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7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名师——周益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片段二: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三: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
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评析: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地?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综观周老师教学这课的三个片段,会察觉教者“对话”教学理念在行为操作中的有力跳动与良好把握。
片段一和片段三其实透视了多元解读的辨证性。“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然而,“哈姆雷特”再多样也决不会变成“林黛玉”。因此,这种多元解读又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的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等的一种契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周老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两个片段中,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教师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显然,这是教者的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片段二中,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话切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内心的需要。这种“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对话的不断深入。
“对话”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可以看出,周老师的实践是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这些都伴随着“对话”进行的始终。
就在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辨证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周益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周益民《小王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刚才每个同学有一张白纸,都拿到了吗?后面也拿到了
      吗?同学们,今天呢,咱们特别高兴,你们是五年级还是六年级?
      生:六年级。
      师:六几班呀?
      生:六五班。
      师:南师附小六五班,是吗?跟六五班的同学待会儿度过一个非常愉快的读书课。读书时间感到非常快乐,今天呢,待会读书会,读书时间咱们是一个小时,可能比平时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哪位同学想去洗手间,想去方便的话,就悄悄地自己走,明白吗?不用给我打招呼,你悄悄地走,轻轻地来,知道吗?好!咱们同学喜欢看书吗?

      生:喜欢。
      师:真的?
      生齐:真的!
      师:那我考考你们,你看看我说的这个故事是哪本书里的?听明白了就举手。有一个小男孩,他长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鼻子。怎么奇怪呢?他只要一撒谎,那个鼻子就会长长一寸。有一天,他就撒了很多很多的谎,结果,来了一群小鸟飞到他的鼻子上。有没有听出来,这是哪本书里的情节?这儿一位同学你说。

      生:那是《木偶奇遇记》。
      师:是吗?
      生齐:是!
      师:我问问你们,那群小鸟为什么飞到他的鼻子上来了?
      生:因为他的鼻子上长出了一个鸟窝。
      师:鼻子越长越长了,小鸟以为是什么呀?
      生:以为是树枝,所以就飞过来了。
      师:对了,以为是树枝,所以就飞过来了。《木偶奇遇记》,是吧?
      第二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很有意思,他听信了两个骗子,为他做衣服,结果他就光着身子跑到大街上去了。(见学生都举手)都知道啊!你说?
      生:是《国王的新衣》。
      师:你是台湾来的,台湾翻译成《国王的新衣》的。咱们大陆翻译成《皇帝的新装》。
      师:《皇帝的新装》,作者?
      啊?不太清楚,谁清楚呢?
      应该是安徒生。记住——安徒生。记住这些为我们创造快乐的人,创造了幸福的人。一定要记住——安徒生。
      好,下面一个故事。有一个巫婆,她长得很漂亮,不过她的性格也非常古怪。她有时候啊,心情非常好,一见人总是笑嘻嘻的。但是有时候啊,她的脾气非常暴躁,用她的魔扫帚赶走那些像蚂蚁类的不速之客。有时候啊,她又非常忧伤,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望着天边的一缕晚霞,一句话也不说。谁知道这是哪本书里的情节?找个女同学。

      生:我不知道是不是《小巫婆真美丽》?
      师:就是这本书《小巫婆真美丽》!周老师这儿有一张阅读小报就是关于《小巫婆真美丽》的,我给你做个记忆。你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吗?
      生:是杨素兰。
      师:你把她的名字说对了,但是把她的姓字搞错了。谁知道到底是什么素兰。每天你都得喝什么,都得喝什么呀?——吃饭的时候。
      生:汤。
      师:连起来说。
      生:应该是汤素兰。
      师:对,记住,为我们带来快乐的人一定要记住。好,周老师还想考考咱们同学,继续听题。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玩皮,非常淘气,当然淘气的男孩总是聪明。这个小男孩啊,发生了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怎么有趣法呢?听仔细,猜出来以后,周老师手上这份小报也给他。有一次他玩鞭炮,被鞭炮弹上了天,结果发现了神秘的地球之洲。在上化学课的时候,他好奇地把袜子放在化学剂里。你们猜怎么了,穿上这种袜子,他就长高了,他在同学家搭了一座座小房子,还拿了神奇的喷雾器,把自己给变小了,进了小房子,玩了个痛痛快快。我请这位女同学。

      生:应该是《皮皮鲁历险记》
      师:作者?
      生:应该是郑渊杰
      师:完全正确!(送小报)给你做个纪念。《皮皮鲁历险历险记》作者郑渊杰。前些时候郑渊杰还到我们南京来了,咱们有没有同学去跟他见过面?没有,那很遗憾,下次要抓住机会,童话大王。刚才呢咱们说了那么多书。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一本书,它的名字叫——

      生齐:《小王子》
      师:《小王子》。
      《小王子》这本书据说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一本童话。它从1943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小王子》小孩喜欢,大人也喜欢童话《小王子》,这本童话人人都喜欢。我们还应该记住《小王子》的作者。咱拿起课本,一起读一读,读——

      生:圣埃克苏佩里。
      师:圣埃克苏佩里,读——
      生:圣埃克苏佩里。
      师:我们应该记住他,因为他是为我们带来快乐的人,带来欢乐的人。《小王子》如今已经被翻译成很多语言,甚至在一些邮票上也能看到小王子的形象。作者是圣埃克苏佩里,他的头像还上了法国的钞票,有机会的同学可以收集了看看。

      那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呢是《小王子》里的一个片段。咱们同学课前已经读过了这片段,我想请问一问,《小王子》给你们带来的感觉?跟刚才咱们提到的那些书的感觉或者看到的其它书的感觉,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谁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小王子这个人给我的感觉是至纯至善至美的,像其它故事里的小男孩似乎都是很调皮的,但是小王子给我的感觉好像就是天使的化身一样,是她给我们领悟了许多人生的真谛。

      师:说得多好呀,他是真善美的化身,好像天使一般。是天使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还有谁来说一下,你感觉《小王子》这本书跟别的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觉得《小王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小王子这个主人翁就是一种很纯真很纯美的小男孩,他不像别的童话书里那些小男孩都很调皮,不惹他们的父母和亲人的喜爱,小王子给我就是一种让人一看就一个非常纯真、天真的小男孩(的感觉)。

      师:你喜欢这样的小男孩吗?
      生:喜欢。
      师:愿意跟他做伴吗?
      生:愿意。
      师:特别纯真特别善良的一个形象。
      那么我想咱们同学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语句打动了你。那接下来,我就想请各位同学去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之间可以是一样的,可以重复的,关键是读你真的认为确实打动了你的句子。明白吗?好,谁来?

      生:“你们漂亮,但是空的,”他还对她们说,“别人不会为你们去死。当然,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也会以为她和你们一样。但是,单是她一朵也比你们全体都宝贵,因为我给她浇过水。因为我给她盖过罩子。因为我给她竖过屏风。因为我给她除过毛虫(留下两三条可以羽化成为蝴蝶)。因为我听过她的埋怨、她的吹嘘、有时甚至她的沉默。因为这是我的玫瑰花。”

      师:这是小王子对玫瑰花们说的话,好的。
      生:“你们跟我的玫瑰花一点儿不像,你们还什么都不是,谁都没有驯养过你们,你们也没有驯养过谁。你们跟我的狐狸以前一个样。那时,他不过是同成千上万只狐狸毫无两样的一只狐狸。但是,我跟他做了朋友,他现在是世上惟一的了。”

      师:也是小王子跟玫瑰花说的话。
      生:“人只能了解自己驯养的东西,”狐狸说。“现在那些人再也没有时间去了解什么啦。他们要东西,都往商店去买现成的。可是哪儿也没有供应朋友的商店!人也就得不到朋友。你要朋友,就请驯养我吧!”

      师:这是狐狸说的。我说了同学之间可以读一样的,只要你感受深。
      生:我读的是第二页的最后一节。
      “我的生活单调枯燥。我追鸡,人追我。所有的鸡都是相像的,所有的人也是相像的。我有点厌了。但是,你驯养我,我的生活会充满阳光。我听得出某个脚步声跟别的脚步声不一样。别的脚步声叫我钻入地下。你的脚步声好比音乐,引我走出洞穴。还有,你看!那边的麦田,你看见了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是没用的。麦田引不起我的遐想。这很不幸!但是你有金黄色头发。你驯养我后,事情就妙了!麦子,黄澄澄的,会使我想起你。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风吹麦田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暇想,那么美妙。
      生:我想读这一小节。
      “她要是看到这个景象,”他自言自语,“又要光火了……又要咳个不停,寻死觅活地给自己遮羞。我又得假装体贴。因为,要不然,为了出我的丑,她真会让自己死去的……”

      师:这是一开始,小王子看到玫瑰花所说的话。好的,还有?
      生:我也想读,第二页的最后一句话。
      “我的生活单调枯燥。我追鸡,人追我。所有的鸡都是相像的,所有的人也是相像的。我有点厌了。但是,你驯养我,我的生活会充满阳光。我听得出某个脚步声跟别的脚步声不一样。别的脚步声叫我钻入地下。你的脚步声好比音乐,引我走出洞穴。还有,你看!那边的麦田,你看见了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是没用的。麦田引不起我的遐想。这很不幸!但是你有金黄色头发。你驯养我后,事情就妙了!麦子,黄澄澄的,会使我想起你。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我想问你,狐狸说的这段话中哪一句最打动你?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麦子,黄澄澄的,会使我想起你。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一起始它并不喜欢麦子,但是驯养了小王子以后,它就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一看到黄澄澄的麦子就会想起小王子,深深地爱王子。我想请各位同学一块把这段话读一读:“但是你有金黄色头发。你驯养我后,事情就妙了!——”读下去——

      生齐:“麦子,黄澄澄的,会使我想起你。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我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狐狸在无限的向往。咱们同学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读——
      生齐:“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注意省略号,看到这个省略号,你想想似乎看到狐狸的怎样一双眼睛。
      生:我觉得我看到这句话以后,我就看到狐狸那双绿颜色的眸子里面充满了向往,仿佛也就听到了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请你把这种向往读出来!
      生:“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好!还有没有同学再来试一试,把这种向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我觉得狐狸眼中已经透露出了一种幸福,
      “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好,咱们女同学一起读这一句“你驯养我后,事情就妙了!”——
      女生齐:“麦子,黄澄澄的,会使我想起你。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语速放慢点。“我会喜欢——”,读。
      生:“我会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
      师:真好,还有没有同学喜欢哪些句子的?
      生:我比较喜欢这一段。
      “不错,”狐狸说。“你对我不过是一个男孩子,跟成千上万个男孩子毫无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对你不过是一只狐狸,跟成千上万只狐狸毫无两样。但是,你要是驯养我,咱们俩就会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上惟一的,我对你也是世上惟一的……”

