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980|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汁原味窦桂梅

窦桂梅,1967年出生,现在执教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并任副校长。1986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学校,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课程班毕业。她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达十六年之久。2002年调入清华附小。先后获得“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十大杰出教师提名奖”等荣誉。

冬日的一天下午,我跟随窦桂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听了她做的一场关于教学反思的报告。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那种氛围很难用语言复现,只能从中先选取一些片断,以求呈现给大家一个“原汁原味”的窦桂梅。当我把整理好的文字给她看的时候,窦老师笑着说:“这哪儿行呀?像赵本山的小品”!我并不这么认为。窦桂梅的谈吐固然风趣,但总是让人笑过之后有所回味,总是让人在笑声中思考“理想的教育到底应该什么样”。

教师领着学生在小河泡一样的课堂里扎猛子,头上不撞个大包才怪呢。

今天,全国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效果很明显。当然,也有遗憾。就教材处理来说,有些教师把“改”变成了“挖”,在课堂里挖呀、挖呀、挖呀。一堂课,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教学这条船引学生走进广阔的大海。而是一个劲儿的和孩子研究船头、船尾……一会儿想这个招儿,一会儿用那个招儿,把整个船身都研究遍了,可以说是黔驴技穷。这就好比在小河泡里扎猛子,说不定会把学生的脑袋上弄个大包,学生被拽(zhuai,方言,指扔、抛)得死去活来——茶壶里面翻波浪。最后,水都变成洗澡水了,还在那儿凿啊、抠啊、磨啊(笑)。

为什么会这样?老师们,只因我们没有深厚的学养,没有对教育、对自身进行过很好的审视和反思。我们教师自己的“学习力”不够,我也不够。所以,当教师的必须读书,必须不停地学习和反思。不然,你只能领着学生守着“那口井”挖呀挖,结果到头来把自己和学生们累得满头大汗,还没有真正实在的收获。你最后说:“同学们,上岸吧!”一回头,水就在井旁边。这样哪行呢?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有驾驭课堂的本事:既有钻进去的力量,又有飞出来的底气。

我常想:巩俐和冰心都75岁的时候,谁漂亮?

就读书来说,我不敢称自己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但我爱读书。我不敢说自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因为我底气不够。不过,我真的知道,读书太好了!人,要想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你穿再贵的衣服,买再高档的化妆品,仅仅都是外在的修饰,经过岁月的打磨,还是会像电影《手机》里说的那样“产生审美疲劳”。一句话,要想保持内在的魅力,读书就是最高档的“身心保健品”。一个人读书读多了,内心那个丰富呀!感觉社会、人生、周遭一切的时候,你的心境就不一样,看书看多了,我觉得人生怎么这么有意思、这么多姿多彩!跟着作者和主人公痛苦的时候,我哭过了,化作了一次沉甸甸的人生经历,有时还觉得:太好了,我刚才又排毒了(笑)。看书看多了,你觉得自己不止活过一回,而是和书中的男男女女一起,活了上百回、上千回,获得的生命的厚度和审美的愉悦,人生多带劲儿啊!我常想:巩利和冰心都 75岁的时候,谁漂亮?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读书滋润了我的内心,精神世界变得丰富了,人就舒展了,神经也展开了。有的老师每天皱着眉头,有的老师脸上乌云密布,孩子怎么可能星光灿烂呢?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孩子大多长不开,皱皱巴巴的,不信你琢磨琢磨(笑)。其实,精神的状态对生理有直接的影响。内心健康丰富的人,心灵就舒展,甚至眉毛、眼睛都可舒展开来,脸上也就写满了阳光,还不长疙瘩,因为毒都排出去了(笑)。

激情是装不出来的。

一个孩子喜欢你,不是因为脸上有多少褶皱,而是因为你的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因为你的眼光能“抓人”,因为你的眼能“勾魂”。激情可不是体力活。有时,我的激情爱(方言,指容易)变成体力活。比如我高兴起来,上课就眉飞色舞,一下课感觉特别累——有些过,应该是自然的生命姿态才好。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适当再收一点,把握好“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应该把激情化为自己最重要的精神气质。我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孩子心中的阳光是教师用激情去点燃的。激情是装不出来的。现在,有的老师做课,给人的感觉就很不自然。有的课太做作看似挺有朝气,但那朝气是假的、“做”出来的。我还要提醒年轻教师,激情不要表现在动作上的张牙舞爪和你优美姿势的“孔雀开屏” ——千万不要这样。学生注意的是你的眼睛,手势不过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有的年轻老师一笑,露出一排小白牙,可就是不美——因为不是发自内心的。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给人感觉也不是真诚的。老师说:“夸夸他!”学生回应:“嘿!嘿!你真棒!”学生倒很卖力,老师发出的声音很大,但眼睛里透出的光却是冷冰冰的。(昂扬地)教师的激情怎么能不老、怎么能常青?靠的是内在的、真正的对学生的喜欢,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这种爱的激情最后化作就是对教育的执着,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泛爱!

闭着眼睛,把腿搭在桌子上。

我们今天评比、明天检查、后天赛课,老师们很累、很苦。各种各类名目繁多的进修必然挤占了你的时间。我们有时像个狂蜂浪蝶——今天别人怎么做,明天你就跟着怎么做。今天有个“体验式学习”,明天你就弄个“情境创设”。能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寂寞地滋润自己?你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反思的问题啊。

如何去掉身上的“肤浅后遗症”,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在忙乱之中,怎样守住自己的心灵,怎样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你确定好自己的奋斗目标,默默地去努力,不张扬,静静地去成长。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蓦然回首,你一定会感觉自己进步了许多。现在,我很忙碌,但我努力让自己宁静。每天下班后,我找一段时间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上一会儿网,读一会儿书,回味一下,体验一下,今天该记录下点什么,该反思点什么。就这样闭着眼睛,有时把腿搭在桌子上,平静平静,之后再回家——我这样给自己一个梳理的时间,这已然成了我最好的“血液循环”,最好的精神润泽。

越是有点小毛病的课,越水灵,越鲜活。

做教师的一定要有特色,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完美的人是不真实的的人,这就好比塑料花,虽然一直都开放,可是没生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样完美,而是要考虑怎样更有特色,只有这样,你才会因为鲜活而让学生记住。我觉得我上课有风格。我的风格不一定是最好的,不一定你喜欢,但我个人觉得我有特点,我有独特之处。我经常想,没有鲜明的个性,是教师最大的敌人。怎么能够不跟着风跑,不成为课改的演员,而是让课改为自身的专业特色服务?

