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复制链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21: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陌客

冯骥才

      
  我一低头,一个景象如同画面一样跳入我的眼帘;在这唐山人睡过的床前,靠近床头的地上,竟有二三十个捏瘪了的烟头,一大片洒落的烟灰和废火柴棍儿。我心中不觉一惊,啊!他整整一夜没有睡觉呢!跟着我好像一切都明白了……  


  一

  出差在外,住那种简陋蹩脚的低等小旅店,再碰上一位打呼噜如牛吼的同屋伙伴,便是最倒霉不过的了。

  我偏偏碰上一位。一看他皮松肉肥、肚大腰圆的模样,便知一准是个打呼噜的老手。虽然我常常失眠,又常常出差住店,对各种怪腔调的呼噜声都耳闻过。但听到这位伙伴的呼噜,仍不免大为惊异!他每晚躺上床,几乎没有完全入睡,鼾声即起,很快就如雷贯耳了。而且要打上整整一夜,中间很少停歇,还能变换出各种花样!我最怕他一种呼噜,就是一声声愈紧愈响,到达高潮,忽然停歇,然后“噗”地一声,好像把含了满满的一口水喷出来,跟着重新再来。因此他每一停顿时,我都要用被子捂住耳朵,怕听他那不知什么时候“噗”地一下。原来世界上不单有吵人的呼噜,还有吓人的呼噜。

  偏偏不巧的是,我所办的事情碰上了棘手的环节,看来还要在这里住上半个月。如果照此下去,白天跑一天,夜里提心吊胆睡不着,可得累垮了。我真佩服同屋的另一伙伴——一个年轻人,爱说,爱热闹,事事好奇,喜欢打听盘问;他是打东北本溪市来的,为厂里搞一台真空镀铝机。这个世界更适合年轻人,他们的事好办得多,机器早就弄到手,但他并不急着回去,因为厂里很多同事托他代买的皮鞋、玩具、糖果、衣料还没购齐。他就整天上街去转,排队挨个,争买抢购,晚上回来讲讲白天碰到的趣闻,有说有笑,然后躺下就呼呼大睡,丝毫不觉得同屋那位呼噜大王对他有什么妨碍。

  一个人总会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不足而羡慕别人。脸黑的羡慕脸白的;记性差的羡慕记性好的;牙齿糟烂的,羡慕别人的一口好牙;手笨的,羡慕人家心灵手巧;老年人羡慕青年人精力有余。我这个多年患有神经衰弱的人,自然对这个能玩能睡的东北小伙子羡慕万分。同时,也暗暗巴望这位呼噜大王尽快离去。我无可奈何,正要换一个旅店时,呼噜大王忽然收到家里打来的加急电报,催他回去。这真是谢天谢地了!

  这人一走,屋里静得出奇,好像搬走了一个乐队。我对同屋的东北小伙子说:“你晚上别出去了,咱早点睡觉吧!我得把这半个月缺的觉补回来。”说到这儿,我心里忽有所动,有些顾虑地说,“但愿今晚咱屋空出这铺位,别再有人来睡了。”

  晚饭后,天阴上来,又是风,又是雨。嘿!天助人愿,这种天气,这种时候,多半不会有人来住店了。我打了一盆热水烫脚,打算今晚舒舒服服睡一大觉。那东北小伙子正在床上整理他白天抢购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忽然有人推门进来,用一种平稳的低音问我:“这屋里是有个空床位吗?”

  呀,来新客人了。我的运气真糟!

  对于我来说,任何一个同屋的新伙伴,没有经过睡一觉的考验,便都是一个令人担心的未知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21: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这是一位50来岁的中年男人,个子不高,手提一个耷拉着背带的黑色人造革皮包。一件旧蓝布上衣的肩头,给雨水打湿。一顶普普通通的蓝便帽,帽檐低低压在眉毛上边;帽檐下是一张发暗而陌生的脸。在我这常出差的人的眼里,一望而知,这也是个整年在外边奔波办事的人,而且准是刚下火车就赶来住店了。

  他倒不像爱打呼噜那种人——这并非自我安慰。瞧他,干瘦、利索、沉稳,不是躺在床上就虎啸猿啼那副架势。他进来后,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就从提包里拿出水碗斟一杯热水,放在眼前的桌角上。也不和我们说话,只是打量一下我和那东北小伙子两眼,随后就掏出烟,坐在床头,左臂肘支在床架子上,一动不动地抽起烟来。不多时候,这人就像山顶上烟云缭绕的一块石头了。

  这大概是那种孤僻、冷漠、落落寡欢的人。如果他不打呼噜,有这么一个半哑的人做伴倒也省得说话应付,劳心费神。

  可是,那个事事好奇、没话找话的东北小伙子好像有事做了,他把嘴巴对准这位新来的陌客开了腔:

  “您是出差来的?”