      师:有同学也喜欢这一段的吗?
      生:“不错,”狐狸说。“你对我不过是一个男孩子,跟成千上万个男孩子毫无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对你不过是一只狐狸,跟成千上万只狐狸毫无两样。但是,你要是驯养我,咱们俩就会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上惟一的,我对你也是世上惟一的……”

      师:明明开始说,你和我都毫不相干,你对我来说跟成千上万个男孩子毫无两样,但后面怎么又说是“唯一的”了呢?怎么又成了“我的唯一”呢?什么原因?
      生:因为小男孩驯养了狐狸。
      师:因为是驯养的缘故。请坐下,还有谁说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小男孩和狐狸已经建立了感情的联系。
      师:多好呀,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后面也有一个省略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狐狸向往的眼睛。
      师:向往什么?
      生:向往小男孩早日驯养它。
      师:请你现读这句话。
      生:“你对我是世上惟一的,我对你也是世上惟一的……”
      师:好咱们一起读“你要是驯养我,咱们俩就会相互需要”
      生齐:“你对我是世上惟一的,我对你也是世上惟一的……”
      师:这样话语多动人呀,这样的向往又是多动人呀!我想再听一听,你要是驯养我,咱们俩就会想到需要。
      生齐:“你对我是世上惟一的,我对你也是世上惟一的……”
      师:还有吗?还有打动你的语句吗?
      生:我喜欢这一句。
      “我开始懂了,”小王子说,“有一朵花……我相信她把我驯养了……”
      师:说说看你为什么选这一句?
      生:因为我觉得花不可能驯养人,小王子还非常的天真,他认为一朵花把自己给驯养了。也就是说这朵花对他自己非常重要,自己的花也非常的重要。
      师:我们说得非常好,前面说花不可能驯养人,那我想等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呆会再请你说说体会。还有谁要发表意见的、要读的呢?有没有了?
      生:他还对自己说:“我以为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很满足,其实只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花。这个,加上三座膝盖一般高的火山,其中一座很可能永远喷不出火,我成不了一位伟大的王子……”他伏在草地上呜呜哭了。

      师:“膝盖一般高”读一下
      生:“膝盖一般高”
      师:声母是“膝”
      生:“膝盖一般高”
      师:这是一开始小王子看到了一大朵一大整个的花坛里的花以后,对自己说的话。最后我再给一个机会,谁愿意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呢?
      生:我读的是这一段。
      “回去看玫瑰花。你会明白,你的那朵花是世上惟一的。你回来再跟我道别,我送你一个秘密作为礼物。”
      师:你后来发现是什么秘密了吗。
      生:我发现是狐狸讲的这一段话:“我的秘密是这样的,很简单: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师:好,我想请各位同学一块把狐狸的秘密一块来读一读。“我的秘密是这样的,很简单: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预备读——
      生齐:“我的秘密是这样的,很简单: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感受最深的句子,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为什么打动了咱们?同学,想一想,说得那么多,小王子和狐狸说的其实都是围绕哪两个字来说?

      生:我觉得说了这么多,都是围绕“驯养“这两个字来说的。
      师:你说。
      生:我觉得小王子不把狐狸给驯养的话,他们互相不需要的,狐狸对小王子不是世上唯一的,小王子对狐狸更不是世上唯一的。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他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
      生:是围绕“驯养”两个字来写的。
      师:是围绕“驯养”两个字来写的。同学们,小王子说的“驯养”,跟我们平时原先认识当中的“驯养”意思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师:谁来说说看。
      生:我们平时讲的“驯养”的意思就是比如说,人将动物驯服了,但是这里的驯养就是相互依存地,相互都需要地建立感情联系。
      师:说得特别好。相互依存、相互需要,说得多好听,后面一句“建立感情联系”,说得很深刻。
      生:就是我一般所了解的“驯养”,就比如说驯兽师,他驯服了一只老虎,对它做一个手势,这老虎会低头,或者会站起来。而这里面的“驯养”,就是两个两种相互的建立感情联系,不而不是一方让另一方做什么,另一方必须这样做。

      师:好,你还有什么?
      生:我觉“驯养”这个词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表示。“驯养”这个词,我觉得可以用“爱”来表示。因为这里所说的“驯养”,不是平常所说的“驯养”。这里说的是花费了时间,花费了心血,而对别人付出了时间,付出了爱,这样才叫做“驯养”。

      师:哎呀,这样吧,我就请你把爱放到这段话来读一读,你看看是不是适用。
      生:“你对我不过是一个男孩子,跟成千上万个男孩子毫无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对你不过是一只狐狸,跟成千上万只狐狸毫无两样。但是,你要是爱我,咱们俩就会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上惟一的,我对你也是世上惟一的……”

      师:你觉得她这种调换合适吗?
      生:合适。
      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合适。
      师:那我们一块换过来读好不好?“你对我不过是一个男孩子,跟成千上万个男孩子毫无两样”预备齐——
      生:“你对我不过是一个男孩子,跟成千上万个男孩子毫无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对你不过是一只狐狸,跟成千上万只狐狸毫无两样。但是,你要是爱我,咱们俩就会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上惟一的,我对你也是世上惟一的……”

      师:同学们,咱们轻轻松松说了“驯养”。似乎理解了许多。那我请你们想一想“驯养”容易吗?“驯养”容易?不用这么着急,就举手,看看这个故事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驯养”并不是很容易的,因为驯养需要花费你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人,直至他和你建立了感情关系,到互相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够“驯养”。
      师:能不能以狐狸和小王子的事例来说说看。
      生:“驯养”,小王子必须要在狐狸身上花费一定的时间,与他建立感情关系,并且还要互相帮助,听他的埋怨、高兴与快乐,与它分享任何一件事情,才能达到两个人心灵之间的交流。

      师:我听出了你发言中的两个重要词语,第一必须花费一定量的时间,第二个“分享”,这“分享”既指分享快乐,也指分享忧愁,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分享埋怨,是这个意思吗?好,还有同学说。

      生:我是那个指到狐狸的话。
      狐狸说,“这要非常耐心,”狐狸回答,“你先离我远一点,像这样,在草地坐下。我用眼梢瞅你,你一句话也别说。语言是误会的源泉。但是,每天,你可以靠近一些坐……”

      就是要驯养一样东西,要非常耐心的,不要说话,要先离这样东西远一点,然后用这样东西,用眼睛盯着你看,然后你每天可以靠近坐一下,这样时间久了,你们俩就建立了感情联系,也就是你“驯养”了那个你要“驯养”的东西。

      师:每天靠近一点,其实就代表了什么?
      生:每天靠近一点,其实是想让狐狸深深地记住:是这个人来驯养了我。
      师:同学们想想,他们俩每天身子靠近了一点点,还有什么东西靠近了。
      生:我觉得他们心灵也是每天越来越近。
      师:每天越来越接近,这就是驯养的过程,来不得急。还有谁说驯养容易吗?
      生:我觉得驯养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看整个文章的最后一段,狐狸是这样说的,“我的秘密是这样。很简单: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我觉得正如狐狸所说的驯养,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相互靠近,而且他们应该互相用心去感受对方,并且对对方付出时间,对对方负责,对对方永远负责,而且他们要用真心去体会对方,所以我觉得驯养不是那么容易,他们互相之间要永远负责。

      师:你刚才说的永远负责,其实就是终贞不渝,一种永恒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驯养,提出了永恒的东西,提出了责任。你理解得非常深刻,还有谁说关于“驯养”的话题?

      生:其实我从文中知道了驯养就是要建立感情联系,我们知道一句俗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建立感情并不简单的。不是比如你对我说一句“我喜欢你”或者我对你说一句“你喜欢我”,而是要为对方花费的时间,互相了解对方,所以我认为驯养并不是非常容易的。

      师:也就是说一句:你喜欢我,我喜欢你,轻飘飘的很简单,但是真正的从心底里发自内心,可并不简单。所以狐狸才说语言是误会的源泉,靠心体验吧,真正的东西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就是这个意思。好,你说。

      生:我也觉得很不容易,我找到两句话。第一句是,“这要非常耐心,你先离我远一点,像这样,在草地坐下。我用眼梢瞅你,你一句话也别说。语言是误会的源泉。但是,每天,你可以靠近一些坐……”

      就是你一句话也别说,是要是很长时间一句话也别说,所以驯养的人必须要有耐心,而且每天都可以靠近一些坐,这必须要持之以恒。
      而且我还找到了第一页上面,“她要是看到这个景象,”他自言自语,“又要光火了……又要咳个不停,寻死觅活地给自己遮羞。我又得假装体贴。因为,要不然,为了出我的丑,她真会让自己死去的……”

      而且被驯养的人也就是小王子,他被玫瑰花驯养了,他又得假装体贴,而被驯养的人要对驯养的人非常信服,又要双方互相理解,所以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你刚才说语言是误会的源泉,意思是说驯养的时候,你不要说话,想想真的不能说话吗?
      生:人表示自己意思的有很多种,不一定要用嘴巴,也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譬如自己的眼睛,我想他们之间坐得很近,但不能说话,但是他们的眼睛中可以透露出对对方的喜爱和与对方做朋友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往。

      师:所以中国才有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比如说“含情脉脉”,再比如说,哪个想得出一点“心有灵犀”都不用说话,再比如说,“此时无声——
      生:胜有声
      师:语言是误会的源泉,真正心灵相通,不用言语来交流。但是他们又在说话,在用另外一种言语的方式在交谈、在交流,那是心与心的沟通。同学们,你们看看谈驯养并非如此简单,狐狸还要告诉小王子说,驯养还需要什么?答案出来了吗,驯养还需要什么?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狐狸对他却是那么的衷情,那么的向往,那是什么?

