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6-8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改革的目标是让事业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展社会事业。这一目标的定位,让“事业人”有一个好的职业前景预期。这一目标是积极的,一改以往事业单位改革减人员、简机构、减轻财政负担这种“甩包袱”的消极表述。
《意见》中将改革的目标定为到2020年,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这一目标给事业单位描绘了一个蓝图,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涉及2962万在职人数的全国125.6万个事业单位将大有作为。
早在1992年,事业单位改革就已破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六次,涉及到事业单位的就有四次。事业单位改革的“三驾马车”分别是:以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为主的人事制度改革,1995年原人事部、中编办就启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事业单位本身的经营性和公益性改革,如科技部、文化部、教育部在部内进行的改革,以市场化、产业化为改革方向等;最后一类是体制改革,这种改革伴随着行政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权搞活。由此可知,事业单位的改革并不是才启动,其实与国企、政府改革是同步的,形象地说只是“醒得早,起得晚”。
事业单位改革为何给人滞后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个整体推进的方案,而此次改革整体方案制定出来了,并且将时间表都明确列出。最为可贵的是事业单位改革明确到了分类改革。分类是改革的过程也是改革的前奏,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成功的关键,此次改革找到了要害。
《意见》中,事业单位改革被划分三类,“参照公务员类”即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入政府序列;“自收自支”类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被推向市场,而一部分“财政补贴”类即公益性事业单位,将从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推进,采取“管办分离”等办法完善治理结构。中编办还出台了分类目录,不粗也不细,基本上是承担行政职能的,划定一个范围,如食品监督,卫生监管,既宏观也具体。在操作上解决了地方事业单位的界定。
与以往不同,本次事业单位改革有“1+10”文件,针对总体文件有10个配套文件进行解释和规定操作办法。《意见》还明确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方向,确定为要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绕不开的“深水区”
五省市实施方案“难产”,最大原因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牵涉面广,涉及行业多,涉及单位每个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试点省市谨小慎微很有必要,避免引起“震动”导致被动,都在等待、观望中择机推出。
改革的动力影响着改革推进的程度。我们发现,事业单位改革两头热,中间冷。领导层热,因为要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要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一般的群众也热,看病难,上学难,看到这些公共服务的问题,认为改革事业单位就能解决,所以拥护改革。但恰恰事业单位自身没有这个热情。事业单位改革,“事业人”既得利益要失去,社会和政治地位会改变,事业单位自身怎样才能支持,如何能够顺利推进?这是改革的“深水区”。
达奇·李奥那多的“三圈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公共政策能够有效,需要价值、能力和支持三方面达到平衡。事业单位改革体现了公共价值,但是政策方案的实施与执行中的约束条件仍是一大难题,以养老保险为例,方案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以提高事业单位人员改革后的养老待遇。但由于方案并未给出任何具体措施,学者称职业年金“是没影的事”。这其实就是改革的财力并没有保障。再次,必须认真考虑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者的态度与意见,即支持问题,自上而下的“被改革”容易引起反弹。例如取消了行政级别,“事业人”没有体现社会政治地位的替代制度,每个人都奋斗了十几年或几十年,如何能够平衡?
尽管从单位性质上看,要进行分类划分并不困难,但由于所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平衡和照顾各方利益,要进行公平有效的划分争议极大。有些事业单位没有界定是做什么。例如:中编办同意成立一个事业单位,批文涉及名称、核定编制、领导职数、级别,却恰恰没有界定职能。现在事业单位都担心分到不利的类别,纷纷打报告要参照公务员管理,提出自己具有公共管理职能,要求全额拔款,回归行政部门。中编办去核实,被核实的事业单位说有公共职能,能道出一万个理由;但中编办得出核实结论为没有公共职能,却找不到依据。5个试点省,方案“难产”说到底还是最后的分类不敢公布。所以,在划分时要将行政性事业单位回归政府,但是在回归过程也要防止不应该回归的也搭政策便车。
事业单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事业单位本身,而取决于政府。政府如果仍然把事业单位看成下属机构,改革肯定受阻,目前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利益纽带没有切割。例如:中央部委实行“阳光工资”,原则是限高、稳中、托低。这说明各部委在财政预算拨款下还有其他收入来源,这些来源就是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是改革“深水区”的一个难题。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事业单位要迈的门槛。法人治理结构与党管干部要统一起来,党管干部就是内部控制,而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外部控制。避免法人治理结构流于形式,同时也要让党管干部得到体现,是改革“深水区”要面对的问题。
最后,事业单位改革中,有一部分是推向市场。目前进行的改革中,已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单位内部收购”无论是经营层、技术人员还是市场人员,多数都可以拿到数量不等的股份,利益均沾。这样一来,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被严重低估,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能获益,所以这种腐败最不容易被发现,也最缺乏监督。这种流失比国有企业更难监督。事业单位改制过程做到公开透明,程序严格规范,独立客观审计尤显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