从整体来讲,第一,我这个人有激情,第二,我比较善于思考和思辨。这是我课堂教学的两大特点。要说外显状态的话,我的语言比较幽默、洒脱,支玉恒老师说,我的课有男人的大将风范,我很高兴。我知道人家是鼓励我,但我在课堂上的确放得开、拿得下。现在,有些年轻老师的公开课看起来完美得不得了,一点毛病都没有,那也不对,因为雕琢的痕迹太浓了,要知道,越是有点毛病的课,越水灵、越滋润学生。所以,大家不要学一个模子,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宁要真实的哑剧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让我们的教师成为他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桂梅:讲那亲切的故事——如果我上《詹天佑》
从云南回来,看到“西湖之春”新课改研讨会上的一节《詹天佑》课堂实录。
    一般情况下,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紧扣文本的重点即詹天佑的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进行教学。
    这位老师的教学从成龙的“真心英雄”歌声中引出“2003的年度人物”。中间部分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音像加盟以及句式训练等进行“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重点教学。最后在音乐声中让学生模仿“2003的年度人物”的颁奖词内容给詹天佑发“颁奖词”——意在把本堂课学习感悟到的写出来——就此部分内容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我想,教师是否有我这样的认识——学生是说不出“所有的中国人应该向他学习,实践努力‘三个代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小康社会”这样的话的。当然,现在普遍存在学生语言假大空的现象,如果这样,教师的引导明显欠缺。
    我上过好多公开课,有失败也有精彩的时候,尤其是有些学生不同层面的精彩发言也能博得同学们甚至是教师的掌声。但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语言”。我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说出这样的话语,有没有学生事先“充分准备”的可能。再有,另一个学生说的“奉天承运,皇帝昭曰:詹天佑同志,因你在国家危难之际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而且一丝不苟地工作,使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为我大清政府节省了银子28万两。朕特封你为优秀工程师,奖白银28两”。这时老师笑着说:“这份颁奖词可真有特色,居然想到了当皇帝。不过给你提两个建议,第一:太小气,只奖28两银子,太少了哦!第二,少了两个字——钦此!”—— 有点哗众取宠,似乎詹天佑成了流行的古装电视剧中的明星,令人发笑。如果是这样的戏说而庸俗了詹天佑,我宁要回到“反朴归真”那里,也不要这位教师的所谓创新。
    当然,这位老师朗读等“技术”训练还是有的地方可借鉴的。
    教无定法。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在本质。
    想起五年前我和学生们讨论这篇课文的情景:
    这是一篇很“古老”的课文。教六年五班的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多大意思,感觉很干巴,什么“帝国主义”等词汇他们理解起来很不舒服——我也同意。因为参考书中揭示的中心思想意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当时,我觉得不对劲,我想,詹天佑当时想的不仅仅是“爱国主义”,应该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再有,这篇课文离孩子这么遥远的故事,让他们体会一定很难。当然,文字是超越时空的,我们只要让他们在当时历史图景中去体会人物的心理以及性格、行为等,只要让内在的精神、信仰、气质等人类共通的东西挖掘并积淀下来即可。于是,我让孩子追寻溯源,查找有关詹天佑的资料,也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自学,没有把教材当作“例子”很好地进行研究,而是当作“引子”,引发学生进广泛阅读丰富对詹天佑的认识。后来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了一篇感悟文。记得有的学生作文题目是《不苟言笑的詹天佑》、《了不起的工程师》《留学归来的杰出代表》等读来很是新鲜。
    今天,再看《詹天佑》一课,我还是觉得这篇课文在叙述上虽然很平实,语言风格朴素,如果从语言特点上来关注,没有什么可挖掘的。因此,我觉得设计中技术的巧妙也要用上合适的派场,不一定非要“茶壶里面翻波涛”。正如网友所说,为了迎合工具性,而生硬的找出词语或句式去训练,感觉也过于机械或教条。
    当然,如果真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丰满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地在詹天佑丰富的感情世界里走一趟。
    京张铁路原计划6年完成,在詹天佑的努力下,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工程不但没有超支,还节余白银28万两。在这几年时间里,詹天佑先后给当年在美国读书的“家长”写过三封信,因此,我从这富有人情味道的三封信入手,来丰富课文内涵,提高对詹天佑的丰满认识。
    当然,教学之前,如有可能最好教师让学生充分预习,补充在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中产生的,为清王朝的自我改良而培植的留学生群体的背景以及经过,了解当时像詹天佑这样的留美幼童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的印记。如清朝政府当时为什么招募选拔一些幼童赴美留学,及詹天佑11岁赴美留学 八年学成回国,由于常年积劳成疾58岁就离开了人世的故事。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和知识的储备教学起来就更会有血有肉,孩子也会滋润起来。
    第一步:
    从这样的课外故事切入——“京张铁路”显而易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价值。英国志在必夺,视长城以北为势力的沙俄也不相让,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独立修筑,双方都不伸手,在英俄看来,落后的中国完全没有能力,他们等到中国人陷入僵局时来向他们求救。现在詹天佑顶着巨大的压力,受任于危难之际,他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于是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因此从北京城南修筑要经过大量坟地阻碍太多而且清政府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因此才有了课文交代的勘测困难。要经过从西直门经过沙河,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倒张家口,全长360华里。这一线路峰峦叠嶂,峭壁悬殊,工程之难在全国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近60米。
    在了解当时当地背景,现实环境极其艰难的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读他在1906年5月3日写给曾在美国读书时的“家长”诺索布夫人的信:
    亲爱的夫人:
    ----真高兴接到你3月22日的来信,真出乎预料之外,我细读再三,直?似旧日聆听你的谈话。过去我们与同在的时光是何等的快乐!啊!我多么热切希望能重游美国,再晤昔日好友,特别是你,这位负责我们早期教育的老师,该是何等的兴奋之事!
    ----是的!我现在为7个孩子的父亲——三女四男!我现在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本路长约125公里,将隧道3处,其中最长的为四分之一英里。本路为第一条全部由中国工程师负责修建之铁路,企望吾人能顺利完成!……旧金山大地震是何等可怕啊,问候你、苏菲及威利。
    -------------------------------------------------------------------你忠诚的 詹天佑
    之后,让同学朗读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课文相关段落描写的词句以及这封信的内容谈谈詹天佑是怎样的人——可以想像,学生会有话要说,说的一定是自己要说的话。
    第二步:
    继续将下面的课外故事引入——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这段就要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隧道1092米。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不成问题,可是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因此,只有靠人的双手。
    在了解条件所限之中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教师再有感情朗读1906年10月24日,詹天佑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诺索布夫人:
    ----6月3日以及9月9日的来信均收到。对啦!那贴两分钱的邮票的信,也平安到达。最近忙于我的工作,因而忘却我的老朋友,敬请原谅!
    ----诚然,我很幸运被任命现在的工作。中国已经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中国各地都征求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筑自己的铁路。好像我成为中国最佳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为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将来不会再被人们信赖!
    ----在我受命此工作前,即使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为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
    ----但,我全力以赴,至今已经修成一段。特附剪报一份,使你知道当年在极监护下的一位中国幼童,现在已经完成和将来继续完成的任务。他早期的教育完全受惠于你!
    -----------------------------------------------------------------你最忠实的 詹天佑
    读完第二封信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再结合相关段落谈谈对詹天佑又有怎样的认识——相信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会更进一步。
    第三步:
    继续补充一个工程最紧张时的故事——铁路要经过一个前任道员家的坟地,他是皇帝的亲戚,此人率众闹事,组织工程,私下有许以种种的贿赂——要求改道。可是北面、南面、西面都是权贵的坟地,要改道不知要花费多大浪费。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根权贵们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但是为保风水,权贵要另修一条河,要焚香设祭,路成以后还要立碑纪念——工程人员忿忿不平,但詹天佑表示,只要铁路能修过去,其他都可以忍让。
    面对这样的“纠缠”,接着阅读1906年12月11日,詹天佑给诺索布的儿子和威利的信:
    你们好!
    ----目前,中国正处在极其不安的情况下,她正在进行代价很高的试验,也力求革新。但是,将来怎样,无人可以预卜。我现在修的这条铁路,
    -----只许用中国人来修筑,如果我有权,我就乐于介绍你一个工作,可惜,我现在奉命不得雇用外国人……
    ------------------------------------------------------------------你们的朋友 詹天佑
    读完信教师再补充一个细节:在最后的通车典礼上,有人问詹天佑:“在整个京张铁路的工程中,你感到最困难的时哪一段?”
    “是今天我的致词。”
    由此,让学生结合上面的故事第三次回到课文进行朗读体会——可想而知,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该是怎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啊。
    就这样,通过三封信的引入,加上几个小故事的补衬进行课文的三次朗读讨论,不是对课文进行狠狠地“解剖”,最后全班同学朗诵詹天佑的话语:“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三个回合的教学,也许会构成和谐的“三步曲”。詹天佑这个亲切而坚韧、平凡而伟大、善良而坚定、认真而宽宏等品质所铸成的形象便立体地竖立在学生面前——这难道仅仅是教科书上说明的单一的全无人情味的“爱国主义”所了得?
    这样教学是否可以?也许是想当然,不过,如有可能,我想尝试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桂梅老师的《牛郎织女》听后感
久仰窦老师大名,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果然是煽情高手!窦老师主张的是“主题教学法”,通过《牛郎织女》一篇文章引伸出了《白蛇传》《梁祝》《孟姜女》三个民间故事,相互比较,归纳总结民间故事的写法。
    窦老师很善于和学生溶成一片,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说的都很不错,窦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握手、掌声、拍脑袋,老师的这些小动作透露出友好和平等的信息,让学生感觉这个老师与众不同,和朋友一样。
    窦老师在民间故事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给学生做了很好的解析和训练,为学生续编《牛郎织女》的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时窦老师从头至尾用的是“聊”法,用聊天的形式讨论了五个部分:1、写了什么?2、怎么写的?3、为什么写?4、四大故事汇报。5、什么情况下写的。每一个步骤目标都很明确,以聊天的形式进行也比较愉快。
    但是我总体感觉这节课不像阅读课,像口语交际,说的太多读的太少。而且内容过于繁重,要是每篇课文都这么上,老师和学生全要倒下了。可能是我自己对新理念的认识不够才会有上述的浅薄之见,不禁感叹,窦特级的教学设计确实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特级教师窦桂梅语录
 1、不能小看小学老师
  我们有理由让社会相信:不能小看小学老师,没有他们的劳动,辛勤的浇灌,孩子就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更谈不上森林一片。作为一名立志在教育战线中执著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浇灌孩子的生命之树。相信,对我,对我们小学教师为教育永远绿满人间的神圣劳动会充满深深的敬意。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2、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32)

