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名师——李吉林老师课堂艺术精华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李吉林老师课堂艺术精华

追求美的教学艺术──记特级教师李吉林

田本娜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师生情感融合、共鸣美等。

李吉林老师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她的情境教学中提出一系列审美教育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以真善美陶冶儿童的情操。

要完成以上的审美教育目标,李老师非常重视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她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从优美的语言中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人类心灵之美,乃至艺术之美。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本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教材,又是向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师益友”。因此,情境教学非常重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李老师运用情境教学再现了作者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一篇课文,一般都体现出作者创作时所置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观念,而用语言表达出对美的感受,达到“景语”和“情语”的统一,体现出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语文教学就是要把作者的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再现出来。一般教师往往忽视作者创作时客观情境的再现,就语言理解语言,因而往往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从而也体会不出语言之美。而情境教学正是要把学生带入到作者创作时的情境之中,具体理解和欣赏语言所表达的情境之美,从而也感受到语言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目标,实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李老师概括了审美教育的操作程序: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驾驭情境,诱发美的动因。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中,都体现着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应达到景、情、语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李老师把审美教育贯彻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美的能力。对美的情境、美的语言如果不能感受,就谈不到欣赏美,更谈不到创造美。学生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从感受开始的,从语言叙述中,感受到作者所写事物、人物、景物之美。学生写一篇作文,也只有对所写事物、人物、景物有所感受,感受到哪些是美好的,哪些是丑恶的,才能用语言去表达。所以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为此,李老师设计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的教学环节:一是带入图画描绘的情境;二是带入生活的情境,带入到大自然中欣赏美;三是带入想像中的情境。使学生从具体的、美的情境中,感知美的表现,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要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到对美的鉴赏能力,必须要理解美的实质。这一点很重要。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层,尤其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实质,往往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启发、帮助学生通过语言理解美的实质。这也就是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美,即“意美感人”。

当学生理解了美的实质之后,往往会产生表达美的感受的欲望,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所以情境教学的复述、作文,不是命令学生说什么、写什么,而往往是在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激起学生表达美的欲望。即把观察、感受、表达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情境是感知美的客体,也是生动的语言环境。例如,校园里的花开了,学生每日从花园走过,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充分感受到美的。李老师便有心地“请老园丁向学生们介绍校园里花儿的名称和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花的色彩和形态。这一引,孩子们像蝴蝶和蜜蜂似地飞到花园去了。清晨,他们在花圃旁边看着刚睡醒的花儿,沾着晶莹的露珠,迎着朝霞开放;课间,他们呆立在花圃旁看蜜蜂和蝴蝶怎样在花丛中采花蜜、传花粉……学生看到校园里的花,色彩各异,姿态万千,禁不住把脸儿贴着花儿,心里美滋滋的。小吴洲双手捧着花儿闻了又闻,谁知沾了一鼻子花粉,他竟舍不得擦掉,翘着鼻子跑来告诉我:‘李老师,你看,我都变成了小蜜蜂啦?’学生沉浸在鲜花盛开的美的情境中,深深地感受到校园里花儿的美。他们胸中装了不少的美词、美句、美的形象。学生已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作文课上,稍经指导,则水到渠成。他们谁也没有愁眉苦脸,个个显出乐陶陶的神情”。这样的作文指导,功夫在课外,在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产生表达美的欲望,在教师的情感渗透和美的语言的启导。要表达美的感受,还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词汇。在这方面,李老师“从学生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起就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并为学生开拓表达美的视野,使表达美的感受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李老师认为没有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她很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动因。即从诱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以“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当然,这中介就是教师之情。李老师总是满腔热情地去激发学生的审美之情。

总之,李老师的情境教学要求设计的情境要美化,图形要美化,音乐要美化,板书要美化,更主要的是教师语言要美化。李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柔和、鲜明、亲切,语言中渗透着对孩子们的爱,使人听了有一种美感。即以情境美、语言美来揭示意境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李吉林老师课堂艺术精华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

[教学要求]
  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ooooooo)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quot;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 )草______________
  ( )叶______________
  ( )花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学生练习
  10.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quot;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
  11.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12.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13.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练习背诵。
  七、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 )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
  10.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quot;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静态)这两节就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燕子的自述》
  1.模样2.赶来了3.飞行4.停息
  学生口述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燕子       春天
    一身羽毛     细雨
    一对翅膀凑    微风
    一个尾巴     柔柳
    (  )草______
    (  )叶_________
    (  )花________

  第二课时:
    飞行的美(动)   停息的美(静)
    掠倦了       落
    唧……的一声    几痕细线
    已经        几个小黑点
    沾         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荡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李吉林老师课堂艺术精华

