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诗化语文让教室里的儿童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两种生命息息相通。《天鹅的故事》中,周益民在指导学生读了文本,引导学生诉说体会后,让学生来做一回老天鹅,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及其体验。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的心投射到老天鹅上,和老天鹅融化一体,已不是教室里的儿童,而是文本中的老天鹅了。这样,学生才真正体验到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心声是一首歌。学生的那种聆听、感悟才是入情的、真情的、深情的,也才真正受到感染和教育。让学生当作文本中的人物来学习,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为大家所用,诗化语文的不同之处,亦即高明之处,有理性的支撑,因而自觉,指向明确。为此,诗化语文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和“进入”的铺垫。在这篇课文教学中,采用教师旁白式的点拨,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进行挑战:“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层层推进,引向深度的思维。这是一种对话。此时的对话已不是师生的对话,而是消弥了审美主体(教师、学生)客体(老天鹅)间的对立后的心灵碰撞,思维的挑战。正如他自己所言,“师生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者、解释者,而是作品的一个作者,是文本的一个角色”。这样,具有诗一般的激情和浪漫,又具有史诗般的崇高境界。这是诗化的。
②
审美教育引领学生把握的是共性的特殊的表达状态,因而是个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诗化语文正是遵循审美教育的要义,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对感性的把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且满足于对文章的共性把握以及理念的揭示和显明,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笼统的理解、泛泛而论的状态,止于主题思想、人物精神条条的记忆背诵,语文教学枯燥乏味,无血肉无情感,无想象探究的空间,亦无深度的体验。诗化语文力图克服这一弊端,从共性走向个性,从理性走向感性,因而语文中人物的呈现、事件的展开更具体、更形象,也就更具情感性,更有感染力。《天鹅的故事》教学,抓住天鹅破冰的声音,比如扑打冰面的嘭嘭声、冰层裂开的嚓嚓声、天鹅“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让学生反复吟诵,并学着天鹅身临其境地去呼叫,极具感性、极具个性。诗化语文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手段描绘形象化的意境,营造一种整体意蕴,进而逐步提升到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境界,即文与质的统一、形与神的结合、刚与柔的和谐、动与静的协调,使形象活跃在学生的朗读中,情感激越在学生的想象中、理念闪现在生动鲜活的感性中,从某种角度看,语文诗化应该是审美教育的形象化和情感化。
③
诗化语文中的审美交流是用艺术来表征的。美国的阿恩海姆说:“惟有艺术有与艺术对话的权利。”诗化语文常常是艺术地展开教学过程。“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扑打在冰面上”,这一陈述句,周益民将其分行排列,使之成为一首长短诗。这是对课文表达方式的艺术化改造。有时候,陈述方式的诗化表达,会获得一种无法预料的力量和效果。你看,分行后的文字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凸为了,似乎获得了生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铮铮有声,每一行都像鼓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老天鹅的一举一动、所想所说都活了起来。在呈现和展开的方式上,教学《天鹅的故事》还运用了音乐,在学生的朗读中,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来了,此时的合唱已不是歌唱者在唱,而是学生的心灵在歌唱。此外,还有画面。总之,诗化语文并不是使语文变成诗,但是少不了诗的表达和诗意的营造;诗化语文不是艺术表演,但少不了用艺术手段的交流和对话。正是在以艺术为表征的交流和对话中,语文诗化了,语文教育审美化了。正如周益民在《理想速写》所言:“艺术为语言拓宽了空间,让通往儿童心灵的走道更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