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一、认真审题,揭示联系,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能否正确的解答应用题,首先是审题,我注意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做法是:

(一)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

(二)批划性的读,即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

(三)推理性的读,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

一题多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好形式。如给学生一组条件:“西村小学五年级有拉生50人,女生40人”。要求多方位地提出新颖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五年级共多少人?2、男生它女生多多少人?3、女生它男生少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6、男、女生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7、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8、男生它女生多百分之几?9、女生它男生少百分之几?10、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它是多少?…… 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地扩散,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创造条件。

二、合理想象,多向探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红第二天读的页数;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1)两天共看56页,(2)还剩24页没看;(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4)第一天看的是第二天的 1 。

4、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

(1)两天共看45页,

(2)还剩24页没看;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两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它以前活跃,化难为易的本领也逐步具备了。

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多种解法,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多向思维,就能开阔思路,使思维敏捷,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自我评估,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车站有货45吨,用甲汽车10小时可运完,用乙汽车15小时可运完,两车同运,几小时可运完?”有的学生算式误为: 45÷( + )=270(小时)。

我先不肯定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估算结果是否符合题意。(1)同一批货物,用两辆车同时运比一辆车单独运所用时间一定要少,而270小时却大大超过一辆车运所用的时间;(2)甲10小时能运45吨,乙15小时能运出45吨,如果甲、乙各运270小时,所运货物总重量应大大超过45吨;(3)甲运45吨需10小时,每小时运4.5吨;乙运45吨需15小时,每小时运3吨,则甲乙一小时共运(3+4.5)吨,甲乙共运45吨,只需45÷7.5=6小时。

由于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明显增强。但仍有学生思维狭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促使他们用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北师大版《数学》(6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材内容分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和“总复习”两部分。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包括五个单元。

(一) 数学与饮食

此单元包括“估计餐费”“餐厅大小”“购物策略”“包装的学问”“食品搭配”“烙饼”“堆放”“小松鼠餐厅的菜单”八个问题。涉及估算、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百分数、图形面积、组合、统计与概率等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与饮食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 数学与健康

此单元包括“身高和体重”“脉搏”“营养配餐”“维生素与钙”“水”五个问题。涉及统计、四则运算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对生活中与健康相关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 数学与生活空间

此单元包括“粉刷墙壁”“铺地砖”“密铺”“折叠”“方向与位置”“他在哪里”六个问题。涉及空间与图形(图形面积、拼接、空间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方向与位置)、四则运算、比例等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与生活空间相关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 数学与交通

此单元包括“里程表”“平均速度”“旅游费用”“运行图”“有多远”五个问题。涉及认识与画图表、四则运算、平均数、图象、图形(尺规画圆和弧)、比例尺与计算、方程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对生活中与交通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看阶梯形表格和列车票价表,理解平均速度含义,认识各种图象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并从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形语言的优点,会用尺规画圆和弧,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 数学与体育

此单元包括“组队方案”“比赛场次”“联络方案”“起跑线”四个问题。涉及组合、图形(圆)、四则运算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体育比赛中的组队、比赛场次问题及其他相类似的组合问题。能熟练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与圆弧长计算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单元中各问题内容的基本结构为



















?
并以“情境—问题—求解”模式,采用图表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内容。



(六)总复习

此单元内容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好综合应用五个单元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编排的练习,增加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相关的练习,进一步打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根据本册教材主要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各种专题的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这一特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引导学生看情境、找信息

在专题学习中,由于情境基本上采用图、表、文字与数字构成一种贴近生活实际的呈现方式,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即已知什么,不妨把这一过程概括为“看情境、找信息”六个字。

案例1  估计餐费(教科书第2页)

分析  阅读账单,可以直接知道,淘气一家人吃了5种菜(菜名略),每一种炒菜及主食米饭的单价(单价略)。

上面案例中的情境主要是一张表(用餐的账单)。有的专题中所创设的情境要复杂一些,既有表、图,又有文字和数字。对于这类较复杂的情境,应引导学生先分别搞清各个表、图以及文字和数字给出的信息(条件),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各部分信息(条件)之间的关系。

案例2  营养配餐(教科书第28页例1)

