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24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15: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作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例如:义务教材   "笔算乘法 "中的例题:  "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  "  25×674 =   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  "也可以这样列算式 :   674×25=16850(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  "  674× 25 "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  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 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  "松绑 ".因此,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  "走样 ".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在教学    " 20以内数的认识 "指导书写 12时,学生对我的板书不满意,大胆地说: "老师,您写得不太漂亮。"我亲切地说:  "谢谢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怎么样写才能更漂亮? "学生说:  "十位上的  1斜一点就好看了。 "我说:  "那你允许我再写一遍好吗? "我在学生的期待中又写了一个比较漂亮的 12,学生情不自禁地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计算   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 "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  1、  2、  3、  4、  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  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 (4、 5)   ;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  4+1=     5.我肯定学生的  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此外,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戏法、情景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最小公倍数》的导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  "报数 "游戏开始:先请所报数是  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 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从而理解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 "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采用动画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老师停止播放,问:同学们,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牵引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运用多媒体练习巩固,可以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过程,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这样增加训练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学观念现代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面优化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其实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归根到底是要树立起  "终身学习 "的理念,教师要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15: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为发展探索思维提供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实施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探索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学号是质数与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回忆十几年以前,有的老师在讲完多步应用题之后,向学生强调,解答应用题要分步做,不许列综合算式,理由是:考试时分步解答,做对一步给一步的分,综合算式如果列错了,一分也得不上。这种教育势必会扼杀少年儿童的探索意识。

    二、重视质疑,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是推动探索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是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的变得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启迪探索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积极鼓励,激发探索愿望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那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2千克苹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有随意抑制学生的不成熟的想法,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的话,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又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一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四、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闪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五、诱导联想,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展于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的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探索素质的必要手段。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1×      ,学生观察许久,一时找不到简算方法,接着教师请学生先算43×       ,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很快把41改写成(43—2)即41×    =(43—2)×        =43 ×     —2×     =17—       =16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遇到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它有联系的知识,增强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以趣设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活动片段展示:我首先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师:小朋友们到野外秋游,带了三箱矿泉水,回来时只剩下一部分(黑板出现一箱9瓶,别外还有7瓶),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剩下的矿泉水有几瓶?请你们用小棒来代替矿泉水来数一数。

    生1:我是1瓶1瓶地数……一共16瓶。

    生2:我是2瓶2瓶数……一共16瓶。

    生3:我是4瓶加5瓶加7瓶一共16瓶。

    生4:我是先拿1瓶和9瓶合起来是10瓶,10瓶和6瓶合起来是16瓶。

    (老师有意识地抽出各种数法的代表来比赛看谁数得快)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同时数一数老师这里一共有几朵花。(出示红花9朵,黄花8朵,分三组来数)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

    教学反思上面的教学片段,我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通过事先的设计一环一环、一层一层引着学生走,整个教学程序成了一部“教案剧”。而是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1、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明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数数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强加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实践、探索,发现,虽然有些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不是用很优化的方法,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3、使学生学会学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对方法的本质认识,即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旦把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铭刻于头脑中,那么不管他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将会使他受益终身。正是鉴于这样的认识,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空,让他们像从事科学研究那样经历:“操作——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到计算过程中的优化意识,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后继学习乃至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17: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追“本”及“源” 延伸应用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工程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内容之一。它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出现的,教师把重点放在围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个数量关系进行变式训练。运用工程问题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这应该说是工程问题教学之“源”。但我利用“工程问题”的“源”解决一些“本”的问题,在学完工程问题的知识后设计具有延伸应用实践价值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工程应用题都有哪些特点?

    生:把工作量看作单位“1”;生2: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互为倒数。

    师:谁能举例子说说。

    生1:运一批货物,甲车独运要10小时,把这批货物看作单位“1”,那么,平均每小时运这批货物的1/10;生2:打一份稿件需要3天,把这份稿件看作:“1”,平均每天打这份稿件的1/3;生3:加工一批零件,徒弟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1/8,加工完这批零件要8小时。

    师:解答工程问题时,要用到哪个数量关系?

    生:工作总量÷工效和=合作时间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出示):小明家要装修房屋,请“帮忙公司”里的两人合作。“帮派公司”了解要完成的工作后,开出如下工作单价、时间表供选择:甲:12天完成,70元/天;乙:15天完成;80元/天;丙:20天完成,50元/天;丁:10天完成;120元/天。请同学们帮助小明爸爸选择应该请哪两位工人合作这项工作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反思:1、开放教材,丰富学习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 而我们现有的教材,所提供的只是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其内容素材的丰富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材料,除了来自于课本和平时的积累外,还应来自于校内外其他方面学习资源的摄取。教师应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把学习内容有效地与社会生活实际及多种传媒知识结合起来。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内省和体察,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尝试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和观念。

    2、重视探究,开展自主学习。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本课中,我让学生围绕“请哪两个工人合作比较好?”展开讨论,由于这些数据是学生贴近生活的结果,学生回答非常活跃。一种意见认为:应该要考虑省时;因为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金钱。所以选择甲丁两人合作,只要60/11天就可以完成,计算方法: 1÷(1/12+1/10)。另一种意见认为:既要省时又要少花钱多办事。所以选择甲丙两人合作,只要付工资900元就可以装修完毕,计算方法:(70+50)×[1÷]1/20+1/10)].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要考虑保证装修质量,即使时间长、多花些钱也值勤得。所以,选择丙丁合作。计算方法:(50+120)×[1÷(1/12+1/10)].第四种意见认为:考虑既要保证工作质量,又要节省时间、节省钱,所以选择甲乙两人合作,计算方法:(70+80)×[1÷(1/12+1/150)。正当几种意见争论不休时,还有同学又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先由甲丁两人合作一半,剩下的一半让乙丙继续做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方法,在主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运用数学的知识,并通过同伴间的影响磨合,实现学习互补。这样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3、加强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成功体验,并在体验中树立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了科学积极的人生态度。本题的方案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这些方案的设计证明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潜能是多么的巨大。我不禁为同学们精彩纷呈的答案而喝彩,为他们敢于面对社会的精神所感动,为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折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17: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为发展探索思维提供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实施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探索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学号是质数与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回忆十几年以前,有的老师在讲完多步应用题之后,向学生强调,解答应用题要分步做,不许列综合算式,理由是:考试时分步解答,做对一步给一步的分,综合算式如果列错了,一分也得不上。这种教育势必会扼杀少年儿童的探索意识。

    二、重视质疑,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是推动探索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是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的变得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启迪探索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积极鼓励,激发探索愿望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那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2千克苹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有随意抑制学生的不成熟的想法,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的话,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又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一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四、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闪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五、诱导联想,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展于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的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探索素质的必要手段。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1×      ,学生观察许久,一时找不到简算方法,接着教师请学生先算43×       ,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很快把41改写成(43—2)即41×    =(43—2)×        =43 ×     —2×     =17—       =16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遇到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它有联系的知识,增强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以趣设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发表于 2009-2-11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丰富多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与 直接相加?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4: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