李吉林教学设计——《海底世界》
李吉林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三、懂得阅读一般的科普读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学会按自己的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地阅读说明性应用文,练习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四、理解“依然”“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认识设问句。
  [课前准备]:补充材料:《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地球仪;大海的图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海底的冷灯》、范读《海底世界》、创设问题情境、讲读课文1.2.3节。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4.5.6节。再综台学习《人类的秘密仓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土地很大,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土地合起来,那就大极了,你们可知道,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比全世界陆地更大?
  请你们自己读读“补充阅读”上的第40课《人类的秘密仓库》的1.2.3节,要注意速度,读后要能说出这三节告诉我们什么?
  二、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1.2.3节,认识海洋大,海洋深。
  第一节说什么大?陆地大
  第二节说什么大?海洋更大
  第三节呢?海洋深极了
  (出示地球仪)
  你们看这一片蓝色的都是海洋。
  启发: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海的大(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一描述),比我们中国大,比全世界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朗玛峰放下去,八千多米的山放下去,山顶都被海水淹没了。
  三、学习《海底世界》,认识海底世界。
  1. 引导学生提问:
  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一课我们就要学习《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一组课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会学会怎样来阅读这些知识性的文章。(明确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2.范读课文。
  3.导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弄清说明事物主要特点的阅读方法。
  指导:课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用几节来回答,大家扫视一下。
  学生扫视课文。
  板书;
  1.提出?
  2.
  3.
  4.回答问题
  5
  6.
  7.
  再看最后一节,说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纵向联系:我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吗?是怎样开头的?课文第一节告诉我们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然后下面就具体讲,西沙群岛风景怎么优美,物产怎么丰富。
  指导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一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的最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那么阅读《海底世界》,看到文章这样结尾,阅读时一就要怎么想?(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这样读起来,就更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就抓住八个字来读全文。
  4。自学全文。
  5。创设情境,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蓝色的大海图画。”
  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汹涌澎湃)。
  现在老师让你们潜入海底,向老师报告在诲底看到的奇异景
  象。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懂了?
  描述: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现在请你们当潜
  水员,穿上潜水衣到海底去。(在画面上添上潜水员的剪纸,慢慢往大海的深处移动。)海下一百米比较亮;二百米不那么亮了;三百米开始暗了,四百米更暗了;五百米以下,全黑了。这财你们发现了什么?请报告。(结合进行语言训练。)
  (报告:老师,我们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发现点点星光。)
  启发:那点点光亮,像什么?
  这一次潜水发现了海底这一奇异的景象,老师向你们提供资
  料《海底的冷灯》。这份资料会使你知道海底的这些星光是
  什么?
  四、插入自学《海底的冷灯》认识海底的星光。
  指导阅读:读书也要有详有略,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不可能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至尾,都很详细地读过去,但也不能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对自已想找的资料,就要读得仔细些,其余的可跳过。
  刚才你们要解决的是:海底的星光是什么?深水鱼为什么要发光?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注意一下深水鱼是怎么发光的应该读哪几节?
  发光的作用:①诱合物
  ②找同伴
  ③防敌人
  这篇说明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指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回答问题时,先写现象,后说原因,这样更吸引人。
  五、继续学习《海底世界》。
  二.启发:海底是宁静的,但是不是一点声音没有,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知道了。
  2.(放录像或画简笔画示之,见右图):电视屏幕上出现水中听音器,海洋工作者正
  在倾听海底的动静。
  说明:这就是水中听音器。
  3.现在请你们也来当海洋工作者,戴上耳机(两手掩耳,模拟情境),投放水中听音器。
  老师模拟深水鱼发出的响声(轻轻地):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发问:听到了吗?
  老师为什么不大声点?(结合解“释窃窃私语”)即私下里偷偷地说话。
  4.出示板书;进行比较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指名读)
  和课文上写的比一比。(齐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体会体会哪一种好?
  (课文上把海底的动物比作人一样,而且有许多悄悄话要说,写得挺神秘的。)
  (用了“……像……一样”,又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海底世界的奇妙。)
  指点:提出问题,作出回答。
  5.轮读一、二、三小节。
  六、小结:
  海大:地球2/3 是海洋。
  海深:最深的超过一万米,海底有亮光,是深水鱼发出的,从海底还会听到各种声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漆黑的海底星光闪烁,仿佛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这种奇异的景象,都是因为海底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学到这里,你们又应该思考什么问题?
  (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学讨论《海底世界))4.5.6节,《人类的秘密仓库》第四节。
  二.《海底世界》4.5.6节,每一节写的是什么?④动物⑤植物③矿物
  2.再看《人类的秘密仓库》这一节写的是不是一个内容?有几个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动物||植物||矿物||小结
  3.指点:我们对照起来看,《海底世界》一节一个内容;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把这些内容合在一个小节里写的,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在阅读这类知识性课文的主体部分的时候,如果是一节一个内容,就要学会编小标题。《西沙群岛》也是一节一个内容。(海面、海底、海滩、岛上)
  一节里包含了几个内容的就要分层次,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海底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矿物,确实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人类的大仓库。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物产的多?(无穷无尽)
  4.刚才你们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矛盾的地方?(一个说海底有三万种动物;一个说海底有十五万种动物。)
  我们平时阅读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两份资料说的同种事物却数据不一样,我们就得琢磨,究竟哪个正确?
  例如:珠穆朗玛峰,过去认为是8882米,现在是8842.13米。
  启发:老师提供你们一个材料,《海底世界》20多年前李老师就教过,上面就是海底有三万种动物,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后来才写的。
  再提醒你们注意《人类的秘密仓库》中的一句话“由于人类对海洋的知识仍然浅薄,还有更多的宝藏……”
  从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两个数字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指点:过去发现三万种,后发现有十五万种不是矛盾,而是说明人们正在逐渐认识海洋,这个秘密仓库正在被人们一步步打开。
  5.海底的动物有十五万种之多,还有那么多植物、矿物,怎么来写,再自学。
  指点:写动物,写动物的活动,以”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一句引出,列举四种,选最典型的。写植物。又选什么来写?自学,划出中心词。(符号:)
  动物①最慢的
  ③最快的
  ③倒退的
  ④靠外力的
  结合回答板书:
  慢
  快
  退
  巴
  (并随即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壳的剪纸,一一贴在“海洋”的画面上)放录象。
  植物:
  ①最小的
  ②最大的
  矿物:略写,不再列举。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不是也选取了典型材料?
  ①最重的
  ②最小的。
  指点:写文章不可能把要说明的事物一一列举,包罗万象是行不通的。把最典型的举出来,一般的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最经济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办法。
  6.海底世界的景色这么奇异,物产这么丰富,学到这儿,我们真想亲自去一趟,亲眼看一下就好了。巳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专家,都到过海底了,还把奇异的景象拍了电影、电视,现在大家来看看。
  放录象:海底世界奇异景象片断(也可出示一些图片)。
  小结:诲底的景象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但是文章写得分门别类有条有理。
  结合上面的板书,提示
  阅读时注意:注意头尾,明确全篇。
  分节分层,抓住重点。
  搞清数字,掌握全貌。
  选出典型,了解一般。
  7.朗读课文4.5.6节。
  8.学到这儿同学们说说,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出示句式:
  (1)海底真是一个(  )的世界(说一句)。
  (2)海底_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段)
  三、总结:
  1.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灼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2.但是对于海底,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它,我们还要想办法去打开这个秘密仓库,这就需要科学,需要勇气。你们的想法,
  《人类的秘密仓库》的最后一节给你们写出来了。
  指名读最后一节。
  “在弱者的眼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口,是多么需要一大批具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秘的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志,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土吧!”
  3.和同学共同总结、检查效果,通过反馈及时纠正我们用两节课学了三篇课文.大家学得很认真,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海大,浩瀚无边;海深,深不可测;海里的宝藏,无穷无尽;有动物,有植物,也有矿物,是人类的秘密仓库。
  我们也知道了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可以从开头、结尾抓主要特征,了解全文;可以有详有略地读,重要的部分读得仔细些,无关紧要的,可以跳读;重要部分,分节、分层弄清主要内容,要抓住典型事例,还要注意数据。
  其实从这儿也启发我们,写这类文章。开头或结尾,要把最主要的概括进去;主体部分分节、分层,选典型事例,列举数据。还可以学习运用自问自答的手法。
  四、分层次创造性复述。
  现在初步知道厂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请你们来讲讲,有几种形式,任你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二.你从海底考察回来。
  总说     
  分说     
  总说     
  2。两个人在海底报告海底的一种景象。
  3.简要地说明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1。提出          ?
  2                                慢
  3                                快
  4            回答问题       动物       退
  5                                巴
  6
  7

