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纠错的十大误区



可可编译



误区之1:夸奖太多或太少。

“你把你的脏衣服放到提篮里了?嘿,你干的太好了!”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尊,父母们有时会把孩子变成受表扬成瘾的人。靠表扬鼓劲的孩子不会为了自己满意而追求实现各种目标。他会因很平常的杂事而期待别人的溢美之辞,否则,他就可能会不想去完成自己份内的义务。

过分批评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只指出孩子是如何失败的,失败就会成为他的心理阴影。称赞和批评的比重应该是三比一。如果批评的比例太高了,你的夸奖就可能是不真诚的或过度夸张的;如果夸奖的比例太低了,那么,你可能是太苛刻了。

要检查一下表扬的真实性。通常一句简单的“谢谢”就已足够了。还要考虑考虑孩子的年龄。一个6岁的孩子学着擦窗子,即使擦得还有污点,也应当受到表扬。而对于一个干活邋遢的10岁的孩子,则不应该这样,因为他可以干得更好。

误区之2:把孩子当小大人一样看待。

你的两个上小学的孩子从录像带商店带回《终结者II》,“太充满暴力了”,你反对说。

“别的小孩都看过了”,他们争辩说,“我们举手表决,好,二对一,我们赢了”。

小孩子缺少像你那样的判断力和经验。孩子处于儿童时期你的家庭越民主,孩子就会变得越霸道和越骄惯。

不要觉得每一条规矩都需要讨论。刚刚学步的小孩子更注重行动而不是说教,“因为我说要这么做”就是足够的解释了。当孩子逐渐长大,开始对规矩产生疑问时,这时就可以向他们解释。但是要让他们清楚最后还是你说了算。

误区之3:发脾气

大孩子在打架,小孩子在吵闹,突然你比谁声音都大地喝一声,你的孩子们马上被吓住了,但你已经失去了控制。可以稍停一下。到别的屋里,让你的爱人来解决问题,或者请一个朋友来。一旦你已冷静下来后,放下架子,看着你的孩子的眼睛,然后严厉地对他们说话。要把喝斥留待紧急情况下再用,如警告一个小孩子不要靠近火炉。

通常你可以避免火气大发。如果孩子们在傍晚变得烦躁不安,可以事先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准备一些有益健康的零食。

误区之4:对什么都保持一致。

你的孩子因受到罚站的惩罚而变得老老实实,你不敢变换你的策略,因为专家们说过要保持一致。不要把保持一致同一成不变混淆起来。在一个时期很成功的方法在将来就可能失败。下面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

(l)让孩子走开,可以让孩子到一个指定的椅子或房间里待着,以制止他的捣蛋行为。时间要随年龄而变化,──2岁的孩子2分钟,4岁的孩子4分钟。

(2)取消他的特权。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责任,而禁止他看电视、打电话或不让他出去玩。

(3)不理睬他的捣蛋行为。如果不能吸引你的注意,孩子的哭闹、怄气、吵闹行为就会自动停止。

要善于尝试一些灵活的规定,但要明确一些基本的规矩。一个11岁的孩子上学穿什么衣服是可以讨论的,但要旷课则是不行的。当孩子知道一些规矩是可以灵活的,对那些不能灵活的规矩他就会很合作。

不要忘记承认自己的错误。说对不起并不代表做事不一贯,它是一种相互尊敬。这能教育孩子学会在做了错事之后主动道歉。

误区之5:把所有的孩子都同样看待。

你不能让一个小孩子罚站,也不能让一个13岁的孩子走开一个人待着。孩子的个性,也对你的管教方法产生影响,对脾气温顺的孩子奏效的方法就可能对脾气倔强的孩子不起作用。

要因人而异地教育孩子。小孩需要一些限制以保证其安全,防止其吵嘴打架。对于学龄前儿童,则还要教育他们爱护公物,友好对人。可以问“别人把你的蜡笔弄得一团糟,你感觉如何?这就像你把妹妹的化妆盒弄得乱糟糟时她的感觉”。上学的孩子已经能懂得相互公平的道理。

误区之6:不做任何惩罚。

如果一个孩子看不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他就不会接受教训。惩罚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你做的公正,有人情味。惩罚要同他的违反家规联系起来。如果你的女儿因误了公共汽车必须让你送她上学,那天晚上就可以让她做一些额外的家务以补偿你失去的时间。