  3、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为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4、要带领孩子们阅读
  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的“横空出世”吗?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33)

  5、三个超越的本质
  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体验、知识、精神、智慧,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41)

  6、反思小学语文教学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祖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要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走出历史困境,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宏观的根本性的反思,重新树立一种观念,一种思想。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48)

  7、教育要创新
  过去,我们总在学生的头脑里,塞进成人世界为他们准备好的东西。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拿着这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60)

  8、读书是读给自己的
  现在的学生朗读的技巧掌握了,会中印,会停顿,你听得很动人,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看似范读起来娓娓动听的老师,也不见得对文章感受的有多么深刻。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65)

  9、叶澜教授谈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科研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教育前沿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能解决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和他人心灵对话的魅力。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84—85)

  10、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
  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它应有个泛化的过程,一个深化的过程,一个物化的过程。教育者要肩负民族责任来发展教育,而不是靠功利主义的短期繁荣来发展教育发展学校。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58)

  11、让学生独立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长大,最终成为他自己。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体验中思考,让他们演出独立成长的活剧,而不是天天复制自己,并粘贴到学生的心里。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1)

  12、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13、要一步一个脚印
  梦想在心中,创造在手中。教师要想成功,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成,但全新做好一件事可以成;一下子成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14、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成功
  无论科技怎样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的成长都如同一棵树: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当教育能成为年轻生命的自由呼吸和歌唱,创造出“茂密之树和碧草蓝天交相辉映”之时,我们的教育改革才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15、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78)

  16、抓住教育的真谛
  人的意志无可限量,人的想象奇异无边,人的智慧永远自由驰骋。抓住培育生命,为人生、为民族、为未来奠基的教育真谛,我们的语文教育之树就会永远绿满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预案
路: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在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






步骤:



第一课时





聊《牛郎织女》的故事



一、写了什么?



1、一般情况下,读一篇文章,我们会怎么做?无外乎像叶圣陶老爷爷说的那样,要看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先聊故事本身。那么就要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也可以换句话说,写了一个(    )的故事。(课件)要说故事就是围绕一连串的人,所发生的事串在一起的。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牛郎、兄嫂、织女、王母、老牛、喜鹊。)



3、中心人物是谁?(牛郎)



4、让我们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此处让学生随意说)



(1)与兄嫂的关系不好。(朗读课文该处。然后反衬,与老牛的关系好。)



(2)与老牛的关系好。(也找到相应段落,读读。)



a对牛好: 照顾牛的吃喝;



b牛报恩:给婚姻、给牛皮。



c为什么是牛而不是马?中国是农耕文化,牛是半动物半神的。



(3)与织女的关系:甜蜜、美满(由于两个人是主角,一会儿我们再细细聊。



(4)与王母的关系:王母是个破坏者。找到相关段落读。



5、对人物归类。(边板书边补充上面的板书)



(1)牛郎与兄嫂一类是“人”,王母与织女一类就是“神”。(板书)



(2)牛郎与兄嫂一类是人间,王母与织女一类就是“天上”。(板书)



(3)人与天要建立联系要有个桥,就是老牛、喜鹊。



(4)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一起读一读。



(5)文章表面是喜鹊搭桥,其实,还有一座隐性的桥,就是老牛。有了老牛,才结成了牛郎和织女的婚姻;有了老牛,才有了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可能,也才有了那鹊桥。



6、经过人物的梳理,从内容上,具体说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完成填空)               



二、怎么写的?(怎么写这个故事的?)



(一)、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叶圣陶用哪些方法写这个故事的。(下面的环节也是根据学生发言提炼。并作副板书。)



1、悬念。



(1) 一天晚上,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课件:是谁叫他



(2)联系朗读。老师用不同语气读“忽然听到一声牛郎”引头,学生接读联系。



(3)课文还有些地方也铺设了悬念呢,找出来读读。(板书:悬念)



a“这个姑娘是谁呢?”(举例用人物出场)



2、细节。(重点抓一处讨论)



a 课件:“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b 老牛的话中说了好几处地点,之间关系紧密(山——湖——树林——姑娘)若丢掉一处会怎样?不细致,古人叫“不及”。(板书“细节”)



c 就像化妆,要有分寸,太细,比如说个没完没了,说树上有三个鸟窝的那棵树下等,就叫“过犹不及”。



3、线索。全篇几个自然段,大多用什么开头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时间的词语。课件:①从此┅┅一天;②一天┅┅从此以后。)



小结:这些时间线索这个美丽的故事,就像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每个情节就像每一颗珍珠。



4、结构。(链接)



(1)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2)课件: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我们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小结:就像中国盒,文章从外围写起,一步步引人入胜。(开头写人,中间写神,结尾回到人,前后照应,成为一个整体。(板书说明。(人)—(神)—(人)。)



(二)、体会故事中的情感。重点看看牛郎织女的感情。



1、课件:“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作为天上人,织女“决心”的后果是什么?)(板书“决心”)



2、让我们听听与织女一同下凡的其他仙女会说些什么?



小结:仙女们说得句句是实,织女难道不知道这些道理吗?



3、织女的“决心”换来的结果是——读课文。



(1)他们结婚后的生活,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形容,叫做?(板书“美满”) 注意,文中说“挺美满”。你耕田我织布,虽苦也甜,让我们分享他们挺美满的爱情!(课件:播放歌曲,背景是“织布”图——“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个人都是勤劳善良的人,不愿意再受压迫,愿意追求幸福。)



(2)老师把第二段歌词和同学念出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3)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也算相濡以沫,他们有了一子一女,好(课件)——美满!(板书叹号),齐读这一段,祝福着一家人。



4、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子说,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既然我们彼此救不了对方,不如自己各自安顿好自己,寻找出路。当王母娘娘给他俩隔开的时候,牛郎选择的是放弃还是有决心追回来



(1)看看牛郎的“决心”——“心急如焚”。“心急”表现在哪?老师试着讲,体会急。“如焚”,为什么“如焚”?



