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对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本刊上期刊登的赏评文章《语文加法、减法皆须有》是一种观点,今天刊登的这篇文章又是一个观点。面对众说纷纭的课改实践,一本刊物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应该在另一层意义上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本刊愿为不同观点的交流提供平台,期望大家在讨论中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在辨析中使教学操作更趋合理。——《小学教学设计》编  者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和《晏子使楚》,无疑是两个具有一定典型性并还在产生影响的课例。研究这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课堂实质,以及蕴藏在里面的教学思想,对澄清什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例的课堂特征
    透过娴熟的教学技巧,窦老师的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表现为三个缺失,即教学目标的失度,教学内容的失限,以及语文学习的失底。
   (一)教学目标的失度
    以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来对照窦老师的课例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但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课文特点包括思考练习的编排特点,应该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的标准,也应该是衡量窦老师课堂的依据。此外,以其他有定评的特级教师的同一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参照作分析比较,应该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窦桂梅、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一览表。
执教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

窦桂梅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2、有感情朗读课文;2、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探究灭亡原因。
于永正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2、有感情朗读课文;3、初步感悟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晏子使楚》一课,恕笔者浅陋,尚未见其他名师上过此课,只能以在教育刊物上刊载的课例作为参照。
   
执教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

窦桂梅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体会晏子辩才中蕴含的审时度势的智慧,体会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沈志彬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民教育赖编辑在《回归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中尖锐地指出:“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开放以后,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 ”我认为,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也存在教学目标的迷失。课例中教学目标的迷失,不仅表现为三维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的迷失,突出了人文性的目标,而且在人文性目标中主要表现为学段意识的迷失。
    窦老师的课是以弘扬人文性为己任的。但不同学段对人文性的理解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目标是什么呢?课标规定的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它不同于第四学段的目标,更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目标。在窦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例中,不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而是引进课程资源企图穷尽圆明园的辉煌;不是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毁灭所带来的惨痛,而是引进课程资源企图深入圆明园的毁灭的具体过程 ,更难以让人理解的是,还要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假如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士兵,会怎么做。第三学段儿童,不具备当时的历史知识,又如何能进行换位体验?换位得来的体验也是不符合历史的特定环境的。在《晏子使楚》的课例中,不是深入三次对话,初步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维护祖国的尊严,初步感受语言的逻辑力量,而是离开文本或只是抓住文本的细枝末节,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然后进行或是过度或是随意的发挥,探讨晏子审时度势的智慧,探讨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之间的关系,与国家尊严的关系。这些议题,就是成年人探讨起来也是费时费力的。而,这是六年级的课。
   (二)教学内容的失限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融合和目标多元,对此不恰当的理解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语文没了语文味,语文被过度拓展。”语文被过度拓展,其表现是内容的无限扩展。
    请比较窦老师与于老师教学。
执教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内容

窦桂梅  1、交流预习课文的感受;2、理解圆明园的辉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补充圆明园20景名称,重点理解圆明园的占地之大 ;3、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重点理解火烧圆明园时间之长,毁灭之多,补充雨果的文章。4、想象:假如你是帝王、大臣、士兵,你会怎么做?
于永正 1、指导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2、交流读后的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教师咬文嚼字,讲解圆明园的毁灭;4、理解圆明园的辉煌,重点理解建筑的辉煌。5、课堂练笔、交流;6、指导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请比较窦老师与沈老师 的教学。


执教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内容

窦桂梅  1、给学生讲规矩方圆:2、初读课文,初知大义;3、抓住三次对话;了解晏子的辩才;4、杜撰一个历史学家的评价, 抓住三次对话时晏子的神态,引进其他课程资源,体会晏子的审时度势的智慧;5、杜撰一个外交家的评价,引进其他课程资源,体会一个人的尊严与国力和国家尊严之间的关系。
沈志彬  1、 抓“只好”,理脉络;2、抓“只好”,析推理。引导学生体会到晏子的口才好,表现在反应敏捷,思维严密。对楚王第一次的侮辱,他运用了假言推理,让楚王只好开城门迎接他;第二次他用了典型的三段式,讥讽了楚国的无人才,楚王只好陪着笑;第三次运用了类比推理,说明楚国是出盗贼的地方,楚王只好陪着笑。3、抓“只好”,究因果。