  海底的冰灯
  在海中夜航,要是你注意的话,在一片漆黑的海面上,突然会看到游来一条火龙,或是一座彩碑,有时像一行亮堂堂的火炬。
  这些灯火是海中的一些动物点起来的。在深深的大海中这种点灯的动物很多。
  有一种灯笼鱼,相貌丑陋,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全身都点着红绿灯笼。有一种提灯,宽宽扁扁的身段,大眼晴生在头顶上,头上长着一根能伸缩的“钓鱼竿”,末端发出很亮的灯光,嘴巴朝天一开一合,腹部有一排排的灯笼。还有满身星光的乌贼和水母。
  夜航中所看到的灯火,就是它们在海面活动时发出来的亮光。
  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里,那儿整年是一片漆黑。这些动物虽有眼睛,但什么也看不见,那末,它们怎能吃东西、找同伴、逃避敌人呢?
  它们也很聪明,跟人们一样,在夜里,点起灯笼火把来。小动物看到灯光,就被吸引过来当了它们的点心,它们有了灯光,就能寻找和邀请自己的同伴;凶猛的敌人看见了,就不敢轻易地侵袭它们了。
  其实,这些海底动物并不是真正有什么灯笼火把,而是在它们身上具有特别的发光器官罢了。这些发光器官就分布在它们的头上、腹部和眼睛周围,这样,它们活动起来就很方便了。
  发光器官是由许多能发光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同吸进来的氧气接触经过变化就发出光来了。
  有些动物,例如海虾,没有这样发光的器官,它只得跟一些发光细菌合作,自己慷慨地让出肠子和胃里的一些地方,给发光细菌居住,招待它们吃喝,以便借细菌的光来寻食、找同伴和威吓敌人。发光细菌有地方住,又不被敌人威胁,也乐于给海虾点灯。它们就这样互相依靠。共同生存。
  但是,这些灯火,只发光,不发热,所以人们叫它做海底的“冷灯”。现在人们用的那种又亮又便宜又不刺眼睛的灯管,就是根据“冷灯”的发光原理制出来的,它叫“荧光灯”。

  人类的秘密仓库
  小朋友,如果我说“我们住着的陆地是很广大的”这句话,你们听了不会反对吧:地球上的陆地,的确广大。如果要爬山越岭,经平原,过沙漠,走遍七大洲的每一处地方,那不知要花多少年代才能走得完呢!
  不过,小朋友,你们可知道,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辽阔的地区吗?告诉你们:那就是大海洋。陆地虽然这么大,但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海洋呢?却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一些。
  即是说海洋的东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
  海洋不但非常辽阔,而且深得惊人,最深的地方,就是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整座放下去,它的山尖也会彼海水完全淹-没!
  就在这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的大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仅仅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动物,从身长三十多尺,体重一百二十吨以上的鲸,直到小得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出的浮游动物,就多达十五万多种。那数不请的鱼、虾、蟹、蚌,都是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食物。藻类等海洋植物在一万多种以上,其中很多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可作优良食物或制成珍贵的药品。在海底深处,更重要的宝藏,是人们已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啊!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一部份的财富。由于人类对海洋知识仍然浅薄,还有更多的宝藏,蕴藏在海底深处,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呢。
  在弱者的眼睛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口,是多么需要一大批具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秘的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志,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李吉林老师课堂艺术精华

荷 花
(教学全过程教案)


◇ 李吉林  

[教学要求]
一. 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二.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揭示课题。观察图画。带入情境。自学课文。自学讨论。理清层次。讲读课文。
第二课时:复习阅读。教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节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揭示课题。
1. 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 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
(板书:莲叶)
3. 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
(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 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指导看图:请小朋友按次序仔细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课文中有个小朋友在看荷花,她见荷花非常美,就写了这篇文章。现在打开书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 自学课文。
四. 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五. 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第一节:
1. 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 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3.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 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 )荷叶( );
又看到( )荷花( );
还看到( )花骨朵( )。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 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例句:
(1)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 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 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得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
3. 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 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 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 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表情朗读第四节。
9. 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这一节再读一遍。
(“想着”下面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
13.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学生准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想好。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