(2)天河波涛汹涌。师朗诵“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课件:音乐。心急如焚,不如说心如刀绞。)



(3)从此,——引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想象两个人的决心,任选一个角色,说说隔岸相望的他俩会怎么诉说。课件:



(1)牛郎对织女说:                                                   



小结:听听织女的决心,正如黄梅戏《牛郎织女》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2)织女对牛郎说:                                                           



小结:正如话剧里的歌词: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6、  为什么牛郎和织女这么有决心?



7、两人尽管有这么大的决心,毕竟一年见一次面,你怎么理解这个“美满”?



小结:难怪有人说,神话是文学的母亲,让我们不尽想象;也有人说神话也是人类的宿命,给我们生活的原本状态。正因为有缺憾,我们才有决心追求美满。



8、课件:《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9、回过头来再填空,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件出示句子。)



(1)从写作特点上,写了情节,悬念……



(2)从感情上,写了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

第二课时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过渡:这节课我们接着聊故事背后的故事。即故事的前前后后的写作背景,先聊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故事



二、为什么写?(为什么写这一个(      )故事?)



(一)、先从故事的来龙去脉聊起。



1、在古代,人间的事谁管?(是皇帝。可是皇帝管不了天上的事,如,四季的更替,风、雨、雪等。人们认为,皇帝管不了,就一定有比皇帝还厉害的人来管。中国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就是他的老婆,读书人认为是天。)



2、学生朗诵《秋西》:“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打出课件“卧看”星象图,指出牛郎星和织女星。



3、最早不是男女爱情故事,见于《诗经.小雅》,浏览性阅读 。



4、《古诗十九首》:(课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重点诵读这句。)



5、南北朝时代写成正式演变成爱情故事。(《荆楚岁时记》里一段。浏览性阅读。)



6、就这样一卧看,星星就成了人。为什么不把他们想成兄弟?母子?而是一男一女?(爱情,一个人类永远谈不完的话题,这里孕育着生命的繁衍与感情的源远流长,有了爱情,才有了人间最美丽的故事……)



7、直到今天的河南安阳的牛郎织女庙。(图)



(二)、讨论到底有没有神仙。



1、到底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到底天上有什么神仙吗?(课件出示星象资料 :银河并不是一条河,银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2、既然天上没有神仙,为什么人们还要写这神话故事?



(三)、讨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拿出阅读报告单,汇报四大民间故事。



1、比人物。



2、比梗概。



3、相同点。



4、不同点。



5、比主题。



(尽管有些同学提炼的主题不同,这不同的故事都有着相同的主题。虽故事结局不同:无论是幸福、相随,还是执着,不变的都是那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感动情节:先讨论感动之处,再配乐朗诵四个故事的结尾。



6、通过以上的讨论,回过头来说说,为什么要写这些神话故事?



三、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个(    )故事?



(一)、先聊聊叶老创作的背景。



1、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课件,出示封面)。同学们课后可以再看看西方神话。看来,不管是神话还是民间传说故事,今天我们阅读他们的时候,并不会因社会的进步而被消灭。它的确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幻想能力,可以作为继续创造的原料。



2、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现在上网搜寻牛郎织女的信息就有4万多。光诗歌就有500多,何况还有戏剧,电影等。在叶老创作前就有十多个版本。我们选了读了三个版本。请读读,谈谈。



3、比牛郎。



(1)课件:牛郎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牛郎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



(2)看课文怎么写的?“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





(3)讨论,比较好在哪里。



3、比织女



(1)课件: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   



(2)课文:“快去找爸爸!”





(3)讨论比较好在哪。(“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



4、比王母娘娘



(1) 课件出示: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2)你怎么看王母娘娘?(理解王母娘娘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在规则和自由之间,我们不能两者都能选择,也许这就是一切宇宙的规则。)



5、还有版本。老师也给你提供了,就是哥嫂下毒,可叶老可没有这么写。谈谈为什么?(文如其人,看出叶老善良的心。)



6、叶圣陶和清华大学俞平伯(红楼梦很有研究)很要好。叶老非常喜欢牵牛花,一次写信,要送给俞平伯牵牛花的种子。可不小心把种子撒了一地。于是叶老就蹲在地上一个接一个地找啊,最后终于给俞平伯邮寄过去了牵牛花的种子。当牵牛花开了的时候,叶老就邀请朋友们到牵牛花架下谈天说地。



8、叶老究竟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他写下这篇《牛郎织女》是否也是在葡萄架或牵牛花架下的灵感呢?



9、那么,叶老还涉及哪些背景才写下《牛郎织女》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不妨从多个方面研究研究。通过研究,我们相信,你的创作让我们更加喜欢你创作的这个(    )的牛郎,这样的(      )织女,和(      )的王母娘娘。让我们心中这个美满的故事(这是一个(    )的故事)因为你的创造,人们也会在花藤架下,听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板书:


       (神)             (决心)            (人)       悬念、情节





        织女               老牛              牛郎        线索、细节     



        王母               喜鹊              兄嫂        情感……




      (天上)           (美满 )         (人间)

  

         人                  神               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桂梅《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一
执教:窦桂梅

师:大家一定记得前几天连续报道的国内重大新闻吧!王伟坠机事件。美国侦察机在我国沿海上空(包括台湾海峡)肆意侦察,引起我军愤怒,王伟和他的战友为了捍卫主权,结果被美军飞机撞落,激起了中国以及全世界华人的极大愤慨,当然也激起了台湾人民强烈的抗议。台湾人民示威、游行。台湾人民坚持反对台独分子吕秀莲等搞分裂,还砸掉了台独委员会的牌子。前天,我在飞机上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美国的外交部长在晚宴时接待台湾领袖时说,中华民国如何如何。没想到这句话激起了我们中国政府的不满。中国政府必须让美国谈你的称谓的用意何在,为什么说中华民国。台湾它属于我们中国的一部分,怎么能说中华民国呢?台湾政府知道了我们中国政府的抗议,尤其是美国政.府不好意思了,在报纸上声明他们的外交部长说话是误口两个消息连在一起,我自己心情不能平静,再加上我的爷爷在我的爸爸两岁的时候就到了台湾,至今倍,我的爸爸至今没见过他的爸爸。每每提起这件事,都会很难过。不知怎么的,有种复杂的情感,让我特别激动。于是,昨天我就想,教师要给你们上一堂课。我讲什么呢?好,就上这一课《难忘的一课》。齐读课题

生:《难忘的一课》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还记得,两年前,我们唱着你可知Mach不是我真姓。它是唱的谁回归我们祖国母亲的怀抱?

