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内容提要:

本文从“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切实改革评价制度”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了教学实践中去实现这一目标,我采取了以下两大教学措施。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我们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我注意做到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为了使这一措施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我作好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在辅导差生时,我既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我还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

第三,我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我首先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

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注意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的长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长6300千米。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引用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上21%%多的人口。”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还可以通过介绍祖冲之在1500年前计算出圆周率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与不等、分解与组成等种种联系形象地提示出来或让学生去发现,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公式之间、几何图形之间、量与量之间、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等相互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变中抓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训练,渗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小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我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我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是书面考试成绩),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识结果的教学。而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搞好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因此,我高度重视抓好两大措施:一是我们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我以乘法的含义为依据,根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中概括出乘法口诀,这样使学生明确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每一句乘法口诀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看第一个加数想它的凑数”、“分第二个加数”、“凑十”和“10加几”等计算步骤的展现,以此让学生主动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份。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我做到:1、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2、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3、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我们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

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我尝试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

在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夭,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每一个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循循善诱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  

 
   




内容提要:本文从“更新观念,关心爱护差生,激励差生‘想学’的愿望 ;根据差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差生‘爱学’;深入研究教材,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根据差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差生的学习方法,使差生由 ‘能学’变为‘会学’;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差生提高学习成绩 ”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循循善诱帮助差生提高学习的探索。

关键词:想学    爱学    能学    会学

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因素除学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有缺陷外 ,还有在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没及时解决等方面。但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要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我从学生的“想学→爱学→能学→会学”这条主线进行了谆谆善诱的探索。

一、更新观念,关心爱护差生,激励差生“想学”的愿望

一些教师常常把学生入学的成绩视为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水平而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力。在这种观念支 配下,教师对学生刚开始就丧失信心,无形之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冷漠、压抑和伤害,年复一年,恶性循环 ,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不好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B.S.布卢姆实验证明:许多差生的问题不在智力 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差生 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不失时机地激励他们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比如 ,多找差生谈心、编座位照顾差生、上课提问不忽视差生、耐心回答差生的提问、当面批改差生的作业、班主 任和科任教师分别帮助一二个差生等措施,其效果颇佳。

二、根据差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差生“爱学”

差生由“要我学”到“我想学”是一个十分可贵的进步。但是若不能把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稳定下来,那一 切努力将会前功尽弃。因此,我根据差生的心理特点,找到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途径,激发学习兴趣 ,诱导他们“爱学”。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差生熟悉的事物,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有着同实践结合的丰富内容,我注意引导得法,创造学习的高潮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 而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2、为差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兴趣的根源是来自对困难的战而胜之。” 差生每前进一步比别的同学都要困难许多。考虑到这一特点,我为差生在集体中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比如 ,课堂提问对差生适当浅些,作业、考试成绩以进步为准设立进步奖等。总之,看到差生即使有微小的进步, 也应当给予肯定,并及时通报家长,让他们在班里和家中都体验到学习取得进步的喜悦,从而稳定学习兴趣。

3、引导差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把学习和完成任务结合起来 明确学习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 的重要条件,但还不足以保证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只有在为了完成某项实际任务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习 兴趣。例如,在数学实践活动时,我组织学生调查统计,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疑 难。使学生懂得,要解决疑难就需要学习、思考,从中体验到动脑后的幸福和自己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威感和成就 感。这样,学习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热情必然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三、深入研究教材,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

1、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注意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差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能学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 ”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差生吃透教材的内容和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主。在练习中补充一 些综合性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而对差生不作要求。对有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章节、单元复习或总复 习中加深和拓宽。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做到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差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 差生是班集体的组成部分,教学效果应当追求全班 的整体效果,差生的反应,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勉强赶速度,而是做到照顾学生的全体,不能忽略差生。例 如,在讲重点内容时,我切实做到放慢速度,并尽可能重复一二次;在要差生回答问题前,让他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诱导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有关知识。

