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第十三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课程导入】

西方人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慧的民族,是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并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你能一一说出我国古代的这些文明吗?其中又有哪些是发生在宋元时期?

扶风纸
灞桥纸


图1 造纸术

缕悬法指南针
罗盘针
指南针
司南

图2 指南针

火箭
火龙

突火枪
火铳

图3 火药的应用

陶活字印版
木活字


转轮排字

图4 活字印刷术

你知道上面这些辉煌的文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吗?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创造过程表述一下吗?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木浆,当今造纸业不仅正在吞噬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而且也是最易引发污染的产业之一。对于这一问题,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2.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而且也是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国家。你会自制指南针吗?取一根缝衣针,用磁铁一极在钢针上沿着一个方向摩擦几十次,钢针就变成了磁针,然后用细线拴在针的中间部位,挂在一个支架上,它就可以指示南北方向了。

3.以5~6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自编一份小报,展示出来,向大家介绍更多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知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按照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2.下面哪一位是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

A
B
   
C
D


二、判断题

1.宋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2.郭守敬的《授时历》不是科学论著。(


3.“石油”一词是中国人首创的。(


4.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最早记录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资料下载】

在火药发明之前,古代军事家常采用火攻这一战术克敌制胜。在当时的火攻中,有一种武器叫火箭,它是在箭头上附着像油脂、松香、硫黄之类易燃物质,点燃后射出去,燃烧敌方军械、人员和营房。但是这种火箭燃烧慢,火力小,容易扑灭。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的易燃物,燃烧比较快,火力也大。所以,在唐末宋初,人们已经采用火药箭了。这是火药应用于战争的最初形式。随后,人们又在石炮的基础上创造了火炮。火炮就是把火药装成容易发射的形状,点燃引线后,由原来抛射石头的抛石机射出。火药运用在武器上,是武器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战争中,火药武器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这使它很快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火药武器相继出现。1000年时,有个叫唐福的人,把他所制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献给宋朝廷。1002年,石普也制得火球、火箭,宋真宗把他召来,并且让他当众作了表演。

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熙宁年间,北宋政府设置了军器监,总管军器的制造。据记载,当时的军器监规模宏大,分工比较细,雇佣工人曾经达到四万多人。监下分有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火作(生产火箭、火炮、火蒺藜等)等十一个大作坊。而火药的生产放在第一位,可见火药、火器在兵器中的地位。史料还记下了“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清楚地表明了当时火器生产的规模。

【思维拓展】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请根据自己对培根这段话的理解,试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第十四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课程导入】

图1展示的是你所熟悉的故事,图中救人的孩子日后成为图2这位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叫什么名字?他最杰出的史学贡献是什么?皇帝为他主持编写的史书题了书名。你知道是什么吗?


图1
图2


“唐诗宋词”的说法由来已久。这是因为,诗和词分别代表了唐代和宋代的最高文学成就。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对唐诗有所了解。那么,宋代又有哪些词人?他们的代表作各是什么呢?

读读下面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众多的画家和书法家。谁的画被称为“宋画第一”?谁的画又被称为“神品”?被称为“宋四家”的书法家又是哪些人?


赵孟《秋郊饮马图》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也是一个史学十分发达的国家。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史学家吗?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史书呢?

2.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曾指出修史以直书实录为贵,可以说直书实录乃中国古代优秀的史学传统之一。你知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两句话吗?请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了解这两句话背后的故事。

3.宋代有哪些著名词人?他们的作品各有什么风格?请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他们作品风格的差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面这几句词的作者是谁?词牌名是什么?(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岳飞

E.《念奴娇》
F.《满江红》
G.《蝶恋花》

2.下列人物中,属于宋代的画家有(


①郭熙
②赵孟
③李公麟
④黄公望
⑤张择端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二、读图题

写出下列书法作品的作者及其朝代。


(1)
(2)

  
(3)
(4)