  “嗯。”那人头也没抬,只出一声。

  “采购吗?”

  “不,到商业部办点事。”

  “什么时候来的?”

  “今天。”

  那人明显地是在应付问话。东北小伙子却偏偏听不出来,仍旧蛮有兴致地问:

  “您什么时候走呢?”

  “明天一早。”

  “您是打哪儿来的?”

  “唐山。”那人依旧没有抬头。

  “哎——”东北小伙子好似更来了兴致,目光都发亮了,“唐山?地震时您在唐山吗?”

  “在。”

  “怎么样?厉害吧!听说八层的水泥大楼都塌成一摊,真的吗?”东北小伙子盘腿坐在床上。此刻他支楞着耳朵,把脑袋极力伸向唐山人,好像要钻进唐山人的嘴里去听。

  唐山人对这话题却毫无兴趣,他依旧低着头,只是平静地回答一句:

  “是真的。”

  “呀!可真是呢!您给讲讲,还有什么特别的事吗?您当时怎么样,您家的房子也塌了吧?”东北小伙子真像遇到一种新奇的游戏。唐山人好像一块磁石,吸引他不停地挪动屁股,现在移到床尾这边来了。

  唐山人始终低着头,默默地、一动不动地抽着烟,没有答话。我便说:

  “我家在天津。虽然震得远不如唐山厉害,但地震时我家的屋顶塌下来,屋里的东西一点没剩,粉粉碎碎。所幸的是人没伤着。”

  唐山人听了,一直半低垂的脸总算抬起来,看了看我。这是一张满是皱痕、显得苍老的瘦瘦的脸。他目光十分沉静,镇定自若,听了我的遭遇也没有半点惊愕之情。大概由于他是在惊涛骇浪里过来的人,自然不把我这个海边的弄潮儿当做一回事。

  东北小伙子却在一旁大叫:

  “老冯,你也遇过这种险事吗?你说说,你家是什么样的房子?地震时你躲在哪儿了?你又不是神人,怎么房子塌了,就砸不着你……”

  我没回答。我的注意力一直没离开对面这位沉默寡言的唐山人。我问他:

  “你家里人都还好吧!”

  这是经历过大地震,我才学会的对于共同患难的人所表示的一种含蓄的关切。

  “嗯,还好吧!地震时,我失去了老母亲、爱人和一个女孩儿。现在还剩下一个男孩儿在家。”他回答。保持着出奇的平静,仿佛连目光也没颤动一下。真叫人难以想像——一个人失去这样几个连心的亲人,怎么还能够保持这般沉静和镇定?即令谈到别人这样的遭遇,也会不免带进感情呀!如果不是他个性过于冷漠无情,便是在那非同寻常的悲痛的打击下,有些变态了。

  人家有这样的遭遇,我不便再说什么了。

  旁边那东北小伙子,好像获得一件头号奇闻。他一个劲儿地刨根问底,死死追问唐山人惨烈的遭遇。活人的悲剧比舞台上的悲剧,更能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这唐山人的遭遇中会有多少揪扯人心的细节啊!于是他问起大地震的经过,这唐山人的母亲妻小怎样丧命,唐山人和儿子又是怎么幸免于横祸的。这唐山人终于被问得一点点开了口。当这人谈到实情,就不再是勉强应付,而是认认真真回答了。东北小伙子也听得十分认真,他一边听,一边吃惊得呀呀直叫,感叹得欷?有声,流露出同情。同情才是真正打开别人心扉的钥匙。特别是东北小伙子问到唐山人和死去的亲人们的感情时,唐山人竟然完全变成另一副样子。他的目光不再是沉静和镇定的了,而是感触万千,时而涌出一阵泪光,亮晶晶地包住眼球,时而这泪光又被他强忍下去,剩下一对干枯而空茫的眸子。他瘦瘦的嘴巴微微直抖,声音给激情冲击得颤抖不止。此时,他已经不再需要别人再问他什么,自管滔滔不绝说下去。说得冲动时,一手抓起帽子扔在床上,露出一头花白稀疏的头发;手里的烟卷早灭了也不知道,还夹着一截烟蒂比比画画。

  “……后来,我爱人和女儿的尸体找到了,和许多人合葬一起……我母亲的……却始终没有找到。我在废墟里只找到她老人家一根银分头针,作为纪念……”

  他哽咽了,但他越过这感情的障碍继续说下去,就像涨满的湖水,突然决了堤,泛滥开来,恣情奔泻,任什么也阻挡不住了。

  看他这样子,简直要大哭一场!