3、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我在进行教学时,尽可能使差生感到易学,同时,我做到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 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容易接受。把差生看来是难的知识变为他们容易理解、消化的知识,学习兴趣也就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根据差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差生的学习方法,使差生由 “能学”变为“会学”

1、举办学习方法专题讲座,让差生了解学习的几个基本环节在学习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我在教学时,注意抓好各个环节。 预习是一个学 习周期的开端,我切实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有初步的理解,为听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听课是学好功课的关键,我要求学生在知识的重 点、难点及正确的思路都要在这个环节解决;复习是对知识的消化和记忆,我注意学生对听课的反馈;作业和动手实践是对知 识的运用和进一步掌握,我启发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技能熟练的目的;应考是检查学习效果,我经常注意衡量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习 目标的方法。经过这几个基本环节,我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形成实践作用的“知识链”,进而强调差生认识和掌握“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课内后课外”的常规学习原则和明确各学习环节“精力该集中何处,思维活 动如何加强”的定时定量的具体要求。 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请其他科任教师介绍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各科知识均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请其它学科的老师介绍学习方法,从而改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例如,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 显著特点,地图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仅让学生死记课文的内容,而没有把各种地理知识、 地理规律有机联系起来并落实到地图上,是学不好地理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地图、学会利 用地图和养成手不离图的良好习惯。

3、组织介绍学习经验,培养学习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1)、在每个阶段开学之初或某单元学习之前,我注意对学生进行怎样学这 一阶段的知识内容作原则性的学习方法指导。

(2)、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杂志,如《小学数学课程辅导》等刊登的学习经 验文章。

(3)、组织小型学习方法座谈会,学习尖子或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谈学习体会和心得,差生可随意提问, 然后讨论,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差生逐步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差生提高学习成绩

1、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能做到拿出适当的课时或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进行 集体辅导和矫正;而对少数学生存在问题,则进行分门别类指导,并加强个别的辅导等。

2、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 有的学生父母、兄妹有文化,我能及时关心这些学生 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帮助,这对差生来说也是有效的。同时,我注意做到 ,这种帮助和辅导在开始之初也不是全面铺开,而是有重点的进行个别试验,在此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推广。

3、介绍或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课外书籍。 学习差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特点,即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记 忆难且慢,一样东西还没有弄懂,另一样东西又要学习;刚刚学会一样东西,另一样东西却又忘记了。那么怎 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我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多看数学课外书报,让学生多看数学课外书报也是对学习差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差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 耀。因此,经过我周密考虑地有计划地让差生阅读一些参考书籍,使得让差生阅读一些参考书籍成为补差生“拙”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 这样,差生的“智”和“知”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从差生的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着手,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落实对学困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引导,进而促进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新作业,新设计  

 
   




    曾几何时,做作业成了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程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面临着要做作业。家长买了同步训练、买了一课四练、买了奥数书,学生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家长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学生:“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学生做完了作业,一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反之,就要遭到责备。从开学到期末,学生最少做了两本数学作业。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重复着做老师布置的题:××页××题。教师、家长根据这些作业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久而久之,作业就成了学生的一个包袱;成了一个枯燥而又不得投入的活动。学业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都跑到哪里去了?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数学教育与21世纪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提示数学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一位优秀的从教人员在“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应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这句话向我们表明观点: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今后更好的用数学服务的,它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落实这些理念,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说、玩、用、记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表达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活动欲望、兴趣、热情、好胜心。难怪有人会说:“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的乐师,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已的思维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有效调控教学的主要方法。一年级学生识字少,但已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之一年级学生的手指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作业,是非常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一年级学生又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为了让学生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说”,即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已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二、玩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只有当学生对学充满兴趣时,学习才会有效,也只有当他们投身到知识中去发现新观念、新规律、新方法时,学习才会充满乐趣。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我把一些作业设计成“玩”。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受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比如在“比多少”教学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用4个杯子装同样多的水,然后分别放入1调羹、2调羹、3调羹、4调羹糖,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发现放糖最多的那杯最甜。第二天,我请学生汇报作业情况,学生基本上都举了手,还说得井井有条呢!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了水一样多,糖越多越甜的道理,而且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了热爱数学学习的好情感。又如:“比高矮”的作业是回家和家长排排队,看看谁最高谁最矮。(巩固比高矮的方法,创设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前后、左右”的作业是:请家长坐好,说说家长及自已前后、左右有些什么。以上作业把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为知识的学习创设富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情节,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形成主动学习。