要让惩罚同他的错误大小联系起来。如果你的儿子星期五晚上回来晚了,那么让他星期六晚上待在家里老老实实是合适的,但“六个星期不许找朋友玩”则太过分了。

打孩子也许能暂时中止他的错误行为,但长期的肉体惩罚则适得其反。一个常挨巴掌的孩子不会学会自我控制,他只能学会害怕,以为一个大一点的人去打小一些的人是正当的。

误区之7:扮演心理治疗专家。

你的小姑娘狠踢她哥哥的玩具,大声叫喊她恨他。不要甜甜地问:“宝贝,怎么了?告诉我你怎么了”。这种过分心理式的问话是有害的。父母不愿因唠叨而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所以他们让孩子哭闹着走开。即使在一些特殊的在外的场合,防止孩子扯头发、毁坏玩具、扔食物的规矩也应该是有效的。

如果父母说话坚决,孩子就会听话。在解释之前要制止他们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如果你的上幼儿园的孩子在打你,你要抓住他的手腕说:“你不能打妈妈,现在就住手。”然后再问:“你为什么不高兴”?

误区之8:错误地使用奖励。

“别再把浴缸里的水往地板上泼,晚餐后我就让你吃一个冰淇淋”,你对你正干坏事的孩子说。问题是,如果你不给他东西,他就不会停止。一个用来制止他错误行为的奖励无异于贿赂。更表明你的规矩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只能在孩子干完事之后再予奖励,以表彰其好行为。当你发现孩子在做好事。不要把冰淇淋当成是贿赂而是当成一种赞赏的表示。

还要帮助孩子明白一种自身的奖励:一种满足的感受。可以说:“你努力干,把你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你一定会很自豪地让朋友们看到它。”

误区之9:公开地反对爱人。

当父母在孩子能听到时争论关于管教孩子的规矩时,孩子就会感到茫然和不安。孩子就会学会利用父母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父母双方管教孩子一定要态度一致。要在私下里解决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在一些基本的规定上,如做家庭作业、干家务、上床时间等问题上一定要观点一致,还要加上禁止孩子打人、偷东西和撒谎的规定。父母可以分工管教孩子,爸爸管孩子做家务,妈妈管孩子上床睡觉。不要把管教孩子的事都压在一个人身上,一旦他或她不在时,孩子就会变得无法无天。

误区之10:假设孩子干了坏事。

你的上六年级的孩子抱怨同学欺侮了他,不要这样说:“那你肯定做了什么事惹他了吧。”如果你一开始就认为你的孩子是错的,这就是告诉他:“他本来就很坏。”相反,要对事不对人。要避免“总”这个词(“你总是乱扔废物”)和“从来不”这个词(“你从来不听我的话”)。要针对某件事而指正他,如“你忘了把大衣挂起来了”。要让他知道他是能按你的要求做的,即使他这次没有做。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了麻烦,首先要听听他的观点,你的支持会使孩子平静下来,理智地看待问题,当孩子知道你站在他一边,他就会感觉得更好,做的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过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误区



刘丽华



当前的家教存在着许多误区,例如:认为孩子还小,还不应立即着手教育,家庭应给孩子以温暖,不能像幼儿园、学校那么“严”,以及重智轻德等。但最大的误区却是过度期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过度保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围着孩子团团转。父母双方的长辈也不甘落后,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孩子想干什么,也要由大人陪着。过多、过分的保护,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就难以适应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使孩子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单向的爱使他们的行为能力都退化了。

第二是过度干涉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为孩子所继承,所仿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过度干涉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合为一体的孩子,这种孩子在社会上别人骑在他头上,也会一声不吭、忍气吞声;可是在家里却称王称霸,拿父母当出气筒。

第三是过度教育

不少父母对目前流行甚热的“早期教育”有误解。早期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教”而不是“塞”,不是“灌”,这样才不致抹煞儿童的个性差异,或阻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小小年纪又要学外语,又要学打字,学绘画,还要背诵唐诗,学弹钢琴、弹吉他等等,还美其名曰“早期教育”,造成许多孩子还未上学就对学校充满了恐惧。早期开发的应是能力,而不是“硬塞”给知识。