  一个镇定自若的人,转眼变成这副样子,尤其使那东北小伙子莫解,他反倒想来阻止这人神经质发作般地发泄下去了,但他没办法。我便对这唐山人说:

  “过去的事儿就过去吧,老兄!人的一生什么事都可能碰到的。但活着总要往前走,那就不能往身上背包袱,而要往下卸包袱,感情的包袱也是一样。再说,我很佩服你们唐山人,经受了有史以来罕见的大灾难,居然挺住了。能够这样坚韧顽强、充满信心地生活,的确了不起。人没有这股劲儿,哪行呢?”

  没想到,我这几句话像一片镇定剂,立时使这唐山人不出声了。他怔了一会儿,忽然发现夹在指间的早已熄灭的烟蒂,便扔了,重新点上一支烟抽起来。他神情渐渐复归平静,一时颤动不已的目光渐渐又凝滞成原先那镇定自若的样子。好似风暴歇止后的树木,依旧是肃立不动的。

  那东北小伙子也就不敢再发问了。

  我这才发觉,自己一双脚仍旧浸在水盆里,热水早变凉了。再一看表,禁不住说:

  “哟,快11点钟了,咱们睡吧!”

  我去盥漱室倒掉盆里的水,用热手巾擦擦脚,又漱洗一番。回屋时,唐山人依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抽着烟,那东北小伙子却已睡着了。

  我脱衣上床,钻进被窝,便对唐山人说:

  “老兄,睡吧,天不早了!”

  “我再坐一会儿。你先睡吧!我给你闭灯。”他说着,伸手拉了灯绳。

  灯灭了。一片漆黑,但在我对面四五尺远的地方,有个殷殷的红点儿,一亮一暗,一暗一亮,这是那唐山人在抽烟。我大概由于半个月来没睡好觉,今夜又没有那吓人的呼噜来威胁,神经放松,很快就进入梦幻。

  三

  半夜里,我似乎醒来一次,但并不完全清醒。只觉得面前那亮晶晶的红烟头,依旧静静地一明一暗。在睡意蒙胧中,我迷迷糊糊地想,怎么这唐山人还在抽烟?是不是睡前那东北小伙子的问话,勾起他的心事,一时睡不着了?但我来不及去想,困倦好像个巨大的迷魂罩儿,重新把我笼罩起来。

  第二天醒来时,天已大亮。屋里好静,空气里有股烟味儿。我坐起身,却见那东北小伙子早已起身去了,大概又去逛商店吧!再看左旁的床上,也是空空无人。被子叠得好好的,床单抻得平平整整,那包儿、外衣、杯子,都没有了。原来唐山人也已经离去了。

  我一低头,一个景象如同画面一样跳入我的眼帘;在这唐山人睡过的床前,靠近床头的地上,竟有二三十个捏瘪了的烟头,一大片洒落的烟灰和废火柴棍儿。我心中不觉一惊,啊!他整整一夜没有睡觉呢!跟着我好像一切都明白了……

  再看看这些烟头,我立即想起昨晚这位不知姓名的唐山人的每一句话。我心里立即泛起一阵深深的懊悔!我当时为什么不去阻止东北小伙子那些好奇的问话?为什么我也在一旁眼瞧着那小伙子揭开这唐山人好不容易才封闭起来的隐痛?不负责任地去触动别人心中的隐痛,是多么不道德的啊!懊悔过后,留下的是内疚。烟头是最常见的东西了,却从来没有像这些烟头,如此沉重又长久地留在我心中。至今我几乎一闭眼,就能清晰地记起那些烟头,和那位陌生的唐山人……这是多么糟糕又无法挽回的一件事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21: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大地震后的天津城

航鹰 刘晋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专家李瑞环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副市长到天津上任。听说他带来了中央调拨的亿元震后重建城市专款,然而他面临的是全城满目疮痍的空楼和蜂窝蚁巢一般茬满地面的“临建”。  


  日月如梭,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关于地震细节的记忆至今刻骨铭心。不仅因为我们生活在大地震重灾区的天津,更是由于在我们人生里程中有一个最不希望出现的巧合——7月28日是我们结婚纪念日。