   一个课时四十分钟,两个课时,也只有那么八十分钟。即使是八十分钟,教学容量也是有限的。在八十分钟里可以做什么事呢?据研究,普通人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60-190字,老师的讲课,应该会稍低于这个速度吧;成年人书写的一般速度是每分钟20-30字,对小学生作文课标的要求是40分钟不少于400字;成年人的思维速度是每分钟400-600字;阅读速度呢,课标的要求是每分钟300字左右。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事更是有限的。根据常识对照两个课例,哪个课例的教学内容合适,哪个课例的教学内容是没有限度的扩张,是不言而喻的。教学内容的失限,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语文学习的失底
    “ 语文是一刻也离不开文本的。不管语文是向生活开放还是向活生生的人开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成,教学意义的产生和丰富都只有通过师生与文本的细节的深入对话来实现。”
    语文学习的失底,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扣紧教科书文本学习,没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们来看看《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怎么失底的。
    一是识字和写字的忽视,两课均是完整课;均没有识字写字教学的痕迹。二是词句教学的不到位,如,《圆明园的毁灭》文中,表现圆明园辉煌的“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珑剔剔透”“ 瑰宝”“精华 ”等词语是要理解的,表现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 “闯、统统掠走、搬运、任意破坏、毁掉”等也是要理解的,还要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但在教学中,却少见这些词语教学的环节。三是思维、想象训练的不到位,如,《晏子使楚》的教学,抓住三次答话,深入答话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教材特点所决定的,可惜的是在课例中未得到体现;又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二三自然段写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想象,也是课文特点所赋予的教学任务,可惜的是 ,课例中仍未得到体现。
    二、课例的课堂本质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但打着人文性旗号的满堂灌却未引起警惕。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中,就体现了满堂灌和教师牵引课堂。一是过度的预习,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雨果的信》(1300多字),还要自己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晏子使楚》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教师提供的《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三个文言句子》等三则材料。二是教科书文本的过度解读,因为对人文性的挖掘在学生的认识水平之外,老师只能步步牵引,学生亦步亦趋。三是课外课程资源的喧宾夺主,在一些主要教学环节中,很难分清哪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哪是用来帮助解读教科书文本的其他课程资源。
   “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人民教育》赖编辑的忠告应该牢记。
     三、课例的教学思想溯源
    课例中的失误,源于浮躁心理。为生命奠基,应该是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发挥教师的作用,固本强基,然后才是发展,才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假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去争取眼球,去取得轰动效应,是对新课程的不负责任,是浮躁心理的表现。
    我们敬重窦老师的执着和探索精神,佩服她的才气。我们针对的是某种现象。本着对新课程负责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坦率地表明了我们对窦老师两个课例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桂梅执教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
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从窦桂梅执教的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说开去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
    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
    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换成“谨小慎微”)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范读,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的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_____。”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师生一起说出)用心良苦。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读得很精彩。然后师生结合文本继续品味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教师不时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打出这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一人鸟和谐相处的状态,然后配乐朗读)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语 文课堂网 www.ywkt.com)第二课时)
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朋友送“我”这对关在笼中的大鸟,“我”觉得真好,大鸟也这样觉得吗?……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
    生:小家伙在屋子四周活动,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大鸟生气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人的可怕。
    生:当小家伙贪玩,晚上忘记回到笼子里的时候,“天色入暮,父母再三呼唤……”它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
    师:(出示图片)看到笼中的那对大鸟了吗?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放鸟叫声)
    师:听到笼中的父母会对小鸟的“再三呼唤”,想想大鸟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纷纷发言,大意是大珍珠鸟的眼里和小珍珠鸟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小珍珠鸟太天真了,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
    生:看似自由的小鸟,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这种自由又是多么的可怜。当它身体钻不出笼子的时候,也便失去了身体的自由。由此,我们了解到,大鸟呼唤的就是,一句话:孩子啊,我们大鸟的今天就是你小鸟的明天。(热烈掌声)
    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大鸟发自心灵的呼唤吗?
    生:其实它们呼唤的就是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而不是这里的笼子。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
    (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话外音,出示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学生朗读)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坟墓呢!(给“笼”字加上方框)
    (师生探讨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的不同,认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而不是“一生”的感受,如果作者真正喜欢珍珠鸟就应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飞翔)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小鸟的“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掌声)
    生:……
    师:谢谢你们发出的这样多的感慨。一个“还”字的不同,意义就不同。也许,你们理解和感受这么多信赖的内涵,才是大鸟眼里的信赖。
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的启发。原来,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
    我们就按照我们理解的信赖,改编改编教材。如你们所说,放飞它们,还有必要用心装扮笼子吗?
    (学生发言,一一改编教材中的句子)
    师:“小家伙”想飞出窗外就飞出窗外,还可以再回来,依然趴在我的肩头做梦,我们打开的不仅仅是窗户,而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请大胆想象,因信赖创造的这种美好的境界。
    (学生听音乐,创作。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
    生:我打开鸟笼,让它们出去透透气,可是它们一去不复返,就连小家伙也一去不复返了。鸟儿们感受大自然的呼唤,蓝天是鸟儿飞翔的家,草原是鸟儿生活的家,那树上的巢啊,是鸟儿休息的家。自由就是它们的家。
    生:不知太阳升起又落下了几次。有一天,“我”站在那窄小的窗框前向外望,三个自由自在的小小的身影在窗前掠过,我的心底不禁浮起阵阵思念……轻抚着窗框,我又感到了一丝宽慰,这样总比让它们在牢笼中过完孤寂的一生要好多了……
    师:是啊,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在鸟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还说“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信赖最基本的平等与平衡。
    ……
    师:感谢这一家珍珠鸟给我们的启发,感谢作者的创作,正如冰心所说,开头“真好”读着带劲,结尾一句体会有味。因此,我们才能体会出“信赖”这新的意味,创造出了一篇新的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
    然而,你们创造的关于信赖的美好境界毕竟是写在纸上的。面对现实的这个世界,作为著名当代作家的冯冀才,难道他就想像不出这么美妙的创造?难道他就不知道要放飞鸟儿的理儿?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开始议论)
    生:嗯,应该知道。如果放飞它们,它们就真的会拥有安全?自由?平等?也许冯冀才想过这个问题。
    师:假使你是冯冀才,你放不放?假使你是珍珠鸟的父母,冯冀才如果打开鸟笼,你们走不走?选择一个角色谈一谈。(学生充分讨论)
    生:我是冯冀才我不放它们,因为即使放了它们,也会有别人去抓它们,它们需要的不仅仅作家的尊重,需要的是整个人类的尊重,就像人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可惜,总有一些人贪婪,伤害它们,那么还不如就让它们生活在笼子里呢。
    生:假如我是冯冀才,我一定放,真正还它们自由。假如我是珍珠鸟,我一定要走,回到自己原来的家。
    师:你相信它们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吗?你相信所有的人吗?
    生:的确人类应该给它们幸福快乐,毕竟它们长着翅膀,而不是久活在笼子里面。可是,已经习惯了在笼子里的它们,即使放飞,也不一定能飞走多远。你想,在我们这个城市里,都是楼房,哪有它们生活的地方,说不定它们就会死在寻家的路上。(学生显出难过的神色)
    生:假如我是珍珠鸟,我可不飞出去,你想啊,作者对我们这么好,外面生活也不安全,还不如在这里过一辈子呢。
    师:那你宁肯失去蓝天,丢掉你翅膀的飞翔?
    生:所以,我是珍珠鸟,一定要飞出去,哪怕自由飞上一会儿,也有了鸟性的释放,哪怕是死也值得!(掌声)
    生:如果我们飞走了,是自由了,可是面临的危险太多,不是又要它承受不自由吗?要自由,代价也是无价的。晚了,一切都晚了,要是回到从前,人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坏,也许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是个两难的道德问题(老师和同学们觉得他这个词语用的特别,把目光投入他的脸上)。你说放吧,的确这珍珠鸟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本能,也许不如在这里生活得好,而且你的确不能保证别人不会伤害它们;不放吧,就觉得不道德,因为我们人类和鸟类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生命不能排序,我们不能让它们满足人类的欲望……(掌声)
    师:人放还是不放?鸟走还是不走?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这让我们想到许许多多复杂的,也可以说是哲学问题:人与人的信赖究竟达到了美好的境界了吗?人与自然的信赖呢?人与动物的信赖呢?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信赖的美好境界?一句话,我们人类不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