生:澳门。

师:四年前,我们唱着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谁回到母亲的怀抱?

生:香港。

师: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还有哪位游子没有回家?

生:台湾。

师:作为一个中国艘?quot;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都是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大家伴着歌曲进人感情的体验。听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你有什么感受。

沉默)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激动时,不一定要用语言来表示。情到了心中,我已经从眼神中看出来了。我们就..种感动,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在台湾的乡村小学共同上一堂。

生:难忘的一课。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125页,125页单元训练重点是什么。

生:详写和略写。(齐答)

师:大声自由读这段单元训练重点,读后再看看《难忘的一课》一文,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

生:我觉得《难忘一课》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台湾学生和老师上课和参观小礼堂的情景。

师:你说的课文主要内容,谁继续讲,哪些详写。

生:详写的是我到学校的情景。船员看到孩子的情景。到小礼堂、讲课的情景这两部分是详写。

师:好。略写的是1和2自然段。他怎么到教室里的,他怎么离开的,这两部分是略写的。同意他的观点吗?这堂课,我们就重点的体会文章详写的两部分,看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听清了吗?好,你们预习书后的思考题了吗?

生:预习了。

师:课前,我还让你们把预习时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刚才你们已经把提的问题给我了。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整理的几个问题。有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和孩子们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显得那么严肃,那么认真,而那么富有感情?为什么她的字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老师和同学们发现了我,为什么谁也没有感到意外?我的眼睛为什么湿润?我们在理解课文时,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看看预习作业,先请同学把思考题读一下。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每一次我都有怎样的感受?现在开始互相讨论(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

生:第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作者看到老师一笔一画写这个字的时候,看出老师很认真。第二次出现老师和孩子们以及我大声读这句话时,表现爱国。第三次出现在老师和作者分别之际,看出台湾人和大陆人很激动,三句话爱国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生:这三句话都是怀着不同的感情说的。第一次,作者看到一所乡村学校和一个教中文的教师。第二次,作者已经慢慢的融入到课堂,听了这句话很激动。第三次,作者已经深刻地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作者为台湾人这种爱国精神所感动。

师:通过这三名同学的发言,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不体会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大家看课后思考题,谁来再读一下题?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每次我都有怎样的感受?

师:谁能再读问题的后半句?

生:我每一次都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发言略)

师:你听听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你满意吗?

师:题中间的是我都有怎样的感受?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你觉得他们的感受说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满意不满意?

生:不满意。

师: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检查自己,提升自己。你们想不想再把我新体验一次,变成自己的感受。

生:想!

师:窦老师搀扶你们一下,咱们再来一次情感上的体验。

生:好!

师:看谁能通过这节课的感受,真正的进行了提升。我们走进文中看文章第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段。刚才有同学提间,为什么这位老师第一次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么吃力?联系自己的预习情况和课文开头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写这些字时,那么吃力?别着急回答,我们现在每个人拿起笔来,写一写这句话。(师生共同写这句话)!

师:你写的时候是不是一笔一画写的?

生是。

师:是不是认真来写的?

生:是。

生:那么你吃力吗?

生:不吃力。

师:为什么台湾的老师却吃力呢?谁来谈谈。

生:因为……

师:停,你不要向我回答,这个问题是她提出来的,所以你要向她回答(指着提问的女生,注意跟她讲应该用怎样的语气人家才能接受)。

生:因为台湾老师以前是学日文的,她没有学过中文,可能刚学不久,写起字来十分吃力。不像我们写起来这么轻松,因为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字了。可台湾老师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所以写起字来十分的吃力,但是很认真。

师:你对他的发言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听了他的发言,你理解了,还有没有要给她讲解的?解释一下,她为什么一笔一画,非常认真的写。因为她写这几个字时,包含着她自己的感情,一种爱国之情,所以她要一笔一画,非常的认真。

师:经过他的补充,相信你对这个问题又有

了一定的认识。还想对她讲?

生:日本人统治台湾50年了,台湾人民深受日本人的压治,现在好不容易学中文了,所以刚开始学习时很吃力。回想起1937年一1945年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的杀、掠、抢,尤其是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可以想象,占领台湾50年里,台湾人民的苦难之深。日本经济侵略,人权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逼着他们学日文。50年,现在终于“光复”了,他们的心里非常激动?虽然吃力,但他们是那样认真。现在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师:大家真行,帮助她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位老师又?

生:她先用闽南话,然后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样富有感情,好像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为什么他们读这句话是那么严肃认真?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男生)

师:现在你有没有感受?

生:我有点明白了因为台湾刚刚光复,而且老师也刚刚学习中文,她很吃力,很认真,那么严肃'比较爱国。

师:不是比较爱国,注意用词要准确。

生:能看出她很爱自己的祖国。所以读这句话时,严肃认真而又富有感情。

师:还有没有想谈的?