[板书设计]
荷 花
我去看 色彩美
看着 美 冒 露 姿态美
风吹过来
想着 爱
风过了
看着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 学生齐读课文。
二. 复习阅读。
1. 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2. 第四节是展开想象,课文中的“自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写的就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仿佛”?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句:
(1) 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2) 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 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
(4) 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三. 教补充教材。
1.《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 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查字典,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
(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 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 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
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 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
(教师板书两句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教师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领读两遍,再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讲讲“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这两句话的意思。)
(2) 讲解:这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水上的、陆上的花草,可爱的很多,后一句是说作者最爱莲花,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
(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 学了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李老师要说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
板书:
我爱( ),
我爱( ),
我更爱( )。
例句:
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补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荷花的情感。)
(4)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
说话训练:
小朋友,昨天我们去野外看了野花,野花有许许多多,有各种美的色彩,也有好的品格,你们觉得那一种野花最美?
我们就来说蒲公英,你们自己出个题目吧。
(学生自拟题目)
题目很多,我们就挑朴素一些的“蒲公英“这个题目。根据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把蒲公英的美说出来。(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蒲公英 花 外表美
茎叶 内在美
种子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思考。
例话:
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野花,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小花。蒲公英的花像小菊花,又像小小的向日葵,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让风伯伯把它们带到四面八方,在土壤妈妈的怀抱里,生根发芽。
我仿佛变成一粒蒲公英的种子,跟着风伯伯飞过小河,飞过高山,飞到日月潭,给台湾小朋友带去大陆小朋友的问候。
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我一把伞,风伯伯把我带到小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我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
5.佳作欣赏。
(最后教师用表情朗读方式介绍了《多美啊,野花》,并发下这篇读物。)
同学们回去好好读这篇文章,想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怎样赞美野花的,下次写蒲公英就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荷花 蒲公英
色彩 我爱 , 花 外表美
姿态 美 我爱 , 茎叶 内在美
品格 我更爱 。


[附文]
多美呀,野花(节选)

野花是很小的。野花是很多的。野花是很美的。
野花的美,更多的是心灵的美——你看这一些无名无姓的小花,竟也顽强地生长着、开放着,是生命的向往,是春天的呼唤!
没有人栽培,没有人施肥。甚至也没有人播种。
也许是田野上的风卷来的种子;也许是蓝天上的小鸟衔来的种子……
无声无息地落下,无声无息地萌芽,无声无息地开花——开在沟边、路旁,开在田野一角。那芦苇丛中一朵朵圆圆的、金色的野花,那白色的、米粒大的荠菜花,那绒毛似飘洒洒的蒲公英……
假如广漠的田野没有这些野花——夹杂在芦苇中,微笑在天边地头,又将是何等的单调与寂寞?
蜜蜂到哪里去采蜜?
蝴蝶到哪里去嬉戏?
野花,是山野之花。是小草的姐妹,是田野的女儿。它得到了更多的阳光、雨露,也从不惧怕秋风、寒霜。我们实在不能小看它们——那里顽强生长着的山野小花!
扎根大地,偎依着大地——野花是与大地共存亡的。
大地不灭,野花不死!
不离开泥土的野花是大有希望的——让根须越扎越深,吸取更多的养料。让枝叶伸向四面八方,在流通的空气里,在温暖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和大地一起迎接春风,和大地一起欢度金秋,和大地一起抗击严寒……
大地常青,野花常新!

 

王冕看荷花(节选)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合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它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李吉林老师课堂艺术精华

一瓶墨汁(情境说话课纪实)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
     二、指导学生在说一句话的基础上,连贯地说一段话,口述一件事。
     三、教育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组织课前情境的观察。
     一瓶墨汁的故事,是发生在班级上的一件真人真事。从对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讲,应在班级上发扬光大;再从三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讲,对描写人物的活动,一般都比较困难。因为人物的活动,经常是处于动态中。因此让当事者小伟、小普在课堂上再现故事情境,对象就在眼前,促使他们不断地从大脑的词语小仓库里挑选词汇,描述眼前形象,老师结合情境中小主人公的动作神情,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描述,这对学生今后敏锐地觉察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并懂得选用恰当的词语去表述是大有裨益的。由此看来,选择学生中的典型事件,用情境再现出来,让学生作文,亦是帮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从而丰富学生写作题材的有效途径。
     要使学生观察真切,用词确切,情境的演示可以分成一个片断,让学生分片断描述为宜。《一瓶墨汁》整个故事,分成两个片断:
     一、小普蹦跳着到河边洗砚台——砚台掉入水中,小普哭了。
     二、小伟路过河边发现此事,关心地询问――去买墨汁――送墨汁―-收墨汁。
     在分段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连贯地全篇描述。

