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教案和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教案和板书设计
一.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介绍了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小艇,是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这三方面介绍的,展现出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风土人情。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 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段意。
  3.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能写出"倒退﹑散开﹑笔直﹑静寂"等词的反义词。
  4. 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5. 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 教学重点:
  1. 学习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意。
  2. 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
  四. 教学难点: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 那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2.投影显示,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板书:13 威尼斯的小艇 )
  (二) 初读课文,根据书后预习题自学:
  1.读准生字表中生字读音,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英尺 船梢 簇拥 哗笑 残破 矗立 停泊 威尼斯 操纵自如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 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读准生字表的字音,判断难点字的偏旁。
  尼( 尸 ) 斯( 斤 ) 具( 八 ) 货( 贝 ) 矗( 十 ) 残( 歹 )
  2. 巧用心,记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艄:与"捎﹑梢﹑消﹑悄"换偏旁记忆。
   残:与"钱﹑浅﹑线" 换偏旁记忆。
   矗:由三个"直"组成。
  3. 查字典理解个别生字(纵﹑哗﹑矗﹑残)的意思。
  哗:喧哗;喧闹。
   矗:直立;高耸。
   残:不完整;残缺。
  4. 齐读书后读写词语,理解部分词义。
  哗笑:很多人说话并夹杂着笑声。
   矗立:高耸﹑直立。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沉寂:十分寂静。
   残破:残缺破损。
   停泊:(船只)停留。
  操纵自如:指掌握和控制不受阻碍,很灵活﹑熟练。
  5. 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自由正确朗读课文。
  (四) 作业: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根据课后阅读思考自学课文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 尼斯的风土人情。
  2.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段意。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是--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用--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
  3.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 样子 (明确: *﹤1﹥ *﹤2-3﹥ *﹤4﹥ *﹤5-6﹥ 板书 船夫技术好 作用 )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2.抓词句,谈体会:小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样子奇特 内部舒适)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指名分读2-3自然段,说说这两节各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小艇的样子奇特。
  * 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并列关系 (投影显示)
  5.师:在一个结构段里,如果讲了几层意思,并且它们同样重要,在总结段意时,就要把它们合并起来,谁来说说这段的段意?谁还能说得更简单些?(投影显示段意:小艇的样子奇特,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
  6.总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会发现合并几层意思,并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需要我们再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多余的词语去掉,这样就比较简练了。
  (三) 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用"( )"标出。
  3.讨论学习: (明确:课文先概括地写出在"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船夫"总能操纵自如"。然后列出三种情况做具体说明,写出船夫的技术好。 )
  4.自由读课文,判断这段是什么段式?可以怎样归纳段意?
  (四) 自学课文第四段:
  1.出示提示,默读自学:(投影显示)
  * 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 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 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2.集体讨论,明确:
  * 人们:商人﹑妇女﹑小孩﹑保姆﹑老人 去:做生意﹑郊游﹑教堂﹑看戏﹑回家
  * 关系:课文用威尼斯静寂的夜晚结尾,进一步衬托小艇的作用,说明人们与小艇的关系密切,整个城市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
  3.归纳段意,想:小艇在哪些方面为人们起了重要作用?
  (段意: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
  (五) 总结全文:
  1.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为什么说威尼斯的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 )
  2.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
  3.小结: 细心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我们今后写作文也要做到这些,才能把作文写好。
  (六)作业:
  1.抄写词语并复习。
  2.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第四自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 完成书后练习。
  3. 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 朗读课文,检查背诵:
  1.指名分读课文,回忆如何给课文分段,说出第二﹑四段的段意。 2. 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自由背第四自然段-->二人互背-->指名背-->齐背
  4.完成按原文填空:
  船夫的( )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 ),来往( ),他总能( ),毫不( )。在( )的时候,他( ),在( )的时候,他( )。我们看是( )的地方,( )能够穿过去,而且( ),两边的( )飞一般地( )。我们的眼睛( ),不知( )。
  5. 听写词语.
  (二) 完成书后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倒退---前进 笔直---弯曲 散开---聚集 静寂---喧闹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 * * 最讲卫生"或"* * * 行动最敏捷"为重点句,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围绕重点句,从几个方面写具体。
  例:在家里穿衣服 “* * * 最讲卫生”在学校 怎么做 或 吃饭 在公共场所 洗澡 学习时 "* * * 行动最敏捷" 游戏时 劳动时 。
  3.完成语训的有关习题。
  (三) 作业:
  1.完成本课有关作业.
  2.背诵第四自然段。
  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艄( ) 矗( ) 残( ) 拐( )
  2.判断下列字的偏旁部首:
  尼( ) 具( ) 矗( ) 残( ) 斯( )
  3.组词:
  尼( ) 嘶( ) 货( ) 艄( ) 县( ) 残( )
  泥( ) 斯( ) 华( ) 梢( ) 具( ) 线(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倒退--- 笔直--- 散开--- 静寂---
  5.填空并完成练习:
  船夫的( )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 ),来往( ),他总能( ),毫不( )。在( )的时候,他( ),在( )的时候,他( )。我们看是( )的地方,( )能够穿过去,而且( ),两边的( )飞一般地( )。我们的眼睛( ),不知( )。
  * 用"===="标出这段话的重点句。
  * 分层并说出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3: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