      生:就是仪式。
      师:你说说看什么是仪式?
      生:仪式就是,这就是使某一天不同于其它日子,某一钟点不同于其它时间。
      师:某一天不同于其它日子,某一钟点不同于其它时间。这话好深奥呀,谁能解释一下,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日子,每天同样的二十四小时,怎么就会不一样的呢?这个钟点跟那个钟点怎么就会不一样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生:我想用狐狸的话就可以解释,“比如说,猎人也有仪式。他们在星期四跟村里的姑娘跳舞。星期四就成为一个美妙的日子!我一直走到葡萄园。要是猎人任何时间都可能跳舞,日子天天差不多,我就终年没有闲了。”

      我想这句话就能解释什么叫做仪式,而且在我们生活当中像那些教师节等等一些其它的节日也是一种仪式。
      师:你说说看怎么教师节也是一种仪式。
      生:我们不可能天天过教师节,只可能在9月10日才可能是教师节,师:那你说那一天对教师来说9月10日和9月9日有什么不一样。
      生:9月10日他们能够感受到同学对自己的爱,9月9日则不是这样。
      师:9月9日同学们就不爱他。
      生:9月10日他们可能会收到同学们的一些花,一些礼物等等。
      师:也就是说9月10日能集中感受到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对老师的爱戴,是这个意思。老师心里就想,9月10日快快到来,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日子,就像咱们小朋友盼望着六一节一样。请坐,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这里的仪式就是狐狸所说的,这一天不同于其它一天,我们每天过的日子差不多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果说要让一个日子成为一个仪式,让钟点成为一个仪式的话,那就必须让它有意义,而这个有意义或许是神圣的或许是欢快的,比如说我们的国庆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神圣的,而六一儿童节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一个欢快活泼的节日,所以这里的狐狸所说的仪式就是把某时间,或者一个钟点,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时间。

      师:那你说在这儿这个时刻对于狐狸的意义是什么。
      生:这个仪式可能就是小王子就要驯养他了。
      师:小王子就要来了,它心中的小王子就要到来了,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块把这句话念一下,什么叫仪式,你们答!
      生:这件事记得的人也不多了,也就是某一天不同于其它日子……
      师:不同于其它时间,请同学们把某一天,某一钟点的不同寻常读出来,什么叫仪式?
      生:“这件事记得的人也不多了,”狐狸说,“这就是使某一天不同于其他日子,某一钟点不同于其他时间。……”
      师:同学们仪式就要到来了,但是你还得耐心地等,越接近仪式越临近这个时刻,心中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增强。同学们不信看上边一段狐狸说的话,你们看狐狸怎么说的,谁来读?

      生:“最好在同一时间来,比如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一到三点我就开始幸福了。时间愈近,我愈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已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代价,你要是想什么时间来就什么时间来,我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装扮我这颗心……”

      师:仪式还是必要的,同学们,你在下午四点来,一到了点我就开始幸福了,时间越近我越幸福,到了下午四点钟,我已坐立不安。有过这样的机会吗?有同学摇头没有,盼过星期日吗?想不想过双休日,有同学摇头,有同学点头,无论是摇头也好点头也好,都有这样的体会。点头的同学,今天星期四了,开始幸福了,双休日快到了啊,今天星期五了,幸福就在前面,摇头的同学今天已经星期四了,哎真没劲,今天星期五了,双休日又要到了,是吗?这就是仪式,这就是这一刻不同于那一刻,同学们捧起再读,什么叫仪式?

      生:这件事记得人也不多了……某一钟点不同于其它时间。
      师:好,驯养需要耐心,驯养也需要仪式。好,继续说驯养可真不容易啊!
      生:我还想读这样一段话:
      就这样小王子驯养了狐狸。离别的时刻近了:
      “啊!……”狐狸说,“我会哭的。”
      “这是你的不是了,”小王子说,“我不想要你难受,但是你要我驯养你……”
      “不错,”狐狸说。
      “可是你又要哭!”小王子说。
      “不错,”狐狸说。
      “那又何苦来呢!”
      “我不苦,”狐狸说,“有了麦子的颜色。”
      我觉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驯养还是需要承受一些痛苦的,小王子和狐狸马上就要分别了,可是小王子都说我不哭,有了麦子的颜色,我觉得小狐狸还是很为小王子着想的,他不想为了自己而不让小王子走,而狐狸说有了麦子的颜色,就是说狐狸有了自己可以思念的地方,麦子的颜色是金黄的,小王子的头发也是金黄的,他喜欢了风吹麦田的声音,也喜欢麦子的颜色。这样,他非常的爱小王子。

      师:我觉你很会读书,也很会发现,发现了很多背后的东西,现在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你从刚才的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你发现没有,这位同学从文字背后发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好,同桌,你先说。

      生:就是你驯养一个东西,不一定要天天看到这个东西,不一定天天和这个东西说话,只要你心中有他,你就会觉得非常幸福。
      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种感觉读出来了。你听懂了刚才那位同学还读出了什么,你有没有听明白?
      生:我听明白了,我觉得驯养不仅是去互相需要,还要互相体谅,互相宽恕,这样了解对方,想到对方的难处,才能够增近爱。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还要承受痛苦,这才是真的驯养好,还听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我还听出了狐狸对小王子的爱,狐狸知道小王子要离开他了,他就想哭了,但是他又觉得有了麦子的颜色,他能想到小王子,觉得自己不会忘记他,所以我又听出了狐狸对小王子的爱。

      师:刚才说的痛苦也好,承受也好,等等,其实都是围绕一个字——爱,刚才同学说了那么多驯养的不容易,那谁能把刚才的那些发言梳理一下,也就是说驯养需要什么?还需要什么?做一个梳理。

      生:我觉得是驯养需要仪式,驯养需要沟通,驯养需要爱。
      师:好,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需要添一个,驯养需要耐心。
      师:好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驯养还需要深刻地了解对方。
      生:我觉得驯养还需要忍受。
      师:说的真好!
      生:我觉得驯养还需要承受一些痛苦。
      师:也就是刚才同学说的,驯养还需要忍受,驯养还需要耐心,驯养还需要仪式,驯养还需要了解、理解,驯养还需要忍受、忍耐,驯养关键的需要责任。那讨论到这,同学们,我还想问问你们,在这个驯养当中到底是小狐狸改变了小王子,还是小王子改变了狐狸?是谁改变了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周益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生:我觉得是小王子改变了狐狸,是小王子让小狐狸有了一个可盼的人,小王子让小狐狸喜欢风吹麦田的声音,是小王子让小狐狸看到金黄色的麦田就想到了他。
      师:狐狸原先是很孤独的,很孤单的,现在他有向往的人,他喜欢上了风吹麦田的声音,这个感觉真好,你说。
      生:我觉得是小狐狸改变了小王子,因为他让小狐狸明白了对自己驯养的东西必须要负责任,还让小王子明白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师:好。
      生:我也觉得是小狐狸改变了小王子,在小王子看到了这个玫瑰园之后,他认为自己的那朵玫瑰花不是世上唯一的,是在小王子驯养了小狐狸之后,使小王子重新明白那朵玫瑰花是他唯一的,改变了他对玫瑰花的看法。

      生:我觉得他们俩都互相改变了,小王子因为听了狐狸的话,知道了驯养的道理,狐狸因为小王子的驯养,知道了有了一个可以给自己希望的人,所以我觉得他们俩都互相驯养了。

      师:所以驯养是相互的,是双向的。
      生:我也认为他们俩是互相改变的,因为小王子驯养了狐狸,使狐狸跟成千上万只狐狸不一样了,他是世界上唯一的狐狸。也使小王子跟成千上万个男孩子不一样了,是世界上唯一的男孩子。

      师:又回到这句话了,我们一块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生:你对我不过是一个男孩子,……我对你也是这世上唯一的。
      师:我想请各位把这段话里面,我和你对换后来读读,我对你不过是一个男孩子,读:
      生:我对你不过是一个男孩子……你对我也是世上唯一的。
      师:我对你是世上唯一的,你对我也是世上唯一的,小王子和狐狸的故事多么打动人心啊!但是,我想请问你,在这世上真的有小王子和狐狸吗?想一想,真的有小王子和狐狸吗?你说说看好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的,因为《小王子》是一部童话。
      师:对啊,是童话中的人物,是童话中的角色。
      生:我觉得应该也是没有的,因为我从狐狸说的这句话知道了“人只能了解自己驯养的东西……你要朋友就请驯养我吧。”从这句话我知道了,现在的人都没有任何时间去了解什么了,他们只知道买现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交流,所以现实生活中没有小王子和狐狸。

      师:现在这个社会太复杂了,人们急急忙忙地往商店里面去买房子去,但是买不了家。到商店里面去买商品,但是买不了朋友,没有小王子也没有狐狸,你有不同看法?

      生:我觉得世界上应该是有小王子和狐狸的。其实小王子和狐狸就住在我们的心中,像一些心灵纯洁的人,他们需要朋友就相互需要爱,他们的心中既有小王子又有狐狸,所以说小王子和狐狸在他们心中就存在。但是这些人,他也会找到自己的朋友,那么他的朋友心中也就会有小王子和狐狸,一传十,十传百,那所有人心中就都有小王子和狐狸了。

      师:我但愿这美好的一天能够早日到来。这样吧,我想带着同学们穿越时空的长河,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看看你是否能够找到小王子和狐狸。
      (放PPT,上面有一些古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日的江上千帆尽化,但是为何在诗人李白的眼中只有一艘船呢?——孤帆。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谁来说说看,你是否找到了呢?是否发现了?
      生:因为人和人之间有着深刻关系,有的是情意深刻,有的是亲切的爱意,所以只要有了这种,我们现在任何高科技都比拟不了的,就算相距天涯海角,两人之间的心灵也会构起一座桥梁,两人在桥梁上高兴的谈话,诉说自己心底里的事情。

      师:这是海内存知已。
      生:天涯若比邻。
      生:我觉得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唯一的,因为像那一句李白诗,它整个河里面不是只有一艘帆船,而在他的眼里只有他的朋友的一艘帆船,对他来说也是最重要的。

      师:这就驯养是吗?这就是驯养,再来看看最后一句。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此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你又受到什么启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这种音乐,太喜欢了,三月都在吃肉,居然不知肉味。他太喜欢了。同学们,你是否从孔子的这个故事对驯养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人和人之间的——

      生:我觉得不一定是人和人之间才能够驯养,人和音乐之间,人和动物之间都可以驯养,只要你觉得对方是世上唯一的,对方也觉得你是世上唯一的就是驯养。
      师:这就是驯养,唯一的并不一定就是人。
      生:像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为他们所热爱的事业所奋斗一生,我觉得他们也被那些科学的真理所驯养了。
      师:周老师可以给你们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看书,从小就迷上了一个作家,非常喜欢他。后来周老师长大了,一直在打听这位作家。但是令我非常遗憾的是,这位作家定居国外。后来经过重重的,怎么说呢,想了很多很多的办法终于跟他联系上了。我们通过E-mail互传信息。就在前几天,他给我发了个邮件,说你有空吗,13-17号我正好回国,到南京,有空的话,咱们见个面。你猜想周老师当时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有多兴奋,我说恰好,那两天我在南京,我正好上课,我来找你。我刚刚打了电话,这两天太忙了,今天晚上要到9点以后才有空,同学们可以想象,这九点钟对周老师来说是什么呢?

