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民主型家教不等于不惩罚



浙江省 姜益群



当今,最受推崇的是民主型家教方式,但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实际上常常陷入民主有余、集中不足的误区。

民主型家教的核心是孩子与家长在人格上平等,互相尊重。家长在替孩子拿主意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需要,但在孩子因年龄小拒绝执行正确的建议时,家长必须坚持正确的主张,因此它也有强制的一面。所以,民主型家教应包含“说理”和“惩罚”两种手段。第一步要说理,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愿意改正。但是,“已经习以为常的错误行为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惯性,要阻止“惯性”作祟,使孩子纠正错误,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外力。惩罚就是这样一个外力。

如何惩罚?有人说惩罚是一门艺术,就是说惩罚有许多讲究。惩罚应视对象不同而加以区别。孩子犯错误,家长应明辨错误的性质,有些属于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应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提醒注意就行了,如打破碗,弄脏衣服,发点小脾气。有些属于主观过错,故意为之,家长应区别是首次犯错还是再次。首次以说理为主,着重向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出错。为了使其长记性,有所顾忌,家长有必要和孩子约定,若再犯就要接受某种惩罚。若真的再犯了,就要严格按约定办,不能打折扣。和孩子“商量”出来的惩罚手段,肯定会比体罚、责骂更加有效。

当然,这种“惩罚”应在不伤害孩子的精神、身体的前提下制定。当惩罚被人们简化为打和骂,或滥用后,惩罚的名声变得狼藉。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惩罚手段是,学生犯错误后,他根据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初次还是再次,要学生写500~3000字的说明书,效果很好;有位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打招呼外出,家长以三天不许看动画片作为惩罚;国外有位教育家的两个小孩打架了,他先和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不能打架,再要他们互相口头道歉,如果感到难为情,可以写信向对方道歉,事实证明这种“惩罚”方法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坏孩子来自家长的不良行为



杭荣珍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生活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细节有走向随意的趋势。有些家长在社会交往中缺少文明礼貌,习惯讲粗话脏话无所顾忌;在家庭中当着孩子的面,夫妻间讲亲密的语言,做亲密的动作也无所顾忌,这怎能使孩子在健康优雅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特别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某些小毛病也会随口出怨言,甚至打骂孩子,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会产生很大的伤害,严重时可使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减少,从而减少父子母女间的感情交流,使孩子心理健康发育受阻。

所以,父母对孩子说话千万要讲究语言的教育性鼓励性,而绝对不能对其有所伤害,千万不能这样对孩子说:“你真让人烦死了!”“别忘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对你说过多少次不要乱跑!”“为什么你不像聪聪那样听话?”“你从不听我讲话!”等等。要知道随意语言是要付出代价承受后果的。

1.“你真让人烦死了”类似的表达方式:“你又把饮料弄泼了,你不会好好拿杯子吗?你怎么就这么笨?”这样的语言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呢?这些会给他们带来羞愧感,孩子还会因此惧怕受到惩罚,要知道学龄前儿童出现各种状况是常见的事,必须记住,孩子们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

2.“别忘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类似的表达方式:“我一下班就回来做好吃的给你你还不吃!”或者“因为你我放弃了多少东西呀!”等这些语言会造成什么伤害呢?你的孩子并没有自己要求出生,他不必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负罪。你在使他感到自己的低级、多余和毫无价值,你的话语还在暗示,他无法离开你。

3.“我对你说过多次,不要乱跑!”类似的表达方式:“不要乱跑,我没有对你说过吗?”等,这样的话使孩子感到自己无法把事情做好而失去信心。

4.“为什么你不像聪聪那样听话?”类似表达方式:“邻居小妹妹就不怕黑,她比你还小呢!”这些话语又会造成什么伤害呢?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聪明或勇敢,孩子感到不如别人时就会觉得没有希望而放弃一切,还会使别的孩子成为他愤恨的目标。