窦桂梅小档案
    窦桂梅,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提名十杰教师。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提出并实践的“主题教学”思想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分别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以及新闻媒体作过专题介绍,先后到全国各地作专题报告及教学研讨近千场。
    出版个人专著:《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激情与思想》《和教师一起成长》《和学生一起成长》《创造生命的课堂》《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玫瑰与教育》。主编、参编多部著作。

觉醒抵达新境界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史金霞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帕克·帕尔默(美)
    应窦桂梅老师之邀,我来到清华附属小学,聆听了窦老师的新课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
    虽然窦老师在电话中已经透露:她的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将是有突破性尝试的一课。但是,两节课听完后,我依然无法不为这我所亲见的富有创造精神的精彩课堂而激动兴奋: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全面抵达窦老师这一新境界,那么,奠定文化根基,培养思辩能力,打造人文精神,培育一代公民,将不再是瑰色的梦。
课堂本身:传统与现代的完美接榫
    综观整个课堂,(语 文 课堂网 www.ywkt.com)第二课时窦老师承续传统,给文本以充分的重视,从对遣词造句的精心玩味——如课堂中对“小”、“小家伙”、“一会儿”、“趴”等几个词语的反复诵读和“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等一系列句子的鉴赏评价,到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深刻领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品味,窦老师引导学生领会了“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信赖”这一精髓,并进一步升华,采用填充句式的方式,让学生补充“信赖,就给它……”这个句子,挖掘出了“尊重、关爱、安全、自由、快乐、幸福”等等丰富内涵,从而深会作者之意。
    对文本的诠释,已经达到了如此完美的程度,接下来还能怎么做呢?
    (语 文课堂网 www.ywkt.com)第二课时开始,窦老师抛出了一个为人所忽略的问题:“朋友送‘我’这对关在笼中的大鸟,‘我’觉得真好,大鸟也这样觉得吗?”
    这个发问,点石成金,使原本好象已经走到尽头的对文本的解读,又绝处逢生。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他们睁大自己明亮的眼睛,开始了异乎寻常的发现。于是,原来文本中被外显的主题所遮蔽的信息,一层层剥落了饰金的装潢:“当小家伙在屋子四周活动,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大鸟为什么在笼子里‘生气地叫’?”、“当小家伙贪玩,晚上忘记回到笼子里的时候,大鸟为什么要‘再三呼唤’?”、“这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些思维的火花,一连串地从学生的头脑中冒出来,又一个接一个地,由学生自己,通过对文本的二次解读,找到了答案。于是,“信赖,就给它……”这个句式,水到渠成地发生了质的飞跃,学生认识到:“给”并不是真正的尊重,“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就这样,窦老师引领着学生,先品味了“小鸟与人的信赖”,又探讨了“大鸟与人的信赖”,学生们还根据自己对信赖的理解,改编了教材。对文本之主题“信赖”的挖掘,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但是,“能否在别人停步的地方再朝前走一两步,这是创造性教育实践的入口。也许只是那么一小步,你的眼前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不同于他人的全新的教育世界”。接下来的这一步,正体现了窦老师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这一课呈现给我们的“不同于他人的全新的教育世界”的创造性教育实践的特点。
    在学生改编了教材后,窦老师轻轻一问:“然而,你们创造的关于信赖的美好境界毕竟是写在纸上的。面对现实的这个世界,作为当代著名作家的冯冀才,难道他就想像不出这么美妙的创造?难道他就不知道要放飞鸟儿的理儿?”思维的角度便因之而逆转,学生们围绕“人放不放鸟”、“鸟飞还是不飞”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作家与鸟的关系扩展到人类与鸟类的关系,乃至整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诚如窦老师课堂结语所言:“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
    带着深思后犹然未解的困惑走出课堂,学生再去面对飞鸟游鱼乃至整个自然的时候,他们的心胸中该会有一些不同于过去的感情了吧?探究至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于窦老师思考的深邃与睿智:小小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竟然包孕大问题!
    这两节课好比是一首宋词,窦老师则是一个填词高手,在我们感到上阕已经词工意穷无复可增益的情况下,又另辟蹊径,宕开一笔,将下阕提升到了“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大境界。从形式上看,这课堂如同一个精致典雅、对称工整的闭合的圆;就思想而论,这课堂则是一条螺旋上升的盘山路,愈转愈高,其见愈奇,峰回路转之后,乃觉豁然开朗,发现别是一个境界,别有一番滋味,使认识层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犀利。学生的思想精神取得了自我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强大的锻炼,不事雕琢而心会悠然。思考的乐趣,思路的跌宕,思维的力量,思想的觉醒,尽在其中矣!
课堂背后:觉醒,拨云见日的开始
    近年来,窦老师先后在全国各地执教了《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晏子使楚》和《游园不值》等公开课。这些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地讨论,倘使我们把它们串连起来,不难发现窦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领域孜孜以求琢磨探索而形成的一条新路径。
    这条路,用窦桂梅老师自己的话说,是一条“觉醒”之路。而今,通过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一课,我们再一次惊喜地发现,窦老师“觉醒”的脚步越迈越大,“觉醒”的道路越走越宽!
    智性的觉醒
    当大部分教师还在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的时候,窦老师已经意识到依赖教参会使“独立思考成为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她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泛的阅读,拓展了视界,理解文本的时候,才不会局限在教参的方寸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执教《晏子使楚》时,引用《胯下受辱》一文将课文“侮辱”一词的意义升华;联系《狼和小羊》以深挖“尊重”背后的东西。
    持续的阅读,宽阔了胸襟,体悟文本的时候,才能够从浅表层面上升到新的高度,统筹全局予以俯瞰。如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阅读,把这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以独具慧眼的解读,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将教学层次分解为三——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从“母子”到“兄妹”到“我们大家”。
    深刻的阅读,提升了思想,探究文本的时候,才不会流于浮浅的感动廉价的煽情,才能够触摸精神的脉搏擂响灵魂的鼙鼓。如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窦老师精心择练了李大钊、雨果、咸丰、慈禧、龚半伦等一些震撼人心的遗文史事,使学生认识到:“走进圆明园,我们不应当光停留在恨上,难过上,我们还要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思考圆明园的毁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从容而不失激情,沉痛但决不矫情。
    正是智性的觉醒,才有了窦老师今天对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的这种立足文本的深入解读和超越文本的深层解构。课堂教学主题的“线”围绕“鸟”展开:“鸟怕人”,“鸟疑人”,“鸟依人”,“鸟离人”。课堂教学思路则围绕“鸟”与“人”的关系分成三个步骤:“小鸟与人”,“大鸟与人”,“人类与鸟类乃至人类与整个自然”。如此,将文本中的“信赖”这一“美好境界”逐层推进,逐步拓展,直至达到了对文本的成功超越。
    人性的觉醒
    帕克·帕尔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智力工作伴随感情同时存在,所以如果希望开启学生的思想,我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从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找到了一把开启学生情感的钥匙——人性化。
    在窦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时时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关怀:倾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悉心引导每一次思维的转换,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华,让每一个文本的主题探究都产生于相互问询的复杂过程。
    有爱,便有尊重。无论是阅读还是品味,无论是思考还是追问,窦老师从来不包办代替。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悟个人感受,她把课堂的空间尽量地打开。让学生尽情地舒展自己,释放自己,提升自己。只在那关键的节点上,她才巧妙而自然地做一下提点,把创造和收获的快慰与惊喜,留给学生去体验。与其说这是高超的驾驭课堂调控学生的技巧,毋宁说这是真正地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
    理性的觉醒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滥情的,是缺乏理性的。课堂上,煽情成了必然,表演随处可见,浅薄在所难免!
    窦桂梅老师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的语文课堂上从来就不缺少感动,但是,越来越多的是感动之后的深深思索。从过去的“三个超越”,到现在的“主题教学”,她从生命的层次、哲学的高度,在语文课程概念下,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形成了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她日益重视对教材中的哲学主题和文化主题的寻找和挖掘:《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中的“好好儿活”、《晏子使楚》中的“尊重”和《游园不值》中的“不值”。在课堂教学中,窦老师抓住这些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的“意义主题”,实现了对思想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内容的重新构造,使课堂教学在高处大处着眼,从细处小处落脚,落落大观,扎扎实实,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和精神层面。如窦老师所言,一系列的主题教学之后,这些“词语”就成了学生人生成长必要的“因子”,成为他们未来精神发展的一个个精神的“脚印”,是一颗颗精神成长的种子。
    而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一课,我认为,与窦老师此前的课堂相比较,它代表着这种理性的成熟。(语 文 课堂网 www.ywkt.com)第二课时立足于字词章句,围绕“信赖”这个主题,以“读”为线,以“品”为珠,串连起全文的脉络精神。从认知到认同,再到深刻的理解体悟,不曲解不非难,尊重了作者的创造劳动。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平静内敛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和尊重对象的宽容精神。(语 文课堂网 www.ywkt.com)第二课时则踔厉发扬,层层推进,抓住文本所隐含的具有丰富价值的信息,继续围绕“信赖”这个主题,开凿挖掘,深浚廓清,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走向了对文本的理性解构。质疑而不质责,谅解而不和解,冷静中不乏沉重,客观中蕴涵深情,这种风格精神,不正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品质吗?对教材的把握与解构,对课堂的调控与运作,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教师成熟稳健的理性特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领域,窦老师不断地“走进——领略——超越”,不肯停住自己成长的脚步,充分印证了马克斯·范梅南的话:“教育,对成长迷恋的事业。”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徐水综合高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桂梅教学实录——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一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