  
【资料下载】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多万字,所记年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为了克服旧史繁乱芜杂的弊端,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一书时,“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编写过程中,司马光并不着重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春秋》义法”,而是力求符合历史事实,言必有据。由于该书是为了“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所以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一书,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被宋神宗称为“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它的编成,标志着我国历史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中国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画科: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人物画;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山水画;以鸟兽草木为主要描绘对象的花鸟画;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创作题材的界画。

中国画最重要的特色是,画家常常以诗、以印、以书法入画,绘画、诗文、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紧密结合,故有“书画同源”一说。与“西洋画”相比,国画常用的是散点透视法,不是从固定的点上来观察对象,而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在不断的运动中来描绘事物,取景布局视野广阔。中国画特别强调传神写意,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艺术的传神写意,并不是丢掉真实,而是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更高更完美的艺术真实。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成熟于我国汉代;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出现较晚,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独立的山水画创作和画论;花鸟画崛起于五代时期,水墨画也同时盛行。在画风上,元代渐趋写意,明清和近代继续发展,侧重于达意畅神。

【思维拓展】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你知道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断代史、通史之间的区别吗?请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北宋与金     D.南宋与金



2.下列哪一项搭配是错误的?(      )



A.女真族──阿骨打──金       B.契丹族──阿保机──辽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成吉思汗──元



3.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兴起于东北       B.与宋朝并立       C.被蒙古灭亡       D.创制相同文字



4.宋代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有(      )。



①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②造船业发达③苏杭丝织品“号为冠天下”④海外贸易频繁⑤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精美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关于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C.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                   D.宋金之间没有战争,边境无事



6.南宋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      )。



A.宁波        B.南京        C.苏州         D.杭州



7.瓦子在宋代都市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农民的需要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8.“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州、湖州在(      )。



A.汴河沿岸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太湖流域



9.宋代时,被称为“号为冠天下”的丝织品出产在(      )。



A.海南岛           B.江浙地区        C.蜀           D.广州



10.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开封        B.临安        C.四川        D.泉州



11.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



A.大都        B.中都        C.上都        D.北京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王安石           D.辛弃疾



13.我国行省的设立始于(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4.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15.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既有战争,也有议和②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④新的少数民族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北宋时期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



A.造纸术和火药        B.指南针和造纸术



C.火药和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17.下列能代表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郭守敬的《授时历》③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



A.科技著作        B.天文专著        C.地理专著        D.历史专著



19.下列词人中,生活于两宋之交的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20.下列人物属于“宋四家”的是(      )。



A.赵孟        B.张择端       C.李公麟       D.蔡襄



二、配伍选择



A.一代天骄             毕升(      )



B.“神品”             成吉思汗(      )



C.郾城大战            元世祖(      )



D.活字印刷术           赵孟(      )



E.开凿新运河           岳飞(      )



F.“宋画第一”         李公麟(      )



三、列举题



有人说,在17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请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列举中国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四、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每日交五更……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材料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更)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材料三(开封东角楼一带)“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人们“不以风雨寒暑”,皆要前往,致使“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在临安可数的瓦舍也有十七处。



材料四瓦子中除有各种娱乐活动外,并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以致人们“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请回答:(1)同以前相比,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有哪些特点?



(2)瓦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所?请简单概述一下。



(3)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五、论述题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梁启超提出史学家应具有“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四长之说。“史德”是指史学家要克服头脑中的主观成分,毫不偏私,做到忠实、公正;“史学”是指史学家要贵精专不贵博杂,同时还要懂得常识;“史识”是指史学家的观察力,要注重“求关联的事实”;“史才”是指“作史的技术”,主要包括组织的才能(体裁体例、篇章结构)和文采。



你同意梁启超的观点吗?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程导入】

明朝的建立者是谁?你对他的身世经历了解吗?你知道明朝的都城先后在哪里吗?明朝为什么会迁都呢?