第四是过度营养

幼儿厌食,又名“恶食”。引起幼儿厌食的原因很多,凡能够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不良饮食习惯。娇惯使得孩子变成了家中的“小太阳”,过分溺爱,偏食、挑食严重,饮食缺乏规律性,进食不定时,不能一日3餐正常进食,饥饱无度,爱吃零食。夏季吃冷饮过多,喜食甜食或长期以甜食为主,平时不吃或少吃蔬菜,喜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如巧克力、奶糖、奶油蛋糕。不吃或少吃荤菜,喜食酱菜、榨菜等。这些都造成幼儿消化功能紊乱,也影响了儿童发育所需营养的摄入。

第五是过度进补

当今,各种滋补药品如雨后春笋争相上市,其“服务”对象除老年人外,还祸及儿童,已有“儿童专用滋补品”。不少家长爱子心切,也给年幼孩子服用,许多孩子服后食欲增加、生长加速,家长误以为这是滋补的“神奇功效”,以致长期大量给孩子服用。然而,好景不常,有的孩子乳房增大,女孩发生阴道出血。已观察到,不少小儿眼蜂王浆、花粉、鸡胚、蚕蛹等补品后导致性早熟,这种情况且有日益增长趋势。这主要是摄入较多外源性雌激素所致。作为家长,切不可好心办坏事,花钱替孩子买罪受。所谓“补”,有缺才有补,孩子不缺,补又从何说起?

第六是过度施爱

“爱的不是地方”。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施爱,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百依百顺,这样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并且有逆反心理,认为父母的爱是很廉价的,是当然的。亲子之爱应当是双向的,父母在施爱的同时,也应让孩子懂得回报。孩子对过爱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父母便很可能转而运用“巴掌教育”,在这里强权与溺爱是可以并存的。强权与溺爱,虽然各走极端,但却是殊途同归,都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调查表明,这样教育下的孩子,有的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更多的孩子最不喜欢的是家庭。许多孩子不把心理话告诉父母,父母的用心并未得到好报。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应该反思了,这是因为你不懂得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不但“慈”还要“教”



李妃



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作为老师我很理解,但这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引起负面的效应。

当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从无知到有知。从对各种事物的陌生到熟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幼儿而言,父母是他们生活环境的全部。因此,父母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阶段,给予幼儿的爱及行为上的示范和指导,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之大,实在难以想象。古人主张既要慈爱,也要教育,“只慈不教”就会导致“慈母败子”。因此,我们强调用理智的爱去爱孩子,不要偏激。幼儿好比一株株小树苗,老师、家长是园丁,学校就像个大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我们应该让小树苗自然成长。老师、家长只要从旁协助,有如园丁浇花锄草。但现在有些家长,却动辄只“慈”不“教”。

宇航只有8岁,聪明伶俐,原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是现在被他的妈妈弄得疲惫不堪,每天的作息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周六、日。如早晨8:00去游泳,11:00上家教英语,下午2:00参加奥校学习,5:00去围棋班,几乎占去他整天的时间。有一天,我问他:“你累不累?”他点点头说:“我不想学,可妈妈非让我去。”宇航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但却拿东西不放回原处,乱扔;做事无秩序;做任何事都让父母代想,代做。现在宇航自认为比别人技高一筹,什么都会,还养了成了不谦虚、自满的习惯。这些不良后果,给他的身心带来极坏的影响。我多次和他妈妈交谈,可她却固执已见,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

现在的家庭,忽视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当作“小大人”,往往很少考虑怎样适合孩子的问题,也很少有人问问孩子的意见。孩子只好处处依赖于成人,既不方便,又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性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再如,孩子的衣着,也是成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添置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穿上后是否方便,是否喜欢,是否影响他们的活动。

列宁说过:“能力就像肌肉一样,不运动永远得不到发展。”我们应不断地挖掘幼儿这种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的。因此,敬爱的家长,对你的小宝宝,除了“慈”,可一定还要“教”啊!如果你的肌肉经常不运动,就会萎缩,最后就会永远站不起来。孩子也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怎样让孩子学习更有效率



杨霞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进步快,学起来轻松。但是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误区,给孩子在学习上带来困难。

1.让孩子学习的东西越多,开始得越早越好吗?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像海绵,里面的水装满了,就再也装不下新的东西了。

如果我们让孩子过早地学习,过分地强调孩子学习,过分地要求孩子长时间地学习,孩子将来会出现厌学情绪,甚至还会导致心理疾病。有位家长让4岁的孩子学琴、学电脑、还学外语等等,结果孩子在紧张压力下出现抽动症状。还有个孩子从小不是拉琴就是做题,从来不让出去玩,结果患了精神分裂症。所以,让孩子学习也要适合孩子大脑的发展需要,不要过早过多过重。