      生:是仪式。
      师:对了,就是仪式呀,时间越是临近,我就越是激动,越是幸福,今晚的九点跟任何时候的九点都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这是唯一的,因为我被他的作品也带着对这位作家

      生:驯服了。
      师:驯养了,其实他刚才说的是,你真幸福啊,都说驯养是一种幸福,同学们狐狸和小王子幸福的分别了,但是彼此还在挂念着,小王子回到了他的星球上,回到了他的玫瑰花的身旁。而狐狸呢,每天聆听着麦田的声音,聆听着风吹麦田的声音,心里面在想什么,他要对小王子说什么?小王子回到玫瑰花的身旁,又会对狐狸说什么呢?我想请各位同学从狐狸和小王子当中任选一个角色,想象他们的内心,写那么几句话,我给大家几个话题,你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

      狐狸的:我的失去和拥有,聆听那麦田的风声等待回音。小王子:想起了狐狸,那一天真的很重要,他改变了我,我发现了玫瑰。
      动笔吧!写在刚才我发下来的那张纸上。看好怎么写,原来是对折的,你们还是拿了折的纸先写这一边,写完了再翻过来。最后,我们全部汇成一本小书,好,开始。
      (学生开始写)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如果有没写好的同学,你可以把心里想的说出来。来,谁先选一个?
      生:我说的狐狸,金色澄澄的麦浪犹如晚霞紫红的回忆,柔柔的将我淹没。天很蓝,有长风吹过,小王子灿烂的金发就像舞动的麦穗,轻轻地贴着我的脸颊,想着想着,就想到了他天真的声音在我的耳边。

      师:有小王子的风格,有小王子作者的风格,写得非常好。咱们掌声鼓励鼓励。(送小报)做个纪念,好,还有谁?
      生:我写的是小王子。我发现了玫瑰,也就是我是她的唯一,她对我埋怨,对我吹嘘是,因为她与我有了深刻感情,她信任我帮她盖被子,也是因为我爱她。如同我对你一样,我一心想驯养你,让你生活充满阳光,正因为有了彼此,我们才有了向往,那一天真正是一个最重要的仪式。

      师:好的,你走近了小王子,走进了他的内心,(送小报)做个纪念。好,请你。
      生:我的失去和拥有
      你听那麦田的风声,
      等待唯一的声音
      唯一的男孩子,一个不会伤害我的人,
      唯一赞美我的人,
      唯一令我失去,令我拥有,
      唯一把我驯养被我驯养,
      唯一令我哭令我笑,
      唯一令我喜令我乐,
      唯一的真心
      唯一的爱。
      师:这是一首唯一的诗,掌声!我觉得唯有心中充满着情感,才能写出这么好的诗,(送小报)也做个纪念。
      还有吗?好。
      生:那一天真的很重要,我的小狐狸改变了我,他让我明白了驯养是一定要深刻地了解对方,学会承受,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爱对方,我现在在自己的星球上,可能再也见不到小狐狸了,可我会永远记住他,因为他现在是我的唯一,他的声音,他的话语,他的明亮的……一定会留在我的心里。

      师:说得非常好,(送小报)同样做个纪念。
      师:好,刚才听了这么多写小狐狸和小王子的片段。周老师非常感动,咱们同学已经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即使已经理解了驯养,也在渴望着驯养,我相信心中贮存着美好,这种美好情感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刚才我说了,我们这些汇成一本小书,就是阅读《小王子》的一个非常好的纪念,哪些同学现在就愿意把它拿出来给我吧,还有同学咱们出谋划策,为这本书拟一个怎么的书名呢?想一想拟个怎么样的书名?

      生:我想给这本书起个名字叫《小王子与狐狸》
      师:行,《小王子与狐狸》。
      生:我想起这样一个名字,叫《我的唯一》。
      师:非常富有内涵,很耐人寻味。
      生:我想起这么一个名字《驯养:爱》
      师:冒号,爱。好,行,很好!
      生:我想起这么一个名字《驯养的心灵》
      师:《驯养的心灵》,是吗,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生:因为我想小王子和狐狸的心灵都互相把对方给驯养,他们的感情联系越来越深厚,而他们现在一个在地球,一个在自己的星球,他们的心灵也应该是精通的。
      师:这样吧《让驯养走进心灵》,这样好不好!好,你说。
      生:我想起《驯养后的唯一》
      师:驯养后的唯一,唯一是?
      生:我想小王子是狐狸的唯一,狐狸也是小王子的唯一。
      师:周老师也想到一个题目,叫《小王子、狐狸、我》。同意吗?咱们班同学每个同学想一个属于自己的题目,因为我这本书也将被你们学。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么多“驯养”的话题,真是怎么也说不完,其实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类似于驯养这样的主题,类似于驯养中那些令我们深思的话语。同学们看,(指PPT)我们一起来读,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预备起

      生: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但很少有大人记得自己曾是孩子。
      师:沙漠美丽因数沙漠……多漂亮的房子
      很有意思,同时又耐人寻味,我希望同学们有兴趣的时候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最后我想请各位同学捧起课本,请记住狐狸的话,请你们跟我一块读,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预备读——

      生:本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
      师:你为你的玫瑰花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花那么重要。
      生:你为你的玫瑰花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花那么重要。
      师:驯养的东西你要永远负责,你必须对你的玫瑰花负责。
      生:驯养的东西你要永远负责,你必须对你的玫瑰花负责。
      师: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你为你的玫瑰花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花那么重要……你必须对你的玫瑰花负责。同学们,《小王子》是一个动人的童话,但是我想又不仅仅是一部童话。

      好,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周益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周益民,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的一名教师,今年37岁。他实实在在又非常前瞻地做着一件对中国教育、中国孩子功德无量的事——儿童阅读推广。

      童年在文学浸润中成长

        周益民出生在农村,在乡镇中心小学度过了童年。他对阅读的热爱源自童年遇到的恩师。小学时的刘老师、毛老师为班上订了《少年文艺》等书报杂志,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小学,是很难得的。老师还让他做了班级图书管理员。那时的他,儿童书、成人文学都看。每次文学期刊发放日,都成了孩子们的盛大节日,那种眼巴巴的期盼与一睹为快的雀跃至今恍若眼前。黄昏时分,周益民搬张矮凳,挨在门旁,翻开书页,沐浴在夕阳下,也浸润在文字中。童年文学中的爱执著地流进了他幼小的身体,至今仍咕咕流淌,造就了他持久的学习力和不凡的感悟力。

        也许正是童年这些深厚的情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追求、对阅读推广的钟情。从自己的童年中走来,径直走向孩子们的童年,他要和孩子们手挽手,在清纯的文字世界里找到一份精神的栖息地,把童年的季节拉得好长、好美。

      幸福地开展阅读推广

        当今的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老师由于自身的能力和当下的压力,在“浅阅读”和“浅教育”中让孩子的童年成人化。而周益民是幸福的,他的周边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上至专家,下至教育局、学校的领导,都支持着他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所以,他不必如他上辈的许多特级教师那样只能在“教材”上做“文章”,他可以光明正大地选择“例子”探究,做出成绩。33岁的他成为了江苏省小学特级教师。

        ● 诗化语文:做一名新生代优秀教师

        积十多年教育的冥思苦想,2005年8月,26万字的专著《步入诗意的丛林》作为“新教育、新理念”丛书由长春出版社推出。专著中推出了他对语文教育的思考——“诗化语文”。
      他认为“教材不仅仅是例子”、“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应取消话语霸权”等等,他的课内外阅读教育形成了一种符合儿童心智的新范式。正是这种功底和范式,周益民的《嫦娥奔月》、《小王子》、《逆风的蝶》等阅读课走向全国30多个城市,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 班级读书会:大陆儿童阅读课探索领军者

        2004年9月1日,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周益民成了中心主任。这所学校每学期要求各班级选定一本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班级共读书,要深入研读。周益民要求每位教师重点钻研一部优秀作品,通过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带动对儿童文学整体的理解。随后就该部作品,以孩子的视角来编写阅读建议菜单,指导孩子阅读、交流。

        因为拥有相同的阅读材料背景,孩子们的交流分享就容易进行了。以共读书为中心,产生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孩子们将这些材料整理提炼,编写属于自己的书,为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周益民和同事还创办了校园阅读专业月报《读书郎》。就是这份普通的学校小报,赢得了众多作家、评论家的赞赏。

        因为出色的儿童阅读推广工作,2004年9月,作为唯一的教师代表,应江苏省委宣传部邀请,周益民赴北京参加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学在线”活动,幸福地见到了金波、曹文轩、黄蓓佳等许多童年时代就钟爱的作家。

        ● 书香节日:让孩子在童年找到喜爱的作家

        周益民有个观点,让孩子们童年时代就能找到喜爱的作家,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书,让孩子们自己出书。后两个观点,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就能实现,而前者则需大作家“牵手”小书虫。于是,周益民想方设法把大作家请到学校里来,请到孩子们身边来。

        梅子涵来了,汤素兰来了,黄蓓佳、王一梅、冰波、杨红樱、郑渊洁、秦文君、曹文轩、张之路、金波、年红(马来西亚)也来了,美丽的校园因为这些嘉宾的到来而变得神圣。每次的作家见面会其实就是一次孩子们的狂欢,就是一次书香的节日。为了放大这一课程资源,学校阅读中心把握住“期待——活动——延伸”的链条效应,整体策划,努力激发孩子持续参与的热情。

        譬如,曹文轩见面会——“在草房子中寻找飞翔的力量”。先通过“寻人启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阅读作家作品,撰写心得体会,又组织观看影片《草房子》,“影”“文”比照。见面会上,通过“寻人启事”海报锁定的幸运儿自然是夺目的亮点。而小小的游戏也颇具情趣:如果让你给曹文轩叔叔的这些书排队,你觉得哪一部该排在第一位?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你准备把哪部书推荐给爸爸妈妈看,哪部书分别推荐给男孩、女孩看?这样的话题别说孩子,就是作家本人也被吸引住了。对书籍的思考、对内涵的把握,也就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了。见面会的结束,又意味着新一轮阅读热潮的开始……如今,海门教育界创新与江苏新华书店合作模式,每年都请五六位儿童文学作家巡回讲学,海门的儿童阅读教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今年1月,周益民特别高兴,因为由他主编的,20多万字的“小书虫牵手大作家”,献给8到12岁孩子的两本书——《蓝鲸的眼睛》、《走在路上》问世。这两本书不是简单地将当下一些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在一起,而是加上了他在全国各地上课后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交流的结晶。另外还包括他四五年来对近20位海内外儿童文学作家的专访。他为“大作家”和“小书虫”架起了一条高速“公路”。

        周益民说,通过出版这种方式可以把他的知识、理念推广得更远,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周益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天边飞来一支歌——关于周益民执教《白鹭》的教学研究对话


                                焦点案例  {《白鹭》(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课时教学纪实}

                                师: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给你看到的画面题名,那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生:我看到了3幅画,分别是白鹭钓鱼、瞭望、飞翔。

                                生:可以说是白鹭垂钓图、瞭望图、低飞图。

                                师: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作上记号。(学生自读后交流)

                                生:白鹭垂钓图中,作者说它在站着“钓鱼”,把它当作人来写了。

                                师:是的,白鹭是水鸟,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是,作者不说白鹭“叼鱼”,而说它“钓鱼”。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字呢?请一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想象。(指名一生读)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待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师:说得多美啊!你能不能把这位悠然、闲适的“钓鱼人”融入一个美丽的背景中呢?