〔教学过程〕
     师:前几天,倪伟同学做了一件好事――帮助缪普同学。这是同学们学习雷锋叔叔的实际行动。这节口头作文就让大家说说这件好事。
     这件好事的详细情况大家还不知道,让倪伟和缪普小朋友用动作演示给我们看看。大家要一边看一边想,用什么词、什么句子把事情说清楚。现在李老师提两个要求:①看仔细;②说清楚。现在先把时间、地点,向小朋友交待一下。
     (边说边板书:看仔细 说清楚)
     时间:一天放学后;地点:小河边,河边长着棵柳树;并随手画了小河和柳树,使学生对情境有具体的印象。
     人物:小伟、小普
     (板书。时间:放学后地点:小河边 人物:小伟、小普)
     (小普蹦蹦跳跳上)
     师:(对小普)你要在河边做什么?
     普:要在河边洗砚台。
     师:(对全班)这个动作怎么说呢?
     生:一天放学后,小普蹦蹦跳跳地到小河边洗砚台。
     生:一天放学后,小普连蹦带跳地来到河边洗砚台。
     师:(赞许地点头,又对小普)现在接着用动作演示。
      (小普做洗砚台动作。突然,手一松,砚台掉下河,小普愣了一下,哭了。)
     师:这些动作怎么说呢?
     (学生思考)
     生:小普在河边洗砚台,洗呀,洗呀,不小心把砚台掉到水里去了。
     生:小普洗着洗着,一不小心,把砚台掉到水里去了,接着他“呜”地哭了。
     (大多数学生一时说不好,老师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请小普把动作再重复一次,要求同学仔细看清楚。
     (小普再演示:砚台掉下水后,小普先愣了一下,再哭。)
     师:这次看清楚了吗?谁说说?
     (学生为自己能表述显得很兴奋,绝大多数学生要求举手回答。)
     生:小普把砚台掉进水里,他想:我怎么回去呢?就哭了起来。
     师:(说明情况)老师课前访问了小普,他每天要写毛笔字,他想晚上回家不能写字 了,就哭了起来。
     生:小普不小心,把砚台掉进水里,他呆呆地望着河面,抽了两下鼻子,呜呜地哭了。
     (描写得很生动)
     生:他往下看了一眼,看着看着,他就哭了起来。
     师:(进一步启发)想一想,他呆呆地望着水面,想什么呢?
     生:小普想:回去又要给爸爸打了一顿。
     师:还是讲不能写毛笔字吧。
     生:小普心想:我晚上怎么好写毛笔字呢?
     生:哎,今天不好写毛笔字了。
     师:(启发用学过的词语表述)一个人在那儿讲话用什么词语?
     生:他自言自语地说:今天不好写毛笔字了。
     师:一个是写他想的,一个是写他说的,标点相同吗?(把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出示小黑板:
     1、他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晚上怎么好写毛笔字呢。
     2、他想:今天晚上怎么好写毛笔字呢。
     师:现在把这一段连起来讲。
     (老师边简要叙述,边在黑板上写出主导词:洗、丢、想、哭)(全体学生看着主导词,自由练习说一段话)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练习连贯表达能力)(从句到段,逐一铺垫,连贯描述,学生并不感到困难。)
     生:一天,放学的时候,小普来到小河边洗砚台,小普不小心,把砚台掉到河里去了。他看着砚台掉到河里去了,心想:今天晚上不能写毛笔字了,他伤心地哭了。
     生:我添了一个词儿。放学的时候,小普一蹦一跳地来到学校。
     生:放学的时候,小普一蹦一跳地来到小河边,他拿着砚台就洗了起来,“扑通”一声,砚台掉到河里去了。小普吓了一跳,看着河里的砚台,心想:今天晚上回去怎么写毛笔字呢?怎么办呢?他想着就呜呜地哭起来了。
     师:说得很好,正在这时小伟来了。现在小普、小伟把当时的情景再演示给我们看。
     (小普哭着,同班小伟路过,关心地上前询问。)
     生:小普,你怎么哭了?
     普:我把砚台掉了。
     伟:(想了一下)你不要再哭了。你在这儿等一会,我就来。
     (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出主导词语:听、看、问、想)
     师:现在根据这个顺序学习说一段话,每人先自己练一次。
     (学生各自练习)
     师:讲的时候再加一点:小伟怎么问,小普怎么说的?
     (板书:( )问( )说)
     师:现在说说看,他们是怎么问的,怎么说的?
     生:小伟亲切地问。
     师:这个词是大人对小孩说话、长者对小孩说话用的。
     (学生努力用确切的词语描写小伟说话的神情、语气。)
     生:小伟热情地问。
     生:小伟关心地问。
     生:小伟好奇地问。
     生:小伟诚恳地问。
     生:小普愁眉苦脸地说。
     生:小普伤心地说。
     生:小普哭着说。
     生:小普嘟着小嘴说。