2.孩子的学习时间越长越好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注意力集中一次最多50分钟,而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因此我们不能让孩子连续学习好几个小时,否则会造成孩子用脑过度、神经衰弱、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习30~45分钟,休息10~20分钟。大脑只有在睡眠和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要让孩子每天的体育运动量至少保证1小时,而大脑在运动时氧气才最充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越是学习不好就越要多学,其实,对于那些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差的孩子,长时间的学习并没有什么效果,而应该用平衡能力训练、协调性训练、触觉训练等专门的心理训练来解决能力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3.为了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学习,让他们动手做事情越少越好吗?

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要到25岁才能发育完成,大脑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有两类,一是物质的,一是运动的。心理学家早就研究发现,孩子的动手能力、运动协调性的训练,关系到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数学、物理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的发展。而且运动协调性训练还有助于孩子的注意力、动作速度、自控能力、自信心、语言等能力的发展。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要忽略孩子动手能力和大小肌肉运动能力的训练。

4.对于有缺点的孩子越严厉越好吗?

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缺点,这是正常的,但许多家长和老师不这样看,发现孩子有什么缺点都非常着急和生气。例如,孩子胆子越小,家长越对孩子发火,孩子就越害怕。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多加强触觉训练,如游泳、垫上运动、骑羊角球,尤其是弹跳运动,效果就非常好。孩子爱打人,越是惩罚他、越让同学们都不理他,他越逆反,应该对他多做挤压下的触觉训练,如彩虹筒、大笼球、爬袋等项目的训练,而要少做弹跳类的运动。孩子动作越是磨蹭,家长越着急,这时应该多让孩子做平衡、协调方面的训练。所以,孩子有了问题,不要光训他们,可以找心理专家去做一些心理测查和专门的训练来矫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做“称职父亲”的四个要素



郭振海



一位工作繁忙、事业有成的父亲对独生女儿只是简单地实行三条:表达对她的爱;抽时间和她在一起;用她的眼睛去看世界。然而这三条,对一个父亲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心理医生在考察了一些家庭教育较为成功的家庭后认为:“父亲在培育儿女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有着特殊的力量。”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称职的父亲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四种元素:

元素一:善于对孩子表达爱心

许多孩子都“希望爸爸能对我说或向我表明他真的爱我”。事实上,不少孩子甚至成年子女都希望父亲能把对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因为,爱的表达能赋予信心和勇气。一位动力专家是从儿子说的话里体验到这一点的。一天,他给4岁的儿子买回一辆三轮脚踏车,安装时一个讨厌的螺栓怎么也套不进螺母,他想不干了,在旁边一直看着的儿子突然充满感情地说:“爸爸,我太爱你了!”不用说,这位父亲一口气把车装好了。

不善言语表达的父亲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做到这一点,把爱意留在便笺上、卡片上或写成字条贴在孩子用的抽屉面上,或给孩子一些爱的暗示。

元素二:愿意与孩子共度时光

父亲能给予孩子的两样最珍贵的东西,除了爱心,就是时间了。偏偏这两样,对男人们来说都不太容易“出手”。

美国一位作家苏珊?杰克比在书中充满温馨地回忆“夏天午后,我跟着爸爸来到后院园子时,天南地北聊个不休,直到妈妈喊我们进屋吃晚饭”。她说:“爸爸从未对我说过:‘走开!让我静一会儿。’”

一位工作很忙,经常在外的父亲只要回家,总要抽空陪儿子玩个痛快。他的儿子回忆道:“对父亲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和他一起打猎了,就猎技来说,他并不出色,但那是父子共度时光的一种方式,不一定要说很多话,一起在林子里本身就够迷人的了。”

元素三:能够用儿童眼光看世界

一位父亲给女儿买回一个昂贵的玩具,却见她对玩具置而不顾,倒对装玩具的盒子爱不释手,他感到难以理解。可是,当他忆起自己幼年把玩具小车当真正的马车、把小床当成宇宙飞船时,也禁不住笑了。