                                生:这时,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风景画。(师插问:画面的背景……画中的主人公……)画面的背景是清澈、开阔的水田,画中的主人公是诗一般迷人的白鹭。

                                生:白鹭悄然伫立在清水田里,静候着过往的游鱼。环境是那么宜人,白鹭是那么悠然。

                                师:那就让我们通过生动的朗读把大家,也把自己带入那美丽的画面中吧!(生读)

                                生:第七自然段描写白鹭瞭望也很有韵味。课文最后写“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很能引起思索。

                                师:嗬,好锐利的眼光!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样就启发我们思索,白鹭登高到底是在干什么呢?

                                师:是呀,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就是小树的——(生:绝顶),静静地向远处眺望,眺望,它或许在干吗?如果给它一个特写镜头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

                                生:我们看到了白鹭的眼睛。

                                生:它或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它的双眼透出柔和的光芒。

                                生:它或许在选择理想的活动场所,眼睛灵活的转动着,那样伶俐。

                                生:白鹭深情地凝视着远方,双眼就像一泓深潭。它正等待远出未归的同伴。它在心中呼唤:亲爱的朋友,你快回来吧!

                                师:优美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感人的想象!还可能有更多的“或许”,耐人寻思,叫人回味。想着那双黑亮的眼睛,读好这最后一句话。(学生朗读:“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

                                师:课文最后虽然是问号,你读的时候,如果把它想成什么标点,味道就出来了?

                                生:想成省略号。我再读。(这回读得很到位)

                                生:第8自然段低飞图的韵味我还是读给大家听吧。(生读课文第8自然段)。

                                生: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想起杜甫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好,联系自己已经有的一些经验,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想想,课文与杜甫的诗句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

                                生:杜甫的描写让人觉得有气势,有力度,令人兴奋。

                                生:课文的描写舒展、轻缓、自由自在,很轻松。

                                生:我读读这部分。(生朗读)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三幅白鹭图。画是无字诗,你们感觉这三幅白鹭图中又流淌着怎样的诗意呢,或者说那都是些什么诗呢?将3个自然段连起来轻声读读。

                                生:我体会,三幅画面都是那样宁静、优美。  生:画面是含蓄、飘逸的,就跟江南小桥流水的感觉一样。

                                生:那是三首抒情诗。  生:我感觉是朦胧诗。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那完全是一种宁静美?(生思索、看书)

                                生:不,应该是静中寓动。白鹭垂钓时目光的敏锐以及内心的警觉,瞭望时的眼神,都是静中的“动”。

                                师:“静中寓动”,好!这就使画面更加富于生气与活力了。提议大家将三幅图连起来感受,好吗?(配乐齐读6、7、8自然段)

                                师:这般诗情画意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读读第9自然段,你想说什么?

                                生:我同意作者的观点,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不需要再用歌喉添彩了。

                                生:白鹭的外形如此精巧,生活习性又这般别样,它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生:我想,如果白鹭会唱歌,那就锦上添花了。

                                师:老师这儿有一首诗,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请同学们欣赏。(出示)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学生朗读)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这首诗也是描写白鹭的,写得很美。(同学均点头同意)

                                师:看来,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题目是《芭蕾舞演员》。再读,这回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白鹭正翩翩起舞,姿态是那样高雅迷人。

                                生:我看见白鹭身着白纱裙,悠然又恬静地微笑着。

                                生:我听到音乐缓缓地响起,白鹭就是芭蕾舞演员,随着优美的旋律用舞姿倾诉自己的情怀。

                                师:体会得真好。芭蕾舞演员也好,白鹭也罢,都是美的精灵。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诗来赞美白鹭吗?可以仿照艾青的诗句。(学生写作后交流)

                                生:“像画一样悠然/如歌一般优美/似诗一样精巧//比白鹤柔婉/比朱鹭轻巧/比苍鹭清纯”

                                生:“春天一样轻盈/夏天一样浪漫/秋天一样高远/冬天一样纯洁”

                                生:“像一道清泉/一缕阳光/自在悠闲//像会唱歌的花朵/会跳舞的白云/尽情翱翔”

                                生:“如诗、如画又如歌/像雨、像雾又像风 ”…………

                                师:情感是诗歌的土壤,你们真心喜欢白鹭,就都成小诗人了。 学到这儿,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白鹭真是太美了,真是一首诗。  生:作者的语言很美,也像一首诗。

                                师:作者郭沫若就是现代大诗人。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想起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师:说得好!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看来,生活中确实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祝愿同学们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肯定有了很深的领悟了,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

                                生:(齐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师:白鹭如画、如歌、如诗,它独具的诗情打动了我们。有人说,世界上的事物,有的因为美丽而可爱,有的因为可爱而美丽,课后想想,白鹭属于哪一种呢?



                                一家之言

                                王向东(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
                                《小学语文研究》主编):感谢周老师让我也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程”。对于《白鹭》这样一个语言优美、行文诗化的教学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与之对话的过程中参透个中的意蕴?教者采用精当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整个的教学过程就是一首诗,一首老师、文本、学生互动共享的诗。看了这个过程,脑中自然跳出了一个词:和谐。随即,我又有了这样的感触: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不就是一种“艺术”么!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我赞成此说。正因为有诗意,也就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既能够引起我们观念层面的思考,又可以给我们的具体操作提供借鉴,诸如:到底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人本的课堂”?教师这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角色意识如何尽快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师生共同构建精神的家园对语文教学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等等。

                                当然,在被本课浓浓的诗意和诗情所感染的同时,也有这样一个感觉:教者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品味语言上下足了功夫,而在内化、积累、迁移语言上稍显薄弱,对照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就显得“厚此薄彼”。最后的“小练笔”,固然是课堂的一大“亮点”,若是换作其它内容,以让学生迁移课文中的语言而不是艾青的诗句,是不是更好一些?这样,则可将学习语言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文本语言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力,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教学中获取文本的人文精神和言语智慧。

                                相关链接

                                崔峦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诗歌、散文教学要启发、引导学生读出诗文的意境美、意蕴美、语言美。周老师做到了,而且鼓励学生创造美。周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他在教过《白鹭》以后,有那么多的学生写了那么多优美的小诗,读了真让人兴奋。可见,这些小诗是孩子们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每个孩子的兴趣所致,是日常语言积累的释放。

                                李镇西(教育哲学博士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很认真地看了课堂实录,感到了周老师课堂的魅力。我甚至想,如果我是他班上的一名学生,那么上课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引导学生展开诗意的想象,多么美!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想到了我提出的“共享”观点。感谢周老师给我的享受。

                                你评我说

                                徐冬梅(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这课很有个性。从整个构思来说,从精读到扩展阅读再到仿写,从分段品味到整体感受,思路很清晰。其中精读是重点,运用了朗读体会、情景想象、比较联想等方法,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但我认为:⑴太精致,⑵教学语言,主要指教师的“导语”太成人化、文学化。

                                具体的:⑴想象白鹭在思索什么一段很精彩,但没放开。⑵联系杜甫的诗较生硬,我觉得干脆放在课后让学生比较、体会,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作业更好。⑶引用艾青的诗很好,但很多学生自然产生联想,认为是写白鹭的,老师不在开始说明是写芭蕾舞演员的,我想一定是有意为之,是为了下面的一句总结?这个环节让学生学着写几句诗,很好,有没有更合适的诗歌呢?写白鹭的?或者,我觉得郭老的这篇散文是一种虚写的笔法,能不能找到实写白鹭也很成功的散文对比,学生一定会豁然开朗:哦,这样叫实写,这样是虚写。⑷最后能不能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写白鹭的诗句,找到白鹭的名画配诗,等等。⑸有些话,像最后说的,是教师的感悟,而不是学生的感悟,对吗?

                                周益民:徐老师指出的问题并非这课的偶然现象,其实是自己一定指导思想下的半自觉行为。

                                譬如“精致”。我的教学曾经是在非常精致要求下锻打出的,一言一语乃至举手投足都要细细思量。这固然养成了严谨的作风,但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教学中预设的内容偏多,生成的不够。在当今开放教学理念的召唤下,尽管认识上紧随,但操作中似乎总被一根无形的线拉着不由自主地走。

                                说到“文学化”,这其实是我追求“语文教学是师生诗意旅程”理念而在教学行为上的物化。《白鹭》一文洋溢着诗情画意,是引导学生语言欣赏的好教材,力图教学语言的诗化我未觉不妥。倒觉如若迁就儿童现有水平,用语过于稚化,反而削弱了文本的熏陶力。再者,教学不是还有个“最近发展区”原则吗?

