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9~10页,第11页做一做第1题,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CAI课件(载有:祖国各地风景图片及祖国地图、生物细胞等画面,学生活动内容、练习题等)。

学具:每小组两张“合作学习内容指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CAI课件,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评:借助现代电教媒体,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项目第一次第二次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①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②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③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10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评:教师拓展了教材例1内容,让学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再由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并及时进行巩固训练。既体现了任何科学知识都是通过研究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得出的,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评:以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四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11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四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评: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组成比例的思路和方法,使各种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得到发展,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论文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素质(包括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上述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可简略描述为:“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作为单项学科领域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还应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大纲》的“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在“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结构。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又对上述目标结构中的各子项分年级、分单元提出了层次分明、具体的要求,形成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三级目标体系。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会议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教育的系统结构。

智力素质是指感知、思维、概括、识记等方面,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它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其智力素质主要包括:

(1)知识素质。我国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公民,对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以及一些计量、统计知识、几何形体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要经常用的知识,必须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积极动手、动脑思维,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质。

(2)技能素质。为了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无论对个人的生活还是对国家的贡献,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技能(包括口算、笔算、运用工具计算等),学生通过学习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样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

(3)能力素质。数学能力是智力素质的核心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能力是由运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数学思考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成的,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除与知识水平相关外,还与它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非智力素质是指兴趣、情感、意志等,属于人的意向活动范畴,非智力素质主要包括:

(1)情感素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师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情感素质。数学的情感素质包括学习数学的态度、兴趣、不怕困难攻克数学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勇于进娶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在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大有作为。

(2)思想素质。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注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发展等观点,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述内容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与会代表认识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应该同步培养、和谐发展,要摒弃“应试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教育、坚持分数标准的人才观。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到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各起多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应该明确非智力素质也是教育的对象。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差生的思维能力 论文  

 
   



   

  

一、积极为差生创造思维的条件

1.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强,差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了困难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我在讲授新知识的前一天,针对性在布置复习、预习的内容或提纲,课堂上有意地趣味性地启发差生回答基础性的旧知,这样扫除了学习新知的障碍,通过表扬使差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

2.课堂上安排适当的一段时间让学生议重点、难点,同一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这样既有利于差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差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差生听取优生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开拓思维方法。

3.课堂练习题安排成阶梯式,既不妨碍优生的拔尖,又兼顾了差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4.经常接近差生,了解差生,听取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老师授课的意见,这样做教师既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又能使差生毫无顾忌地发展自己的思维。

二、培养差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教学中多举实例、多使用教具,把生活实际让差生大胆地抽象概括为数学语言,要求差生多读教材、教师多辅导,使学生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关键词、句,以便在解题中能准确无误,举一反三应用。

三、培养差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

指导差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所有条件和隐含条件,逐步使他们学会分析题意,应用已知条件作出正确的推理、判断、综合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使思维水平有新的提高。

四、培养差生纵向、横向比较能力

1.引导差生学完一单元、一章自己小结内容。

2.对于差生演题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自习时间或第二课堂活动自己组织辩析,让他们从误解辩析中去领略正确的数学观点。

应用上述方法,不仅使差生逐步爱学数学,会学数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差生的思维能力,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数学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  

 
   



   