     生:小普难过地说。
     生:小普哭哭啼啼地说。
     生:小普擦着眼泪说。
     生:揉揉眼泪说。
     师:说得很好。现在用黑板上写的词联起来自己练习说。
     (情境演示:小伟下。稍顷,拿着一瓶墨汁上,走上阶前送给小普,小普不好意思地收下了墨汁。)
     师:小伟怎么来的?
     生:小伟喘着气来的。
     生:小伟高高兴兴地来的。
     师:是高高兴兴的吗?用词要准确。
     生:小伟急急忙忙地来的。
     生:小伟兴冲冲地来的。
     生:小伟上气不接下气地来的。
     师:(对小伟)你先告诉大家,你的墨汁是哪里来的?
     伟:是妈妈给我的零钱买的。
     师:刚才小伟到旁边的小店里买了一瓶墨汁来了。老师不给词儿,你们根据自己看到的说。(学生自己练习说。)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
     生:正在这时候,小伟来了,看见小普问:“小普,你怎么哭了?”小普结结巴巴地说:“我的砚台掉到河里了。这下回去不能写毛笔字了。”小伟摸摸口袋说:“你等着,我马上就来。”说着就走了。
     师:后面说得很好,前面没有说清楚。应该是他先听到哭声,才看见小普在哭。
     生:小普嘟着嘴,小伟兴冲冲地拿着一瓶墨汁来到河边,对小普说:“这个瓶子给你,下次不要一个人在河边洗。”小普低着头,收下小伟的墨汁。
     师:小普怎么拿,怎么说?
     生:小普嘟着嘴,小伟兴冲冲地拿着一瓶墨汁来到河边,对小普说:“这个瓶子给你,你拿下吧。”小普双手接过墨汁瓶,抬起头望着小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师:他漏了一段。
     生:小伟还说:“你以后一个人不要到河边来,做事不要这样粗心。”小普低下头,心里多害羞啊。
     生:小普低下头,脸刷地一下红了。
     生:小普想,小伟说得对,下次我一定不再一个人到河边去洗砚台了。
     师:小普还做了一个动作。(老师又做两个动作,启发学生说话。先做摸着墨水瓶的动作。)
     生:小普低着头,轻轻地摸着墨汁瓶。
     师:接下去怎样?(老师做抬头动作)
     生:他抬起头,望着小伟。
     生:小普抬起头,望着小伟胸前红领巾,觉得小伟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
     生:小普把头慢慢地抬起来,望着小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生:加上这句就更好了:小普抬起头,久久地望着小伟。
     师:这个故事取个什么题目呢?
     (学生纷纷答道:《一瓶墨汁》,《关心同学》,《教训》。)
     师:这些题目想得很好,还可以用哪 些题目?(学生继续取题:《小朋友帮助小朋友》,《互相帮助》,《小普和小伟》,《一只砚台》)
     生:我认为还是“一瓶墨汁”好。
     师:好的,我也同意。(板书:一瓶墨汁)
     师:这故事主要写什么?是不是写教训?
     生:不是,是写小普和小伟。
     生:主要写小朋友帮助小朋友。
     (板书:小朋友帮助小朋友)
     师:现在我们来编个提纲。
     (师生共同编提纲。板书:一、洗砚台 二、丢水中  三、送墨汁)
     生:还可以写第四段“赞扬”。
     师:写也可以,不写也可以。
     (板书:四、赞)
     师:小普望着小伟怎么想?
     生:他的红领巾红了。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小普久久望着小伟的脸,仿佛小伟长高了。
     师:(引导学生看背景)不是还有背景吗?谁能说说,一阵风吹来……
     生:一阵风吹来,柳枝摆……(不会说,老师亲切地让他坐下。)
     生:一阵风吹来,柳枝随风飘动。
     师: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比“飘动”更贴切的词儿?
     生:一阵风吹来,柳枝随风摆动,好像在夸奖小伟。
     师:请一个小朋友从头到尾说一遍,哪一段要说得详细?
     生:帮助。
     生:一天放学后,小普拿着砚台和毛笔来到河边去洗。小普洗着,一不小心,砚台掉到河里去了。他呆呆地望着小河水,情不自禁地哭了。这时候,小伟听到哭声,走过来一看是小普,就问:“小普你怎么哭了?”小普结结巴巴地说:“我的砚台掉到河里去了,晚上不能写毛笔字了。”小伟摸摸口袋,就跑到旁边的小店买了一瓶墨汁,兴冲冲地跑到小普面前,对小普说:“给你,这是妈妈给我的零用钱买的。”小普用双手接过墨汁瓶。小伟又关心地说:“下次一个人不要到河边去。”小普被说得低下了头,轻轻地抚摸着墨水瓶,抬起头,久久地望着小伟。他觉得小伟仿佛长高了。
     生:“情不自禁地哭了”最好说:忍不住哭了。
     师:对,大家回去后,可以把这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邻居小朋友们听。