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

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换成“谨小慎微”)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范读,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的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_____。”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师生一起说出)用心良苦。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读得很精彩。然后师生结合文本继续品味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教师不时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打出这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一人鸟和谐相处的状态,然后配乐朗读)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语 文课堂网 www.ywkt.com)第二课时  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朋友送“我”这对关在笼中的大鸟,“我”觉得真好,大鸟也这样觉得吗?……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

生:小家伙在屋子四周活动,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大鸟生气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人的可怕。

生:当小家伙贪玩,晚上忘记回到笼子里的时候,“天色入暮,父母再三呼唤……”它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

师:(出示图片)看到笼中的那对大鸟了吗?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放鸟叫声)

师:听到笼中的父母会对小鸟的“再三呼唤”,想想大鸟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纷纷发言,大意是大珍珠鸟的眼里和小珍珠鸟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小珍珠鸟太天真了,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

生:看似自由的小鸟,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这种自由又是多么的可怜。当它身体钻不出笼子的时候,也便失去了身体的自由。由此,我们了解到,大鸟呼唤的就是,一句话:孩子啊,我们大鸟的今天就是你小鸟的明天。(热烈掌声)

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大鸟发自心灵的呼唤吗?

生:其实它们呼唤的就是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而不是这里的笼子。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

(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话外音,出示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学生朗读)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
(语文课堂网 www.ywkt.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珍珠鸟)
此文转载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坟墓呢!(给“笼”字加上方框)

(师生探讨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的不同,认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而不是“一生”的感受,如果作者真正喜欢珍珠鸟就应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飞翔)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小鸟的“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掌声)

生:……

师:谢谢你们发出的这样多的感慨。一个“还”字的不同,意义就不同。也许,你们理解和感受这么多信赖的内涵,才是大鸟眼里的信赖。



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的启发。原来,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就好比我们信赖一个朋友时,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可靠的,真实的,不需要作出什么来的一样。

生:所以我要说,人,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不能以人的幸福为标准判断一切。这样的信赖不是真正的信赖。

师:那,我们就按照我们理解的信赖,改编改编教材。如你们所说,放飞它们,还有必要用心装扮笼子吗?

生:我们就把课文可以改写成——“我不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鸟儿们依然会把笼子当作第二个家,从中传出的笛儿般的声音依然轻松自在。”

师:更重要的是,笼子的门是开着的,想飞出笼子就飞出,想飞回笼子就飞回笼子。甚至连笼子都不用设置,整个屋子就是小鸟的家。(擦掉“笼”字)

师:真正的信赖,‘我”还有必要“决不……、不管……、不动声色”吗?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也不会。”学生答出“大惊小怪”、“难过”“害怕”……)

师:真正的信赖——小家伙白天,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大鸟还会生气地叫吗?夜色入暮小家伙还在和我玩耍,大鸟还会再三呼唤吗?(改课件)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白天,小家伙不仅在我的肩头睡觉,哪怕在我的手掌上翻跟头,大鸟也不会生气的叫了,夜晚,假使小家伙贪玩一些,大珍珠鸟也不会再三呼唤小家伙赶紧回去了。”

师:是啊,真正的信赖非得等把窗户关久了,才打开吗?