  1976年炎夏,我们为了庆祝结婚8周年,本打算在28日晚上带六岁半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去观看演出的。不料凌晨三点多钟,大自然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悲剧。

  在那之前不知道地震的可怕

  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天津都有震感。人们虽也大喊大叫,但惊奇多于惊慌,因为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27日夜里出奇的闷热。我们一家四口住在位于重庆道一座新楼底层一间小房子里,那年头人们都很穷,没有电扇,更谈不上冷气机,我们在大汗淋漓中给孩子摇动着蒲扇,直到深夜两点才入睡。

  凌晨3点40许,只觉得一阵猛烈的摇晃,伴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后来才知道这叫地声),窗子里闪现了一阵白昼般的强光照得屋里通明,瞬间强光消失,摸黑去开灯发现已经断电。轰鸣声逐渐退去,楼房剧烈地摇动着,竟然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吱嘎声。仿佛有一把大锯从天而降,要把这座四层水泥砖混结构的房子锯断。楼上传来了东西落地的叮咣声,大人孩子惊恐地尖叫声。

  慌乱中我们抱着孩子摸出屋门,却被过厅里倒下的自行车挡住了去路。那套有四间住室的大单元住着三户人家,每天晚上过厅里都摆放着许多自行车,这会儿一排自行车全都朝着我们家门口倒下了。我们只好放下孩子,把一辆一辆车扶起来,然后跑出单元门。

  事后想起来一阵阵后怕,若是知道大地震的破坏力,还去顾什么自行车呢!早一秒钟从车堆上爬过去,就能争取一线生机啊!那时候人们对于防震与减灾还一无所知啊!

  当时我们基于无知的勇敢还做出了雷锋式的见义勇为行动,楼里一位老太太是赤身裸体跑出来的,年轻人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老人穿上。见她哆哆嗦嗦站立不住的样子,航鹰还跑回楼内搬出一个凳子搀她坐下。

  无知无畏,当时虽也惊慌但未失措。真正的恐怖是在天亮时看清楚发生的一切的时候。

  那天黎明前格外黑暗,可能是大地震的天象,也可能出于我们从未经历过全市断电的体验。摸着黑我们和全楼的邻居们跑到了马路对面的边道上,对面是一片平房安全一些。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开始关注起周围的情况,这才发现我们这座新楼竟然向前倾斜了,压得边道出现明显的塌陷。附近的一些临街老楼的“前脸儿墙”不见了,一层层大大小小的房间里的家具陈设一览无余。航鹰自幼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做舞台美术工作,熟知话剧理论“第四堵墙”之说。孰料一夜之间满街的房子都像话剧舞台似的没有第四堵墙了,只是一座座“舞台”上没有“演员”——人们都逃生去了,留下一间间凌乱的空巢。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原本以为安全的平房区,可能因为那些平房太简陋了罢,大震时门窗所在的前墙瞬间倒塌了,胡同里已经有尸体被抬了出来,蒙着被单停放在边道上。

  死亡就在身边,而且听说多是年轻的生命,年轻人跑得快,被倒塌的前墙砸个正着。奇怪的是听不见哭声,平房组成的胡同里一片寂静,死者的亲人们似乎还无法相信、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我患有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目击死亡,一切镇静与勇敢全都丧失殆尽,浑身颤抖,心律不齐,陷入了无法克服的“后恐惧”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21: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在灾难面前人性的高尚

  我们居住的那座四层楼里大约有20户人家,平日邻里关系很冷漠,碰面时肯露个笑容就算客气的了。

  危难当前,全楼的人表现出空前的团结精神,原来有矛盾甚至不说话的邻居主动打起了招呼,互相关心,尽释前嫌。天还没有亮时,就有男人自动聚集起来一一清点各家人数,借助手电筒的光亮查问全楼的人是不是都跑出来了。

  全楼的人被确认安然无恙之后,天也大亮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回楼里住了,总不能就这样半裸着坐在边道上,胆大一些的人开始尝试着进楼里搬出一些生活必需品:衣服、凉席、被子、粮食、油盐酱醋、锅碗、煤气罐等。那一天在路边的第一顿饭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可以说是百家人吃百家饭,谁也说不清粮食是谁家的,菜是谁家的,锅是谁家的,反正都是大家的。干活儿时能者多劳,吃饭时各取所需。

  那种高尚无私的气氛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地就飞鸟各投林了。我们当天下午就带着孩子投奔奶奶家去了。

  过了些日子航鹰回去拿生活必需品时,路边“临建棚”虽在,大锅饭已不见踪影,就听到一些谁奸谁厚道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闲言碎语。

  为什么只有到了大灾大难时刻人性高尚的层面才会普遍闪光呢?

