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9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名师——闫学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闫学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赏析
王崧舟
所有的好课都应能形成一个场,没有场的课不是好课.如果听课老师在听课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浸润其中,这样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精神相与,是一种生命交融的幸福.今天听闫老师的课,我的确身在场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卷了进去.说实话,全国许多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所听到的已不下十次了,包括我自己也曾经上过.但今天我聆听闫老师的课,我有几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是:闫老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这是我想不到的.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我们在闫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经意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比如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比如当时万国殡仪馆出殡的经典的黑白照片;以及她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以及《亚洲周刊》把鲁迅作品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一书中对鲁迅的评价……这些使我们觉得闫老师的课是基于比较宏大的鲁迅的语境之下,整体感觉这个课非常丰厚,无论是信息呈现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的大语境下,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以为这一课上得非常大气.
我第二点没想到是:对于我们一定会关注的文本里的几个小故事,比如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闫老师敢于做出大胆取舍.仔细回味一下就可以发现,闫老师在处理的时候,每个小故事只截取了一个立面,让学生从这个立面走进鲁迅人格当中的一个立面.这样的方式就跟我们以往的线性的,平面的处理完全不一样,而是立体的,一个面一个面切入的.比如谈水浒,通过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让学生来辩一辩,鲁迅先生对周晔是在批评吗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学生讨论后,闫老师一点,点到鲁迅人格上的侧面,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对孩子的那种无限的慈爱.这是一个侧面,引到其他的方方面面.再比如谈碰壁,闫老师也只说了一个面,读读这些对话,你觉得哪些话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诸如黑洞洞的,碰壁之类需要思考的词语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又很自然地凸显出鲁迅的另一个侧面——横眉冷对千夫指.所谓他的作品作为匕首,作为投枪,他是那个社会的良知,那个社会的正义,都得到了丰满的解读.接着救助车夫,老师又抓了一个侧面:让你最感动的细节.通过谈你最感动的细节,凸显出鲁迅先生的另一个侧面——俯首甘为孺子牛.每一个角度,闫老师都舍得取舍,敢于取舍,而这种取舍又基于她对鲁迅文学,鲁迅人格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每个故事截取一个侧面,最后形成人物的形象却是非常鲜明的,非常感人的,这是第二个没想到.
第三个没想到,就是这个课的后半部分,每一次我都认为应该结束了,然而还没结束.每到这个地方,我都在想,这堂课该结束了,她还能转出什么东西来呢
巴金写下《永远不能忘记的事》,闫老师补充这个材料让学生来读,然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这些人物,你最关注谁
于是有的读一群小学生,有的读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有的读两个穿和服的太太,有的读秃顶的老人……感觉学生整个情感已经完全进去了,这个情感已经到一个很高的高原期了,这个课好像应该差不多了,应该很难再上去了,没想到闫老师一转,又转出了新的境界.什么境界呢
让学生来想象,在前去吊唁的人当中,也许会有阿三,也许会有车夫,当然还有周晔……然后,面对先生的遗容,想象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内心涌动着一份怎样的情感
所以闫老师让学生写的时候是请学生把这份真挚的情感写下来.孩子们写得都很好.我以为孩子们这样的精神状态,不能简单地用写得好来形容.我认为,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已经真正置身到鲁迅文化的这个场中去,已经真正地实现了移情体验.文字是什么
文字说到底是人的一种精神表征,说到底是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确认.他的精神活动越深刻,他的文字就越深刻;他的精神活动越丰富,他的文字就越丰富;他的精神越敏感,他的文字就越敏感.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语言和精神是相融的;所以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语言.当然这里的语言是广义的,倡导诗意的栖居,倡导语言之途的徜徉,道理就在这儿.对语言的品位,对语言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一个生命的存在.然后孩子们都读完了,读懂了,读好了以后,我觉得应该到此为止了,没想到闫老师又一转,转出了什么呢
那就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还有什么 除了那浩如烟海的作品,还留给我们什么 这一次转,又转到了一个高的境界.如果说第一次转是一次精神诉求,是骨梗在喉
