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成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在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 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放”更要巧妙的“扶”。大胆地“放”,即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只有主动地读,才能读出疑问,才能读出思考,才能读出情感。然而这并非一味地、机械地、反复地阅读,教师更要在读种巧妙地“扶”。“扶”要扶得恰到好处,要扶起学生的兴趣,扶出学生的情趣:要扶在重点,扶散难点;要扶给学生方法,扶会学生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在朗读教学中做到巧妙地“扶”呢? 一、要扶出兴趣,扶出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       妈妈的爱》一课教师以舒缓、富有激情的语气,将学生带到充满母爱的意境中。在盛夏的夜晚,妈妈为我送凉风;在雨天,妈妈为我送伞。这种深深的母爱无处不在。学生在范读中融入到这美妙的意境中,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而且这样即学技仿,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2、插入激趣      小学语文书中,有许多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在学习时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是这给图片配音,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学会感情朗读。      《木偶话海》一课沏茶图为木偶在海滩上召开大会。其画面木偶的表情、神态及其生动,足以表现它的自大。让学生给木偶配音,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也适应低中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心理特征,使得课文学习变得轻松。 3、语言激趣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的。     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其学生兴趣、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一下学生的激情:“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在学生朗读完要及时给予肯定。诸如:“读的真棒!”“让人听得都醉了!”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二、要“扶”散难点,“扶”出重点      每篇课文总有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教材所澳求掌握的重点,朗读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指导。让学生充分感悟,轻松学会感情朗读。 1、设计填空,理解内容,感情朗读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一个字便可表达出非凡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关键字,就是课文的突破点,要善于帮助学生透过字体验请,入情入境地感悟,从而接受教育,学会感情朗读。     《一只贝》一颗主要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贝的命运,从而表现贝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主意,先设计了这样的填空“(     )的贝”。让学生通过预习后的初步感知,进行词语搭配,然后读文从书中找出词语“漂亮”、“好看”、“可怜”、“可敬”、“体面”。然后再从这些词语入手,进行分析,从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珍珠的产生过程。凭着这种理解学生一定能读出感情。 2、通过比较,感悟思想,感情朗读     比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思想,更好地进行读。 三、要扶给学生方法,要扶会学生学习     “教师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重迁移,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告诉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在朗读中我们可以: 1、评价中明方法      所谓评价是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对象。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评价标准修正得趋于科学,规范,接近于“一定标准”再去评价。那也就是从一定高度上使学生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一名学生朗读完后,我请其他学生评价。先评读的正确不正确?为什么?通过发言使学生意识正确即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在评读的流利不流利?为什么?评价中明确要读准停顿,注意语气轻重缓急。最后评读得有没有感情?懂得要在读中融入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 2、现实中用方法     朗读最终是要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也就是要懂得迁移,“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懂得“举一反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读,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便意味着教师的引导必须巧妙化,让学生在我们巧妙化的指导中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比如在讲《买小狗的小孩》这一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分组,第一步同学们自由读,读时选择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分角色朗读,之后同学们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你对小孩的哪句话有感触?简单的说理由;第四步进行排演课本剧的试验阶段。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我想这节课的合作学习基本完成了。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在讲《火烧赤壁》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在预习时找一找有关三国的小资料以便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讲时同学们提了有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也提了好多与课文不特别有关的问题有一个同学提的问题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问:如果曹操不骄傲,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他还会败吗?同学们都觉着这个问题太幼稚了,纷纷劝他坐下别耽误大家的时间。他脸涨的红红的,坚持让同学们回答他的问题,同学们不耐烦的对他说:肯定曹操赢。看不出来呀?提问的孩子沉静下来,拿出《三国演义》,用极短的时间读了一段曹操的大谋士荀  的话,证明出他失败的原因还有,遇见性没有诸葛亮强。同学们都觉的他知识面挺宽的,我也及时对他给予了表扬。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望洞庭》时,学生被《望洞庭》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逻辑上有意义的材料(学校学习情境中的教材内容)时,经常是,而且只能是同某一特定学习者先前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背景、以及能使新的意义出现和提高这些意义的组织和保持量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的。”同时,他又指出:“如果认知结构是明晰的、稳定的和适当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就会产生正确的和毫不含糊的意义,并有助于保持这些意义的分离强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不清晰的、杂乱无章的或者混乱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碍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认知结构的理论告诉我们:迁移是指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的影响。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起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景中去,即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力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23: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