  震后早上,余震还未停止,刘晋秋第一个赶到厂里,而震后第一时间到厂里的都是这些复员军人,大家按科室和班组分工,挨家挨户走访。万幸的是,虽然有的职工家房子倒了,人受了伤,没有“减员”的……事后,这些灾难临头先顾群众的复员军人被职工们所称道。

  大地震后,号称世界第一大自行车城的天津卫涌现了一片奇观——数以百万辆计的自行车倾城出动。天津市区及其郊县人口近千万,先是以青壮年男人为主力部队,挨门挨户探亲访友问平安,紧接着姑娘媳妇也出动了,然后凡是有车可骑的人,骑得动自行车的老人们也奔上了大街,别说是直系亲属,就是平时走淡了的亲戚,疏于来往的朋友,这会儿都想起来了,都得去看看呀!伤着人了没有?有嘛困难没有?楼上不敢住住我们家去我们家住平房……

  那年头没电话,自行车轮子就是电话线!没手机,至爱亲朋双手紧握才是真情!没有电脑、电子信箱,人到了、礼儿到了、见面了、放心了、脸儿笑了、热泪流了、你来看我了、我一定得看你去……嘛叫至亲骨肉呀,嘛叫莫逆之交呀,嘛叫感情呀,嘛叫惦记呀,嘛叫哥们义气姐们情分呀,赶到大事儿上才看得出来呀……

  立体城市变成平面城市

  我们经常惋惜当年没有照相机和摄像机,未能把震后长达四五年的天津城的模样拍摄下来。

  天津是仅次于唐山的重灾大城市,但天津不同于唐山。唐山震成了一片废墟,只待时日重建,灾民统一疏散统一安置相对而言目标比较明确。天津就不同了,仅市区人口差不多就是唐山的五六倍,高楼大厦更是不胜枚举。地震毁坏建筑物的程度不同,但是市民们吓破了胆儿,所有住楼房的人都不敢回去居住了,所有的开阔地都搭设了“临建棚”,不仅体育场、街心公园、学校操场、小广场全都成了“临建区”,比较宽阔的大马路两旁也见缝插针盖满了小房子,马路中间留一条窄窄的“一线天”,车辆慢行才能勉强通过。当时流行一句俏皮话“天津三大怪,自来水腌咸菜,恒大烟见抽不见卖,汽车不如自行车跑得快”头一怪指的是引滦工程之前天津人喝咸水的苦涩,第二怪反映了市场物资的匮乏,第三怪就是指公交车在“临建”迷宫的艰难处境了。

  高楼是城市之树。虽然是“灰色森林”,但若没有一排排找高空要生存空间的水泥之树,城市人就没有借以栖身的居所了。然而,立体的城市一下子变成了平面的城市,600万市区人口齐刷刷地全都像是从“树”上爬下来的猴子,一夜之间变成了“地面动物”,形成了人类城市史上一道独特的奇观。

  这道独特的奇观一旦出现就难以清除,临建棚在大马路上一待就待到了80年代初,而且还不断地升级换代和扩大阵容。

  中国人对于苦难的忍耐力堪称世界顶尖,天津人又是中国人中的乐天派,最能够随遇而安苦中作乐。

  时势造英雄,地震后天津所有的中壮年男人乃至青少年学生都变成了建筑专家,原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没有握过瓦刀的,时间不长人人学会了盖房子,呼朋唤友你给我家盖我给你家盖家家户户去盖房。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雇佣关系金钱交易,主家只需管饭即可,满城皆是“建筑队儿”,那种全民盖房各取所需的壮观景象堪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

  随着季节的变幻临建棚在不断地改善。开始时只是找来一些木棍竹竿之类作为支架,蒙上塑料布即成。随着天气转凉,特别是11月15日发生一场强烈余震,又倒塌了一些危房,市民们便不得不为在大马路上过冬而从长计议。

  记得发生那次强烈余震时,我们正去看望先生的伯父母,伯父母家的“临建”搭在宽阔的南京路边。当时大家正坐在路边聊天,忽地一下子只见马路对面不远处一座四层楼轰然倒塌,冒起冲天的烟尘久久不散。幸亏那座楼里的人早已走空,不然……听说有不少楼房都是在大震后的余震时倒塌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回到楼上去住呢?