父亲们还要记住:好奇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兴趣和成年人也是不同的。

一位英语教授回忆:有一次他和4岁的儿子去看棒球比赛,才看了一会儿,儿子就说:“棒球看够了,我要回家。”他只好带儿子出了运动场。回家的路上经过科学博物馆,做父亲的想起上次参观这里时,儿子兴致很高,极愿再来一次,于是父子俩走了进去。“他进了博物馆,就从一个厅奔到另一个厅,差不多每个地方都有新发现,高声呼唤我去分享他的喜悦”。过后这位父亲回味这一天,感到很有意义,因为,他不但通过儿童的眼光看到了生活中过去忽略的美,而且认识到:与孩子在一起,成年人最好放弃“事情应该怎样”的先人之见。

元素四:有力量设立“限制”

儿童对他们可以享受什么自由和应该接受什么限制有着敏锐的直觉,这一点常常被不愿“限制”孩子的父母们忘记了。其实,合理的限制不仅孩子需要,也是他们欢迎的。儿童怎样理解“限制”和自己行为间的关系呢?心理医生比喻:一个孩子走进黑晴和陌生的房子里时,只有当他触摸到四周的墙壁,置身空间的“限制”时,他才能消除恐惧,满怀好奇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专家们认为:“限制”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只要纪律执行得坚决、合理而又从爱护出发,孩子最终会心悦诚服并从中受益。反之,对孩子放弃“限制”的父母最终不得不求助于惩罚。儿童问题专家阐述惩罚与限制的区别时说:惩罚是你不得已对付孩子的,而限制则是事前告诉他的,它也可能涉及到惩罚,但有着明确无误的、出于爱的目的。即使体罚,只要是按“章程”执行,孩子也不像被父母乱打乱骂一顿那样愤愤不平。

父亲到底有多么重要,这很难一下说清。但孩子是心中有数的。一位儿科病房的护士说:“有很多次,当孩子们痛苦难忍时,他们都大声呼唤爸爸到身边。最近,一个生病的小男孩毫不含糊地告诉妈妈他渴望见爸爸;虽然他极爱妈妈,但他仍需要爸爸。”那是因为:尽管妈妈们奉献了一切,但只有与爸爸在一起,孩子们才觉得安全和受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如何给宝宝讲故事



阿珍



给孩子讲故事是每个父母最常做的一件事,但如何给孩子讲故事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其实,给孩子讲故事有很多技巧。

发掘教育性

美国故事家吉姆?科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据此,给孩子讲故事,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

首先,要照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孩子进入幼儿期,可多选择一些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以儿童幻想为特征,从不同角度向孩子展示奇异美妙的现实生活,告诉他们真善美与假恶丑。孩子3岁以后,物我开始分化,他们开始对人的故事和有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性故事感兴趣。这类故事,重点应放在讲清“发生了什么?,以拓宽视野,深挖故事主题。

其次,加强针对性。孩子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给孩子讲故事应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奋点,以增强双边同步效应。尤其针对孩子可塑性的特点,发现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选有利于矫治的故事,通过故事形象来启发诱导,达到自我鼓励和克服不足。创设情境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实现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如角度形象创设,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成分,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言语情境创设不容忽视,言语是沟通讲者与听者情感的重要媒介,讲故事的语言生动,表象清晰鲜明,儿童化,可使孩子移情于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运用悬念

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启发是为了让孩子听而有发,讲故事中灵活运用悬念就十分重要。

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

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络去思考,索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家长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破。

巧施强化

目前,家庭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孩子天天闹着讲故事,家长也天天给他讲,但到头来孩子听得虽多,而会讲的却寥寥可数。按家长的本意,给孩子讲故事并不是培养听故事迷,而是希望孩子成为讲故事的“大王?,并借此让他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

探究事与愿违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听讲故事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孩子听故事后得不到及时的强化反馈相关。孩子听记故事,多凭形象记忆,故事的情境消失,故事也就会遗忘。为此,要提高孩子听故事的质量,必须把“听?延伸到讲完后的强化和反馈中。

强化孩子听记故事,就是要充分发挥把握“讲”的主动,调动起孩子“听”的主体意识。例如在讲新故事前要求他先复述前次所讲故事的梗概。这就要求孩子要听新故事,首先必须听好,也要学会自己讲。时间一长,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听故事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养成,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讲。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利用孩子讲故事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意义更为深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摆脱你的内疚感



蒋莹 编译



许多爸爸妈妈曾经对我说:“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愿意做,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作为一名家长,你总是想尽全力培养教育好你的孩子,要是你的孩子不快乐或不成功,你也许会觉得有些歉疚。因为心里的这一点歉意,或者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内疚感,而使你对自己提高了要求,为孩子做更苦的事情,可是,这些真的是你的孩子想要的吗?由于父母太多的关注,孩子有时反而会形成不良习惯。