                                “实写”“虚写”的体会很有创意,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来回”。

                                徐老师说的课后实践作业,现在大家用得比较多,更重要的,我以为“开放”应该是两个维度的,一个是走向生活与实践,一个是走向内心。后者恰恰是我们忽视了的。这一课我努力在这方面作了尝试,譬如想象白鹭在思索什么(可惜尚未操作好)。再如作业设计,就旨在促使学生深入思辩,获得意味深长的心灵震动。我觉得看似朴素平常,其内在空间却是广远的。

                                再说“教师、学生感悟”的问题,我以为目前似乎也走入了一个误区。教师似乎只能迁就着学生的感受,其实作为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在文本的领悟上自然有其深刻之处,我们又为何不能让其成为学生的共有呢?只要方法不是告诉的而是启发的。

                                张庆文(山东省博兴师范学校副校长):前面的对话虽然只是就《白鹭》一课而言,其实已经触及到了当前小语教改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

                                首先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目前,这似乎成了一线教师最难把握的问题,讲得多了是走老路,读得多了挺时髦,可又心里发虚。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看问题过于形而上学,只是从“讲”和“读”的量上来评价一节课,而没有看是如何“讲”如何“读”的,“讲”的结果“读”的结果如何。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竟然规定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多少分钟,荒唐之极。就《白鹭》一课而言,我以为教师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处理得恰到好处,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感受、品味、鉴赏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身临其境、如痴如醉,进而引导学生模仿作品的语言风格即兴创作。从学生的表现看,获得了很大成功。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是教师发挥了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师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很高的文学鉴赏力、审美能力以及深厚的语言功底。二是突出了课文本身的特点,郭老的《白鹭》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三是切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表现看,教学目标的设计定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管教师讲得比较多也比较深,但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理解,能够产生共鸣。由此,我们评价一节课,不应只看老师讲了多少和学生读了多少,而应看教师、文本、学生的有机结合是否达到了最优化。因为教师、学生、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服从于以上三种基本要素,而不是不管教师的特长、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屈从时髦的教学模式。

                                其次是“教学的精致化”。我的理解是:教学要追求精致,如果一个教师不追求教学的精致,就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但是又不能停留于此。因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历“粗糙(与精致相对而言)——精致——天然”的过程。教学之初,由于经验的缺乏,教学可能会粗糙一些。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经验积累的增多,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趋于精致。但这还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再向前,就是浑然天成,炉火纯青,随意上出真境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又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达到的境界。很高兴地看到,周老师正在向着这个境界迈进。就我个人的理解,“天然”就是老师可以随时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水平,创设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课文和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学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可以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也可以是塞北的荒原大河;可以是教师的滔滔不绝,也可以是学生的默默沉思;还可以是……。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而是浑然天成的杰作。

                                同时,很欣赏周老师对课后实践作业的理解,走向生活的实践容易操作,走向内心的实践容易忽略,而人的心灵又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舍此,当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感谢周老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就“虚写”与“实写”谈点不成熟的想法。首先就这一课,可以确定一个中心,即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因为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就教师的备课来说,应该多方面考虑。可以找一些相关文章与课文比较阅读,体会“实写”“虚写”的写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查找白鹭的资料,做研究性学习。这就涉及到教师是否达到了“天然”的阶段,能否就一篇课文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且作出最佳的选择。

                                徐冬梅:走向内心,是很有个性的见解。但我以为,关于开放,除了走向生活、走向内心,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走向文本。现在大家都走向生活了,开发课程资源了,独独忘了走向文本是最重要的,因为阅读能力是所有语文能力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书面言语的初始时期,打开书才能打开孩子的心灵。走向文本——走向内心——走向生活,是否该是这样的线路?

                                关于感悟,我完全同意周老师的观点。“诗无达诂”只是在一个层面上,个性化阅读也有它特别的层面,首先应该肯定文本的共性。每个文本都有它显性的含义,就像谁也不能说《乡愁》表达的是愤怒的情绪,而《白鹭》是说的环保一样。但“有的因为美丽而可爱,有的因为可爱而美丽”和《白鹭》有必然的联系吗?似乎和文本的理解之间有较大的跳跃度,也许是老师的独特体验,但对孩子却不是“最近发展区”,我觉得这一节如果在学生诵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中结束也许更成功。

                                不是尾声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对话——编者与教者、学者与教师,都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对话是民主与开放的,我们无法也不想呈现某种定论。以此为凭借,启发大家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自信自己的视角,独立思考,大胆碰撞,合理接纳——这便是我们的初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周益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诗化:语文回归的应有情怀——由一则课例谈起



                     
                   理想速写

                  周益民 (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
                  说起对于“诗化语文”的探求,其实更多地缘于一种教学直觉,这可能跟个体的气质、文化结构、生活空间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从小喜好儿童文学,程玮、黄蓓佳这些闪光的名字至今仍在心头闪耀。她们文字中流淌着的现今新生代作家中很难觅寻的纯真与透明让人不能忘怀。用今天的眼光看,她们的作品充盈着诗性魅力和童年生态。应该说,正是这种感念与怀想建构了我心中源初的语文的意义。时光愈是久远,阅历愈是叠加,我的这种想望便愈为执着。我以为,向往美好,渴盼温情,恋慕感动,应该是人性恒远的追求,也应该是语文的应有之义吧。


                  可能理性是感性的质变吧,终于有那么一天,我坐下来开始了认认真真的琢磨。也终于有那么一点侥幸地找到了一些所谓的理论依据。

                  我向来以为,任何一种教学追求,其逻辑起点首先都应该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缪斯性存在,儿童文化是缪斯性文化。这种缪斯性文化主要表现为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儿童个体初始阶段的语言是非符号、非逻辑的,因而有人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诗化语文倡导的理念正吻合于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或者说,儿童所具有的这种文化特质正是诗化语文存在的意义。


                  再从学科角度考察。语文的核心因素是语言,语言与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们常常把语言仅仅视为思维、交际的工具或手段,殊不知,语言的本质不是一种符号,而是存在本身。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并不在于“描述”客观的事实,也不在于“表现”主观的情感,而在于“显现”人的嬖谧刺?S镅圆皇侨说墓δ苤?唬??褪侨说谋局剩?侨舜嬖诘募以啊H欢??质瞪?钪校?镅院腿艘丫?坏缆傥?ぞ撸?镅缘谋咎宓匚幌?萘耍?硕杂谟镅员涞煤廖耷橹潞筒桓涸鹑巍P矶嗳瞬皇鞘佑镅匀缟??蜕窳椋??窍放?镅裕??び镅浴@钋烀飨壬?粲酰?拔颐翘?枰?勇俾渲屑枘讯?旨峋龅刈叱隼矗?祷乇晃颐峭?吹挠镅缘谋驹醋刺??褂镅栽俣瘸晌?说拇嬖诘氖?馄芫拥脑⑺?薄R虼耍?镂慕逃??斜匾????ㄔ焖?堑拇嬖诩以埃ǘ?皇且话闼?档木?窦以埃??杂谟镅裕?偷煤煤镁次贰⑹鼗ぃ?袷鼗ぁ吧褛汀蹦茄??稀#ú卧睦钋烀鳌赌赣镌亩劣肴说某沙ぁ罚?

                  至此,似乎应该对“诗化语文”作一个界定了,但我仍然感觉很吃力,很困难。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这儿的“诗”是一种喻指,是着眼于本体意义,着眼于语言和儿童栖居世界的关系这一角度。语言和世界带有很本体的关系,精神的成长离不开语言,一定意义上语言就是儿童存在的家园。儿童通过语言跟世界缔结一种和谐、完满的关系,这样语言就不仅是一种信号,更成为一种象征。


                  《天鹅的故事》一课其实是个急就篇,是约大半天时间准备的一堂参赛课,但也基本体现了我的“诗化”追求。我很喜欢这篇课文,从文字到内容。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先生说过:“只有经过感受和同情润泽过的心灵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愿望指向的生活。”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中这类充满悲悯情怀的题材能够多些,再多些。我想,喜欢与接纳(当然也可以是反思与批判),应该是教师二度开发教材的基本前提。


                  一开始,我并未急于进入教程的设计,而是一遍遍诵读文本,我要用自己的视听唤起内心的视象。一种无言的感动,一种无声的力量,一个无尽的启迪,我终于感触到了整个故事的内在呼吸节奏。


                  你听,这“克噜——克哩——克哩”的声音何尝不是天鹅的语言?我似乎听懂了这阵阵鸣叫中包含着的丰富内蕴。天鹅在呼唤,在抗争,在欢呼,这是力的交响,这是情的合唱。从冰天雪地的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从白桦林的树巅上,飘来了动人的歌声,那是圣洁的天籁之音。我也看到了,一只只天鹅正上下翻飞,前赴后继,凝聚成永恒的雕塑。在“语”和“艺”构成的时空里,我沉醉,我敬畏,我豁然。


                  接着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引导孩子们触摸、聆听的过程同频于文本自身的呼吸,也就是如何营造一种诗性的语境。

                  曾几何时,我们是如此崇拜理性主义、技术主义,把一个个立体的人推向了“单向度”的悬崖。这实在是反童年生态的行为。所谓儿童期,如卢梭所说,就是理性的睡眠。


                  前些日子,在上海观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当这个令人扼腕的悲情故事从舞者的足尖、指端、眉宇一点一点送出的时候,当演出结束全场掌声久久不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被溶化了,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也再一次体验到了李吉林所说“让艺术走进语文”的价值。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准备着如何将课堂变得绚烂缤纷。相反,我很不喜欢用多媒体,如彭刚所言,那是“对语言的不自信”。老舍说,“真正好看的人是不会乱穿衣服的”,朴素,是优雅的灵魂,也才是“诗”的质地。


                  我特别着力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诵读。表面是声音的波峰浪谷,实质是心灵的扬帆起航。我从来以为,“声音图画”应该成为课堂最精彩的华章。我首先抓住文本的不确定性与空白点,即作品的“召唤结构”,通过角色体验,揭示老天鹅的内心情怀。(这一设计其实蕴涵着我的对“诗”“思”关系即“诗性智慧”的认识。)随即将课文相应语言采用诗的分行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一遍遍诵读。随后根据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的特点,启发学生联系语境体会文中天鹅叫声的不同含义,并组织声音模拟,达成“言”与“意”的同一。我期望,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师生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者、解释者,甚至就是作品的一个作者,就是文本的一个角色。


                  我也用了音乐。不是诵读的背景,就是切切实实的纯粹的俄罗斯声乐。当一次次诵读老天鹅勇破冰层的情景之后,我设想,仿佛从空旷而又高远的山巅传来,在雄浑的低声部衬托下,飘逸出动情的女高音领唱。我相信,在那一刹那,在我和孩子们被一种异域风情包围的同时,会有一种感动与力量流进心田,那是另一种深刻的“对话”。


                  还有画面。我没有采用通常的静止画面的揭示这一形式,而是组织学生一同贴画,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再现当时的场景。“画为不语诗”,儿童生活的是一个“现实”与“非现实”并存的世界,当他们目视画面驱谴想象的时候,就会恍若置身彼时彼景,获得“身心一元”


                  的体悟。

                  就这样,艺术为语言拓宽了空间,让通往儿童心灵的走道更为开阔。

                  有位学者评价我的语文教学理想充满古典情怀与宗教色彩,我很感动于这样的价值判断,但同时又实在无法明晓这到底是自发的产物还是自觉的诉求。我喜欢被文字打动的感觉,因此朴素地希望孩子们也能获得这样的体验,以此获得生命力量的不断壮大。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诗化语文”。那是我心中的小树林,有些遥远,有些朦胧,有些青涩,但那儿总传来盼我归去的声声呼唤。

                  课堂现场

                  —— 《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执教:周益民

                  师: 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呢?请同学们各自读第 5 自然段。先轻声读读,再默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自读)

                  师: 看得出,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投入。这样吧,我们试着来讲一讲当时的情景,可以一边讲一边打手势,练习完后可以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练习后指名两人讲述。教师提示学生要演示出天鹅的“腾空而起”和“重重地扑打”,表现出力度)

                  师: 同学们都已经看清楚了老天鹅的举动,那么,你们明白老天鹅这一系列行动的意思吗?(
                  出示填空:老天鹅真——————,你看它————————。 )(生默读,体会)

                  生: 老天鹅真勇敢啊,你看它不顾自己的疼痛用力扑打着厚厚的冰面。

                  生: 老天鹅真有智慧,你看它先腾空而起,这样下落的冲力会更大。

                  师: 是呀,下落的冲力越大,它的身体就——,现在你又有了什么体会?