生:如果他们读的时候,不是很认真,当儿戏似的,出他们不是发自如果他们读这句话那么认真,更加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而且他们是一遍一遍的读,请同学自己一遍一遍的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共四遍)

师:停,读了四遍了,每次都是像是念经的语气那么平。人家老师领着孩子们是严肃而又那么认真,别忘了,你也是中国人,你再一遍又一遍的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声地)

师:不一定把声音喊出来就是。再一遍一遍地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有感觉了)

师:自己读自己的,自己把感受读出来。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略)

师:这回的感受和刚才的感受是不是不一样了?

生:不一样了。

师:你的感受不用讲,你能读出来,就说明你有感受了,谁来说?

生: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火热的真挚的心。

师:注意每个字,每个音标点都变了,感受会是什么样?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我已经看出,你们读的不是船员(作者)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感受!女生再读。

生.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全班再读。

生: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师:同学们,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没有忘记祖国,也没有忘记祖国的语言文字,虽然写的吃力,但是他们还是一遍一遍的,一笔一画的写。虽然他们读得吃力,可是他们却写得那么一一

生:严肃认真。

师:而且又那么

生:富有感情。'

师:好像每个字一一'

生: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师:我已经看到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你们真挚的心。这是第二次出现这句话,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感受,看看第二次出现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船员和学生在教室里共同读这句话。

师:我们看到在教室里老师这样认真的,这样富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有谁能不被吸引,又有谁能不会被感动,不会为台湾人民的这种感情而产生敬意呢?于是情不自禁的走进教室里,跟着孩子们怎么样,读这句话,但是台湾的老师和孩子们意外。有个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给他讲讲?是中国人。台湾人非常爱国,作中国人,所以进来一位中国叔叔他们一点也不意外。

生:台湾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爱国心,那些孩子也一颗爱祖国的心,所以那位叔叔进来他们都不意外?

师:听了他们的发言,你(指提出问题的同学)现在老师和孩子们不感到意外?

生:教师和孩子们都感到我是爱国的,跟着他们一起读,他们长得也差不多,所以老师和孩子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师:船员是中国人,如果不介绍,被不住还认为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呢!

生:都是炎黄子孙,此时的他们都是那么的感动,那么激动,“我”也很激动,真是不用再说别的了,所以就没有感到意外。

师:不用吃惊,共同的汉民族语言,就证明了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张明敏歌中唱的那样:“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

师:大家跟着台湾老师,没有吃惊,没有意外,是大声的、整齐的、一遍又一遍的读,请同学们也这样,大声的、整齐的、一遍又一遍的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读到这,是不是报激动。

生:是。

师: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节目。下课之后在上小礼堂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下面的一幕。孩子们给“我”围了起来,然后领着“我”到了小礼堂,在小礼堂我们又参观了—

生:中国伟人的画像。

师:那么谁愿意当老师,还有谁想当台湾的学生,还有准想当我”。请你读课文,最后这一部分,也就是第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学,一会儿老师要采访你们,看看同学们是否读懂了,而且感受 到当时的心情。自己反复读这一部分,然后小组之间合作,分工扮演老师,扮演船员。现在开始准备。

生:(开始讨论准备表演)

师:现在谁愿意当台湾老师?自己来。

(一生主动到台前)

师:还有谁想当老师?(几名学生上前)

师:还有谁想当自己上来。(几名男生上场)

师:还有谁想当台湾的学生,快来。(好多学生上场)大家看他们是不是把书上的文字加上自己的理解,创造,把我围了起来,但没有说话)

师:围起来,难道舍不得说一句话?

生:叔叔你好!

船员:台湾的小同学们好!

生:你从大陆来的吧,那边生活怎么样?我是大陆的船员,们很高兴,我问生活

生:以后能不能给你写信?

生:我可想去黄山看看那里的风景啦!当然可以给我写信,我们风景名胜可多了,你不去黄山,还可以去泰山、长白山看看呢!

生:刚才我们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见你也读得很起劲儿!

员的话吧!

旁白)这时,老师也走了过来。

台湾老师:你好,我的国语讲的不好,你知道,我是飞E在这方面还真得向你学习呢!

船员:你讲得好极了,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你们的心。

台湾老师:走,到我们的小礼堂去看看吧,我们的都是日本伟人的画像,现在终于挂上.的画像。有孙中山,诸葛

亮,孔子,郑成功 (出示伟人的画像)下面我来当台湾老师,谁再当一次船员,我们再共同表演一次。其他同学注意体会。哪个同学提出,看着中国伟人的画像,我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的问题,请你到前边来扮演船员。

台湾老师:你好,认识你很荣幸,有机会向你请教国语,在你面前,我的国语不流利,请原谅。

船员:不是,你很有感情啊!

老师:到我们的小礼堂看看去。此前,这里挂的都是日本的伟人像,现在终于挂上了我们自己伟人的像!看,这是民族英雄一一

船员:郑成功!

老师:你能讲讲郑成功吗?

船员:郑成功是台湾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率领部队赶跑了荷兰统治者,保卫了台湾的独立。

老师:这位是智慧化身一一

船员:诸葛亮。

生:(其他同学站起来补充)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帮助自己建功立业,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巧谋划,善和人,帮助刘备打了一个个大胜仗。

老师:这位是教育的鼻祖一一

船员:孔子(又有学生起来插话)孔子是大教育家,大哲学家,是儒家创始人。

船员:老师,我还能背几句孔子的格言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快看,这位是革命先行者一一

船员:孙中山。

台湾老师:我们称他国父。我们台湾人民无比热爱他。(教师已经眼含泪花)其实何止是这四位伟人,还有好多伟人的画像,应该记住他们。

生:文天祥。

生:祖冲之,张衡。

生:黄道婆。

台湾老师:船员呐,看着看着你为什么眼睛湿润了?(学生此时已很激动)

生:我为这些伟人是中国人自豪,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已经流出热泪,师生拥抱在一起)

台湾老师:就要分手了,请让我代表台湾的同学和人民邀你一首余光中的诗吧!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已泪不成声,学生也眼含热泪,纷纷在《思乡曲》时奏中朗诵起了这首诗,全场一片压抑)

