意思吧!学生不同,这样的情景也不同,说实话,教学生的过程,也是老师学习的过程!我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通过第一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二、说说你想象中的中国的区域划分

这个问题旨在调出学生已有知识,老师稍加点拨即可。

学生谈到很多区域划分:行政区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区的划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区的划分……等等,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间经常发生思维碰撞,想起一个又一个,老师则在这里顺便带领学生复习,纠正偏差并追问划分依据,从而总结区域划分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的。

三、你会划分区域吗?来试一试吧

利用课本第三页提供的图片,简单的解说(说明:这届学生是我中途接的班,原来是数学老师兼课带的,没有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后就让学生动笔划分了,划分原则:粗线条。老师走动个别指导,修正偏差。

(1)山区和平原划分过后,展示学生的划分图,追问划分依据,一步步从颜色、等高线密集程度到地形类型。

(2)林区和农耕区依据农作物分布,也就是农业生产类型。

四、依样画葫芦,学习描述你的家乡

根据课本例子,一方面了解不同区域的区域特色,一方面看他们是如何准确到位地描述自己的家乡的,如果现在是你大学第一天,要做个自我介绍,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呢?

在这里从未来的角度激发学生描述区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乡土教学,顺便也夸耀了一番唐山这个北方“鱼米之乡”,重工业城市,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纯属顺带效果)

五、我给祖国划区域

学会了给小地方划分,也学会了描述自己的家乡,你会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将我们国家划分出合适的区域来吗?

……

我们划分出来的区域要让大家伙满意,下面我们看看谁划分的够专家级水平。

看专家对我国进行了什么样的粗线条划分?

根据图例,在图中找到A、B、C3条线,看看这3条线你熟悉不,回忆一下,完成课本习题!

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即可!重点知识并不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

最后总结和布置下节课活动──分男女同学,分别搜集、整理南方和北方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派代表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南北方大比拼!(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中学 张雅芸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课题。
(二) 学习过程:
一、角色扮演
教师以游客的身份去青藏地区旅游,面对众多的旅游公司,想通过访谈选择合意的旅游公司。
学生每5个人组成一个旅行社,事先预习好并搜集有关青藏地区的地理知识,然后找特色、抓重点,设计好旅游套餐销售计划,并向游客(教师)进行推销,游客通过考察最后决定选择哪个旅行社。
二、考察内容
能抓住青藏高原的特点──“高、寒”来对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进行介绍。具体有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等)、经济(包括工农业生产)、自然风光及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师最后总结: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叶晓霞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用具:POWERPOIN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图演示]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
[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的大洋。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
[教师引导]较近的是太平洋,太平洋的水汽千里迢迢想给西北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西北地区有没有创造有利条件使水汽容易进入呢?──(没有)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启发提问]观察西北地区的山脉,大多位于西北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主要位于边缘地带。
[提问]这样分布的山脉对气候有什么影响?(阻挡了海洋湿润气流的推进)
[地图演示]中国季风的行进动画图。
[教师讲解]中国的夏季风主要是东南季风,东南风把海洋的湿润气流带到中国内陆,但是当它运行到东北时,(指图)受到什么山脉的阻挡?
[学生活动]看图知道大兴安岭、阴山、祁连山等高大山脉的阻挡。
[教师总结]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再加上山脉的阻挡,使西北地区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所以,课本的第一个标题为“干旱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极少,风力作用显著,形成了独特的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如课件的西北风光图)。西北地区东西延伸长,跨经度大,所以内部景观还存在差异。
[地图演示]西北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地区植被的变化,分析原因。
[师生总结]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是因为降水自东向西不断减少,因为离海洋距离越来越远。
[地图演示]青藏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结果是约低24°C)
[教师引导]海拔高,气温低,所以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图片演示]青藏高原景观
[学生探究]高寒的青藏地区,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拉萨由于晴天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的美誉,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透明度好,太阳光线穿过时,热量耗损少,到达地面的热量多,所以青藏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其首府成为“日光城”。
[图片演示]内蒙古牧场,新疆牧场和青藏高原牧场
[学生活动]说说以上牧场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是草原牧场、山地牧场和高寒牧场)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
[师生共讨]内蒙古高原是四大高原中最平坦广阔的高原,地面起伏不大,草场广布,成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我们知道,气候干旱,降水及少,养牛养羊没有水源是不行的,那么牧场应该建在什么地方呢?沙漠里吗?
[学生回答]利用高山冰雪融水解决饮水问题,所以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上,成为山地牧场。而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植被较少,牧场为高寒牧场。
[图片演示]内蒙古草原优良畜种三河马和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地区的牦牛和藏绵羊。
[学生讨论]三河牛和牦牛有什么不同?细毛羊和澳洲的美利奴羊有什么不同?
牦牛的毛多而且长,可以卧雪保暖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适宜在高原上生活,被称为“高原之舟”,新疆的细毛羊腿短而且粗,适合爬山,因为新疆是山地牧场。
[总结]列表如下:

牧场类型

主要优良畜种

西北地区

内蒙古

温带草原牧场

三河马,三河牛

宁夏

滩羊

新疆

山地牧场

细毛羊

青藏地区

青海

高寒牧场

牦牛,藏绵羊

西藏

[图片演示]温带草原牧场和高寒牧场
[学生活动]比较温带草原牧场和高寒牧场的差异。
[学生回答]
温带草原牧场:地形平坦开阔,绿草如茵,草质较好
高寒牧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以荒漠草原为主
[学生探讨]
原因:内蒙古高原气候较为温暖,降水较多;而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学生活动]大声朗读P15最后一段文字。
[承转提问]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发展农业中最大限制因素又是什么?因此决定农业是什么类型?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十分干旱,发展农业最大的限制就是水,因为气候干旱,天然降水水少,只有发展灌溉农业。
[读图分析]找出西北四大灌溉农业区是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学生活动]分析以上地区如何进行灌溉。
[学生回答]河套和宁夏平原,有黄河经过,是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河西走廊,附近就是祁连山,有祁连山的高山融水可以灌溉,而新疆,降水最少,沙漠广布,灌溉农业只能分布在沙漠边缘有地下水的绿洲和有高山融水的天山山麓附近。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_______遥远,而且_______对湿润气流阻隔,形成______为主的气候特征。
2.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_______的差异引起的。
3.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是由_______引起的。
二、判断
1.西北地区都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特点。
2.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
3.西北地区干旱面积广大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4.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一节 在歌声中听同伴上课

──《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课堂实录

湖南岳阳岳阳楼区梅溪一中 胡其恬



教学背景

《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初中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征,其中,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主要特征是本课的重点,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是难点。通常,教师遵循课本上的内容一个一个地形区进行介绍,但其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倍显单调乏味。故笔者对原有教学方式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以相应乐曲导入,以请小老师授课为主要模式。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听几段录音(《青藏高原》、《蒙古人》和《黄土高原》),想一想分别描述的是我国四大高原中的哪些地形区,并将其填入中国地形图中。(复习旧课)

学生们显然很意外,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的脸上交替地出现迷惑、惊奇与欣喜的心情,继而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学生上台在板图上标出乐曲所指高原的位置。

师:其实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除了分布有四大高原外还分布着我国的四大盆地,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四大盆地的相应位置。

学生们纷纷翻阅教材和地图册,然后请一名同学将四大盆地的正确位置填在板图上。

师:我们从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地表形态可概括出哪些中国之最呢?