[板书设计]
     
     一瓶墨汁
     时间:放学后
     地点:小河边
     人物:小普和小伟
     一、洗砚台
     小普:洗 丢 想 哭
     二、丢水中
     小伟:听 看 问 想
     三、送墨汁
     送
     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李吉林老师课堂艺术精华

李吉林《初冬》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初、模糊、射。通过比较,体会五个叠词和三个比喻句的作用。区别“望不见、看不清;望得见、看得清”的含义。
  二、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三、通过学生比较初冬雾中、雾后的不同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叙述雾后初冬的景象。
  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释题。回忆观察情境、自学课文。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理清层次。讲读课文第一段。写句子。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讲读课文第二段。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总结。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导语,一、 解释课题
  最近天冷了,许多人都穿上了棉衣,冬天已经来了。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初冬》。(板书课题)
  1.教学“初”。“初”是什么旁?几点?我们怎么记住“ ”旁是两点呢?(演示“衣”——“ ”,指出这两点就是“衣”的撇和捺。)
  2.初冬指的是什么时候?(冬天刚来叫初冬。)
  3.扩大词汇量。春天刚来叫什么?(初春、早春。)
  夏天刚来呢?(初夏)
  秋天刚来呢?(初秋)
  (揭示词语卡片:初春 初夏 初秋)小朋友,读读这几个词。(齐读三个词语)
  二、回忆观察情境,自学课文。
  1.昨天我们到校外去观察初冬的景物,你们觉得初冬怎样?
  2.书上写的就是初冬的景物。写文章的叔叔看得很仔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想一想作文是写初冬什么时候的景色。读书时要认真,轻轻地读,不识的字自己拼音。(各自轻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你们自己读一遍,有没有读懂?课文写初冬什么时候的景色?(写初冬一个有雾的早晨的景色。)
  2.课文中的几个生字有没有学会?老师检查一下。
  揭示小黑板(把生字组成句子,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m6 hu
  茫茫大雾一片模糊,看不清田野,看不清路。
  sh6
  太阳射出光芒,看清了田野,看清了路。
  教学“模”“糊”。学生认读。
  谁记得“模”?
  “糊”好记吗?
  “模糊”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模糊”就是看不清。)
  如果是很模糊,就可以把“模”和“糊”两个字叠起来,叫什么?(揭示卡片:模模糊糊)
  还有一个词语很有趣,在“模糊”的后面把模糊的意思说出来,叫“模糊不清”。(揭示卡片)
  齐读“模糊不清”。齐读小黑板上第一句“茫茫大雾一片模糊……”)
  (板画:太阳光芒图)这叫什么?能记住“射”吗?
  练习写字,每个写两遍。提示字形注意点:“初”是“ ”字旁,“模”是“木”字旁(不是“米”)。
  (学生写字)
  四、理清层次。
  课文写了大雾。哪一句直接写大雾?哪一句写雾散了?这样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大雾中是什么景色?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课文边作记号)
  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
  指点:一篇文章常常分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写一个主要的意思,这一个部分也可以称为一段。这篇课文可以分成雾中、雾后两个部分,也就是两段。
  第一段:写初冬雾中的景色。
  第二段:写初冬雾后的景色。
  五、讲读课文。
  第一段。
  1.现在看第一段的第一句“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这一句中哪一个词告诉我们雾很大?(白茫茫)
  2.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加深理解。)
  “茫茫”是什么意思?可以说“茫茫的”什么?
  (例:茫茫大海、茫茫田野、茫茫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白茫茫”是什么意思?除了可以形容大雾以外,还可以形容什么?
  (例: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棉田、白茫茫的浓雾、白茫茫的鹅毛大雪。)
  3.一片白茫茫的大雾是什么样的景象?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边读边用笔圈起来)
  (板书:塔 小山 田野 树林 太阳)
  指点:书上说,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看不清了。(齐读有关句子)
  4.我们班上有哪些同学用心观察过大雾的?谁先说说你看到的雾中景色。(联系平日观察,进行说话训练。)
  提示叙述顺序:先说一句雾大,第二句说雾怎样怎样大。那天,雾怎样大?说远处、近处都可以,自己准备。比一比哪个观察得细,想得远,说得好。
  (学生各自准备)
  例句;
  那天雾特别大,街上的汽车看不清了,只看见车灯亮着。
  那天,我走出家门,展现在眼前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平时看得见的房子、田野被淹没在雾的海洋之中。
  那天雾很大,我走出家门,树上一串串水珠调皮地一滴一滴地掉在我的头上。远处的宝塔像披着一层白纱。
  5.现在你们看,这一节是按什么次序说的?(从远处往近处看。)我们的观察也可以从近到远。
  6.“望不见”和“看不清”有没有分得清?下面请小朋友做个练习。
  揭示小黑板:
  月亮上的环形山,我 。
  银河里的星星,我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例句:月亮上的环形山,我望不见。银河里的星星,我看不清。)
  7.指导朗读第二节。
  (出示图上蒙有薄纱的教具。教师边拉着纱边范读“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把学生带人初冬雾蒙蒙的情境中。)
  “层”后面延长一点,轻轻地念出“纱”,“纱”是轻纱,读轻些;“模模糊糊”不是清清楚楚,读“模——模——糊——糊”第一个字到第二个字拉长一点,连在一起,当中不要断。
  (指名读;齐读)
  (继续用上一课教具演示:像红球的太阳慢慢隔着纱幕往上升)太阳像什么升起来了。也可以说,太阳徐徐升起。)
  什么叫“不耀眼呢”?
  (轻声自由读第三小节。看教具一齐试背第三小节)
  六、练习。
  用“白茫茫”写一句话。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一、 习字词。
  先识字,然后组成词。
  (模,模模糊糊;糊,模糊不清;射,射出,初,初冬,模,模型;糊,糊涂;射,射击。)
  二、讲读课文。
  第三段。
  1.第一课学了第一段,初冬雾中朦朦胧胧的情景,你们觉得怎么样?雾后的情景美不美呢?打开课文,看第一句。
  (学生齐读后,用上一课的直观教具拉开纱幕,显示太阳射出的光芒。)
  指点:太阳射出光芒,雾慢慢地散了,可以看到地里的东西了。书上说社员们正忙着收白莱。
  昨天,我们到农村去,在地里看到社员们正在收白菜。读到这儿,李老师就想到社员们在雾中收白菜的情景。如果早上有雾,看不清田里的社员,你们想想,从远处田里会传来什么声音?
  (社员的笑声、说话声、手扶拖拉机的啦啦啦的声音。)
  2.白色的纱幕徐徐地拉开,我们望得见塔、小山,看得清田野、树林了,这时和雾中有什么不同?
  (雾散了,太阳射出光芒,远处的塔、小山望得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看得清了。)
  原来望不见、看不清的,现在望得见、看得清了。
  3.说话训练。
  “望得见”,“看得清”同不同?哪个分得清?现在我帮助你们举个例子。
  上学期,我们站在晶体管厂的楼房上,远处什么东西你望得见?近处什么东西你看得清?
  (远处的山岗我望得见,近处的小河田野我看得清。)
  现在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对讲,一个讲远处的怎么样,一个讲近处的怎么样。
  4.集体交流。
  (例:一天早晨,刚起床,拉开窗帘,看见窗外一片浓浓的雾。远处的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都看不清了。太阳像个圆溜溜的红球,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
  5.指点:看远处,用“望”;看近处,用“看”。
  我们这儿初冬来得迟,北方的初冬早。北方的初冬时有柿子,柿子挺大,像一个一个的小红灯,挺有趣,挺可爱。请小朋友们试读这一句。
  6.全班试读,指名读,齐读。
  7.树林里落了黄叶子,有多少黄叶子?秋天也有黄叶子,哪些词告诉我们是冬天,不是秋天?
  (“厚厚的”“一层”)
  抬头看树上,叶子落得怎样?
  (启发学生联系观察的“初冬”景象,使课文情境更为广远,更为丰富。)
  齐读。
  8.要把松树的精神读出来。松树在初冬不怕冷,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松树怎样?谁会说?(联系观察所得进行句子训练。)
  (例△松树和柏树还是挺立在风雪中。△松树和柏树挺立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只见松树、柏树昂首挺胸,不怕风雪严寒。)
  9.“松树、柏树不怕冷。”读时声音要响点。齐读。
  10.有红柿子,有黄叶,有绿树,颜色怎样?
  色彩很美,要读得轻些,柔和些。
  雾后也是挺美的。这篇课文写得很美。听老师读。
  三、范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1.通过比较,体会比喻和叠词作用。
  现在老师再念一遍,你们认真地听,在老师没有读出的那些词和句子上做上记号。(教师去掉叠词和比喻句子朗读)你们觉得和原来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比较后,通过朗读体会语感。
  提示:“淡淡的”就要读得“轻”;“慢慢的”就要读得“慢”;“厚厚的”就要注意突出“厚”,要加重语气。课文中打的比方要读好。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指名读。其余同学把眼晴闭起来听。雾中怎样,从远到近,雾散了怎样,也是从远到近(以加深印象)。
  3.练习背诵。
  五、总结。
  原来我们知道春天、夏天、秋天很美。现在知道初冬也是美的,就是到了寒冬腊月,雪花纷飞时又有一番美景。一年四季,大自然都是那样的美。难怪小朋友都这样的热爱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把课文最后一小节抄写一遍。