师: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的心已经沸腾,还有什么可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心里就会涌出一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放声朗诵,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生:(情感饱满,读这句话)

师:下面就请拿起你那颤抖的笔,再写一写这句话你抒写的是你的心情,这份情,这份爱,唱…

心灵中。(师生再次写这句话,教师用红笔)

生:(一个个凝神静气地、庄严地、神圣地、含着热泪写这句话)

师:想读就读吧!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语气不同,但感受和认识是深刻的!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中走了一趟。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惟独不能选择的是你的母亲、你的祖国。也许母亲丑陋但你绝不能嫌弃,因为母亲的周身血液化作了喂养你的甘甜乳汁;祖国贫穷,儿女绝不嫌弃,因为祖国的周身细胞铸造了你做人的灵魂之躯。是呀!我们的国家并不富强,需要发展,虽然面临眼前腐败的现象,下岗分流。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它,改变她,因为你是她的孩子。现在出国留学已成热门,不过有一天,一旦你身在国外,请别忘了,窦老师和你们上的这堂课。更不能忘了,这堂课里你记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请再读这句话。

生:(铿锵有力地读)师: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课文为什么要详写“上课”及“参观小礼堂”的情景?

生:这两部分最能突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刻。

生:这两部分详写,是课文重点内容。其它内容,对升华文章作用不大,可以略写。

师:请翻到读写例话——“详写和略写”,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我们在读书和写作的时候,要抓住文章详写的部分,深入体会和重点描绘,’才能更好地感受和表达出文章内涵。

师:可以说,这是一堂人生感悟课,当然可以成为——

生:难忘的一课!(教师在课题后边加上叹号)(在掌声与回味中课堂教学结束)

板书: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案精彩片段赏析
   【课案片段一】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
               
            生:“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生:“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师:好,我们再一齐读读雨果的话———
                生:“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师:书中概括地说———
                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个人读,美读课文2-4段。)
                【赏析】
               
            窦桂梅老师的“三个超越”之一是对教材(文本)的超越,后来,她所倡导的“主题教学”又主张围绕一个主题提供给学生多个文本,让学生在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中深化自身的感受。上面这个片段就很好地体现了她的这个主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对圆明园的景色和文物描写得比较简单,学生从中还不能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迷人,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窦老师将一篇拓展性的文本《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拓展性阅读,学生对圆明园的感受逐渐由“平面”趋于“立体”,由“单薄”趋于“丰满”,学生在进行语言量的积累的同时,语言的领悟力也在不断提高。拓展性阅读之后,窦老师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内容一定有了更深更广的感受,也就自然能够读出真切的感情。在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的过程中,窦老师再次补充了一些片段性文本,具体再现了侵略者大肆抢劫、任意毁坏,最后焚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这些补充的文本与课文内容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多个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最终达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良好效果。

                【课案片段二】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回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回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回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回答4320分钟)
                师:4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回答8640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全体静默,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答感觉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
                【赏析】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面这个片段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环节,但我觉得却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细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在这个环节中,窦老师其实主要想问学生一个问题:三天三夜大火会烧掉些什么?为了使这个问题真正能鼓起学生想象的翅膀,窦老师采取了情境式的提问方法(我们可以将这种问题情境称为“阶梯式”问题情境)。首先,运用一些小问题作为铺垫,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间之长。然后,窦老师启发学生,烧掉一幅世界名画只需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接着,播放烈火熊熊的无声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可以说,这全场静默的半分钟是情感流淌与撞击的半分钟,是想象的翅膀舒展与翱翔的半分钟,是内心愤怒与惋惜的半分钟……虽然全场静默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半分钟是课堂中的一个“空白”与“间歇”,这种“空白”与“间歇”为学生想象与感受留下了空间;这样的“空白”与“间歇”如同国画中的“飞白”一样,是一种“美”。最后,窦老师再次让学生想象: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这个教学环节,教者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也在逐渐地被唤醒与激发,这个细节充分反映出教者高超的教学技艺。

                【课案片段三】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有了。

                ……
                【赏析】
               
            叶圣陶先生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窦桂梅老师也曾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在上面这个片段中,窦老师巧妙地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转换,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创生出新的文本,让学生通过对新文本的阅读加深对原有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与“没有……”、“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这几组词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强烈的反差必定形成一种“张力”,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痕。教者虽然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实质上却在积淀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朗读比较中得到了升华。

               
            “文本转换”是窦老师常用的一种方法,记得窦老师教学《落叶》一课时,在让学生朗读“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来,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这三句话时,也没有满足于学生将这三句话读好,而是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将课文中的“小虫”、“蚂蚁”、“小鱼”换成“我”,而且要发挥想象,说的句子要与课文中的不一样。在窦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迸发出无数创新的火花。有的学生说:“树叶落在地上,我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温暖的被子”;有的学生说:“树叶落在沟里,我爬上来,坐在当中,把它当作小竹筏”;有的学生说:“树叶落中河里,我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一顶帐篷”。文本的转换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使学生在想象说话中获得了新的体验。

                【课案片段四】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

               
            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

                生:我若是当时的皇帝,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
                【赏析】
               
            角色体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扮演角色,一种是进入角色。进入角色是一种境界。学生进入了角色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了角色,也就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增强了思维的序列性,学习效果自然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进入了角色,他就会用角色去感受作品、感受生活、感受历史、感受人生,这样,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在上面的片段中,窦老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皇帝、大臣、士兵以及老百姓,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想象一下,面对侵略者的暴行,自己会怎么说,怎么做。在教者的启发下,学生走进角色,成了角色,他们思绪万千,在强烈爱国情感的推动下,他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更重要。”笔者认为,她的这一堂课不但充分诠释了这个观点,而且让学生在多元的感受中获得了一次难以忘却的生命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