三、用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俗话说,学以致用。“有用”是人们学习的动力。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题材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学得有味,而且理解深刻,掌握牢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用”的能力,在布置一年级的作业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学了课本第一册第82页“数学乐园”最后一个活动“统计”的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班上同学的上学情况吗?是爸妈接送、爷爷奶奶接送,还是自己上学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乱猜;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去问每个同学就知道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较好。为了使统计难度适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只要求他们采访10位同学,并要求制成调查统计表。学生利用下课时间,紧张而兴奋地走进不同同学的位置,第一回做了“调查员”。使我高兴的是,他们的成果丰富多彩,各有特点,如:

(1)我的调查统计表

爷爷接送:√ √;

妈妈接送:√ √ √ √ √ √;

自己走:√  √;

一(5)班  汪 剑浪

(2)我的调查统计表

奶奶接送: O  O  O ;

爸妈接送:O   O   O   O   O;

自己走:  O  O;

一(5)班  叶豪放

(3)我的调查统计表

爷爷奶奶接送:×  ×  ×  ×;

妈妈接送:    ×  ×  ×  ×  ×;

自己走:      × ;

                                    一(5)班  胡梓泽

这样的设计,让知识的掌握过程融入日常的生活,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易于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获得了生活技能。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在复习课中,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一项统计活动:我最喜欢的课。结果选择数学课的人最多,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四、记

这里的“记”不是记忆,而是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一些让人“惊奇”的东西。这些“惊奇”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淡忘。怎样才能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和闪光的智慧呢?我让学生尝试写周记。周记也是星期五的数学作业。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会写的字较少,所以我在家长会上建议给学生买一盒磁带,让学生把周记“写”在磁带里,然后由家长或自己记在周记本上。周记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我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的;另一部分是学生自选的(生活中跟数学有关的知识)。通过一学期的证明,我发现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学生、家长都乐于投入这项活动。虽然这种活动比较费时,但学生在写周记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家长在这个活动中也看到了孩子的智慧,感受到与孩子交流的乐趣。

这学期的周记内容有:用1~5编一个故事;用6~10编一个故事;我和爸爸、妈妈玩凑数游戏;数学课上最有趣的事;快乐的国庆节;请爸爸、妈妈考考我;秋游;等。现附几位家长替同学录音写的数学周记:

数学课上最有趣的事

数学课上有趣的是做实验。老师拿了4个杯子,装有不同分量的水,放入同等分量的糖,让同学们猜哪杯水最甜。同学们有说第1杯最甜的,也有说第4杯最甜的,教室里一下热闹了。后来,老师请同学们上台品尝。我很幸运,被老师点中了,尝过4杯水后,我发现水最少的那杯最甜。这次实验,使我懂得了一些道理。这节课真有趣!

一(5)班  金昕伟

秋   游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秋游。

早上6点我就起床了,吃过早饭,7点多钟就到了学校。一进校门,就看到操场上有几百同学,好热闹!快8点的时候,老师要我们上路,我们一年级5个班到广场去玩。我们班排成4队,每队12个同学,有1个在前面带队。我排在队伍中间,我的前面有5位同学,我的后面有6位同学。这一天我玩的真开心。