生:不用。可以改写成——“不用多久,它最多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就飞出去了……”

师:“小家伙”想飞出窗外就飞出窗外,还可以再回来,依然趴在我的肩头做梦,我们打开的不仅仅是窗户,而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请大胆想象,因信赖创造的这种美好的境界。(学生听音乐,创作。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

生:我打开鸟笼,让它们出去透透气,可是它们一去不复返,就连小家伙也一去不复返了。鸟儿们感受大自然的呼唤,蓝天是鸟儿飞翔的家,草原是鸟儿生活的家,那树上的巢啊,是鸟儿休息的家。自由就是它们的家。

师:是啊,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在鸟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还说“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信赖最基本的平等与平衡。如果你是作者你放不放?如果你是珍珠鸟,你飞不飞?

生: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放了他,因为我想给他自由。

生:我也会放。

师:老师想问你若是鸟,你飞不飞?

师:那你宁肯失去蓝天,丢掉你翅膀的飞翔?

生:我不会飞,因为这里很好,作者对我很照顾。

生:我也不飞,因为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如果我们飞走了,是自由了,可是面临的危险太多,不是又要它承受不自由吗?要自由,代价也是无价的。晚了,一切都晚了,要是回到从前,人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坏,也许就好了。

后面的学生都在说不会飞……

师:看来大家都习惯了这舒适的生活,忘记了自己曾经飞翔的天空!作者放还是不放?鸟走还是不走?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这也不是放与不放,走与不走这么轻松和简单。一句话,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下课)



板书:

珍珠鸟

真好!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中“笼”有几个变化:先写出,再加框笼,然后擦掉。)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开拓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另一种样式,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本色。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而一堂理想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更需要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窦老师的课堂,激情洋溢,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在这种激情的背后,还蕴涵着巨大的理性力量,她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以及对”信赖”主题的思考。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这一课教学充分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语文教师的形象:深厚的语言功夫、精湛的挖掘教材、扩展教材的能力。教学伊始,窦老师以“珍珠鸟是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人鸟关系的变化及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文章主旨。随后,窦老师跳出文本,引用了“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谁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等古诗名句,通过点拨、引导,将学生建构的关于信赖的话题进行了解构,由此挖掘出文中所谓的信赖其实是狭隘的,真正的信赖是还给鸟儿自由。紧接着,窦老师又启发学生想象:假如“我”给了珍珠鸟真正的信赖,珍珠鸟就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吗?由此,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以及对”信赖”大境界的思考。

实现了对文本的“突破,突破,再突破。”

……

此次她还带来了自己对“主题教学”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最新的思考与感悟。她指出,“主题教学”是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为形式的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课程方式。她还指出,作为教师,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文化积淀为人格,敢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具有问题探究意识和审视眼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表现为:

真正的“思”还源于教师在哲学层次上对课文的理解。从文本理解目的的角度分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探索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立场,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尽管绝对的复原不可能,但如能够根据文本背景及内容,追求尽量复原或辨证复原作者的意思,则能够剥茧抽丝、取其精华。二是站在读者立场,这里理解的关键是读者能读出什么,而不是回到作者最初的意思里,此时你就会发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三是站在教学目的立场,从目的出发,读此文为何,作为语文课教学,关键就是学习诗意的表达,至于意义,则为目的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桂梅教学实录《难忘的一天》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哎呀,真愿意听呀,不光对我,包括台上台下的老师都愿意听。你愿意向谁问好,就向谁问好。(生向窦老师问好)

师:不要都对我说,也对台下的老师说。现在是下午两点多钟,该怎么说?

生:老师下午好!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加上我的姓再向我问好。

生:窦老师下午好!

师:你们声音真大,老师真喜欢你们!

(问候语平时很多见,极普遍的语言,却被窦老师在交流中运用得恰当好处。亲切平和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窦老师还带着所有小朋友很热情地向在场所有老师问好,让其他的老师也融入了课堂中,使大家备感温馨。)

师:你们这么热情,让我想起我以前的故事,那是6年前的事了,你们想听吗?

(学生小眼亮起来,小脸红起来,小手举起来。师讲述一个难忘的故事。)

师:那么长的时间都忘不了,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

生:难忘。

(师板书“难忘”并指导“难”字的写法,生书写)

师:老师有难忘的事,你们有吗?

(学生依次发言)

师:看来难忘的事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给人启迪的,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也有一件难忘的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那难忘的一天。(师板书课题)

(窦老师熟知学生的心理,她讲述了一件自己最难忘的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出学生最难忘的事。接着,窦老师用“一个和你们差不多年龄的孩子的难忘的一天”,引起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共鸣,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师:谁愿意读第一节?

(生读,读得像唱歌)

师:哎哟,像唱歌一样,谁能重新读一遍?

(生读,读得很好)

师:节奏感多强啊,来,掌声!不过有几个音要正一正。

(正音,齐读)

师:继续往下读。

(生读,读得不错)

师:多长的段落,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来,我和你握手!你们还想不想和我握手,继续往下读?

(生读,师正音)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读完全文)

师:想听老师的评价吗?你们读得很正确、流利,(竖起大拇指)不过有几个句子还要再读几遍。

(窦老师不仅是位会说教的老师,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她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她那朴实而中肯的评价将她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倾注到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正如她自己所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条流动的小河……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

(读“我”心情变化的3个句子)

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几句话。齐读第一句。

(出示句子: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师:谁想读,请举手。(生读)

师:“紧张”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放松。

生:轻松。

师:对,就像你这样的放松、轻松。为什么文中的“我”这样紧张,不放松,不轻松呢?请联系前文想想看。

生:他想见邓爷爷。

师:为什么见邓爷爷就紧张呢?

生:邓爷爷是国家领导人。

生:邓爷爷是军事家。

……

师:邓爷爷的的全名是什么?

(生齐说:邓小平)

师:(有感情地讲述邓小平有关事迹)就是这样的一位领导人要来看“我”表演计算机,“我”能不紧张吗?

师:再说他为什么激动?