,不吐不快,在吐的过程中,他确认了自己作为一个生命而存在.但这时的表达,这时的倾吐是感性的.第二次又一转,转到理性层面上: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难道仅仅只是作品吗
还有什么
那就是先生的精神,一种高山仰止,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齐寿的品质.这是第二次转.第二次转了以后,我认为已经转到了那么高的层面了,已经不能再转了……没有想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被她转出一个新的境界来——
转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所以,第一个层面是感性认识的转,第二个层面是理性认识的转,那么第三个转是诗性层面的转,这是最高的境界.诗性层面就是把感性和理性有机整合到一起后,直指心性,直指人的灵魂的转.这首诗只读了两遍,闫老师读了一遍,全班学生读了一遍.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臧克家的诗,读得真好.这种读我以为不能简单地用技巧去评价,——当然,朗读需要技巧,但这个读确确实实是发自孩子内心的,这是第三次转.第三次转完以后,我以为真是到顶了,真的到珠穆朗玛峰了,没有办法再上去了.没有想到,闫老师又一转——不得不说鲁迅,转到来推荐鲁迅先生的作品,转到孩子们对鲁迅先生的体认,是不是还停留在阿三所说的话上: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句话是不是能全面的,准确的涵盖鲁迅一生或鲁迅先生的精神呢
那么这叫什么层面呢
由感性的层面一转,转到理性层面;由理性层面一转,转到诗性层面;由诗性层面再一转,转到了孩子的人格层面.这一转跟闫学老师上课前说的一句话是相呼应的.她告诉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样得出来的才是自己的结论.鲁迅先生的精神,最本质的精神,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以及对真理不懈地追寻.这才是鲁迅人格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鲁迅精神留给我们21世纪最丰富,最宝贵的民族遗产.所以后面闫学老师为学生推荐作品,看似简单,其实用意极深.到这个时候,人和文真正地合在了一起,人和课真正地合在了一起.所以这个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是用什么精神在教鲁迅
是用鲁迅的精神教鲁迅.用这样的思想去展开教学,一步一步,渐入佳境,直至高潮.
而这一课最大的智慧是——希望用鲁迅这样的精神,为学生的精神生命抹上一笔温暖的色彩,为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奠定一块宝贵的基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闫学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闫学:语文就是人“道”
有爱的人生是润泽的人生,有爱的语文是润泽的语文。
                                生命的语文
                                爱使我们拥有了生命,爱又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成长。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生命”绝不仅仅限于人类。如果说人的出现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奇迹,那么,作为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他的生命则是这个奇迹中最宝贵的资源。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让我们觉得怎么活都是一种错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显然,呆板生硬的说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深刻的认同。对于孩子来说,道理的领悟必须通过感性的材料方能到达。那么,语文教学则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可以试着回答这个每一个人都必须回答的人生命题,如《她是我的朋友》、《路旁的橡树》等等。
                                在某地的一次班级读书会上,与孩子们一起读毛姆的短篇小说《悬崖上的杀手》。
                                一种叫“dingo”的野狗吃掉了一户人家所有的羊。有一天,这只dingo在逃跑过程中竟然慌不择路,不慎摔下悬崖,挂在了一棵从峭壁伸出的树枝上。它多次试图跳上去,但都因距离太远而放弃了。这时,那户人家的男主人带着9岁的儿子追到了悬崖下。一个绝好的机会摆在了他们的面前:男主人是一个极为高明的猎手,对这样固定的目标几乎百发百中,此时他只要扣动扳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只dingo打下来。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三天过去了,dingo开始体力不支,眼看就要饥渴而死,或者掉下悬崖摔死。这时,猎人举起了枪……“砰”的一声枪响,dingo忽然腾空而起,用尽全身力气跃上了悬崖。原来猎人的枪口对准的并非dingo,而是射向了天空。就在猎人的视线中,它一瘸一拐地慢慢跑远了。猎人的儿子开始埋怨父亲不该放走了dingo,可是父亲却说:“人有的时候就是不能那么做。”
                                我让孩子们讨论:如果你是猎人,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争相举起了小手:
                                “我一定会打死这只dingo,因为我恨死它了,它吃掉了我所有的羊!”
                                “我也会向它开枪,打中它的腿,把它打残废,让它受折磨!”
                                “虽然它也是一条生命,但它吃掉了我的羊,我的财产全都因为它没有了,它必须受惩罚!”
                                “我会把它救下来,关在笼子里,让它永远没有自由!”
                                “我什么也不做,就看着它活活饿死,或者掉下来摔死!”