明太祖
明朝的北京


你知道明朝在地方上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的机构是什么吗?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明朝有丞相这个官职吗?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有哪些?你一定知道科举制度吧,明朝的科举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举考生看榜图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朱元璋的儿子吗?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当时他为什么要迁都?他的措施有哪些与前两位皇帝相似?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面的表格,以便归纳所学知识。

措施
影响









2.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皇太子朱标此前已殁,皇位由十六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年号“建文”。朱元璋去世后,为什么由他的孙子、而不是由他的其他儿子(朱元璋共有二十多个儿子)继承皇位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和我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有关?

3.北京和南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在隋、辽、金、元时分别称什么?南京在三国、两晋、元时又分别称什么?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分别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

4.燕王朱棣因为建文帝实行削藩而起兵,并最终夺得了皇位。朱棣称帝后,为什么还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三省六部
②设三司
③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④设特务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地名是北京在古代的称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都
②中都
③涿郡
④北京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苏轼在论述我国选官制度时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二
清人徐大椿写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孤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的旧法”,“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


请回答:(1)在科举考试实行前,我国先后有哪些选官制度?

(2)科举制度是哪个皇帝创立的?完善这一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这一制度在明朝有何变化?造成材料二中所说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下载】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书省的下属机构,六部的尚书、侍郎等则是丞相的属员。当时的中书省职权很重,“综理机务”,不但各级部门给皇帝的奏报要经过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要经中书省再下达。任丞相的人更是处在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地位,权重一时。这与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相矛盾,更不能为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所接受。

朱元璋称帝后,曾先后任命过四位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位也最重。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死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行政机构。他将这一措施作为硬性制度规定下来,宣布“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自此,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主要的文体。因该文主体由四段互相排比(意义上)对偶(音韵上)的文字组成,合共有八股,故称八股文。相对于两汉、唐宋的“古文”来说,八股文又称“时文”;因为八股文的题目多出自四书,所以它也被称为四书文;那时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八股是皇帝命作的文艺,所以又叫“制艺”、“制义”。

每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是每篇文章的起首两句,用以说破题目的要义。“承题”一般用三句至五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概说全体,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这四个段落才是正式的议论,也是八股文最主要的部分。在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即由此得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如规定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同时考生作文必须本诸圣贤之意,按照朱熹对经义的解释来发挥。文章作法也须严格按照八股文的程式,不许越雷池一步。为了求取功名,许多士子皓首穷经,并不讲求真才实学。即使考中做官,他们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思维拓展】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以“屏藩帝室”。对于这种分封制,大臣叶伯巨当时就上书指出,“裂土分封”会造成许多国中之国,恐怕数世之后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朱元璋非但不听叶伯巨之劝,反而骂他是离间骨肉,派人把他关入牢狱。叶伯巨所预见的分封之祸,并未等到数世之后,仅在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就应验了。

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皆是因分封诸王而起。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实行分封制呢?难道他不够聪明吗?这在当时有没有合理性?请试着分析明初分封制的利与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程导入】

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那么,你知道郑和是什么人吗?西洋又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郑和为什么要不远万里远洋航行呢?他一共去了几次?具体的路线又是怎样的?他都到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呢?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欢迎他吗?


郑和
戚继光

明朝中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你知道“戚家军”抗击倭寇的故事吗?这支军队是由谁领导的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他怎样的胸怀?这支军队是如何打败倭寇的?

1999年12月21日,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么,澳门是在什么时候、又是被哪个国家占领的呢?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一定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有人说,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巩固朝贡体系;还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追寻建文帝的下落。对于上面种种说法,你怎么认为呢?