                  生: 老天鹅真有牺牲精神啊,你看它为了大家,心甘情愿忍受剧痛奋力破冰。

                  师: 同学们知道那冰层有多厚吗?据有关资料介绍,冬天,贝尔加湖的冰层一般有约 1
                  米厚。比画比画,一米大概有多高?(学生比画,感叹)现在是早春的寒潮,我们设想冰层是冬天的一半,那也有多厚?(学生比画)现在,你还想说什么?


                  生: 老天鹅要忍受多大的疼痛啊!真是难以想象。

                  生: 看来老天鹅是作好了牺牲的准备。

                  师: 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

                  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 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 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 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生: 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 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 我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 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 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 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 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 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师:
                  是的,这是一曲命运的交响。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我们聆听,我们感悟,一遍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老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 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 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 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

                  师: 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 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上“一次 / 两次 / 三次 ……
                  ”)(学生感情齐读,完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 (歌声毕)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教师感情诵读第 6
                  自然段)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 有天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

                  生: 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师: 请你读一读课文中描写这一声音的句子。(生读,齐读)

                  生: 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 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 ( 出示:“克噜——克哩——克哩”
                  )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地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读读,想想。(学生默读,体会)

                  生: 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一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象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吧!”

                  师: 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生: (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克噜——克哩——克哩”

                  生: 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 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 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在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 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出示:这是一首( )之歌。 )

                  生: 这是一首团结之歌。

                  生: 这是一首奋斗之歌。

                  生: 这是一首赞美之歌。

                  生: 这是一首感谢之歌。

                  师: 感谢之歌?感谢谁?

                  生: 感谢老天鹅,是它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生 :感谢命运,让它们经受了一次考验。

                  师:
                  深刻的理解,真切的感受!确实,这声音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声音在贝加尔湖上空此起彼伏。来,我们一块重现当时的情景!(师生合作贴图展现群鹅破冰情景)


                  湖面上传来了阵阵叫声,那是它们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教师指挥学生分排读“克噜——克哩——克哩”,达成此起彼伏效果)(随即引读)兄弟们哪——


                  生: (齐)加油!

                  师: 齐心干哪——

                  生: (齐)加油!

                  师:
                  “克噜——克哩——克哩”,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阵阵天鹅的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长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课间回声

                  康希福 (山东德州德城区教委) :
                  要谈诗化语文的教学,我想,首先得明白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一种具有着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我们先前所读到关于诗意的文章,有很多是谈“诗教”的问题,很多的论述是基于诗歌本身以及延伸而产生的,我想这未免狭窄了些。我以为,诗意就是依靠情感和想象来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诗化教学是一种文化和文学气息特别浓厚的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语言和人栖居的世界两者关系美学追求的状态。诗化不是一种狭隘的诗意化。诗化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一切成功的语文课堂都具有诗的特质。它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一种“入境”“妙悟”“升华”的主体情态。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研究诗化语文,甚至有的教师呼吁诗化语文是未来语文的出路?这是和我们汉语言的诗性特征分不开的。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在他撰写的《汉字作为诗歌的媒体》中指出:“汉字及句子主要是大自然中行动和程序的活跃的速写。它们蕴藉着真正的诗。这些行动是可见的。但汉语如仅仅表达了可见的行动,它不过是狭窄的艺术和贫乏的语言。实则汉语还表达了那不可见的运动。最好的诗不但表现了自然的形象,并且还渗透出崇高的思想,精神的暗涵,和隐在的多种关系。大多数的自然真理是暗藏在视觉不可见的微观程序中
                  ……
                  汉文以力度和美函盖了这一切。”范诺洛萨确实是触摸到了汉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性特征。以前我们很注意语言的工具性,但却掩盖了语言的实质。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框架。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语言,其符号的所覆盖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符号本身所能表达的。马致远的《天净沙
                  ? 小令》中所描绘的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 ,最能表现语言的这一特点。

                  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人精神享受的产物,她所带给人的种种感受:恬淡、静谧、忧伤、高雅、柔和 ……
                  这所有的能够表达人类感受的词汇往往来自于形象,通过文本和造型所给予人的则是一种来自于形象的想象。想象一旦和个人的阅历以及经验结合起来便是审美,诗意的个性倾向就成为了审美的倾向。诗意是打动人的,她通过形象的再现,把一种寓于情境中的情感通过优美的语言、情景甚至是朴素无华的叙述,当她能够在其中蕴涵了一种审美、一种真挚的时候,诗意便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张继《枫桥夜泊》中孤寂忧愁的诗人,戴望舒《雨巷》里丁香一样的姑娘,哪一个不是因为想象而赋予了其生命?宗白华《美学散步》中这样说:
                  “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
                  ……”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诗性是汉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它依靠人的情感和想象建立起意境。

                  课堂教学中,除了文本所形成的意境,还包括教师语言所营造的意境。教师运用含蓄、情感、丰富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使学生跟随语言进入意境,对隐含在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情感等人类永恒主题产生深刻的体验,这个过程对主体来说,就是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


                  下面我想就诗性语言的运用,谈谈这课的教学:

                  诗性语言启发心灵
                  教学片段的第一部分,教师让学生一遍遍诵读,随即通过演示和填空这两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形式,唤醒学生对于老天鹅的悲悯情怀。有人说:
                  “ 教育不在于给予什么,在于打开,就像诗,给我们第三只眼。 ”
                  诗性的语言一旦嵌入孩子的心灵,唤起他们对于美好感情的向往,就能够引领孩子进入文本所反映的情境,在情境“气场”的影响下,孩子就能与文本融为一体,进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体验。教学中教师所提到的冰层的厚度,我的理解不仅是一种常识介绍,更深的用意在于把厚度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比,使实际经验和文本信息交互作用,通过想象,产生情境,增强了对老天鹅精神内涵的领会。


                  诗性语言营造语境
                  着基于初步的领会,教师又启发学生做老天鹅的代言人,我们看到教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回答,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把学生带入角色体验。教师富有感召力的诗性语言,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发出了对老天鹅行动的由衷惊叹。连续运用两个“如果……那么……
                  ” “我们聆听,我们感悟 ”
                  的句式,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老天鹅行为内涵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使得老天鹅的形象更加丰满。课文片段分行排列,像一首简短的小诗,更让学生触摸到了老天鹅的精神力量。学生心灵的震颤与教师营造的语境融合,由景及情,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情齐读把这种体验宣泄得淋漓尽致。随即音乐的响起,使得教师、学生和文本“天人合一”,形成了一个美妙的语境“场”。


                  诗性语言升华心灵
                  音乐和文本很多时候是相通的,音乐是语言的另一种形式,它有时甚至能超越文本的负载,因此恰当的音乐能引发人的共鸣。第 6
                  自然段的教学中,天鹅的叫声被教师描述性的诗性语言,谱写成了对真、善、美,对生、死、爱等更为纯粹而本质的歌唱;阐述了最本质、最具形而上意义的生命体验,也是对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唯美追求的颂歌。看到此,我们的内心不由得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向上的、昂扬的斗志。教师把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用诗性的力量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我想,每一个听课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会长久记住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克噜——克哩——克哩”这天鹅的叫声。


                  学者评点

                  诗化语文与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成尚荣

                  周益民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

                  周益民的教学常常有无法预约的精彩,这种精彩是在他深刻的思考和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中生成的,因而实际上是可以预约的。周益民的教学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刻意的,而是自觉的,因为他常常处在读书、思考、研究、试验的状态。近几年来,他在研究和探索“诗化语文”,我们也在预约着他研究的成功和精彩。


                  “诗化语文”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命题。其一,“诗化语文”是否会有制造概念的嫌疑;其二,语文的诗化是否会“虚化”语文,淡化语文的工具性,使人难以捉摸;其三,语文的诗化是否会使语文偏狭为文学教学,其他类型的文体如何诗化;等等。其实,这是我自己“制造”出的几个问题,是在研读周益民的“理想速写”和“课堂现场”时产生的,我想这些问题可能有普遍性。


                  ⒈

                  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诞生新的概念,不仅仅是话语的变化和发展,更是思想的活跃和深化。新概念的呈现,往往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研究新的走向和进展。如今是个一多元发展的时代,鼓励人们去作多元的思考、探索和解读,人们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活力。语文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不断有新的水流汇聚,也不断有新的水花突冒。语文教学有研究不完的问题,因而它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魅力。周益民的“诗化语文”不是在制造概念,而是语文教学研究中自己的独特体验以及他所作的理论概括。“诗化语文”的背后是他的深度思考和认真探索,体现出他的研究品质和精神气质。诗化语文是语文这个蓄水池里一朵水花。当然,“诗化语文”的路还很长,周益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很艰辛,但我相信这一过程始终会伴随着诗的因素,充满着创造的激情,闪烁着理性的色彩,但又实实在在。


                  ⒉

                  诗化语文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是“诗化”。要给诗化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很难。但是有一点周益民是很明确的,即“诗化”的诗是一种喻指。很显然,这儿的“诗化”不是使语文教学诗歌化,也不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像诗一样美。我国古代有关于“诗教”的概念,孔子关于“诗教”的论述是很多的,比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诗教”是指的“诗”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重视诗教(也包括乐教)是儒家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同时,道家的老庄美学思想中也有很多关于诗的教育论述。此后,儒道互补以至儒、道、释的合流形成了我国古代美育思想。古代常常以诗喻美,儒的典雅、道的超脱、禅的空灵往往寓于诗中。诗喻指美的高雅的境界。由此我以为,“诗化”实质是审美化,“诗化语文”的主旨就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


                  需要讨论的是,为什么用“诗化”来喻指审美化。这是由诗在审美中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的。我国有许多诗话,最早的是钟嵘的《诗品》。《诗品》中提出许多精湛的思想,指出,“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者,酌而用之,干之风力,润之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之至者,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到达极高的审美境界。用诗化喻指审美化是顺理成章的事。英国诗人雪莱也论及诗与美的关系。他说:“诗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表象,表现了它的永恒的真实。故事与诗不同……诗则依据人性中若干不变方式来创造情节,这些方式也存在于创造主的心中,因为创造主之心就是一切心灵的反映。……诗也是一面镜子,但它把被歪曲的对象化为美。”诗化语文,就是让语文向审美回归,正如周益民所说这是语文回归的应有情怀。


