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随笔:善待错误,促进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纠错”片段观后记

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督促学生“识错”、“改错”而不再“重错”,老师们在“错题评讲”的教学过程中,无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而数学课堂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实效性却不很大,令人大伤脑筋。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练习评讲课,其中有一道关于“铺地砖”的题(学生普遍出错),老师的引导使我感触很深。

【片段实录】

出示题目:李红家的客厅长6米,宽4米,准备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这样的方砖多少块?

师:这道题讲的什么事?

生:这道题讲的是李红家给客厅铺地砖的事。

师:根据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她家的客厅地面有多大?砖有多大?要多少块砖?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问题呢?

生:因为客厅越大,需要的砖就越多。

生2补充道:砖块越大,需要的砖就越少。

师:看来,铺地砖既与客厅的大小有关,又与砖块的大小有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的解题情况。

出示错例:(1)6×4=24平方米       24÷2=12块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错了!要用客厅的大小除以砖的大小

生2(反驳):方砖边长2分米,他是除以的砖的大小嘛!

生1:要除以的砖的面积,而不是边长。

生2:为什么呢?

生1(急了,随手拿起一本书比划着):铺地砖,难道你会这样抡起来铺吗?肯定是用地砖的“面”去铺嘛!所以要除以的是砖的面积。

(学生纷纷点头称是)

师:(信手出示例(2)) 6×4=24    2×2=4   24÷4=6块,这种解法呢?(大部分学生表示肯定)

生1:(喃喃自语)单位呢?

生2:对,他没写单位。

生3:不,即使写了单位,它们的单位也不一样,也不能直接用24÷4,而要先统一单位。

经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提醒,同学们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

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2×2=4平方分米   2400÷4=600块

……

【片段分析】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片段中老师随意的一句:“这道题讲的什么事?”“你想到了什么?”就把解决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在“纠错”的环节中,教师突破了以往的以“错例”为中心重点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是给与学生充分的交流、探讨机会,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暴露错误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他们在交流与演示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课后反思]

无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学生作业时,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对待错误(特别是对待普遍错误)一定要冷静善待、恰当运用,使之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有效资源。

1、营造环境,恰当运用。

出错是谁都不愿意,但又无法避免的。当学生出错时,难免会生羞愧、恐惧而不敢正视。此时,老师如果能以平常心去接纳错误,鼓励学生勇于展示错误并及时对其中合理部分给予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一定会乐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他人也一定能从中获得经验。

2、展示错误,促进反思。

(1)将错就错,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有的人出了错,别人说他错了,他却认为自己是对的。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学生,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其彻底暴露错误,并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抛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2)展示错误,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拓思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足为奇的,面对错误,如果教师一味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并 “引诱”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22: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