  于是,“临建”不断地升级换代。塑料布棚之后是“荆笆棚”或“竹笆棚”。

  第三代“临建”已经摘掉了“棚”的帽子,晋升为准备打持久战的正式砖房了,很多小屋盖得挺讲究,人们在大马路上铺散开来安营扎寨乐不思蜀了。

  公共卫生问题,交通堵塞问题,火灾危险问题,城市何时能够恢复正常秩序……诸多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难以解决的大事,市民公众却早已习以为常乃至浑然不觉,即使是知识阶层也很快地就适应了满马路泼脏水的生活。

  更让政府头疼的是“临建”数目的疯长。过去,天津市民住房困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贫困阶层老少三代住一屋的状况非常普遍。“文革”一拖就是十年,企盼单位分配住房已成泡影,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何处有个片瓦遮身立锥之地呢?

  这回好了,在父母的“临建”旁见缝插针再搭一间房子并不难,满城的废墟,扒一些砖头,旧门旧窗,单位领导也乐于帮助职工解决困难,提供一些水泥沙子木料房檩什么的,呼朋唤友小哥儿几个忙乎一天,得,结婚的新房就落成啦!紧接着,乌哩哇啦娶媳妇!再接着,婴儿呱呱落地啦!家家户户大儿子办完喜事二儿子办,“临建”如雨后春笋扎堆儿疯长“扩军”到后来邻居们在“临建”的缝隙中只能侧身而过,大家都理解呀,将心比心家家如此呀……

  在长达四五年的岁月中,乐天派的天津人在脏乱不堪拥挤过度的“平面城市”里,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养鱼种花包饺子捞面老人做寿孩子过满月一样儿也不耽误。也发生过几起火烧连营的大事,人们在震惊之余谈论几日也就心存侥幸高枕无忧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专家李瑞环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副市长到天津上任。听说他带来了中央调拨的亿元震后重建城市专款,然而他面临的是全城满目疮痍的空楼和蜂窝蚁巢一般茬满地面的“临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21: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倘若发生在今天……

  近期中国京津地区还会发生大地震吗?这是个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

  然而,倘若真的再一次发生将会怎么样呢?30年后的天津城的应激机制,比起30年前来又如何呢……

  天津人的承受能力比当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一旦发生大灾,天津的社会治安还能够像当年那样好么……这是一些更为敏感的话题。

  首先是商品房建筑质量的抗震能力问题。

  虽然房地产开发商们言之凿凿保证房子的坚固,但是大家都知道如今什么检验关口都是可以用钱去打通的,玩命追求暴利的开发商们肯在建筑材料的抗震性能方面提高成本么?如今满城都是私有化了的商品房,一旦震塌了,几百万人住到哪里去呢?

  说到商品房,中国第一位把商品化理念引入住房领域的人当属李瑞环,但他到天津试行住房商品化的前提仍然依托于计划经济体制。

  他到天津上任后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若想重建城市必须消除“临建”,而若想消除“临建”又必须先让老百姓有房子住。于是,这位曾在50年代投身北京“八大建筑”工程的风云人物,以内行姿态指挥城建系统开展了“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方面经过普查对可以修复的房屋做加固修复,动员有家可归的市民重返住室;另一方面以“政府令”式的权威冻结了全市所有完好无损未及分配的新房,从而找到了可以统一调动的“周转房”,让“临建王国”的居民先住进去借以腾出马路等城市空间。当时还没有私有住房和民营房地产开发商一说,房子一律姓“公”,新楼房都是属于各单位各企业为其职工“福利分房”而建的,因此政府行为无人敢违背。

  各单位企业无偿提供了“周转房”,使得政府有时间有土地消除“临建”与废墟,得以在市区盖起新楼后重新安置百姓。可巧的是“地震波”所经过的重灾区大多是一些市区黄金地段,新建的高楼群除了安置“原住民”之外还有较高的出房率。另外,政府也配以房屋面积优惠政策鼓励搬到市郊去的居民不再返回拥挤的市区。聪明过人的李瑞环并未完全把手里的“重建专款”完全按照计划经济的理念花完拉倒,而是让各单位各企业为其职工再买房子,收回来一部分钱再去盖房,盖好后再让另一些单位、企业为其职工买房子……一笔“专款”滚动循环,既偿还了最早提供“周转房”方的账,又能不断地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虽然当时的“住房商品化”还局限于公有制范围内,他在全国仍然是把住房当作“商品”来运作的第一人。

  倘若发生在今天,政府行为还能调动私人开发商的商品房使其成为难民的栖身之所吗?