5.“你从不听我讲的话。”类似的表达方式:“你经常使我上班迟到!”或“你从不替大人想想!”等,在你和孩子的关系中,你是主要的,不能让孩子为你承担罪责。你应正面教孩子如何遵守规矩,体谅大人,还要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如果长期用不良的话语伤害孩子,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有位母亲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孩子只爱听故事,不爱讲故事;爱乱画,不爱写字;胆子大得谁都不怕……结果,孩子上学后,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爱自己乱画不愿写字,并常常不顾老师的劝阻和批评破坏纪律,老师和家长都以为他是个弱智儿童,可是智力测验的结果却是“智力正常”。最后经专家鉴定,才知道孩子患了“语言性智愚症”,其病因就来自他母亲那经常性的口头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招募了一批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人到前线打仗,当局请来了心理学家帮助管理这些人,心理学家要求这些人每个月都给家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拟好,告诉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和取得战功等,半年之后,这些人竟都变了样,变得像信中所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律了。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变“好”了呢?就是那些良好愿望的暗示作用。大人如此,又何况小孩子呢?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看到孩子的好行为,看到他的长处和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就要发扬光大,使孩子充满信心从而更加积极起来。至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则要明确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否则,由于孩子的判断力差,你唠唠叨叨他还以为你是在表扬他呢,他将会更加“我行我素”,再则,要让孩子学习自我竞赛,自我比较,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总之,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坏孩子”可能就诞生在家长的言语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千万不要惩罚淘气的孩子



孙继和



俗话说:“淘小子出好的”,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淘小子在“淘气”中潜在着求知的渴望、认识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他们在“淘气”中,通过观察、触摸、谛听以及联想,使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都得到锻炼和发展。正是在“淘气”中,由于经验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才逐渐认识了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从无知变为有知,从愚昧变得聪明,从幼稚发展为成熟。

一次大型的运动会后,成群的小孩子会冲进比赛场地,自发地进行较量、角逐,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夺冠”和破记录的雄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无所顾及的探究欲和大胆的不拘一格的开创精神。可以说,这些在大人看来是“神淘”孩子中,正孕育着未来的各行各业的能手,甚至是独树一帜,卓有成绩的专家、学者。可见淘气并非坏事,它绝不等同于捣蛋与过失。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淘气”横加限制,把孩子管成低眉顺眼,垂手呆立的“少年老成”,是不可取的。

当然,孩子们的淘气,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性,甚至是危险性,而这一点又大都是他们所始料不及的。当孩子们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一心一意地去探究时,往往是“忘我”的,不计后果的,待到严重的后果呈现后,他们才会有惊恐的心理产生。有一个男孩为了验证动物都有心脏的说法,把自家养的一条名贵的金鱼解剖了,母亲回来后他还乐颠颠地捧着死鱼给母亲看心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盼望的是对他们不计后果的谅解,对他们失误的惋惜。倘若对他们成功能给予由衷的赞赏,他们会认真吸取教训,并在家长的真诚“合作”中受到巨大鼓舞,智能会得到新的开启和发展。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制止、训斥、打骂,那就必然会冷落他们的求知欲望,挫伤他们探索的精神,这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智能的提高无疑是种窒息和摧残。

有个7岁的男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妈妈刚买回来的一个自动玩具拆散了。然后他多次想把它重新组装好,但终究没有成功。年轻的妈妈看到后气恼地把玩具零件锁进抽屉里,并警告他说:“一周内不给他玩具玩,一年内不再买新的玩具,以此做为对他毁坏玩具的惩罚。孩子感到十分委屈,呆在自己的小屋里独自垂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论教育》一书中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自然后果教育原则”。其内容是用孩子的行为过失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限制原则的运用,有时虽然可以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可是总的看来弊端颇多,不可滥用。因为它不是从讲明道理上对有过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诱导、启发、教育,而是一种消极惩罚。这种惩罚对小孩子来说,只会造成惶惑和恐惧的心理,形成怯懦、软弱的性格,对孩子的思想和精神造成伤害。怎么做才是正面诱导、启发、教育呢?那个拆自动玩具的孩子受罚三天后,出差的爸爸回来得知这一情况,立刻找出零件,把妈妈也叫来了,他饶有兴越地指导,并帮助孩子把玩具很快地装好了。孩子高兴得跳起来,并把这个玩具为什么会自动跳讲给爸爸妈妈听,还说他也要仿照这个玩具做一个新式样的。此时那位年轻的母亲才深感后悔,认识到自己的那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