                                ……
                                听着这样的发言,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我的手心里渗出了汗水。一股深深的寒意浸透了全身。
                                他们的心里只有恨,没有一丝同情和怜恤。
                                他们追求的是复仇的快意,却不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
                                而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切高尚人格的体现,这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由所在。
                                常听见一些专家说,语文课不要上成思想品德课,要有更多的“语文味”。我想当我们在注重了“语文味”的同时,语文课也不能画地为牢。若把很多人为限定的东西强加到教学中,课堂就不可能走向丰富和厚重。否则,当课堂遭遇了上述情景,语文教师该怎么办?是赞成还是批判,是认同还是回避,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否则,我们的教育怎么跟“立人”结合起来,我们的语文课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又落在何处?
                                我无意提供某种“示范”,只是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孩子们,也许你们的理由足够充分,你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是,人的心里不应只有仇恨。猎人为什么不开枪,反而帮助dingo脱离了危险?因为他觉得此时开枪不够公平,不够光彩。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因为有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孩子们眼光灼灼地看着我,有思索,有迷惑……于是我知道,我已经播下了一颗种子,它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树,最后成为一片美丽的风景。
                                语文课,应该有这样的播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闫学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闫学: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
今天,在《人民教育》2007年第20期,看到了这篇文章,很有认同感,所以转贴在此!
               
            我一直坚信,不管我们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机缘而加入了教师队伍,只要我们还在这个队伍中,我们就一定会渴望成长,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渴望并没有被明确地表白,而只是存留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那么,对于每一个渴望成长的教师而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恐怕是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
            行走就是目的
                  
            与青年教师聊天,发现在很多青年教师的心中,成为名师已经成为一种人生的追求。有的老师很真诚地告诉我,某某名师是自己崇拜的偶像,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像某某一样的名师;还有的老师发来邮件、打来电话问我如何才能成为名师。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看到这样的信件,我都会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位老师,因为我在这样的话语背后看到了一张热切的脸孔,一双闪亮的眼睛,感受到了一颗火热的心的跳动。我想说,想当名师不是错,因为我觉得名师首先是优秀教师;相反,不想当名师的教师倒是很让人怀疑——一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追求的人,一个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热情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多远呢?
                  
            但是,我还想说,成为名师可以作为前行的方向,但不应该成为目标。方向和目标不是一回事。方向意味着无限,它告诉我们朝哪里行走,而目标则意味着行走的终点。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本质与意义都决定了这项工作将永远充满挑战,这条路永远只有行走的过程,而没有既定的终点,成为名师的那一天则意味着另一个起点的开始。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唯一,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拒绝生长。在过去十五年的教师生涯中,我也有过迷路的时候,但不管是逆境还是坦途,不管有多少风风雨雨,追求无限始终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信念。我很喜欢自己几年前写下的一首小诗,曾经在很多场合与老师们做过交流:
                  
            我是一个奔跑的孩子
            奔跑是一生的最爱
            也是唯一的目标
            每一次停泊
            意味着另一次起航
            每一丝眷恋
            遗落在奔跑的路上
            
                  
            在这里,奔跑成为一种人生的姿态,奔跑的本身就是目的。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成功”,因为我还在不停地走下去,我的“成功”永远处于前方未至的地方。一直非常欣赏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话:“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我们在创造中走向未来,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目的地,实际上就意味着目的地永远在前方,我们永远处在不断改变、行走的过程之中。对于教育而言,教育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人和世界需要改变,正在改变,没有改变、不承认改变或者不能促成改变的教育不是有意义的教育,更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教师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改变中行走着,有些人渐渐地成长起来了,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名师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是树,就不会拒绝生长;是船,就一定要远航。对于每一个渴望生长、渴望远航的教师而言,当我们不把教师仅仅作为一种职业,我们就会一直走在路上。
            行走的力量从何处来
                  
            几年前,在一篇谈青年教师成长的文章中,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都见过在大山的岩缝中生长的松柏,长期的营养缺乏使它们渐渐扭曲了枝干,仿佛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苍老。那旁逸斜出的姿态固然是一种力量的昭示,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酸辛?缺乏必要的滋养,再强的生命力也只能帮助它达到一个有限的高度。”一棵树的生长尚须植根于肥厚的土壤,一个青年教师的行走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力量。那么,一个教师既然选择了行走,支撑他不断行走的力量究竟来自何方?或者换句话说,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所能达到的高度?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也就是说,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共同打造了教师的专业底气,构成了教师行走的力量。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但在阅读中并没有自觉弥补的意识,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完全凭借个人喜好选择阅读书目。这种阅读习惯对于其它职业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却是非常不适当的。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将最终证明,教师这个群体将由最优秀的人物构成,一个知识结构存在缺憾的教师将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
                  