  紧接着就会派生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问题。

  1976年是“文革”第十年,全民皆一贫如洗,大到住房小到灯泡肥皂全都是配给制,公众适应苦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强。地震,不过是苦上加苦难上加难而已,虱子多了不咬账多了不愁,只是50步距百步之遥。如今的人们可就不同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居民涌现众多“有产者”,昂贵的房屋、汽车、家具、家电、各种奢侈品……一旦这些通过奋斗多年换来的财产变成废墟瓦砾,愤怒导致绝望的人群会不会出现过激行为?

  还有一个人际关系冷漠问题。

  当年国家实行“高就业低福利”政策,失业问题不甚显著。职工、干部、知识分子都视其“单位”为终生的依靠,“以厂为家”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所以,每当出现灾害,几乎所有的就业人员都会在第一时间跑回“单位”护厂、护校、护机关、护公司……试想,如今的私营公司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紧张,老板炒员工员工炒老板是常事,大灾当前,员工们还会去护厂护公司吗?老板们还会像当年的“单位领导”去职工家里一一探问灾情,还会提供建筑物资为职工们搭盖“临建”吗?如果不管,把几百万难民全部推给政府,政府吃得消吗?如果说公司赚了钱归老板,员工受了灾推给政府,这样的社会机制称得上完善吗?

  倘若发生在今天,还叫人想到亲情的疏离和独生子女问题。

  当年天津百万辆自行车亲情大串联的奇观,恐怕永远难以再现了。当年自行车大军的主力部队如今都步入高龄,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今亲情友情的淡化。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使得富亲戚与穷亲戚、富朋友与穷朋友、富同学与穷同学、富同乡与穷同乡之间早已视如路人,一个“钱”字隔心,谁还去看望谁呢?再有就是很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了还躺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大震时刻靠他们救死扶伤?靠他们去看望夫妻双方的父母祖父母?靠他们盖房子住“临建”挑起生活的大梁……


  “倘若”二字后面还有许多事情不敢想像了,大震后面对众多伤员医院是否还会摆出那副“有病没钱别进来”的冷脸呢?奸商们于平时都假冒伪劣牟取暴利,大灾年月会不会变本加厉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造动乱?30年前人们大多没有存款,如今储蓄数额惊人,一旦大灾造成通货膨胀,储户会不会蜂拥“挤兑”呢?还有更为棘手的社会治安、反恐、反腐败、打击贩毒走私、防疫、公共突发事件……

  真的不敢想下去了。然而,也正因为问题的严重性到了不敢想象的程度,我们才必须去想。有备无患,无备而必生大患。

  近年来各地政府出现一个时髦用语——预案,政府各部门官员们面对媒体采访侃侃而谈,似乎对未来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有预案。

  呼吁:切实可行的地震与减灾预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2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岁月流过,我们依然记得

程才实

      
  唐山重建,惊天动地。岁月匆匆流过,而今蓦然回首,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一

  唐山大地震发生10年之后,重建的新唐山顽强崛起。对此,在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中,有这样几句充满激情的表述:“此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1990年的一天,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大厦,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任联合国人居中心执行主任的阿考特·拉马昌德兰,郑重宣布年度“人居荣誉奖”名单。获此殊荣的全球共6个,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唐山市人民政府。

  讲到唐山,这位联合国官员说:“中国的唐山市政府也以其重建唐山市的大规模方案荣获一项人居奖……这是如何科学而热忱地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杰出典范。” 是年11月13日,联合国开发署驻京代表毛瑞,受托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为唐山颁奖。是的,唐山重建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唐山重建感动了上苍,赢得了全球性的美誉,引来了人类惊奇的眼神。

  在写这篇文章之始,我突然想起一份与唐山有关、与唐山重建有关、与唐山的荣誉有关的资料。这份打印件的题目是《唐山市人民政府成功地解决震后灾民住房问题》的资料,是唐山申报“人居荣誉奖”的材料。而这份材料,则是由我执笔起草的。当时,我正在唐山建设部门工作,属于“字匠”那一类的人物。领导对材料字数的要求是:总字数不超过3000字,而且必须有一个300字的“概要”。显然,属于高度概括的那种。