2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其航海壮举,“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年后,中国政府宣布将郑和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以示纪念。请结合下页地图,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3.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地区倭患严重。明政府调戚继光至浙江,以抵抗倭寇。“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请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分析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
)。


①明成祖时国力强盛,府库充实
②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
③皇帝的支持
④联合东南亚其他国家,抵抗倭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2.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郭守敬


D.戚继光

3.历史上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葡萄牙

D.西班牙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材料二
(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资料下载】

郑和远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凡七次,历时二十余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在15世纪前期能够进行规模如此巨大的远航,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条件和原因的。第一,宋元以来,我国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所有这些,都为郑和的海外航行创造了十分有力的条件。第二,明朝经过洪武年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了永乐时代已进入极盛时期,国力雄厚,府库充实,这就为郑和的海外航行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三,明朝初建时,明太祖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恢复。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才有了郑和的远航壮举。

【思维拓展】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然而,自郑和七下西洋后,整个明朝的航海业戛然而止,广阔的大洋上再无中国远洋航队的只帆片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国家却开始了航海探险,开辟了新航路,并直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第十七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课程导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北京故宫,可在沈阳也有一个故宫。那么,沈阳故宫又是如何修建的呢?它又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建成的?


沈阳故宫

北宋时,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发展的情况吗?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儿?女真族与满族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清朝又有什么关系呢?


努尔哈赤即位

你听说过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吗?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朝代的中央机构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是一位清朝进士写的诗句,他因此被斩首了。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明白这些问题。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你知道女真族是由我国古代的哪个少数民族发展而来的吗?后来女真族又发展为哪个少数民族?你能设计一张女真族发展的历史线索图吗?在你设计的发展线索图中,应当包括女真族名称的变化、生活的朝代以及先后建立的政权等。

2.请你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列出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这一史实。



改革行政机构
加强思想控制
明朝


清朝



3.“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把心肠论浊清”、“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些都是清朝读书人写的诗句。请试着用清朝统治者的眼光来挑一挑这些词句的毛病。你知道清朝迭兴文字狱的原因吗?这样做的恶果有哪些?

4.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皇帝还创行了密折制度。密折俗称奏折,它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的折式文书。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密折制度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专制?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帝

D.乾隆帝

2.清朝时,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A.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立军机处

C.大兴文字狱




D.实行八旗制度

二、填表题

结合所学知识,将秦朝、汉朝、明朝、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列出来。


主要措施
秦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资料下载】

八旗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其起源与女真人处于氏族制时期的狩猎组织密切相关。当时狩猎组织,不计人数多少,各随族党而行,到围场时,就分成十人为一单位的行动团体,每人出箭一支,十人中选择一人统领,就称为“牛录额真”。“牛录”在汉语中是“大箭”的意思,“额真”则是“主”的意思。这种组织在狩猎中很有效,也适用于出兵打仗,因而就获得了保留和发展的机会。

八旗制度是1601年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其制是每三百女真壮丁编成一牛录作为基本单位,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构成一固山(满语称“旗”为固山),用不同的旗色加以区分。最初只有黄、蓝、红、白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后来又增设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旗,合为八旗。八旗各有旗主叫固山额真,他们既是军事将领,又是行政长官。努尔哈赤则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各旗旗主都由其子侄担任。八旗制度初创时,是军政合一、兵农合一,八旗成员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但后来职能转变,以军事为主。八旗军遂成为清朝的军事主力。

*    *    *    *    *    *    *    *    *    *

据统计,在康雍乾三朝大约一百三十多年间,大小文字狱有九十多起,其中较大的有康熙朝的明史案和《南山集》案、雍正朝的查嗣庭案和吕留良案。

明史案。康熙初年,浙江湖州富商庄廷钅龙购得明末大学士朱国桢写的明史稿本,请人编辑整理,定名为《明史辑略》。书中奉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并且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这都是清朝所忌讳的。案发后,凡与此书相关的编辑、写字、刻板、校对、售卖、购阅等人,莫不株连。入狱者达两千余人,审讯后定死刑者七十多人。

《南山集》案。此案发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在未中进士和担任编修前,曾搜求明朝野史,著成《南山集》。因集中论及南明史实时用了南明年号,且认为清朝应从康熙元年算起,因为南明还存在,顺治朝不算正统。事发后,戴名世全族被抄斩,并株连作序、刻印、售卖者,计数百人。

查嗣庭案。雍正四年(1726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西主持乡试,并出了“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一题目。这本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我们的国家十分辽阔广大,人民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但却被人告发说“维止”两字是把“雍正”两字“去首”,砍了雍正的头。事发后,查嗣庭死于狱中,乃戮其尸,他的亲属和学生被株连很多。