父母内疚感的来源

除了对你的孩子满怀着自豪和浓浓的爱意之外,作为父母的你也许会感到有些内疚,以下的这些情形你也许曾经遇到过:

1.你会觉得你没能真正正确地培养教育你的孩子,反而让你的孩子一步步地在走下坡路。

2.你想给予孩子更多,然而这些却与孩子的所需相差甚远。

3.作为父母,你的内疚就来自于你所想所感的与你所做的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你常常会听到一些从你嘴里说出的话,而这些话恰恰是你所不愿说出口的;你所做的许多事往往是你所深恶痛绝的。有时甚至是你一边在打孩子的屁股惩罚他,一边在想:“我不想这么做,这是我爸爸妈妈当年对待我的方法,如今我会做得更好。”

你也许很疑惑:“我是应该用我父母当年教育我的方式再去培养我的孩子呢,还是应该用截然相反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呢?”

你也许不喜欢你父母当年的做法,也可能觉得他们做得很对。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你都觉得陷于这两难抉择的困境。不管你怎样努力,你都发现你已经对孩子做了许多消极的事,就像当年你父母对你做的那样。更糟的是:当你察觉到这点并试图想做点什么积极有益的事来弥补时,却发现这些事是你父母当年早已对你做过的。

如果你是单亲

现在,面对着一大堆繁重的工作和许多心烦事,单亲的你也许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那么你独自一人该如何承担起教育培养好孩子的重任呢?最好的方法是:尽你的所能去发展一个你个人的人际关系网,以此来寻求他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你可以从儿童保姆看护协会、母亲俱乐部等专门的组织机构中,也可以从你的邻居、亲戚和朋友那里寻求帮助。此外,你需要休息,而你的孩子也需要,因此在你的计划中留出一段时间用来休整,这样会帮助你度过未来许多漫长而难捱的日子。

父母间的“团队合作”

在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半的矛盾来自于你的丈夫或妻子和你在如何惩罚孩子的问题上意见的不一致。有时候你甚至觉得还不如让你独自来教育培养孩子,这样反而来得更加简单容易和轻松。当父母两人共同教育孩子时,这就有点像是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当其中的一个被孩子弄得疲惫、生气、愤怒之时,另一个却要接手继续干。事实上,你和你的配偶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地彼此商量、直至达成一致意见这一过程本身,就首先会使你俩彼此不断生气、争吵、矛盾加剧,直弄得大家身心疲惫。这却会使你的孩子暗自高兴,孩子们太知道如何使你和你的配偶达不成一致意见,他们想方设法地离间你们彼此间的意见。如果你的孩子这种努力得逞了,那就意味着他战胜了你们。因此,尽可能地去和你的配偶多商量,以期多达成一致意见,尽管有时候这样做会挺难的。尽管你自认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和擅长培养教育好他,包括你的配偶。但是你还是需要去和你的配偶形成同一个团队,为了更好地教育好你们的孩子而共同努力并肩作战。当然你也不必事事苟同,但一旦牵扯到孩子的一些重大问题,你还是应该尽可能与他或她、与这个团队保持意见的一致。

相信你的直觉

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吧!也许别人会有许多很好的主意,你可以借鉴,但是一旦危机和困难出现时,你会发现事实上你最初凭直觉所作的判断通常是最正确的。因此,在你处理有关孩子的难题时,最好不要受其他因素的过多影响,相信你自己的直觉,这样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和别的父母增进交流

一个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典型的核心家庭与外界的接触交流少得可怜,你如何能更好地培养教育好你的孩子呢?

在任何一个父母群体中,总会有些父母在处理关于孩子的棘手问题时显得睿智和从容,他们会有许多绝妙的好主意。因此,这些经验和智慧会为你提供很好的借鉴。当你和别的父母共同交流探讨如何育儿时,你会发现他们同样也面临你所遭遇过的难题。当你把你的这些烦恼与磨难同其他父母亲相比时,你会发现,总是有人比你所面对的困难和窘境要来得更坏,而最终他们也总是能找到最好的办法去解决的。

孩子的发展也不完全是由父母来控制的,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给予他自由、民主和充分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你的内疚感,而将压力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朝着他自己的方向成长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9: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