一、树立“五为主”的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使课堂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就得有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 想应强调“五为主”。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 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看书、观察、操作、探求、思考、发现、归纳,自求理解,自致其知, 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包括引导、指导、劝导等。教师 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3.以教材为主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应以教材为主要依 据。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也不能脱离教材。
    4.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新时代需要一大批知识广博、能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师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主体”和“主导”可以统一在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 构之中。
    5.以提高师生素质为主旨。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应以提高师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 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作为教学的宗旨。一切有利于师生素质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活动都 值得肯定与提倡。
    二、转变教师的任务
    长期以来,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 一目的。传统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 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被扼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其任务主要是下 面的8条。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底子、身心素质、品行、个性、爱好等要做到胸中有数。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功欲。
    4.循循善诱,传道解惑。
    5.为每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智慧与才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6.进行学法指导。
    7.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8.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为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所接受外,还因 为它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要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 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的《人人有份》中指出:数学教学将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比如,“四阶段八环节”模式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其模式的教学环节 如下:
    新知导入阶段 ┌ 1.复习铺垫
    (5分钟以内) │
    └ 2.导入新知
    ┌ 3.启发诱导(获取新知过程的教学)
    新知获取阶段 │
    (15分钟左右)└ 4.归纳小结(获取新知结论的教学)
    新知理解阶段 ┌5.“双基”训练
    (8分钟左右) │
    └6.变式训练
    新知应用阶段 ┌7.课堂练习
    (10分钟左右)│
    └8.课堂小结
    应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我们强调:教师重在引导、激励,贵在传道、授法;学生重在参与、获取,贵在乐 学、勤思。
    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921年秋,毛泽东痛切地历数旧学校的坏处时指出:“学校的第二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 管理法去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究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 西去灌给你吃。人类为新生人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最大的缺点,有心 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着毛泽东同志所描述的情景:“死”的教案支配 、牵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学生若不能回答,教师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目的为止。这样的 课堂教学给师生带来的是无奈与厌烦。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师生是有 感情、会思考的人,在教学中,他们有多种需求与潜在能力,有多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新能力, 他们不是听指令而行动的“机器”,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有关专家指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 生命活力。”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本人谈几点看法。
    1.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1996年7 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方 法,即演绎法;而美国则比较重视归纳法。演绎式教学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 合思维的培养,而不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创造力培养。归纳式教学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 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小学数学 教学应由以演绎式教学方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归纳式教学方法为主。
    笔者听了一节全省的素质教育表演课,教者钟诚是一位只有一年教龄的女教师,教学班级是临时确定的。 她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85棵柳树,栽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栽杨树多少棵?)后, 要学生用线段图来分 析这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于该班没有讲过怎样用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她只好进行提示:一倍的 量用一条任意长的短线段来表示,那么几倍的量就用几个这么长的线段来表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各自画出 了一个线段图,大家的画法很不一致,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附图{图}
    附图{图}
    教师肯定这些线段图都画得好后,便引导学生从直观、美观、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归纳,学生终 于明白了图3、4画得比较理想的道理。这样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获得了多方面 的发展,教与学闪现了创造的光辉。
    2.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关键是没有很好地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华东师大叶澜教 授指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 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如第二册第86页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一道例题“34+28”的教学,按照叶澜教授讲的教学观念,我们应 该这样来设计教学程序。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后将两个加数分别用每10根一捆与单根的小棒表示出 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合并”操作,同时要学生将自己合并操作的过程口述出来 。学生发言后,教师将学生合并的方法归纳成两种:第一种是先捆与捆合并,再根与根合并;第二种是先根与 根合并,再捆与捆合并。这两种合并的方法反映了加的顺序不同,但都体现了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 相加的思路。接着,教师又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在用竖式计算中,以上两种合并方法用哪一种较 合理?为什么?这样,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学生主动获得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师生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3.注重情感交流。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IQ)外,还 有情商(EQ),即情绪智商,甚至提出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感是智慧的“影子”,教师只有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努力在师 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课堂教 学才会充满乐趣,展现生命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浅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 论文  

 
   



   