孩子犯了过失怎么办?要坚持多劝诱,多疏导,多示范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明辨是非鉴别对与错。伟大导师马克思每个星期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为了培养下一代,希望做家长的也能走进孩子们的“淘气”中,去引导,去鼓励,去帮助,去发现,让更多的“淘小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早教的七个误区



黄兴林



误区一:胎教误区

胎教并非是用外界的刺激来引发胎儿的天赋,而是指应重视母体的营养保健,情绪健康,使孕妇经常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促进胎儿的正常发育。

年青的准妈妈应注意自己的营养摄取,不应担心孩子出生后自己的身材,应为未来的孩子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母亲的情绪可以通过体液的循环影响到胎儿的情绪,故母亲必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如听听轻音乐或到户外散散步等。

误区二:图像识别误区

4~5岁幼儿认识汉字的能力非常强,有的家长为孩子定计划,规定孩子一天要认多少个字。殊不知,孩子虽然认识了这些字,却不了解这些字的意义,只是机械地记住而已,对孩子的成长益处不大。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把识字与了解自然紧密结合起来,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玩中学习。

误区三:数概念误区

由于幼儿机械识记的能力强,因此唱数的发展较快,有的3~4岁的幼儿可以唱到100,但这并不能说明幼儿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概念。家长往往夸耀儿童的这种“才能”,因此,对孩子的数的认识上要求过高,而忽视了具体的实物和表象的训练。

误区四:“反语”误区

有些家长常常用一些反面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如“我的小猪儿”、“小笨猪”等等,但孩子并不懂这是“反语”,于是常常回敬家长:“你才是小猪、小笨猪。”家长使用的“反语”,不管本义如何疼爱孩子,在字面上有着不文明的成份,不利于孩子文明语言的养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率先垂范。

误区五:望子成龙误区

俗话说:“家有千万、不如出个硬汉”。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意,因此,孩子一出生,家长就有宏伟计划。婴儿期故意让孩子哭,训练孩子的肺活量,设想未来的体育天才;三四岁就强迫他们弹琴、学画、学书法……一厢情愿地造就“神童”和“天才”。孩子要培养,但孩子的培养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孩子的教育应是全面加特长的教育。特长教育应遵循儿童的选择,考虑儿童的自主性,不要一厢情愿地逼着孩子学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应多给孩子留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误区六:奖励误区

在今天的家庭中,奖励成了儿童和家长谈判的条件。孩子不吃饭,家长许愿,你吃完后给你两元钱。学习、吃饭等本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奖励、许愿反而使其变成了有条件、有报酬的事了,这不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奖励应注重精神奖励,少用物质奖励,更要慎用奖励。

误区七:惩罚误区

有的家长信奉“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孩子心灵的创伤,培养了孩子残忍的性格;另一方面,会把家长的暴力模仿性地发泄在比他弱小的同伴身上。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不要强迫孩子改“左撇子”



龙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使用左手者称之为“左撇子”。

左撇子的由来

为什么有人是“左撇子”,这是目前科学界尚未揭开的谜之一。世界上将近2/3的左撇子为男性,而且有遗传性。有关研究表明:父母双方都是左撇子,其子女肯定有半数也是左撇子。但是,左撇子又并非完全是遗传所致。因为至少有84%的左撇子父母的孩子是右撇子;12%的孪生孩子中,一个为右撇,另一个为左撇子。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位神经病学家研究指出:左撇子是因睾丸激素太多或胎儿对睾丸激素太过敏感造成的。他认为,睾丸激素使得大脑右半球占支配地位,结果成为左撇子。