            这些年,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直是我阅读的指南。长期的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有不少老师问我,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够忙的了,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外出讲学,也屡屡被人问及所谓成功的经验。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后,自知不久于人世,可是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我想,读书亦如此: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对于我来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的姿态。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行走的姿态,我们就能够找到读书的时间,我们生活的源泉与行走的力量就不会枯竭。可惜,很多教师并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关于这一点,有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前不久,应邀到某地讲学,我上完两节课后,接着给与会老师做了一场关于教师阅读的报告。在报告中,我首先以刚才上过的课文为例,介绍了这节课环节设计的主要思路与细节处理的相关理念,老师们听得非常认真。但当我由此转入报告的“正题”,向老师们介绍近两年来自己精读过的几本书的时候,令人迷惑的事情发生了:有些老师开始坐立不安,左右顾盼,心不在焉。事后,在惭愧之余,我开始反复思量,终于得出了结论:这固然与我缺乏演讲的艺术有关,但有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只对课堂的某些细节感兴趣,只对课堂的效果感兴趣,只对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感兴趣,却对一个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内功、丰厚自己的底蕴、增强自身的力量不感兴趣。有不少青年教师,对某一节课的教学可以反复试教,从环节设计到语言渲染,从细节打造到课件制作,事无巨细,追求完美,可谓“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但对于阅读一本坡度稍大的书却没有多少热情。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爱课堂,爱教育,爱孩子,当然是一种起码的教育情怀。但是,对于一个渴望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教师来说,我们也应该明白,只有爱是不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闫学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执教:闫学
     地点:浙江省杭州树人大学礼堂
        一、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师:昨天——4月2日是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我相信现在没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孩子可能不多了。你读过什么?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野天鹅》、《皇帝的新装》。
        师:直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依然从他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获得了快乐。但他的童话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他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教师板书课题:勿勿)
        学生看着板书,疑惑。
        师;有的同学眉头皱起来了。
        生:少了“点”!
        师:很好,你们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字的错误:少了“点”。(教师纠正板书中的错误)“勿”加上点就是“匆”。“勿”在哪里见过?
        生:请勿吸烟
        师:“请勿吸烟”是什么意思?
        生:请不要吸烟。
        师:什么是匆匆?
        生:很着急。
        师:很着急,急急忙忙的样子就叫“匆匆”。通过你们对课文的匆匆一撇,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匆匆?
        生:时光匆匆。
        师:很好!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听闫老师朗读课文,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本身的情感。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朗诵完毕,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其实,闫老师真的不敢独占这掌声,因为我知道,文字本身的魅力已经把我们深深地折服。
        这篇文章后面有发表的时间,1922年,离现在大约有83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地方呢?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生:“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该生读得很好,学生中响起掌声。)
        师:她不仅读流利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师:有两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听出来了吗?
        生:“他便伶伶俐俐的从我身上跨过”读成了“他伶伶俐俐的从我身边跨过”。
        生:“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里他把“旋转(zhuàn)”读成了“旋转(zhuǎn)”。
        师:听得真认真,这是一个多音字。什么时候念“转(zhuǎn)”?
        生:婉转。
        生:转身。
        生:辗转反侧。
        师:在这里读“旋转(zhuàn)”。还有一个地方也需要注意。
        生“新来的日子的影儿”。
        师:这个儿化音杭州的同学可能比较难读。听闫老师示范一遍。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指名读,教师再纠正。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这一句难读。
        生:“你聪明的,告诉我……”
        师:大家已经把自己觉得难读的段落读通了,读顺了。有没有非常喜欢的段落?想配乐读吗?
        音乐起,生配乐读:
        生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生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生4:我也想读第自然段。“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学生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轻轻悄悄
        a、从词语生发感受时光匆匆。
        师:首先看这些词语有没有错误?
        生摇头。
        师:哪几个字写得比较漂亮?