  我很快进入构思境界,并很庄重地进行着起草工作。因手头保存的资料较多,写起来就显得很是顺手。材料大的格局分为三块:一块写唐山大地震震害与重建的成就;一块写唐山创造的国际上可供仿效的重建经验;一块写唐山城市建设发展的设想。在第二块,将“重建经验”归纳了六点:抢建简易住宅、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统一指挥、配套建设、抗震设防。并且提出:“唐山曾因地震而毁灭,又因震后重建而成为全国最结实的城市。”

  遗憾的是,我没有到达在北京颁奖的现场。不过,获奖名单我早已搞到了手。这样,我事先写好通讯稿,由合作者带往北京进行补充。那位合作者对我讲,市委书记不但审定了稿子,还明确了应署名的3个人。那其中,自然有我的名字。这就是那篇《闻名于世的唐山——写在联合国组织向唐山授奖之际》。11月14日,发表于《唐山劳动日报》占了一个整版还多。当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作了报道,并发表通讯:《社会主义之光——写在唐山获“人居荣誉奖”之际》。

  “这是一个庄重的时刻……历史仿佛一下子浓缩了,唐山市几届市委、市政府及百万唐山人民14年的努力,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高的承认。” “在新中国41年的历史上,由联合国向一个城市授予如此荣誉称号,唐山是第一个。”“唐山在历史上小有名气,因为她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天有不测风云……唐山又以遭受严重震灾而闻名于世。”“……唐山又以高速度建成一座新型城市而再次闻名于世。”“今天的唐山,向人们讲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关于毁灭与崛起的故事……”那次,的确是一种激动的书写。

  二

  可不可以这样说,唐山是有过四座城市的:一座是地震前的老城市;一座是地震后的“窝棚城市”;一座是再后来出现的“简易城市”;一座是恢复重建的新城市。四座城市形态各异,功能迥然。

  历史记载,唐山自明朝已有一定开发。1881年,在桥屯西南一带建成唐山煤矿,唐山便开始了由一个村落向一座城市的跋涉。这里,诞生过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生产过第一袋水泥……无不见证唐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

  那么,窝棚城市呢?它不过是向简易城市一个短暂的过渡。1976年7.28地震刚刚发生后,因地震而失去家园的居民,用木杆、竹竿、席子、油毡、塑料布等,在路旁、公园、空场、树下支起满城的窝棚——防震棚。救灾队伍抵唐后,又提供了部分帆布帐篷。到了1976年入冬前,随着寒冷向灾民们的逼近,这些窝棚迅即消失了。窝棚城市虽然只存在3个多月,但灾区人民却靠它度过了炎热多雨的夏季,并且开展了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伟大斗争。

  那么,简易城市呢?这正是我常常思考的一种城市现象。建设简易城市,确是唐山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它与唐山两座“真正的城市”一样,都是唐山人民所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它在唐山人民心中所留下的记忆,它在唐山历史上所留下的痕迹,都是挥之不去的都是不可磨灭的。固然,作为唐山重建的目标,是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崭新城市。然而,窝棚城市远不具备过冬的“基因”,新唐山又岂能在几个月、在几年之内建得起来呢?

  早在1976年8月上旬,“省前指”——河北省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就提出“发动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逐步完善”的简易房建设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自9月中旬至11月15日,市区的废墟上“生长”出35.1万间简易房。又经过了一番抢建,市区简易房增加到42万间。且无论是哪种形式——“两出水”的人字梁、起脊房,“一出水”的前高后低滚水房,两头出檐的平顶房……却都做到了“五防”——防震、防雨、防风、防寒、防火。

  作为一座城市,废墟上又相继出现了简易工厂、简易机关、简易学校、简易商店……这些简易建筑的生命,有的只有三两年,有的则长达十年之久。到198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10周年时,已有98.2%的市区居民迁入新居,到1988年10月则全部迁入新居。自此,简易城市这条自此岸(毁灭的唐山)驶向彼岸(现代化新唐山)的 “船”;简易城市这座连接此岸与彼岸的 “桥”,才因其完成历史使命而被彻底毁掉。

  简易城市,自然是以“简”著称的。即使在今天,唐山人民回忆起简易城市的生活,也难免感到那些悠悠岁月的苦涩与沉重。可话又说了回来,在那些极端艰苦的日子里,唐山人的潜能竟是多么的光彩照人啊。今天,人们又忽然感到,倘若像保存地震遗址那样,能够保留一些简易房,让它们像文物一样地留传下去,那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08-5-12 2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悲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22: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