生1: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生2:准噶尔盆地──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

生3: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

生4:四川盆地──四大盆地中,唯一没有戈壁、沙漠分布的盆地。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弄懂了这么多的知识,我很高兴,说明大家学习是非常自觉的。四大盆地虽都分布于我国西部,但又各具特色,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四大盆地各具哪些特征?(四个大组分别各自讨论四大盆地中的一个盆地)。

学生们以前后的4~6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并各有记录人和发言人,5分钟后示意学生安静并做好发言的准备。

师:刚才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同学们得意的笑脸上我感觉到大家已准备得相当充分了。现在就分别有请四位小老师来给大家上课。

四位小老师分别上台授课,他们或向学生提问,或组织学生活动,或利用黑板板书,俨然一名教师在有序地进行着教学活动,我则在一旁配合小老师的讲课放映着各盆地相应的景观图片,学生们亦怀着羡慕不已与欣喜万分的心情参与同伴主讲的教学活动。

当一名小老师完成其教学内容后,我则当即给出客观的评价,并视情况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包括一些地理趣闻),最后小结其主要结论。

师:通过刚才四位小老师的讲课,我们详尽地了解了四大盆地的主要特征,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手中的纸条信息回答这是哪个盆地的特征?(分别将四大盆地的特征制成若干纸条并展示给学生看,可由某一行同学轮流回答,亦可由同桌几个同学进行抢答。)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对四大盆地的特征已可谓是耳熟能详,当然这也证明刚才授课的几位小老师是十分合格、十分优秀的,下面老师提议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以上四位小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鼓励、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小老师的队伍中来)。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那么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又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呢?

生: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教师播放《乌苏里船歌》、《北京的金山上》和《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几首歌,引入三大平原的教学。

师:三大平原的内容较简单,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从其位置与特征两个方面全面地对三大平原进行介绍,希望全班同学都能抓住本节课上最后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

学生们踊跃举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一名小老师在一片掌声中出色地完成了授课过程。教师进行小结、补充,并对小老师的授课做出适当的评价。

师:在几名小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位置与特征,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今天就不能请每一位想上课的小老师都上台授课了,不过课后大家可将自己的授课过程以备课的形式写下来,闲暇时间不妨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上一课。并且希望今后想上课的小老师平时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备无患,然后在地理课上向大家娓娓道来,和同学们一起体会知识与成长的快乐!

教学反思

在准备上这节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中国主要地形区这一块内容缺乏相应的图片。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整个课堂定会异常单调、沉闷与乏味,能否另辟新径,用全新的课程呈现方式与课堂组织形式表现本课呢?于是我提出了在歌声中听同伴上课的设想,以相关的乐曲导入并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并大胆采用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的方式上了本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格外兴奋,有的学生惊奇地表示:地理课竟还可使用录音,我的精力一下子就集中了,并且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还有的学生强烈要求今后的地理课都这样上,并且默默地翻看后面的学习内容,准备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展身手。

孩子们真情的表露和期待的眼神告诉我,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求的课堂,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泼、积极、开放的教育。反复思考,我认为这节课至少在以下方面有了新的改变与突破。

1.教学手段上,变传统手段为创新手段。

本课介绍的诸多地形区是学生缺乏真实体验的,而教材在编排上更是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若仅凭教师的铁齿铜牙和教材上少量的插图进行讲授,则对学生的教学刺激过小,难以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这节课除尽可能展放各地形区特有的景观图片外,还搜集了相关乐曲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一条线索,一声声引人入胜的歌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地理课上大量运用音响素材,许多老师评价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2.师生关系上,变改造关系为合作关系。

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教师只是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一改以往知识学习上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逐渐演变成为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合作关系,整个课堂亦变成师生互教互学、互动互惠、合作交往的学堂!

3.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整堂课教师的言语十分有限,课堂上更多的是充满稚气的声音,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畅谈,甚至站在讲台上组织其他的同学学习。这样,把讲台交还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地参与、积极地讨论、大胆地质疑,尽情地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小老师──让学生成为了讲台真正的主人。

4.教学方式上,变传授知识为建构知识。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忆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请小老师上课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形区的主要特征不再是教师单一地传授,而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尽管有些表达不那么完整,有些结论不那么严谨,但我想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足够了。

欣喜之余,这节课也暴露了诸多不如人意之处。诸如,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容量、教学进度的矛盾,如何在继续推用请小老师上课这种教学方式时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容量,以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勇敢地走上讲台?……这些都是有待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8: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