        生:赤裸裸;轻轻悄悄。
        师:现在写一笔好字的人不多了,能写一手好的粉笔字的人就更少了。你为什么要写这些词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谈。
        生:这些词都是来形容时间的,作者写了他悲观的一面,这些词语加强了他心头无奈的感觉。
        师:你感觉到了他的无奈。
        生:我觉得作者不应该掩着面叹息,其实如果抓紧时间的话,时间还是很充足的。这些词都是形容时间的,虽然时间过得非常快,如果抓紧的话,时间还是能够挤出来的。
        师:从这些词你感觉到时间过得快,所以你觉得要抓紧时间。挑出一个词来,从“逃去如飞”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时间是过得很快的,如果一个人老的时候,他感到后悔的话,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师:时间快得像飞一样,很快人就变老了!
        生:“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体现小的时候如果不努力,老的时候就会后悔,小的时候为什么不抓紧学习,他会非常后悔,非常悲哀,但是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师: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我们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让他溜走。
        师: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情绪?
        生:作者觉得以前的日子应该珍惜。
        师:以前的日子过去得太快了,一定要珍惜啊!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刚才我们从这些零零碎碎的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惋惜,他无奈,还感觉到他对时光流逝的那一丝焦灼。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绪。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b、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师:作者焦灼、无奈、惋惜,还有一丝痛苦。所以他不断地反反复复地追问——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能不能发现这些追问在哪几个自然段中比较突出?
        生: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块1: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精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第一次追问。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段;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刚才发现很多同学都画下了这一段。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段?
        生:这一段把什么都写活了。特别是时间,而时间自己也会走,而且他的追问自己先有了回答,有了回答之后
    他又发现了问题。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突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别的都会再回来。
        师:她感受到了这一段的不同寻常之处。
        生:我读过一本书《谁偷了我的奶酪》,里面讲了四个人物,他们的奶酪储藏在一个迷宫里。有一天他们的奶酪都不见了,他们不去想自己的原因,不去想是不是自己吃掉了,而是去想是不是被人偷走了。朱自清这篇文章表现的也是这样,其实不是时间不公平,而是自己没有把握好时间,时间自己不会平白无故地逃走的。
        师:不管怎样,时间都是在不停地往前走!我非常佩服这个同学,还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吗?(五六个学生举起了手)这可是一本全球畅销书啊!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个同学发生了自己的联想,谈了自己过去阅读的感受,他发现时间实际上是很公平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去不复返!
        生:在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三个“再”,“有再来的时候”,“有再青的时候”,“有再开的时候”,说明了其它东西都可以重新来过,可是时间不好好把握的话,他就会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我们语文课上也学过一首诗《时光老人》,里面就说了有些游手好闲的人,时间就会从他身边悄悄溜走,如果你把握好时间的话,就会觉得时间是很充实的,不会走得很快。
        师:她抓文字抓得多好,她具有多么敏锐的语感!她发现了世间万物——燕子、杨柳、桃花,这些都可以轮回,唯有一样一去不复返,那就是——
        生:时间!
        师:燕子去了,还能再来;杨柳枯了,还能再青;桃花谢了,还能再开。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那么时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所以作者反反复复在追问啊!再看看第一自然段的后半部分,作者是怎么问的?
        生:“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在这反反复复的追问之中,当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无奈,悲伤欲绝。
        师:“悲伤欲绝”太厉害了吧?
        生:有点后悔。——如果珍惜时间,可以写出更好的散文供大家阅读。
        师:“悲伤欲绝”能换个词吗?
        生:难过。
        师:或者非常痛苦。
        生:他还有一点茫茫然的感觉。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因为时间走得这么快,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挽住时间的脚步呢?
        师:很茫然,很痛苦,很无奈。对过去流逝的时光,没有好好把握的时光,他又有些后悔。当你感受到了这些,请你把你的感受融进去再读一读,再来感受作者的这一份追寻。
        学生自由读第这一段。
        指名学生读这一段。
        师:关于时间永远不会回来,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文章《与时间赛跑》之中,父子俩有这样一番对话。
        出示课件;师生对读。
        师:请注意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真要透彻地领悟它却不是那么容易。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的什么变了?
        生:年龄变了。
        师:你长大了一岁,更加懂事了。
        生:思想变了。我原来很开心,很快活,很单纯,什么事情都想得很开。可是现在我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开了,再也找不到以前快乐的时光了,现在我很茫然,很难过,我已经和朱自清一样的心情了!
        (听课教师和学生中响起掌声。)
        师:不要痛苦,也不要难过,这是成长必然经过的痛!她成熟了,应该祝贺她才对!老师这个年龄也经历过这种茫然的痛苦!
        生:我想问一下闫老师,你这么大有没有对你的年龄变化有想法?