  [板书设计]

  初 冬

  塔 小山 望不见 看不清

  太阳 射

  田野 树林 望得见 看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李吉林老师课堂艺术精华

情境教育的操作要素(李吉林)
 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其主阵地是课堂,在“九五”期间,情境教育创造性地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概括起来有五条:

  (一)以“情”为纽带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是“情感的儿童”。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但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性,忽略情感,因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这种“距离感”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难以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所以情境教育提出以“情”为纽带,缩短心理距离的理论。 <br>
  1、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情境教育主张作为一个真正的老师,首先必须懂得珍爱孩子纯真的情感,学会透过“黑箱”窥测到其间熠熠发光的珍宝;以爱孩子为天职,为促进孩子获得充分发展而倾注真情,细心地触及孩子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师生真情的交融形式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教学活动在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的作用下,在适宜儿童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心理世界中进行。
  2、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情境教育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使他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使学生如临其境。“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
  3、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合作。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情境中相互切磋,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就使情境教育形成的亲、助、乐的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

  (二)以“思”为核心<br>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1、倾注期待,使儿童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心里感到有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是挖掘儿童潜在的智慧。这种教育的主导思想的重大忽略,就是没有通过教师热情的期待和鼓励,在儿童内部,在他们的心理上,使自身潜在力量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的一种倾向。而以兴奋的情绪,热切的主动性,勃勃的生机,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才是真实的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会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映像中进行检索,并加以沟通组合、迭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每到此时,教师再给与热情的称赞,使孩子体验到自信,感受动脑的快乐、幸福,在这经常的期盼激励中,儿童的内心会形成激发自我潜在智慧的心理倾向。 <br>
  2、启迪想象,激活右脑,在宽阔的思维空间中提高悟性。情境教学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让学生有情有趣地感知教材,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竭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造活力的培养。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儿童,都潜在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既可以发展——强化,也可压抑——泯灭。而创造必然要展开想象,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的培养与儿童右脑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通过复现式的记忆去学习知识,因而造成大脑左半球过度使用。而右脑的受抑制,最终将阻碍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的发展。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教育而造成的后果。情境教育中强调对教材形象的感受,老师常常运用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的场景,再现教材描写的形象,包括数学中数的感受,让数学与生活沟通,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都通过形象,结合教师的语言描绘给孩子留下鲜明的印象。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能够激起儿童的情绪,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由于“形”与“情”都作用于右脑,于是右脑被激活,孩子的幻想、联想、想象的翅膀悄然张开。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也越是活跃。而情境教育又十分注重符号操作,这就很自然促使大脑两球交替兴奋,协同作用,发挥全脑功能。<br>
  3、结合实践,在有情有趣的学科活动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教师应充分利用“兴奋”,让孩子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即从“形成兴奋”——“利用兴奋”,孩子往往会因兴致所至,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训练,把发展思维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育主张结合词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思维的形象性;通过篇章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在综合的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想象性作文,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在数学教学中,主张结合熟练的计算,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结合几何的理解,训练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应用题的演算以及自编,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公式定理的探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此外,还可以利用情境,进行角色趣味计算、演算竞赛、小博士解难题、一题多解小比赛,以及模拟操作、现场实地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至于其他学科“怎么练”,则针对儿童的特点以“趣”为形式,以“符号操作”为实际内容,做到“趣”是为了“实”,“实”中见“活”,边想边练,这样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在学科活动中得到持久而经常的训练。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儿童活动。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1、活动融入课程,以求保证。情境教学概括的“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五原则,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在情感的纽带作用下,融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它使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活动实践有了充分的保障。情境教育主张各科教学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他们为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的兴奋。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充分的和谐协同,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陶冶,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恰恰相反,只有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才能活动得更好。
  2、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情境教学以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且非常有效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兴奋不已。儿童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这样,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在孩子们按照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思维、体验,进行独白、对白、演示、操作等活动时,顿时会产生进入角色的感受。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言行。儿童的经验在此经验中被充分地利用。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同伴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并进行恰切的语言表述。儿童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就可以有效地迅速形成,并日益强化,获得主动发展,便成现实。
  3、活动结合能力训练,以求扎实。在教学活动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

  (四)以“美”为境界<br>
  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情境教育选择了“美”。原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以“美”为突破口,实际上就是从“美”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1、显现“美”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等其他学科,都蕴涵着美。 教学是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完成认知的任务,还应包含着关于智力的、意志的、审美的、道德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都是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协同进行,综合完成的。而教学的美感性不仅有利于学科中审美教育的进行,而且可以将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诸要素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运用“美”的教学手段。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连同思维的诡计。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3、运用“美”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
  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以“美”为境界,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然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忘记了大自然是广阔的多姿多彩的生动课堂,丢弃了儿童独立学习语言的这一成功经验,单纯的语言思维不仅打破了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的平衡,而且已经逐渐导致第二信号系统源泉的枯竭。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中去。
  情境教学正是掌握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十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地、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情境教育特设观察说话、写话课及野外活动,这就在开设的课程类型上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得到保证。
  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丰富的感知广泛地储存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表象,为第二信号系统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接触周围世界,与认识大自然,与启迪智慧,与道德、审美教育有机结合。
  1、渐次认识大自然。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一个由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不宜一览无余地兜露在孩子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大自然的面纱,使大自然的美貌在孩子的心灵上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聚起来。
  2、潜心启迪智慧。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
  3、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相连,就必须与社会相通。涉及社会就包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因此,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时,应有机渗透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情境教学帮助帮助儿童走出了封闭了很久的几十平方米的小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广袤的天宇下的大千世界。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直接间接地作用与儿童感官,这种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第二信号系统提供丰富的资源,使儿童得到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扩大。事实表明,只有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自然平衡,儿童的思维才会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