本专题情境中有两张表(一张是午餐菜谱,一张是食品营养成分含量表)、一个图(小明要的100克鱼香肉丝、100克青菜和50克米饭)及智慧老人关于12岁儿童一顿午饭需要的营养含量的语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其中关键的部分是“小明一份午餐饭菜”“每100克食品营养成分的含量表”和一段“12岁儿童一顿午饭需要的营养含量”的语句。



   案例3  运行图(教科书第62页例1)
   本专题情境是一幅长途汽车运行图,图中分别从甲站、乙站画了到达对方车站的射线,两条射线在某处相交。读图可以直接知道,1号车从甲站8:00出发,10:00到达乙站;2号车从乙站8:00出发,9:30到达甲站,途中两车相遇。



(二) 看问题、找方法

在看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即关键概念),明确关键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情境中的已知条件,去多方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加以比较,找出最佳方法。

案例4  估计餐费(教科书第2页)

问题中的关键词:估算。

探求方法:教材采用陈述的方式呈现了5种餐费估算方法。那么如何使用教材这一内容进行教学呢?因为“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一定要坚持以学生自主探索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鼓励每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小组内,对各种方法加以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法。在学生探索求解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分析每一种方法的思路和优缺点,找出最佳的估算方法。

对估算来说,要清楚在什么地方去估值,用什么方法去“估”,而“估”之后的“算”,则要根据运算法则和算律求出准确值。

什么样的估算方法较佳?需要在简捷性(计算过程)和准确性(结果)之间取得平衡点。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既要好算又要比较准确。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餐费估计”,并不只限于教材呈现的几种估算方法,学生可能会有许多其他的方法。通过各种估算方法的分析比较,可以从中概括出两种基本思路(策略):一种是先估后加,另一种是部分先加估后再加。

另外,还需指出的是,由于采用的估算方法不同,所以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惟一,只要合理便可。

考虑到课时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探索用多种方法估算,又要把握好度。不宜在课堂上就一个问题无限制地让学生探索多种估算方法。(可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课下探究)



(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册教材中的有些专题是1~5年级教材中曾经出现过的,如“折叠”“方向和位置”等,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从事这些专题的问题解决活动外,还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希望教师与时俱进,发挥创造性,充分利用和挖掘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结合当时或当地的新资源开拓教材,丰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挑战性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问题的本质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将总复习中的相关练习穿插在各个单元中使用,不宜放在最后集中练习。

案例5  折叠(教科书第45页)













拓展问题:右边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立体图形,问:(1)和图形6相对的是哪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这类问题更利于在表象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案例6  密铺(教科书第40页)

拓展问题:从各种图形密铺中,你认为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是什么?(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度)



(四)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本册内容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例题、讲解、练习为主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更多地采用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班级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动手做,并要对活动过程(探索的方法、成功与失败处、小组合作中参与的主动性、多角度思考、创造性思维等)和结果(准确性和合理性等)进行反思。

为了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并设计周密的活动程序(包括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参与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活动)。



(五)注重学生人人做数学

要求学生人人动手算、动手画、动手折、动脑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并从中获得新知,理解新知,掌握技能和方法。教师运用对话方式进行教学,要克服偏重于与少数学习能力较强、反应较快学生个别对话的倾向,同时要注意对话的实效性,要掌握好对话教学的总的时间。一般来说,一节课中对话教学不宜超过20分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人人做数学。