                                   一(5)班    叶程扬

扑克牌里有数学

扑克牌里有很多数学知识。其中2、3、4、5、6、7、8、9、10我都学过,A是1,J是11,Q是12,K是13。星期五晚上,我与爸爸玩扑克牌游戏。玩法是:每人摸一张牌,先比大小,谁的牌大就由谁算两张牌相加的和。算对了两张牌就归他。然后再玩减法。比如说,我摸到一张9,爸爸摸到一张4,如果是加法,我就要算9+4=13,我就赢了;如果是减法,我就要算9-4=5,我也就赢了。如果我算不出来,就由爸爸算。玩多了,我就会算加法和减法了。

                                  一(5)班     高翔

买    菜

今天,我和妈妈去买菜,我想吃白萝卜,买了一些,用去2元钱。我又买了4元钱的肉,妈妈还买了四季豆,用去3元钱。最后妈妈买了1元钱的西红柿。买了这么多的菜共用去10元钱。2+4+3+1=10。

一(5)班     刘畅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本学期教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后,我改变了以往的作业形式,设计以下实践作业:“今天我当家”。要求每个小朋友带20元钱到超市买东西。20元钱可以买什么?你碰到什么问题?并填好计划书:


购物计划书

1

名称

价格(元)

2





3





4





5





统计

(1) 实际总价

(2) 与20元的差价




(要求:1,营养均衡 2,种类丰富 3,价格合理)周一按照计划书实施情况评选出一年级的“最佳小当家”十名。〈〈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出新知。”

我的新课程教学已进行了一个多学期,面对减负以后,家长带来的担忧,我不再为自己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而苦恼。我觉得作业是要布置的,但不是单一地做数学题,而是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丰富起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做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一、引言

1、课题提出背景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日新月异、势不可挡的。随着校园网的日益完善,今天的计算机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得力助手。2001年我校作为山东省电教实验课题研究基地,申报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小学数学的实践与综合运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的实验研究课题。作为数学研究小组的成员,我们研究针对“小小采购员”一课,展开了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设计意图: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设计,信息资源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意在从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进行革新,从而为深入开展在网络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型”课堂模式研究积累经验。

二、方法和过程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系统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思想设计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系统网络课程,学生在网上可充分进行概念清晰的交互式学习。课程支持完整的学习历程,包括预习、内容学习、复习思考、学习资源等。

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网络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内容的章节由精心设计的逻辑明确的知识点组成,一般按第*章——>第*节——> *知识点这样一个层次来提供相关材料并对章节重、难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学习资源是对学习的有效延伸,包括案例库、名词库、教学素材库、作品库等。学习工具如讨论室、笔记本、学习进度、课程调查、知识库搜索支持学生在学习中随时使用,方便学生学习。

60年代美苏太空竞争曾吸引一大批美国青少年献身科学技术,如今,这些人才已成为美国科技界的中坚。90年代靠什么来推动青少年学习科学呢?答案是:计算机网络。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对象——学生: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学生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直接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网络教学正好适应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尝试了利用网络教室、交互课件,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时非常的积极主动,整堂课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面向21世纪的现代课程理论来看,应当鼓励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对于学生而言,真实的生活同样是最好的课程,换句话说,课程应当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为新世纪的电化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旨在建立起,为构建信息时代的教师校本教育学框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大纲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年、月、日”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属于等层的“认识水平”。因此,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知道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  通过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猜测验证,发挥学生探究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并受到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信息资料设计:

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以下几方面的资源:

1、万年历。学生可以任意搜索,只要输入任意的年份,电脑即可显示该年的日历。

2、各年段的二月份日历。同上:学生只要输入相应的年段,电脑即可显示该年段所有二月份的日历。

3、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4、相关资料:四年一闰的来源和道理,整百年必须是400的倍数的由来、介绍农历等。

自主学习设计:

每2个同学一台计算机,学生可以自由进入超市进行购物,自主探索,找到最合适的购物方案。留给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喜爱的小组、选择自己在购物中的角色、可以与同学之间友好地合作、充分地交流意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合理解决自己的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不挥霍、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协作学习环境:

1、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分工讨论,总结规律,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2、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3、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研究目标:

探索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突破传统学校教育和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安排、合理组合和利用,以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