        (听课教师和学生中响起笑声。)
        师:他把问题抛给我了,他抛皮球了!我得实话实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去年相比,我首先觉得自己老了很多,很怕过生日!(学生笑)但这一年也不仅仅是这种痛苦和茫然,我的变化很多,读了更多的书,上了更多的课,有了更多的困惑,也有了更多的收获。这就是我的变化!那个男同学,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谢谢!
        (听课教师和学生中响起笑声。)
        生:我觉得我现在对父母有一点烦!现在大了,有些事情可以自己作主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父母总是觉得我们很小,不让我们去做,父母的想法远远跟不上我们小孩子的思想,所以现在很烦!
        虽然知道父母是对自己好,但仍然觉得他们唠唠叨叨!
        师:这个同学说出了大多数同学心里的想法。她觉得自己和父母有代沟了,所以有时候有点烦。但有一点需要知道,那就是这点点滴滴的背后都渗透着一个字,那就是——
        生:爱!
        师:我很高兴你们感受到了爱!
        生:去年觉得很多事情很有趣,很好玩,现在看来很无聊,很幼稚,有时候我在想我怎么会那么做呢,怎么像个傻瓜一样呢!
        (学生和听课教师笑。)
        师:你更聪明了,更成熟了,更懂事了!你看,这短短的一年的时间,你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你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你了。这就是时光的匆匆啊!这就是时间永远不会回来啊!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学生再读第一段。
        师:刚才很多同学感受到了这一段文字的美,能具体谈谈文字怎么美吗?
        生:我特别欣赏第一句话。因为我觉得朱自清写着一句话十分富有诗意,很押韵,而且没有直接的、很白话的把时间去得匆匆直接表现出来,而是从写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些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
        师:她感受到了诗的韵味,感受到了诗的意境,觉得读这一段文字有一种像读诗一样的感觉!假如闫老师把这一段文字变一下形式,你就会更感觉这像一首诗了。
        出示课件。
        师:文字排列的形式变了,是不是更像一首诗?再读一读,感受这诗一样的语言美。
        学生深情诵读。
        师: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奥妙之处啊!也难怪有很多文学评论家和广大的读者都写下了不少评论的文字来夸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想不想看看这些评论?
        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读这些资料。
        板块2: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其实,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之美远远不是这三段评论可以涵盖的。现在我们继续读,继续品。刚才有同学说,这种反反复复的追问还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自由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
        生:六次!
        师:读读每一次追问。
        生读每一次追问。
        师:是不是每一次追问作者都没有做出回答?
        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做出了回答。
        师:我来问,你来答!“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师:“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作者回答了几次?

生:两次!
        师:六次追问,有的已经做出了回答,有的依然没有答案!现在就让我们来试着回答一下吧!比如说,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了深深的生命痕迹?或者说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生:就说安徒生吧。安徒生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是至少他的灵魂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现在他的灵魂还在被我们朗读着。
        师: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只要他的作品还在,他就还活在我们的心里!
        生:黄继光也没有虚度!他为中国人民做出了贡献!
        师: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胜利!他当然值得我们学习。
        生:可不可以说活着的?
        师:当然可以!
        生:杨利伟也是!他驾驶着火箭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让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
        师:这些人都作出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只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人,他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吗?
        生:我觉得我妈妈没有虚度人生!她是一位教师,她为她的学生奉献了青春,在学生那里她总是找到青春的活力,她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她是一个辛勤的园丁!
        师;我很高兴跟她的妈妈是同行,我更高兴的是这个同学从妈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你们不仅看到了那些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人,认为他门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你们还看到了生活在你们周围的人,比如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对自己、对别人、对家庭、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工作!他们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他们的人生也没有虚度,他们也没有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朱自清先生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他虽然只活了50岁,可是他却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学遗产。
        出示课件:朱自清介绍。
        师:同学们看看这张黑白的老照片,看看这张充满睿智的脸,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这就是朱自清先生。再看看右边的文字。
        学生读资料。
        师:谈谈你的感受吧!你觉得朱自清的人生如何?
        生:我觉得朱自清的人生不象他在文章《匆匆》里写的一样,他的人生不是虚度过去的,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攀登知识的高峰!
        师:你看他的作品达到了190万字!正因为他认识到了时光的匆匆,所以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啊!