三、课时安排

(一) 数学与饮食    15课时,其中

估计餐费…………………………………………………………………… 1课时

餐厅大小…………………………………………………………………… 2课时

购物策略…………………………………………………………………… 1课时

包装的学问………………………………………………………… ………1课时

食品搭配…………………………………………………………… ………2课时

烙饼………………………………………………………………………… 3课时

堆放………………………………………………………………………… 2课时

小松鼠餐厅的菜单………………………………………………………… 2课时



(二) 数学与健康   11~12课时,其中

身高和体重………………………………………………………………… 3课时

脉搏………………………………………………………………………… 2课时

营养配餐………………………………………………………………   2~3课时

维生素与钙 ………………………………………………………………   2课时

水…………………………………………………………………………     2课时



(三) 数学与生活空间    9~10课时

粉刷墙壁…………………………………………………………………… 1课时

铺地砖……………………………………………………………………… 1课时

密铺………………………………………………………………………… 1课时

折叠………………………………………………………………………… 1课时

方向与位置………………………………………………………………… 1课时

他在哪里………………………………………………………………   2~3课时



(四) 数学与交通

里程表……………………………………………………………………… 2课时

平均速度…………………………………………………………………… 1课时

旅游费用…………………………………………………………………… 2课时

运行图…………………………………………………………………   1~2课时

有多远……………………………………………………………………… 2课时



(五) 数学与体育

组队方案…………………………………………………………………… 1课时

比赛场次…………………………………………………………………… 2课时

联络方案…………………………………………………………………… 2课时

起跑线……………………………………………………………………… 2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准备题作用初探  

 
   





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准备题作用初探

学生探究学习中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准备题是探究学习的切入口,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金钥匙,又是培养学生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进行探究学习的标杆。准备题的配置一般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和组合、转换等因素来确定的。它应有利于原认知结构的固化、顺应等作用的发挥。所以说准备题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怎样使准备题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现联系省编数学第八册《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单元的教学,谈谈一些做法。

一、准备题是新旧知识连接处寻找生长点的切入口。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发展、顺应或组合。所以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寻找知识生长点的切入口。如式题例1和例2的教学,利用准备题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生长点,例题如下:

例1  计算 120-36a4b8+35

例2  计算 (58+37)b(64-9a5)

上述二例是第七册四则混合运算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揭示知识生长点。为此,教材设计了两道准备题。

1、120-144b14+35

2、(58+37)b(64-45)

教学时先让学生计算,作运算顺序的铺垫,接着组织学生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异同。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准备题中的“144”和“45”,在例题中被等量的“36a4”与“9a5”所代替了。这样就自然地揭示出知识生长点,让学生顺着这个切入口进行探究学习。能化难为易,极大地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地获得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认识构建。

二、准备题是已有知识库里搜索相关旧知的金钥匙。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往往运用“迁移规律”。用准备题这把金钥匙打开已有的知识库,搜索与新知相关的旧知。激发迁移意识的冲动,用“旧知”的原理、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本单元文字题教学的例4、例5,教材设计的准备题是:

1、100减40乘2的积,差是多少?

2、100除以25的商,加10,和是多少?

这两道准备题是帮助学生启开已有知识库,要搜索的有关知识技能是:

1、和、差、积、商的相关知识,它们是正确列式的知识基础。

2、第七册是用综合法解文字题的,本册则要求学生用分析法解。分析法解题在应用题教学时得到培养,这是一种技能的迁移。

鉴于此,教学时我做了如下安排:

1、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你是怎样进行解题分析的?会用从问题出发进行解题分析吗?(同桌讨论完成)

准备题教学应该与“复习检查“教学环节区别开来。坚决摒弃那些无为的学习活动,使它真正成为启开已有知识库的金钥匙。为学生顺利开展探究学习作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的铺垫。

三、准备题是知识平台上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时的标杆。

数学知识往往有一个最近知识发生区。教材在这个知识发生区内搭建了探究知识的平台。这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就充分利用知识平台,引导学生探索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知识平台上准备题是比较好的“标杆“。如应用题例3,教材设置的知识平台由三部分组成。

1、准备题1。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7次搬砖多少块?

2、例3。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他再搬3次,一共搬砖多少块?

3、编者要求学生把例3的问题改成“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多少块?”变化题是:“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多少块?”

例3和变化题都是从准备题1发展变化而来的。掌握“怎样变化发展的”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教学中应把准备题1作为比较的“标杆”。

首先,引导学生将例3与准备题作比较,异中找同。弄明白准备题中的“搬7次”在例3里改成“再搬3次”。“搬7次”和“再搬3 次”,虽然条件的叙述改变了,再把问题联系起来考虑,“搬砖的实际次数没有变”。从而可找到例3的解题方法。