1.建设成一个具有高稳定性、强扩展性的校园网络。

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将投资建设一个校园网,并建好相应的资料库。以素质教育的高度给校园网准确定位,以更大限度地拓宽师生自主学习的时空,使教育更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形成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①拓展教学内容,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②教给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校园网的建成,缩短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校将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应用计算机和上网,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处理大量信息的方法,能够多知识重新整合与架构,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网络教学质量。随着校园信息环境地改变,教学的方式也要发生巨大转变。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依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教育更具时代性。

三、分析和结果

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有以下的优势:

1、  激发学生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地增加。

2、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网络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3、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

建议:

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因此不必对此要求过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不能向博士导师指导研究生时所强调和所关注的方面看齐,在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这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重点。当然也不能满足于儿童自发探究的水平,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的解读)。

这里,尤其要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适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己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白皮球20个和红皮球22个,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0+22=42(个),42-15=27(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小结。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20-15=5(个),5+22=27(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他把红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是:22-15=7(个),7+20=27(个),就求出还剩多少个球。我马上给予表扬——你们真聪明!

这样教学,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如在一次练习中,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小红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明一半,送给小青一半的一半,自己还剩下9个,小红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9×4=36(个),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9+9+9+9=36(个),我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18+18=36(个)等……,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多创设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哪怕是一点点发现,教师应及时地表扬、肯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中,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要突出“四化”  

 
   




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生活化、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的作业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可见,如何按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作业生活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为此,我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如:学习《利息》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信用社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学习《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村子的示意图,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十字路口十分钟内机动车辆运行情况,或到附近商店调查几种商品的价格等,再编制成统计图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二、作业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我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 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

如: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我让学生用这单元的知识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其他同学猜的作业。

(      )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  最小的合数。

(      )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      )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

(      )  5的最大约数。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6482105”这个号码,按照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同学,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三、作业自主化——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千差万别,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作业的自由.我常设计一些分层次的作业,使作业更富有针对性,留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拥有自主权。

如:教完“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如下分层次的作业。

[A层]1、用硬纸制作一个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

2、拿制作好的长方体学具,同座位互相介绍它的面、棱、顶点。

        3、(1)说出右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2)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们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

          (4)它们的右侧面和前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B层]1、画一个长方体。

        2、判断:

        (1)、围成长方体的6个面中可能有长方形。(       )

        (2)、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指的是面积相等。(       )

        (3)、长方体中最多有4个面完全相同,8条棱长度相等。(        )

[C层]1、右边已经画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请你

想像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并在图上画出来。                     

        2、这个长方体的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

积各是多少?上面和右侧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这些自主化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若干题完成,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程度地开发了不同特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四、作业开放化——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

如: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六年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样价为5元的书,书店对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买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推销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这样开放性的作业,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

实践证明,作业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为之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把作业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学活学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精选

浅谈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的是否正确、迅速,即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9加4”,出示工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皮球,盒子的外面有4个皮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酸楚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皮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和10个,盒子外面的皮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   +   4   =   13

1              3

同样,教学“9+7”“9+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

“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

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 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二、视听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 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5               8+2+4             8+2+6

8+2+1               8+2+3             8+2+2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   )=12            7+(     )=16

12—7=                  16—7=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接着出示下一组题:

13—7                  16—7               15—7

12—7                  11—7               12—7

要求学生看式子直接算得数,待算出得数后再整理成:

11—7=4                  12—7=5

13—7=6                  14—7=7

15—7=8                  16—7=9

要求学生看以上一组算式找规律,使学生初步知道总数中的一部分不变,另一部分随总数的变大(或变小)而相应的变大(或变小)。这组练习体现了“会、熟、活”三个层次,它能帮助学生组建、巩固、完善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三、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

“夺红旗”比赛,就是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抽出18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期结束前,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 口算抢答题:

9+2+1                8+6+2               5+7+3

5+4+5                7+4+6               2+5+8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初步知道像这样的连家题也可以“凑成十再相加”,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加法的 交换律,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四、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

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6: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