学校教育目标是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规格和要求的。当然,这种规格和要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 段中,因不同的人文哲学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常常会得到不尽相同的诠释和具体化。但是,进步的教育总是将 目光紧紧盯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无论对社会的发展与教育之间有多少种解释,我们教育总的价值取向就 是我们生存的空间——社会的现实与未来。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这样,人们生存与发 展必需的知识范围被急剧扩大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整合性。因而,现今的学校 已不在局限于担负继承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使命,而是希望成为引起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完成一种新文化的 建构。
    于是,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已不再仅仅是将为个体提供哪些系统的人类科学文化的遗产,更要考虑的是个 体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能做的一切 ,就是设法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作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从儿童能力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三个主要领域:个人能力的成长;社会参与能力的成长;处理环境 的各种要求和作用能力的成长的整合角度来看,我们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不是使个体完成(也无法完成)全部的 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积累,而是力图使个体形成全面的和基础的素质结构,以便将来能在社会的科学技术与 政治情报的激流中不断地自我扩充知识内容,调整科学文化结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于是,我们的学科教育已经开始大大地超越了经验与技能传递的范围。学生在取得经验认知的同时,探求 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形成社会认识的正确价值观念,提高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与能力,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 体验,业已成为社会对个体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学习的 认知对象(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能运用,同时也是——发展科学地对社会探求的意识 、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这就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部本质内涵。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不难概括出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注重社会实践”、“ 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潜能”、“加强情感体验”。
    一、注重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 更快更多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积累。于是,我们自上而下地人为地从文化中编选主题、语言和材料,学 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学术性文化——社会精英们谙熟的知识与经验。学生通过教师的语 言、技术和观念地传授,努力的将这些文化堆积起来。这样,教育就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自我积 累与发展过程。学生只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储存起来,并不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知识对社会 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这种认知的积累好比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砌一堵墙,知识砖块叠砌越高,个体与社会 的割裂似乎就越严重。学生即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却因为各知识都随相应不同的传递通道而存入大脑不同的“ 储蓄箱”中,而存储的知识又是面对着教师人为编制的与“储蓄箱”中相应的知识对应的各种特定的问题情景 ,因而无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与重组中建构新的文化,也就难以面对来自复杂社会各种无法预见问题的 挑战。要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 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 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通常地 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对学习对象赋以更多更强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即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一切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渗透知识的 价值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不失时机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发展,即知识本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轨迹,从发展中认识社会。
    第二,价值,即知识本身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的价值,从价值中认识知识。
    第三,方法,即从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中探求知识,掌握认识的一般方法。
    例如:我们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适时地将知识放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圆形的” 这一实践背景下,利用简单的知识历史归纳“圆”的物理特征和几何特征甚至美学特征。这样,学生不仅能独 立概括出“圆”的基本特征,而且了解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
    2.将认知过程与对社会的探求过程联系起来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合理地运用材料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的意 识和参与社会的兴趣。其价值的功能就在于在关注和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的价值、思想、方法与技术。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联系,即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第二,关注,即关注知识本身内涵同时关注知识的社会性价值。
    第三,技术,即将数学认识方法当作科学技术来认识与掌握。
    例如:我们在教学四年级“负整数认识”这节课时(上海版),有意将学习材料放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这一背景下呈现给学生,以此作为探究知识的起点,因而不仅认识了知识的本质,而且强化了知识的社会性 。
    二、培养科学精神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教养,其核心就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意识态度,科 学的价值规范,科学的行为方式等等。它是个体面对生存和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学 生在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认知的事实,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解决的问题 ,即不仅是将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复制),更是看作一个科学的探索过程(创建)。对教师来说 他们关注的将不再仅仅是如何将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念及恰当的方法演绎出来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更为关注 的是如何将知识合理的组织而转化为学生需要探究的关乎他们生活的问题。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 样几个特征:
    1.在学习中渗透更多的科学意识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作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因为意识是有 目的行为的基础,科学意识就是指个体在行为前能自觉地反映那些科学的态度、价值、规范和技术。
    在这儿,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目标,即在学习时能明确与学习对象相关的科学知识并渗透在学习目标之中。
    第二,强化,即在学习时能不断利用对学习对象的科学的探求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
    例如:我们曾按逻辑与非逻辑两大系列,从低年级开始,分阶段分梯度地编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体 系,在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探索活动的科学意识。
    2.将学习更多地看作是获得问题的解决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作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个体要能在这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 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
    在这儿,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问题,即将学习对象看作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需要掌握的事实。
    第二,独立,即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再现教师思维并复制文化的过程 。
    第三,调控,即学习中教师调控由关注知识传递的速度及学生再现的可靠性程度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探索的 态度与方法及其过程转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米尺认识”这节课时,就从“比较长短”开始,一直到“国际统一长度单位( 米)”的认识,安排了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完整的事件情节,在其中设计了一整套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让他们 独立地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去解决,并在不断地自我尝试与调整中获得一些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
    3.注重科学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渗透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不断地渗透科学技术及其价值与思想。因为教育要始终跟上日益发展与变革的 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个体不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就不能适应发展。因此,教育必须承担培养个体在充分认 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思想、规范等基础上独立掌握并创造技术能力的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学科教育内容的昔时 性和分科性的前提下显的更为重要。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了解,即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常常是跨学科的,综合的和指向未来的。
    第二,认识,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发展来认识科学与技术的价值。
    第三,想象,即积极倡导对未来科学技术的预测和想象。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归纳诸如"S=vt"这些数学关系时,不是简单地将它当作一个数学模型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将它们置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并掌握这些数学模型,而且能适时地了解 这些数学模型的建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
    三、发展创造潜能
    社会离开了创造,单凭已有文化的传递与复制就根本谈不上发展,而社会的创造最终就是人的创造。要开 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就必须抓住个体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与色彩。因为不同的个体其创造的领域和程度都具 有明显的个体性。但创造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又都是可能的。这也是我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策略之 一。通常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在学习中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能尽量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 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获得自我满足。 从而使学生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尊重,即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学生矛盾的对立面只能是知识的未知而不是教师的 已知。反对挑剔和讽刺。
    第二,理解,即对学生在学习中一切想法和做法教师都要尽一切可能地帮助其理解,故倡导鼓励式评价, 避免消极式评价,杜绝谴责式评价。
    例如: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板演等行为时,其目的应由“暴露出缺陷与错误”向“给学生 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思想、方法的机会”转变。这样,在这种自由和宽容的氛围中,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 时、空和容量都将大大地增加。
    2.学习中倡导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
    个体能量的充分释放就是心理表达的充分自由,在学习中,应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 ,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欲望等自由。因而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必须倡导“三不注重”,即一不注重学生 思维程序和教师思维程序的完满一致性,允许学生思维暂时性地跳开或中断;二不注重个别回答对全体认识的 代表性,不以个体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理解;三不注重个体行为相对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容忍个别学生因一时的 “顿悟”与“发现”而出现的短暂的“忘乎所以”。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宽容,即宽容学生为解决问题所取的一切想法和做法。
    第二,充足,即将问题展现给学生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和回答的时间。
    第三,自由,即鼓励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允许暂时性的思考目标的转移。
    3.注重不同学习模式的目标价值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其目标价值不在于展现不同的学习过程,而是作为一种 手段,在于展现不同的启智学生独创性地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的最根本价值不仅仅在于掌握,更在 于发现与创造。所以应从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学习形式向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探究过程的目标转 化。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探究,即任何材料的展现、演示实验,都不仅仅是为了验证事实,而是在于提供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
    第二,过程,即学习不仅仅是指向结果而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指向过程而获得方法。
    例如:我们在准备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采用了这样的学习程序:
    A: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
    B:学生对问题按自己已有的价值、经验、技能等展开自主的探究操作;
    C: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过程和结论;
    D:教师讨论式的操作演示;
    E:学生尝试其他发现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过程;
    F:师生讨论,评价过程、方法与结论。
    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同时获得了认知的一般方法。
    四、加强情感体验
    良好的情感品质是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体的情感素质则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个体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 能实现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数学学习 面对的是枯燥的、抽象的不带有任何物质的和能量特征的符号,学习很容易成为一种“外加指令”的、“完成 任务”的和“强记死背”的被动性信号输入活动。因此,我们不仅要将小学数学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 同时也应看作是人格发展的教育。这就是和非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通常地看,在教育 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注重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 于是,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就不能简单地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应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 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一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刺 激则来自于个体探究对好奇性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解决对表现欲的满足,也 包括合作对个体融合与欢快情绪的刺激;成功对个体喜悦与轻松心境的刺激;如此等等,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热 情的关注,强烈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持久的探索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这里,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 要:
    第一,体验,即尽可能的将每一次的学习设计成学生能获得积极良好情感体验的活动过程;
    第二,个性,即尽可能的设计不同的活动而使不同个体的价值都能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第三,满足,即在学习中尊重学生在获得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切可能的满足。
    例如:学习中可以经常采用“合作型”的组织结构与“聚合型”的学习模式。前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可以是聚块状的,抑或是平面辐射状的等等,目的是加强学习中的合作与互动。而后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可以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模式的,抑或是独立探究与操作模式的等等,目的是使个体能在真正自我特征基础上 进行探究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
    2.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兴趣情绪状态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尤为关注的是怎样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情绪状态下兴趣的刺激源,并能有意 识地不断地强化这些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 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采用某种防御 机制而回避真实情感,引起人格混乱。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特征,即在学习中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的个体特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象,并采用个性特征为参照 的发展性的描述性的评价方式,使所有个体都能感受到成功。
    第二,展现,即尽可能地将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充分地展现给群体,满足个体期望的在群体中获得 尊重的欲望。
    例如:学习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巡视与检查,其目的应由过去的“发现学生的典型错误”向“发现学生的 不同思路”转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在群体中展现自己的机会。
    将儿童的所有良好的潜能保留在一个广阔的结构之中,并通过教师不断的提供释放的时空而得到健康的发 展,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价值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8: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以爱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论文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愿望。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我从不在学生面前询问、调查他们在小学时的学习成绩,我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爱护。