生:他想马上能见邓爷爷了。

师:你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了吗?因为又紧张又激动,所以心怦怦地跳个不停。把手放在胸口,来读一读。

(怎样体会“我”又紧张又激动的心情,进而读好这句话是本课中的一个难点。窦老师没有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通过慢慢地提问,慢慢地引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将自己置身于课文情境中,去体会这种心情,使这种体会有血有肉。)

(生读)

师:你们的心理感受都一样,但窦老师的感受不一样,老师这样读,行吗?假如我是一个很外向的人,我这么读。

(师读)

生:不行!

师:假如我是一个很内向而富有诗意的人,我这么读。(师读)

生:不行!

师:那好,我保留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句子)

师:在大家又紧张又激动的时候,邓爷爷来了(出示邓小平图片),快向邓爷爷问好!

(生纷纷说:“邓爷爷好!”)

师:能不能语言丰富些?

生:邓爷爷,见到您很高兴。

生:邓爷爷,您辛苦了!

生:邓爷爷,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生:邓爷爷,您是国家领导人,我们欢迎您。

师:快摆起手来,向邓爷爷问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生问好)

师:邓爷爷高兴了,你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欢乐。

生:带着慈祥的微笑。

生:笑容满面。

生:和蔼可亲。

师:我们看第二个句子,“我”的心情怎么样了?

生:“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

师:再摸摸胸口,谁想读?

(生读)

师:“紧张”的反义词在这句话中藏着呢,是什么?

生:平静。

师: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

师:我会这样读。(师读,分别强调“我”,强调“一下子”)这样读行吗?

生:不行。

师:我这样读。(师读,强调“平静”)行吗?

生:行!

师:来,读出自己的感受,(生读)再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生再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文本对话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我们看到窦老师不止一次地引导学生读,而又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她放飞了学生被传统教学禁锢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对话的主体,用鼓励和信任让学生学会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师:读第三句。(生读)出示句子: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就这句话你能提出些问题来吗?

生:为什么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师:很好,兴奋就是——

生:高兴,快乐,开心,愉快。

师:为什么我兴奋走在回家的路上?现在大家读课文,待会儿老师让你们扮演文中的“我”,老师来采访一下。

(生自由读)

第二课时(语文课堂网 www.ywkt.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师:采访开始,你好!

生:窦老师好!

师:你为什么这么兴奋?

(生答不上来)

师:你太兴奋了,兴奋得都答不上问题来了。再请个人。

生:邓爷爷表扬了我。

师:你怎么给他表演的?

生: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熟练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师:(向另一学生)你好,祝贺你!邓爷爷问你什么了?

(生答)

师:邓爷爷听了后怎么说?(生答)大家一齐大声地读读这句话。(生读,师板书: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师:这句话你理解了吗?

(生答不上来)

师:你们现在马上到台下去交流,采访一下现场的老师,请他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赶紧问。

(生离位,问在座的老师)

师1:就是小时候开始学计算机。

师2:小时候就要开始学,长大就会了。

师3:大家从小就会打电脑,幼儿园小朋友也要会。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是课文的难点,在学生对这句话不甚理解的情况下,窦老师鼓励学生去采访一下现场的老师,请他们未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一举动,不仅将课堂变成了一个解疑答惑的大讲堂,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面,让他们明白,要想获得知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师:邓爷爷这话是1984年说的,都过去多少年了。我们来看看当年这位电教老师18年之后的感受。

师:(满面深情地讲述)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说了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就像使用钢笔一样地使用电脑;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说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走向素质化;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深圳画了一个圈,那里就奇迹般地崛起一座座城,一座座金山;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才顺利回归;此时此刻,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来看看邓爷爷,让我们来表达对邓爷爷的爱。

(音乐《春天的故事》响起,投影出示图片)

生:想哭,因为邓爷爷领导我们国家走向富强。

师:想哭就哭吧!

生:感动,因为邓爷爷……

师:一句话,邓爷爷,我们爱您!所以,我们看第一段,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文章的作者现在已经28岁了,但他忘不了1984年2月16日的这一天,因此,他特别兴奋。

(引读第六节)

师:我忘不了1984年2月16日,忘不了我为邓爷爷作计算机表演,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责任”。

(师板书,生书写)

师:你们现在的责任是什么?

生: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师:把邓爷爷对你们的爱化作一种责任,我们忘不了邓爷爷对我们的——(生齐说“爱”)

师:难忘的一天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那就是“刻骨铭心”。(师板书)我们一起来读。

(读课题)

师:老师加了感叹号以后,又该怎么读?

(生再读课题)

师:下课了,后会有期。让我们为孩子们的表现喝彩,让他们带着这份责任走下台吧。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认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这种激情产生于教师把知识和情感再次燃烧,燃烧的过程既是感染自己,也是感染学生。窦老师的激情是源自其心底的自然流露,她的富有激情的语言,她的澎湃的情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激发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真切的情感。)

窦老师的这节课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堂激情四溢的课,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课,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课。新课标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给予了学生他们应该有的一切,我们可能收获更多的意想不到,收获累累硕果。课堂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为有了儿童——这一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充满着成长的气息。而教师就应是激发他们活力的、陪伴他们成长的人。窦老师正是这样的人。她曾说:“……你都应学会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时时将自己置于生命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生命,为生命中的平凡而欢欣鼓动,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你的率真、坦诚、热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一、 引子:
1、 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 “吴音”  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 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 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


5、 给音乐。听。T: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

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有的说有豪情壮志,有的说豪迈,

有的说雄壮)。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是《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说优

美的。有的说忧伤的。有的说想到了《水调歌头》……)
T:你想到了水调歌头,还有么?
S:清平乐。(教师的意思可能转到了词牌上了。学生只说了这一种,于是老师说?)
T:……还有其他的词牌,如“破阵子”……
二、 学习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一)
1、板书:清平乐  正音 清平乐(“阅”的音)
2、揭题:清平乐·村居
3、提示学生看老师写板书“村 居”
4、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说。
5、老师还想到了清·高鼎的《村居》
6、背诵。
(二)
T: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S1:读
T:“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S:读
T:不过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卧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

。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
T带读,边读边打拍子。(上阕)
T: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
S:读。
T:提个小要求,稍微停顿一下,再读。下阕的节奏太快了一点,不要紧,大家放松,来,