吕留良案。吕留良为明末清初学者,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明亡后,吕留良誓不仕清,并著书立说,提倡反清复明。雍正五年(1727年),湖南人曾静读其书,受其思想影响,令弟子张熙入陕,劝说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岳钟琪向朝廷告发,曾静、张熙被逮捕入狱。雍正十年(1732年),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吕氏一族或被斩首示众,或被杖责充军,妇幼皆籍没为奴。

【思维拓展】

鉴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的嫡长子继位制的种种弊端,清雍正帝在继位之初便下诏宣布废除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办法,改行秘密建储。所谓秘密建储,就是在位皇帝从诸皇子中选定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并将拟写好的一份密旨藏于紫禁城的最高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另一份随身携带,以为必要时核对之用。皇帝驾崩后,由大臣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旨,并与另一份互相验证,核对无误后拥立新君继位。

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秘密建储制度从哪些方面适应了封建社会晚期统治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0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第十八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课程导入】

荷兰殖民者是通过什么欺骗手段占领我国宝岛台湾的?你知道“开辟荆榛逐荷夷”是谁的诗句吗?他是如何打退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为什么说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与我国并不接壤的沙俄在清朝时期侵占了我国的哪些地区?是谁遏制了沙俄的侵略?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哪几次重要战争?这些战争的性质又如何呢?



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是什么?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条约中规定了怎样的边界线?



【知识网络】



【学习探究】

1.关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一种意见认为,郑成功是因为感到在大陆抗清无望,遂渡海收复台湾作为继续抗清的基地。另一种意见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是荷兰殖民者与中国人民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郑成功属于海上商人集团,深感荷兰殖民者侵略之害,因而当他在大陆的抗清斗争受挫时,自然就把斗争矛头转向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营建新的抗清基地,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你怎样看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呢?

2.在致荷兰殖民者的信中,郑成功写道:“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请结合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通过阅读课文,提炼出本课的知识要点,然后填写下面表格。

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台湾)


东北(黑龙江流域)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国领土是(
)。


A.尼布楚

B.黑龙江流域

C.乌苏里江流域
D.库页岛

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郑成功包围赤嵌楼
②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二、材料解析题

在收复台湾后,郑成功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你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请用白话文翻译出来。

【资料下载】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夷洲”“琉求”(或“流求”“琉球”)“鸡笼”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最早的台湾居民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南洋诸岛的移民及其后裔。两汉时,台湾称为东鳀,东汉后期和三国时期称“夷洲”。由于两岸隔海相望,时有台湾居民到大陆沿海一带进行贸易,大陆的渔民亦有因风浪而漂流至夷洲者。

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一万多名官兵,乘船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他们在当地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士兵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陆。吴国的丹阳太守根据将士的见闻,写了《临海水土志》,介绍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

隋朝时,隋炀帝杨广曾两次派人到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岛。第一次因语言不通而返回。第二次到达流求时,流求人以为是大型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

元朝时,为了经营南海诸岛,在泉州设总管府,在澎湖设巡检司,以加强对澎湖、台湾地区的管理。这是中国政府最早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行政管理机构。

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曾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占据澎湖。天启四年(1624年),福建巡抚居南易派兵收复澎湖,荷兰殖民者败走,占据了台湾南部。后来,荷兰殖民者击败占据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独占了整个台湾。

顺治十八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在那里兴办学校,招民垦荒,使台湾得到极大开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省,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同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垮台,蒋介石宣布“迁都”台北。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陷入分离局面。

【思维拓展】

对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帝王,人们都有一些固定的称谓。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宋、元时期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世祖等;明清时期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洪武帝、崇祯帝、康熙帝等。但有时一个皇帝又会有几个称谓,如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为“康熙”,庙号为“清圣祖”,谥号为“仁皇帝”。

你能分清我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年号、庙号、谥号吗?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试着举例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8: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