二、让成功走近学生
要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除了创造师主感情交融的心理环境,还要破除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功”的神秘感,并重视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

每接一个班,我总要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数学并不难学”这个观点,指出学好数学,也就是数学学习上的“成功”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每次数学考试都得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解出一道习题,就都是“成功”。打破“成功”神秘感的关键,是让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及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了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一次“成功”。

三、搞好教学广度、深度的最佳匹配
从宏观上看,目前初中阶段要学的数学内容并不多,难度也适中。但是,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数学课,则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农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是极为重要的。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使之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多、宜慢不宜快”的原则来安排教学计划。同时,在教法上抓住每节的重点和难点精讲多练,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问题当堂解决。除了做课堂练习的当堂辅导外,我还根据我和绝大多数学生住校的特点,晚自习也经常到班上转转,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起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目的是扩大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种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不仅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吃得饱,消化得了”,而且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告别了“不及格时代”,尝到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艺术地评价学习成果
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来说,得到老师的表扬即意味着“成功”,他(她)们会在赞扬声中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去攻克学习上的难关。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艺术性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

由于我在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使师生感情愈益融洽。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常感受到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广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促进了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8: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论文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斤人,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长,分敌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人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性,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牛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误区之三: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环与否不能口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潜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山容,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计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误区之四: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牛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学握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贵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