再来体验一下。
S:再读。
T:这是一种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仄声音拉短一

些。(师读)
T带S吟(手势指挥)
T: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点头,最的用你的声音……
S:读(T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不仅仅体现读,还把“词的知识”渗透进去,如“上阕”、“下阕”,词讲究合仄压韵,

平声音拉长,仄声音短)
(三)
T: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

的画面?
S大儿子图景,(T: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S二儿子图景,(T:他为什么要这样啊!)S说
S小儿子图景,(T:看到这个画面,我们一定回想到过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S背)
T:还有吗?
茅檐低小 读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草绿”。
T:把上阕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啊~
(四)
T: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要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

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
S:小溪!
T: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
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哗哗
S4:淙淙
T: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
(五)想象
T:诗人会在哪里?他在远处看到了什么?近处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对面。
T:诗人还会在哪里?
S:会在屋子里,因为主人请他进屋喝茶了。
S:我觉得诗人就是“翁媪”。
T:无论在哪里,诗人哦,也成了画中的景。
(六)醉
T:古人做诗讲究不重复,可诗中用了这么多的“溪”,你觉得重复了么?
S说理由。
T: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T领题,手势指挥,S读)
T: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S1:美!
S2:快乐!
S3:还是乡村好!
S4:和谐!
T: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

”。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和他们用吴侬软语和他们谈谈。(用方言读诗句)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出示: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
S1——S7(精彩!丰富学生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绝妙!老师的串讲巧妙插入“白头偕老

”一词。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词: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坐着摇椅慢慢聊)。得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T:那就快把这个感受带到诗里读吧!
说话训练,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夸赞…说:“……”。
T: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相媚好”。我听到……我听到……我听到……
  醉啊!!
(八)卧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 读句
2、 看图
3、 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 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

脚丫。送他一个词!
S: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快乐  ……
S:无赖 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

词么?
S: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心无旁骛……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

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你在家,父母有时候说亲昵地说,瞧

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得出:醉中还有最!
(九)情境
1、 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
2、 现在我是大儿子,你们是诗人辛弃疾,哪位辛弃疾想问我……
引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众

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三、 思想提升。
这样的村居才是追求的理想。“安居乐业”
配乐唱。
四、 引发思考。
1、 《破阵子》:看似“居安”,实则“思危”!
2、 借助辛弃疾的生平,你想说什么?
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老师的成名作《王二小》实录

学生: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一年二班

   地点: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礼堂

   说明:省语文学科“两史一情”德育渗透观摩课

   师:上课。

   生:老师好。(礼,坐)

   师:先复习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生字,看卡片,听老师提要求:读准字音并组词,哪一组愿意来?好,从这组开始。

   (出示卡片)

   生:突然

   师:重来,听老师要求,读准字音并组词。

   生:突、突然

   生:(不会)

   师:谁来告诉他?帮助他?

   生:响

   生:响、响起

   师:接着来。

   生:助、帮助     

   生:团、团员

   生:英、英雄

   生:起、起来

   生:童、儿童

   师: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这件事连起来了。我们读的时候就要体会“一边……一边”

   重音读出来,我们试一试!

生:(读略)

师:读得很好。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放哨还不止一次,书上有一个词告诉你了,是哪个词?一起说。

   生:常常。

   师:好,我们读这一段的时候,要体会体会“常常”,读一读,试一试。

   生:(读略)

   师:读得很好,王二小就是这样利用放牛的机会帮助八路军放哨,发现敌人马上向八路军报告。那么,就在9月16日那天发生了下面的事。看图,这幅图的内容在哪一段写着呢?

   生:这句话在第二自然段写着。

   师:这个自然段有两句话,同学们小声在下面读,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说说?

生:这句话写的是在9月16日早上,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

   师:扫荡是干什么?

   生:就是到村子里把老百姓杀死,然后抢他们的东西把屋子烧了。

   师:也就是说扫荡就是杀人,放火,抢东西,这个问题引用日本鬼子所说的话就是“扫荡”,接着往下说。

   生:走到山口,不知道方向了。

师:那就是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了,接着往下看第二句话,哪位同学来讲讲。

生: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让他带路,敌人走着走着看见王二小就让他带路。

师:让他带路是让王二小怎么做?

生:就是让他把敌人带进村子里。

师:去扫荡,对啦!看看图,看看敌人的样子,你想一想,敌人对王二小怎么说呢?

生:放牛的,给我带路,要不我就杀了你。

师:敌人多凶呀!下面我们就读一读这一段,体会一下敌人凶狠的样子。“有一天……”开始。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再结合这幅图,你看看这幅图主要写什么意思呢?

生:写的是敌人来扫荡,让王二小带路。

师:说的哕嗦,主要写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敌人让王二小给他们带路。

师:对了,那敌人为什么让王二小给他带路呢?

生:因为敌人迷了路。

生:因为敌人扫荡迷了路,所以让王二小带路。

师:那么想一想,王二小愿意给敌人带路吗?

生:不愿意。

师:王二小给没给敌人带路呢?

生:带了。

师:王二小是怎么给敌人带路的?老师请同学读3、4自然段。

   谁来读?

生:读3、4自然段。

师:王二小是怎么给敌人带路的?

生: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子八路军的埋伏圈。

师:你能不能再具体一点说。(板书: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生:王二小装做顺从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师:对了,老师把你说的话写在黑板上,看看小黑板(出示小黑板)读一读。   

生:读句。     

师;好,我们看顺从是什么样呀?     

生:敌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子什么。   

师:就是他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装做顺从又是什么样呢?   

生:心里不是这样想的,但是表面上很顺从。

师:也就是说不怕牺牲的精神。(板书:不怕牺牲)所以才把敌人带到埋伏圈,埋伏圈是什么意思?

生:埋伏圈就是埋伏了好多好多人。

师:人指的是谁?

生:是八路军,藏起来围成一个圈。

师:就是八路军根据地形隐藏起来,不让敌人发现,然后王二小把敌人领进去,准备消灭敌人的这么一块地方,就叫埋伏圈,读这个词。

生:读词

师:读,体会王二小勇敢、机智。

生:读

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要把我们分析的词读出来,老师先读一读,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好,看谁能比他读得还好。

生:读

师:读得很好,我们就像他一样一起读一读。

生:读(略)

师:那么大家看图,这就是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情景,听!当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情况。(放录音:枪声)谁来说一说。

生: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

师:响起了谁的枪声?