                  ⒊

                  审美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认识也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但审美与认识在把握世界上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是,审美趋向于消弥主客体之间的对立,要么趋同,即“审美主体将自己的生命投注到客体里,它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欣赏”,亦即“移情”;要么物我两忘,亦即超越具体的自我,并摒弃审美客体的具体形象,而将审美客体的“具象中所蕴藏的理念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亦即抽象。所以,诗化语文是引领儿童用审美的方式去反映、确认和把握世界,而非单纯地用认识的方法去把握世界。其主要特征是:


                  ①
                  诗化语文让教室里的儿童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两种生命息息相通。《天鹅的故事》中,周益民在指导学生读了文本,引导学生诉说体会后,让学生来做一回老天鹅,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及其体验。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的心投射到老天鹅上,和老天鹅融化一体,已不是教室里的儿童,而是文本中的老天鹅了。这样,学生才真正体验到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心声是一首歌。学生的那种聆听、感悟才是入情的、真情的、深情的,也才真正受到感染和教育。让学生当作文本中的人物来学习,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为大家所用,诗化语文的不同之处,亦即高明之处,有理性的支撑,因而自觉,指向明确。为此,诗化语文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和“进入”的铺垫。在这篇课文教学中,采用教师旁白式的点拨,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进行挑战:“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层层推进,引向深度的思维。这是一种对话。此时的对话已不是师生的对话,而是消弥了审美主体(教师、学生)客体(老天鹅)间的对立后的心灵碰撞,思维的挑战。正如他自己所言,“师生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者、解释者,而是作品的一个作者,是文本的一个角色”。这样,具有诗一般的激情和浪漫,又具有史诗般的崇高境界。这是诗化的。


                  ②
                  审美教育引领学生把握的是共性的特殊的表达状态,因而是个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诗化语文正是遵循审美教育的要义,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对感性的把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且满足于对文章的共性把握以及理念的揭示和显明,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笼统的理解、泛泛而论的状态,止于主题思想、人物精神条条的记忆背诵,语文教学枯燥乏味,无血肉无情感,无想象探究的空间,亦无深度的体验。诗化语文力图克服这一弊端,从共性走向个性,从理性走向感性,因而语文中人物的呈现、事件的展开更具体、更形象,也就更具情感性,更有感染力。《天鹅的故事》教学,抓住天鹅破冰的声音,比如扑打冰面的嘭嘭声、冰层裂开的嚓嚓声、天鹅“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让学生反复吟诵,并学着天鹅身临其境地去呼叫,极具感性、极具个性。诗化语文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手段描绘形象化的意境,营造一种整体意蕴,进而逐步提升到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境界,即文与质的统一、形与神的结合、刚与柔的和谐、动与静的协调,使形象活跃在学生的朗读中,情感激越在学生的想象中、理念闪现在生动鲜活的感性中,从某种角度看,语文诗化应该是审美教育的形象化和情感化。


                  ③
                  诗化语文中的审美交流是用艺术来表征的。美国的阿恩海姆说:“惟有艺术有与艺术对话的权利。”诗化语文常常是艺术地展开教学过程。“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扑打在冰面上”,这一陈述句,周益民将其分行排列,使之成为一首长短诗。这是对课文表达方式的艺术化改造。有时候,陈述方式的诗化表达,会获得一种无法预料的力量和效果。你看,分行后的文字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凸为了,似乎获得了生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铮铮有声,每一行都像鼓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老天鹅的一举一动、所想所说都活了起来。在呈现和展开的方式上,教学《天鹅的故事》还运用了音乐,在学生的朗读中,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来了,此时的合唱已不是歌唱者在唱,而是学生的心灵在歌唱。此外,还有画面。总之,诗化语文并不是使语文变成诗,但是少不了诗的表达和诗意的营造;诗化语文不是艺术表演,但少不了用艺术手段的交流和对话。正是在以艺术为表征的交流和对话中,语文诗化了,语文教育审美化了。正如周益民在《理想速写》所言:“艺术为语言拓宽了空间,让通往儿童心灵的走道更为开阔。”


                  诗化语文引领和帮助儿童用审美的方式把握语文、把握世界,其价值不可低估。

                  ⒋

                  诗化语文仍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既需要逐步搞清诗化语文是什么,又需要提醒大家诗化语文不是什么,或者不应该怎么做。

                  诗化语文不是语文的诗歌化,这是显而易见的。

                  诗化是不是诗意化?关键是怎么理解诗意。如果我们把诗意理解为,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那么,我以为诗化正是诗意化,诗意化既是诗化的内涵,也是诗化语文追求的境界。但是,如果把诗意理解为语言的华丽、情景的趣味生动,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那么,对诗化语文的理解就偏狭了、简单化了,而且语文教学势必华而不实。显然这不是诗化语文的本旨。


                  与此相关的,诗化语文也不是简单地运用艺术手段进行教学,也不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化。诚如前述,审美教育需要以艺术为交流的表征,但艺术手段和方法只是“表征”,只能是手段、只能是形式。倘若诗化语文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化,那就可能不是语文了。而且艺术手段的运用,也不是“将课堂变得绚烂缤纷”,“朴素是优雅的灵魂,也才是‘诗'的质地”。周益民的观点是可取的,很可贵的。


                  我特别想说的是,诗化应是空灵化,而不应是虚空化。诗化很可能使语文虚无缥缈、空洞、随意,因而无从把握。这是最为大家所争议的,也是我们所担忧的。雨果在论述诗与艺术美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通过真实充分地写出伟大,通过伟大充分地写出真实,这就是戏剧诗人的目的。伟大和真实这两个词包括了一切。真实包括着道德,伟大包括着美。”诗要引导人们向着高尚伟大迈进,但诗是真实生活的映照。诗,有翅膀,也应有脚跟,她的脚跟不能离开大地。“空的思想对我国诗人的影响很大。但读遍那些写‘空'的诗句,人们会发现,诗歌中的‘空'字往往并未传达出诗的意境。原因就在于诗人所面对的自然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客体……”(王建疆,《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学术月刊》,
                  2004,5)。他们虽然在谈诗,但完全适用于诗化语文。诗化语文的空灵化,绝不是语文教学的虚空化。其实,我以为,诗化语文必须思考和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诗化要观照人文性,同样也要落实工具性。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中生成的才是真正的语文,也才是真正的“诗化语文”,否则是虚化语文、空化语文,可能是非语文。我注意到周益民教学现场的一个细节,即填空练习:“老天鹅真
                  ,你看它
                  。”让学生明白老天鹅一系列行动的意思。这是内容的理解和拓展,也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诗化语文并不忽视语文的本体和本位,相反,十分重视语言文字,重视语言文字的落实。所以,诗化语文不应是工具性的淡化,更不是工具性的淡出。诗化的意蕴要落实在语境和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这是我们对诗化语文的理解,也是对诗化语文的真诚提醒。


                  ⒌

                  诗化语文显示出精神探求的力度。周益民说:“向往美好,渴盼温情,恋慕感动,应该是人性恒远的追求,也应该是语文的应有之义吧。”的确,诗化语文是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这种精神追求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要引领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善良、真诚、美好,民族的魂灵,以及人类的爱等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前文学作品中追求“欲望化描写”,超越人文话语进入性别话语,虚拟化世界中的庸俗、低俗,以及对红色经典文学的轻慢和随意的“个性化”改写,致使文化内涵稀薄,缺乏足够的精神维度,使学生的思想产生诸多迷惑。这些也正在影响着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就是引领人们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以为诗化语文,力图从审美的角度,用道德理想来引领学生提升生活的意义,升华高尚的情感,进行精神建构,健全学生人格,精神发育更安全、更健康、更良好。从《天鹅的故事》的教学现场看,这种思想非常鲜明。老天鹅那种为了别人、为了集体,甘愿忍受疼痛和寒冷的奋斗精神、献身精神,在朗读中、对话中、想象中,在音乐声中、画面里,栩栩如生,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所有的人。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学生思想的引领、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培育是不能丢弃的。可喜的是诗化语文正是有这种执着的追求,而这种精神上的培育在“诗意”中一点一滴渗透,随机、自然、真实、有效。


                  精神探求的力度同样地表现在教师的精神品格和教学的精神气质上。诗化语文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是一极大挑战。周益民广泛阅读,常常“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之中”(尼采语),他“喜欢被文字打动的感觉”,“触摸整个故事的内在呼吸节奏”,就是要使自己精神得到升华,以自己生命的力量让孩子们获得生命意义的体验和生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我以为,诗化语文锤炼着教师的精神品格和教学的精神气质。


                  ⒍

                  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审美是儿童的天性。诗化语文,“其逻辑起点首先都应该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
                  。可以说,诗化语文是从儿童出发的,是从儿童的审美天性出发的。其实,儿童就是一首诗,但是“非诗化语文”逐步淹没了、湮灭了儿童的诗性、诗意和创造性,使语文成了容器、使儿童成了工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语文应该找到回家的路。“诗化语文”是一条充满诗意的回家之路。


                  诗化语文,请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周益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现在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可究竟应该推荐哪些书给孩子?又如何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大部分教师还是一头雾水。上星期在实小听了周益民的课后,感觉他做的挺好的。周益民何许人也?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的一名教师,今年37岁。他实实在在又非常前瞻地做着一件对中国教育、中国孩子功德无量的事——儿童阅读推广。他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指导学生阅读,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与他们心目中的作家见面。梅子涵来了,汤素兰来了,黄蓓佳、王一梅、冰波、杨红樱、郑渊洁、秦文君、曹文轩、张之路、金波也来了。每次的作家见面会其实就是一次孩子们的狂欢,就是一次书香的节日。为了放大这一课程资源,周逸民领导的学校阅读中心把握住“期待——活动——延伸”的链条效应,整体策划,激发孩子持续参与的热情。
                 
            让孩子们童年时代就能找到喜爱的作家,让孩子们拥有自己喜欢的书,这应该是每一个致力于儿童课外阅读的教育者最大梦想。可是我们一个普通教师怎么可能有周大师那样的号召力呢?其实在教学中我们照样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寻人启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阅读作家作品,撰写心得体会,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影”“文”比照,从而更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设计颇具童趣的的小游戏:如果让你给曹文轩叔叔的这些书排队,你觉得哪一部该排在第一位?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你准备把哪部书推荐给爸爸妈妈看,哪部书分别推荐给男孩、女孩看?这样的话题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会被吸引住了。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对书籍的思考、对作品内涵的把握,也就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了。只要我们多用心一点,一定会在为“大作家”和“小书虫”们中间架起一条高速“公路”,让他们在清纯的文字世界里找到一份精神的栖息地,把童年的时光拉得好长、好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