左撇子有利也有弊

长期以来,人们就对左撇子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不如右撇子,而许多左撇子又一直认为自己受到歧视。事实上,左撇子在生活中确实会有一些困难,因为绝大多数用具是为右撇子设计的,生活中的种种设施几乎都是为右撇子准备的,这往往给左撇子带来许多不便。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左撇子由于大脑右半球占支配地位,而大脑右半球又侧重于情感、直觉和艺术,故易遭受情感挫折,可引起恐惧、抑郁、精神分裂等症,更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对抗精神抑郁、抗组胺药、镇静药易引起脑电图不同常人的改变;易发生朗读困难。有人通过研究指出,左撇子的自杀企图也比常人高出3倍,其寿命似乎比右撇子也短一些,并容易酿成伤亡事故。有学者曾为此作过研究,在调查的189名大学生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受伤,左撇子与右撇子的发生率不同:

──运动受伤中,左撇子较右撇子高出20%;

──因工作或劳动受伤,左撇子较右撇子约高25%;

──家庭发生的各种意外伤害,左撇子高于右撇子49%;

──由工具操作不善而引起的损伤,左撇子的发生率要比右撇子高5%;

──驾驶汽车所发生的意外交通事故,左撇子比右撇子竟然多85%。

左撇子虽有诸多不利因素,但也有其自身优势。左脑和右脑的定位分工并不是绝对隔离的,在一般情况下,左脑“逻辑”区越发达,右脑“直觉”区(或称艺术区)就越发达。而左撇子具有充分发挥大脑两区的能力,因此左撇子在许多领域胜人一筹。著名的美国幽默电影艺术家卓别林,蜚声艺坛的法国绘画大师毕加索都是左撇子。历史名人中左撇子同样大有人在,如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拿破伦等等。左撇子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也大显身手。在棒球运动史上,最优秀的投手,左撇子和左右手都能击球的占1/2,左撇子在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等运动中很突出。在对神经反应要求很高的对抗性体育项目中,左撇子可发挥其右脑“神经短路”之优势快速攻击对方,出奇制胜。特别是数学领域,左撇子更加令人瞩目,美国霍布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左撇子几乎多右撇子一倍。

不要强迫孩子改用右手

从小善于用左手活动的人,其右侧大脑半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成为“优势半球”,如果强迫“左撇子”改为右撇子,则已经建立的右侧优势半球要改为左侧,可造成原来的语言中枢功能紊乱而出现口吃,甚至有的孩子出现唱歌时曲调走样,口齿不清,发育不清,发音不准等现象。改左撇子为右撇子这不仅仅是“矫枉过正”,更会造成小儿生理和心理的不适与混乱,对孩子的智能发展极为不利。

最新研究证实,左撇子的大脑结构与一般人有所不同。美国哈佛医学院所作的一项试验表明,强迫孩子改用右手的成功率仅有5%,其余95%的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的阴影能影响其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



姚加丽



祖辈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有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并且有较多的时间与较好的耐心,从而能更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经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莱”。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

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闹。每每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又怕孩子哭坏,就百般哄劝。时间一长,孩子会发现通过撒泼、发脾气等任性行为可以达到目的,于是一有机会孩子就会发脾气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非分要求。

过度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实际生活中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当孩子把玩具乱扔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孩子……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孩子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往往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继而产生愤怒、不满足的情绪。我的孩子曾经历了这一阶段:奶奶时刻跟着孙子,无论碰到什么事情,他都要叫“奶奶帮忙”。于是儿子跌倒时,他从来不会主动爬起来,只会叫奶奶帮忙。奶奶总是。心疼地抱起他说:“哪儿痛,让奶奶揉揉,下次可要小心点。”当儿子的画板上写满了字需要抹掉时,他就会叫“奶奶帮忙”。奶奶稍有怠慢,他就会大哭大闹,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其实,儿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将字抹掉。