生:八路军的枪声。

师:书上是怎么写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快一点读。

师:为什么?

师:心里想的和表面想的不一样,那他心里怎么想的?

生:王二小心里想你要把我杀了不要紧,可是万一敌人到了村子里了,还不如我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师:很好,那用一个成语说王二/j、将计就计,想出这个办法消灭敌人,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他还会怎么想的?     

生:我要是不给你带路,杀了我不要紧,万一敌人闯到村于里怎么办?我要是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叔叔的埋伏圈,你们要杀我怎么办?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救我吧!     

师:哦,王二小希望八路军叔叔来救他,说明王二小担心引己,那同学们想一想,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     

生:不是。   

生:因为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给八路军放哨,他特别恨敌人,他不怕死。   

师:看黑板上这句话,你还能从哪看出王二小不怕死。     

生:因为王二小能在这么凶狠的敌人面前带路说明他不怕死。笔毁飞司

师:从哪看出王二小机智。   

生:因为他能装出顺从的样子。   

师:好,此时,王二小心里想的是怎么消灭这些敌人,惟独叫有想的是到他自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死。师:也就是说不怕牺牲的精神。(板书:不怕牺牲)所以才把敌人带到埋伏圈,埋伏圈是什么意思?

生:埋伏圈就是埋伏了好多好多人。

师:人指的是谁?

生:是八路军,藏起来围成一个圈。

师:就是八路军根据地形隐藏起来,不让敌人发现,然后王二小把敌人领进去,准备消灭敌人的这么一块地方,就叫埋伏圈,读这个词。

生:读词

师:读,体会王二小勇敢、机智。

生:读

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要把我们分析的词读出来,老师先读

   一读,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好,看谁能比他读得还好。

生:读

师:读得很好,我们就像他一样一起读一读。

生:读(略)

师:那么大家看图,这就是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情景,听!当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情况。(放录音:枪声)谁来说一说。

生: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

师:响起了谁的枪声?

生:八路军的枪声。

师:书上是怎么写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快一点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突然,这是一个很短的时间。

   师:就是敌人没想到,八路军就响起了枪声,所以读的快些。

   生:读

   师:语气还不够。

   生:读。

   师;好,再看看这段的第二句话,看看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生:写知道上了当,就地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师:说得很好,大家看看敌人是怎么知道上了当的!

   生:敌人发现八路军拿枪打他们,他们才知道。

   师:再看看图,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王二小在喊。

   师:会喊什么?

   生:八路军叔叔别管我,快消灭敌人。

   师:你看看你说的话,王二小是怎么喊的?怎么说?

   女:I二小会喊:  “八路军叔叔,你们快开枪呀!快消灭敌人。”

   :从I二小的喊声,我们看出王二小此时此刻想没想到自己的危险?他想到的是什么?    :

   生:是?肖灭敌人。

   ;惟独没有想到他自己,再次证明王二小所具备的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敌人气急败刷了,敌人没想到被放牛的孩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别把王二小杀害了。王二小就凭着他的机智、勇敢,不怕训牲的精神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埋伏圈,是用他的生命换训了后方干部和几千百姓的安全,他不亏被称为小英雄。副一读3、4自然段,体会体会。

   生:读3、4自然段。     

   师:我们被王二小的精神所感动,八路军亲眼看见王二小的行为又亲眼看见敌人杀害王二小的这种行为,他们会怎么做呢?看图说一说。

生:他们拿枪往山下冲。

师:说的很好,那么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一起读读最后自然段。

生:读最后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八路军冲下来,不用跑呢?

生:因为冲比跑快。

师:为什么八路军冲下来,把敌人消灭的一个都不剩呀?

生:因为敌人可恨,还杀害了王二小。

师:对敌人是无比的仇恨,带着这种感情我们读一读第5自然段。(板书:帮助消灭全部敌人)

生:读

师:好,把书放下,跟着老师一起按照课文的顺序说一说课文讲的内容。先讲的是王二小是儿童团员,接着再讲的是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帮八路军打敌人的经过,带着感情读一读课文,再次体会王二小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精神。

生:读课文

师:谁能带着感情,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

师: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王二小已经牺牲很多年了,每当想起王二小为了救后方的百姓竟被敌人活活挑在枪尖上,摔死在那块大石头上的时候,人们都会含着眼泪,深深地怀念着年仅9岁的孩子——王二小。王二小被敌人就这样杀死了,鲜血染红了这块大石头,染红了周围的草地,也染红了蓝蓝的天空,秋风为他哭泣,小鸟为他哀鸣,可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冰冷的石头上含着微笑死去了。当八路军叔叔轻轻地把他抱起来,呼唤他的名字的时候,我们的王二小再也不能睁开眼睛看一看生他、养他的的爸爸、妈妈和他热爱着的乡亲们了!还记得我们在音乐课上学过的那首歌吗?就让我们带着对王二小无限怀念和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唱一唱。(放录音)

   生:边唱边流泪(此时学生已深深进人情境之中)

   师:同学们的心情非常沉痛,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像王二小这样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许多,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生:刘胡兰。     

   生:还有抗日小英雄。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机智、勇敢和敌人斗争到底,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因为恨敌人。

   师:恨敌人也就是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像这样的英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讲也讲不完,这个周六我们在班队会上每个人准备一个英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评价: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强调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知、授解惑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项开掘人的精神的生命程。因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无疑是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窦老师在《王二小》的教学中,将植根于教材和生活中的“情”,以灯片中生动的形象、教者声情并茂的渲染、音乐的如泣如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使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儿童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我们看到,课堂上教者泪花盈盈,学生泣不成声,听课的老师们也为之动容,彼此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与作者的心达成“四情共振”。不难想象,从此,王小的形象深深地门印在了学生的心中,王二小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生命,必将伴随他主子;活多变,导之有法而说。我们知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实践,无论教师怎么教,生都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但由于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旧的限制,不可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这些;年级的小学生,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引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旧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窦老师的导,富于变化又恰到好处她有时侧重于“读”,有时侧重于“思”,有时着眼于“段”,有叫着眼于“词”,有时着眼于“题”(要点词题)。如“敌人会对王二小怎么说?”“王二小会喊什么,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如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扩展了课文内容,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能力。【感谢您浏览语文课堂网!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ywkt.com

   可见,窦老师的教学是立足于学生发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