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7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小学语文下学期教研活动记录4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 本 研 训 记 录

年度第
学期

( 2011 年 2 月23 日--


日)




附小松风小区

研训

时间

2011.5.10

研训

地点

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胡燕萍

研训

人数

4



研训主题

名著导读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本教研组人员

研训模式

讨论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在一起,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教学本组课文,首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本组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本组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校 本 研 训 记 录

年度第
学期

( 2011 年 2 月23 日--


日)




附小松风小区4

研训

时间

2011.5.17

研训

地点

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高美

研训

人数

4



研训主题

活动计划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本组老师

研训模式

学习讨论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在一起,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

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备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校 本 研 训 记 录

年度第
学期

( 2011 年 2 月23 日--


日)




附小松风小区4

研训

时间

2011.5.26

研训

地点

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陆卫娟

研训

人数

4



研训主题

人物系列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本组教师

研训模式

学习讨论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在一起,研究了人物描写的文章,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曾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以此为基础,教材又专门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校 本 研 训 记 录

2010年度第 2
学期

(


日--


日)




平师附小松风校区

研训

时间

5.25

研训

地点

一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顾雅方

研训

人数

4



研训主题

理论学习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一年级语文老师

研训模式

讨论、制定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顾雅方老师执教平湖市语文主题活动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课后我们一起作了分析思考,总结如下:

(一)以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我们认为,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式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题,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朗读的方式进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创设情境时,配乐朗读;学习完课文后,补充一定的阅读材料等。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
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强调人文性,重视人文内涵的普遍意义
  人文内涵的处理,一向是此类课文教学设计最为棘手的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过去我们偏重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造成人文思想熏陶的狭隘性,影响了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关于人文内涵的渗透,我们可以从两个我及其来思考:一是渗透怎样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样渗透人文精神?本课的设计摆脱了过于推崇领袖人物的色彩,突出了普通人(包括课文中的普通人物和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强调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关爱。让学生说说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既体会到了毛主席和八路军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淳朴和真诚。在怎样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我们即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激发出浓浓的感恩之情。
  (三)立体阅读,补充人物事件的历史背景
  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本课的补充阅读材料有四类,分别包括:沙洲坝地理环境的简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历史;八路军在瑞金的故事。这些简短的文字延伸了学生课文阅读的理解和判断。 

 (四)分步识字,落实课程目标的全程理念
  随文分散识字是课程标准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解决的问题上,我们采取了分散识字、集中书写的原则,即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我们通过多次的呈现分阶段识记;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的字,我们一般安排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一般为一节小课约20分钟)让学生书写。就本课而言,笔者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识字的任务。第一阶段在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识字能力记一定量的生字,如不少学生通过预习记住了想念的、战士的、井水的等。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老师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散、适时地安排一定量的识字教学。如,开课时,指导学生多次朗读课题,旨在认识生字”“;进行重点性的朗读指导时,老师特意挑选生字相对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结束教学前,让学生多次大声朗读课文中的碑文(包含5个生字)等,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反复的达到识记足量的汉字。第三个阶段在课后复习和小课,采取认读包含生字的课外句子(如:红军战士为老百姓挖井等)来复习巩固生字的识记;课文要求书写的6个汉字,安排在一节小课中集中完成。






备注





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校 本 研 训 记 录

2010年度第 2
学期

(


日--


日)




平师附小松风校区

研训

时间

5.25

研训

地点

一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顾雅方

研训

人数

4



研训主题

理论学习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一年级语文老师

研训模式

讨论、制定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顾雅方老师执教平湖市语文主题活动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课后我们一起作了分析思考,总结如下:

(一)以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我们认为,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式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题,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朗读的方式进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创设情境时,配乐朗读;学习完课文后,补充一定的阅读材料等。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
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强调人文性,重视人文内涵的普遍意义
  人文内涵的处理,一向是此类课文教学设计最为棘手的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过去我们偏重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造成人文思想熏陶的狭隘性,影响了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关于人文内涵的渗透,我们可以从两个我及其来思考:一是渗透怎样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样渗透人文精神?本课的设计摆脱了过于推崇领袖人物的色彩,突出了普通人(包括课文中的普通人物和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强调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关爱。让学生说说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既体会到了毛主席和八路军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淳朴和真诚。在怎样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我们即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激发出浓浓的感恩之情。
  (三)立体阅读,补充人物事件的历史背景
  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本课的补充阅读材料有四类,分别包括:沙洲坝地理环境的简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历史;八路军在瑞金的故事。这些简短的文字延伸了学生课文阅读的理解和判断。 

 (四)分步识字,落实课程目标的全程理念
  随文分散识字是课程标准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解决的问题上,我们采取了分散识字、集中书写的原则,即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我们通过多次的呈现分阶段识记;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的字,我们一般安排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一般为一节小课约20分钟)让学生书写。就本课而言,笔者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识字的任务。第一阶段在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识字能力记一定量的生字,如不少学生通过预习记住了想念的、战士的、井水的等。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老师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散、适时地安排一定量的识字教学。如,开课时,指导学生多次朗读课题,旨在认识生字”“;进行重点性的朗读指导时,老师特意挑选生字相对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结束教学前,让学生多次大声朗读课文中的碑文(包含5个生字)等,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反复的达到识记足量的汉字。第三个阶段在课后复习和小课,采取认读包含生字的课外句子(如:红军战士为老百姓挖井等)来复习巩固生字的识记;课文要求书写的6个汉字,安排在一节小课中集中完成。






备注





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3 10: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