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祖辈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他们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或批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辆完好的玩具车是不可以被“破坏”的,并且把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当作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恰恰是孩子探究事物特点的创新行为的表现。

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的良机。

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祖辈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如孩子想扫地、剥豆、抹桌子等)时,他们一方面因嫌孩子碍手碍脚,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等原因而加以阻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当孩子与同伴交往出现纠纷时,祖辈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比如有一次,我带儿子在楼下草坪上与其他小朋友玩儿,奇怪的是儿子就是不肯与小女孩田田玩,并悄悄地对我说田田是个“坏宝宝”。后来了解到,原来,一天儿子与田田玩耍时被田田推倒了。奶奶对孙子说:“田田是个坏宝宝,我们不跟她玩了。”终于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奶奶高兴地对我说:“今天,涵涵真能干,快告诉妈妈什么地方能干。”“我一把把田田推倒了。”孩子含糊不清地说出他的“成绩”,而且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原来儿子对田田进行了“报复”。“对,就是要比别人厉害,这样以后才不会吃亏。”奶奶补充道。奶奶绝对没意识到,这种“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联合家教,父母莫扮红白脸



王寿斌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全家人共同参与教育为特征的“联合家教”日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同。然而,在这种联合家教过程中,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综观眼下众多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施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白脸”,负责周旋调节,中介说情,使孩子感到家的安全、温馨和父母的亲情。

现实生活中,这种“分工”可能是故意而为,也有可能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令人忧虑的是,眼下有很多家庭竟对这种“分工”感到非常满意、非常成功、非常默契,因而乐此不疲以至执迷不悟。殊不知,这种家教分工并不科学,往往利少弊多:

l.直接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享有较高的威信是父母有效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红脸”在家时,他会安分守己,乖巧得很,而一旦只有“白脸”在家,他则会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使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不同脸谱的人,甚至因为逃避责罚或迎合表扬而隐瞒过失、编谎说谎,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2.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生身之体、衣食之源,更应是他们懂事明理的导师和榜样,如果父母的态度和意见总是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是非不清,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3.“白脸”纵容孩子“娇”上添“骄”

充当“白脸”的一方经常在“红脸”大发雷霆或大打出手之后出面打圆场,充当“灭火器”,负责收拾残局、左右局势,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避免使事情陷入僵局,但时间长了,孩子在掌握了“行情”。找到了“规律”之后,一旦犯了错误或有了缺点,就会非常自然地去找“靠山”。“寻袒护”,以减轻自己的过错和责任。在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之后,他们并未吸取教训,而是“心中有数”,有恃无恐,从而“娇”上添“骄”,不可一世。

4.“红脸”滋长孩子的逆反心理

充当“红脸”的一方因为知道有“白脸”在后面等着“灭火”,因而常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发雷霆、乱作决定,尽情发挥却不计后果,容易说过头话、做过头事。而作为孩子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负面作用是很大的。因为过度责罚而使孩子胆小怕事是我们不希望的;由于惩罚过度而使孩子形成和强化逆反心理更不是我们的初衷。因此,唱“红脸”的一方一定要掌握言行的分寸,以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5.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

“红白脸家教”模式的前提是教育孩子时双方都在场,而孩子犯错误却常常是突发的,做得突然忘得也快,这就需要父母在他们“出事”的当时就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改错率较高。相反,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孩子在唱“红脸”的面前学会抵赖,给教育增加难度。

从实际操作来看,父母在家教中的人为分工可能是事先商量好的,是对孩子的善良的欺骗。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大多并不知道这一“内幕”,他们只能从表象上看出父母之间的不和,看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协调,长此以往,他们极容易被误导,从而走上歧路。孩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醒广大家长在平时的家教过程中千万不要随意“分工”,舞台上扮演“红脸”和“白脸”只能是一种游戏,切勿随意用于家庭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9: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