        生:我看了这段资料,我对朱自清的文章有新的看法。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那些没有珍惜时间的人尽快醒悟过来,要好好珍惜时间,把握好非常珍贵的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闫学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师:好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啊!因为生命中只有一次!你还觉得哪些地方震撼了你的心?
        生:朱自清至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很有骨气!
        师:说得好!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以他为骄傲!
        生:我有问题!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我从《匆匆》中读到了朱自清很无奈的感觉,他有点自责、后悔,既然他已经有了这么大的成就,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
        师:问得好啊!他说朱自清文字那么多,应该没有遗憾,为什么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感觉到了他的自责、焦灼、痛悔的感情呢?我把问题抛给你们!
        生:别人看到朱自清没有虚度此生,但朱自清自己觉得应该加紧努力!
        师: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年龄多大?聪明的同学一定可以知道。
        生:24岁!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资料中的出生年月到发表文章的日子减出来的。
        生:我从“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知道他写这篇文章时是二十几岁。
        师:多聪明的同学啊!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已经知道了时光的匆匆,所以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尽管他的人生非常短暂。当你了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段资料,你再读读这一段,把你新的感触融进去。
        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板块3:从对时光的追问到生命的追问,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感触呢?略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作者对时光流逝的追问可以说是由始至终。如果说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对世间万物的外部追问,那么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则是对自身生命的内部追问。由对世间万物的追问到对自身生命的内部追问,这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感触呢?我们再来看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这一段刚才有的同学已经有所涉及。“八千多日子”好像很久了,但如果把它放进时光的大海里,它仅仅就是——
        生: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想象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有多大,用一个词形容它!
        生:渺小。
        生:微不足道。
        生:沧海一粟。
        师:很好!再想象它滴在时光的大海里,再用一个词形容。
        生:无声无息。
        生;无影无踪。
        师:想象着这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恰如沧海一粟的针尖上的一滴水,它滴在时光的大海里,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想象着把这一段读好!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请学生读。
        师:时间就是这样匆匆溜走,他不禁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谁能看着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
        生:我有一个问题!他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如果是指时间,不需要加一个“们”,而且这里是一个单人旁的“他”,他想说明什么?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先来讨论她的问题。
        生:可能是指朱自清的父母,我开始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后来想这应该是朱自清的父母。他们孕育了朱自清,朱自清觉得已经二十多岁了,认为过去都是在虚度时光,所以从此以后一定要好好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世界上。
        师:你觉得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你觉得这里的“他们”指的是父母。
        生:我觉得“他们”是一个概念!
        (听课教师中响起笑声。)
        师:什么概念?
        生:是一种对于时间的观念!因为我觉得他说“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所以我觉得这里是作者朱自清对时间的一种了解。
        师: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是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拥有时间,但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拥有多少时间!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拥有多少时间,所以才更要珍惜时间啊!
        生:我觉得这里的“他们”是指所有关爱朱自清的人!因为朱自清非常感谢他们,所以这样说。
        师:很好!这里的“他们”,也许你还有更多的迷惑,更多的想法,在这里闫老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把这个问题留在课后继续思考,留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思考!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中来,我们想一想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比如说,洗手的时候——
        师生合读这一段。
        四、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师:我们真的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叹息啊!关于时光的流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生:时间就想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要挤总是有的。
        生:一寸光阴一吨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师:非常好!闫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轮到谁的时候不要犹豫,因为时间不等人!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五、由“一朵小花”悟人生流逝。
        师:一起读最后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确,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是,在忙忙碌碌的人生旅途上,也别忘了用你细腻的心去感受生命中哪些细小的却又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珍惜生命!我们现在来看看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诗——《一朵小花》,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从一朵小花感受到人生流逝。
        学生自由读这首诗。
        师: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读读吧!
        师生配乐合读这首诗。
        师: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一朵早已经干枯了的、失去了芳香的小花,,也能够让作者产生时光流逝的人生感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无数朵这样的小花,请学会发现,学会珍惜。——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时光一去不复返!
        六、由“人面桃花”引发深层思考。
        师: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不一定有答案,只要引发同学们的一些思考。还记得课文第一段的几句话吗?能背下来吗?
        学生齐背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师:问题就在这里。思考:燕子还是去年的杨柳,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生一愣,摇头:不是!
        师:有的同学摇头了!