其次,把变化题与准备题1进行比较,同中查异。它们的已知条件相同,问题改变了。

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知识平台,以准备题作“标杆”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习题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这对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极有裨益。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得到培养,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索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等。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2000年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第27届奥运会即将在悉尼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朱惠说:“16枚。”黄燕说:“比上届多3枚。”胡梦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我就问:“要知道黄燕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胡梦预测多少枚,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任务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任务分析
一. 数学新课程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原有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的中学数学课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相对偏深、偏难、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很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数学课程应运而生。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教育部于2001年3月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全国已有38个国家级实验区的11万学生进行实验,2002年进入实验区的学生数将扩大10倍,达到100多万,2004年全国初一学生将全部进入实验区。高中阶段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框架构想已经在网上向社会公布,将与2002年下半年出台《标准》(实验稿),2003年将有部分地区与学校开始进入实验区。国家将采用“由点到面,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策略,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逐步实施新课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数学教材,将对课程标准的意图进行大胆的实验,其目的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呢感全面发展的数学教材体系,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的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将在以下几方面将有所突破:
(1)新课程内容上将作重大调整:力求改变目前数学繁、难、偏、旧的状况,重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
(2)新课程结构将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将设置必修课,在此基础上设置体现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可以选读不同的数学课程。数学C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数学B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设置了数学A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
(3)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在实施新数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的实施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理想中的课程(纲要)、现实中的课程(标准)、教师的课程(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课程形式)、学生接受的课程,教师是连接理想中的课程与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之间的桥梁,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尽管课程实施有其他多种途径(如自学、社会调查等),但教学无疑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时,课程才开始得以实施。
新的数学课程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的素质、对新课程的理解与主动适应、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是关键。事实表明,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这里的“惰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采用新课程,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有一些曾是很成功的做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把握数学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是他能成功实施新数学课程重要前提与保证。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分析
1. 树立并深刻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1)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她)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要看他(她)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全面发展不再是所有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
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教师在新数学课程实施之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几个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3)不同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数学基础、数学思维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简单认识:教师教,学生学。
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
1983年激进的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VonGlasersfeld)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知道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关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发展”。(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
l.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1)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2)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2.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1)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依此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的。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2)教学过程促进可教师本身的成长
3.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数学教师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重要任务
现有的数学大纲重点是对教学工作作出规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数学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数学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与现有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教育的目标与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侧重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新数学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过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用价值、终身有用的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现新数学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
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实施心得数学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革命。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组织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求、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引导者——进到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合作者——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恰当的利用新技术是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计算器)将成为学习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广泛的现实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改善数学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举措。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仅仅是对概念、技能和结论的记忆和模仿,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标准》(高中)将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阅读”、“数学活动”等专题课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素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数学教学应努力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始终提倡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提倡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问题;提倡选择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呈现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初步掌握一些应用数学的技能,加强了数学的应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过重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揭发,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注,《标准》取消了算术应用题的专题,认为数学的应用并不只是在接算术应用题的时候才被体现,它应当在所有建立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过程中得到强调。

(3)关注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新数学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数学的基础、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
教师应根据所选择的素材,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用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就同一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或开放性(在问题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开放度)问题(包括课题学习、作业的层次性(巩固性、拓展性、探索性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 数学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
(1)新课程给教师留有创造的空间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课时数,这对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规定了教学、评价的最高要求,不能突破这些要求,否则视为“超纲”。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过度依赖教科书与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新的数学课程所提出的要求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规定或要求,因此,新数学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新的数学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多元表现;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和淡化了考试得分点,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查找资料、教材补充的内容。
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对教师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给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准确的把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数学课程,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教学的多样化、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只是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形式、新内容的空间。
《标准》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也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变化,教师将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师的特殊位置——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出在一个极为有利的研究位置。
数学教师与知识建构的实践密切相关。他们在参与教育实践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实践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参与者。教师应该通过体验学生学习、考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来学会教学,以学徒身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与那些不太熟悉新知识、不善调查研究、不能创造性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交往。逐渐学会开发能反映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数学活动。
(3)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发展”表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研究,开展创造性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一方面,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而人的身心发展有它的规律,所以要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对这种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这就决定了教学要涉及人的感情、精神、价值观等。教学过程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冲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不断加深对数学规律及学习心理的研究。新的课程呼唤创造性教师,新的课程也必将造就大批的优秀教师。

(4)研究可以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一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

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2: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