        生:一切都是新的,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
        师:真棒!小小的年龄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的确,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现在我们就明白了,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有一位唐朝诗人崔护,他曾经写下了一首诗,同学们应该不感到陌生。
        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
        师:的确,尽管桃花依旧笑春风,但是人面已经不知何处去。以你们的年龄,也许还不能透彻的理解作者这种复杂的人生感喟,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时光匆匆,它会教会你领悟一切。
        课件出示的相关资料:
        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第一自然段: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相关评论:
        (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2)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3)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4、普希金《一朵小花》
        一朵小花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它早已干枯,失去了芳香;就在这时,我的心灵里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是陌生的还是熟识的人的手?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来?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或者是为了命中注定的别离,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么?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或者他们也都早已枯萎,就正像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5、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6、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1923年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重发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曾在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积极支持学生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病在北平逝世。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朱自清全集》,共约190万言。
        滚动字幕出示的名句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恩格斯
        如果你为失去阳光而叹息,那么你将连星辉也失去了。——泰戈尔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黑发不知勤学早,老大方悔读书迟。
        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世成蹉跎。——《明日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匆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闫学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其实,在一年前,就知道,拱墅区引进了一位年轻的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对此,我很感兴趣,一直很想一睹她的教学风采。今天,3月26日,一个非常的日子——2006运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会,我终于走进了她的课堂。在观摩会上,闫学老师的《伯牙绝弦》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据说闫老师在古文教学领域为小学语文教学界开辟了先河,为小学语文古文教学填补了空白。为此,敬意之心,从心底油然而生。
关于古文教学,对于之前的我们看来,那是中学老师的事,与小学教师无关。那时因为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未出现过古文教学课。也从未想到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古文教学。曾经的我们都认为古文教学一般仅仅是字义的理解和句子的疏通,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而对古文的文化内蕴则往往忽略。而对于学生而言,古文时空跨度太大,故事的历史背景了解甚少,且古文深懊、难懂,远不如白话文易懂。因此,在我们和中学生的印象中,古文教学课枯燥、乏味,兴趣索然。
然而闫学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们重新走近了古文,投入到了那浪漫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它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这节课所告诉我们的,正如闫老师所说——不仅仅是看到了一场悲剧,我们更应该从这个故事中见证一种人生的美好,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相信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会深深的感叹:难怪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史册中,一直认定文言文为重要的精髓。难怪在新课改的发展进程中,要将少量的文言文引入了小学语文教材,让充满想象力的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古文独有的韵味。
课堂上,闫学老师给我的感觉:年轻文静,谈吐儒雅,文学底蕴深厚,课堂驾驭能力极强。课堂上,我们陶醉在闫学老师飞扬着智慧的话语里,陶醉在她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中。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许多课堂引入的词句看似信手拈来,但又往往出乎意料之外。面对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回答时很有个性,老师不是一律用“说得好!”“真棒!”等夸奖的词语了结。脱口而出的是古文:“妙哉!”“好一个善哉!”……
课堂上,她全身心的投入,似乎在演绎“自己”的那段悲壮感人的故事。她敏锐地抓住关键语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伯牙绝弦”, 让语言文字深入学生之心,从而带动学生深深的思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强烈的人文意识,丰厚的人文素养,呼唤着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加上那段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的美谈,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更难得的是这种知人的智慧,就如同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还让我们深深的感叹——伯牙“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痛苦绝望之情以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深深的惆怅;更让我们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追寻知音的过程,正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课堂上,闫学老师告诉孩子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充分展示了“以读促悟”的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踊跃,撞击出了课堂教学的生命火花。
此刻,虽然,课堂已结束。然而老师们还在深深感叹:古文教学竟能有如此精妙的文本解读,实在是令人回味,难以忘怀。一小时的课堂,学生不仅从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收获,情感世界也受到了一段悲壮的知音难觅之情的洗礼,还饱尝了一席丰盛而优美的语言大餐。那么,这样有深度的古文教学课来源于怎样的根基呢?
由此,我联想到了元代程端礼的一句名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指读书的时候多下些气力。写起文章来就十分轻松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同此理,平时广读博览,教学时不就能随手拈来吗?可谓厚积薄发也。难怪,在闫学老师的课中,让我们感悟到是:“腹有诗书气自雄”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闫学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闫学感受毁灭,珍爱拥有——《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教学实录: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一)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生:知音!

(二)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

生:知音!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师:因为有了知音,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师: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的感慨又汇集成一句话,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生: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师:知我者,子期也!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师: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0: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