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案例、随笔心得集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科学教师与魔术师
宜昌市兴山县教育培研中心 马咏梅
台湾魔术师刘谦在央视2009年春晚亮出绝活后,一时风光无限。不少网民开始疯狂追捧这个眼睛亮亮、嘴角常挂几丝坏笑的年轻人,并对他的一切充满好奇。其实魔术成功的奥秘和道具密不可分,还有给人印象特深的是魔术师的一双灵巧的手。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小学科学课,我是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靠实验室里的配备仪器来上科学课是有一定局限的,为了上好科学课,吧学生带进神奇无比的科学探索殿堂,我也和魔术师一样有一只装着可以充当实验材料的“百宝箱”和一双和魔术师一样的“灵巧手”。



说它“百宝箱”,其实是一只半米来高、近半米宽的木头箱子,其貌不洋,里面装的东西更是普通,有空牙膏皮、消毒筷的纸套、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注射器、香皂的包装盒、玻璃小药瓶、铝箔药板、空的易拉罐、小木板、泡沫板……。



“百宝箱”里的东西在他人眼中可能是垃圾,但在我心里它们是宝贝。只要经过我一双“灵巧手”摆弄,它们就变成了一个个启迪智慧、点燃自信、培养志趣的小精灵,使科学课课堂成了师生享受成功、共同成长的乐园。



我领着同学们用香皂包装盒、废弃胶片、线头、小石子制作太阳高度测量仪;利用一次性桌布、透明胶制作“孔明灯”;让消毒筷纸套卷曲成“纸龙”探索空气占据空间;用小药瓶装不等量的水听声音高低,研究它在水中的沉浮;把晒干的菜籽、稻谷、芝麻、小麦装进铝箔药板中成了种子标本;……。



同学们看见自己的“孔明灯”冉冉升空,玻璃药瓶中不同液体在热水中徐徐升高,卷曲的“纸龙”经口一吹,鼓胀伸值,一块块易拉罐皮在水中沉浮自如,同学们欢呼雀跃,眼中闪着智慧的光。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给同学们一半时间自由阅读新课本,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另一半时间由我为同学逐一介绍每一课应准备的物品,不外乎有一棵白菜、一段线、一杯加盐的冰块、一只蜗牛、几粒蚕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实验准备,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对要研究的物品了解更全面,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例如:捉蜗牛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找蚕豆时知道了蚕豆的用途和味道等等。



现在,不但我有一只“百宝箱”和一双“灵巧手”,而且我的学生也都有一只“百宝箱”和一双“灵巧手”。课后,一家三口共同观察饲养的小金鱼、乌龟、小猫、小狗的生活习性;同栋楼的孩子用自制的观星箱寻找星座、观察记录月相;指导父母认识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同学们不但自己学科学兴趣浓,还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行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追求,我的痛苦,我的快乐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乔廷强
因学校工作需要,今年四月初,我接手孙老师任教的四年级两个班的科学课教学工作。于是,也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学习《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时,一向腼腆的王子超同学表现得卓而不凡,作为小组代表,在发言过程中,无论是水温的测定,还是刻度的标识,他的回答都显示出他思维的缜密与方法的科学,可谓是无懈可击,一鸣惊人,令我和所有同学拍案叫绝,刮目相看。感动于他无与伦比的回答,作为老师我亦毫不吝啬对他的奖赏。“王子超同学的设计方案完美而科学,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发明大王!”此言一出,我注意到同学们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那一刻,他的脸红了。从那以后,课堂上他的眼睛常常闪现出熠熠光辉,表现出精神振奋、信心十足的样子。每逢此时,我便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并以此自勉:成人达己,我一生的职业追求!



还是那节课,临近下课时,我留下了一个问题:“在北方,寒冷的冬季经常会出现自来水水管冻裂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在此之前,我曾多次鼓励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去坚持实践,去深入探究,并且经常用哥白尼穷其一生精力才使日心说问世、爱迪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成为发明大王的故事来激励他们,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啊!怀着这份美好的憧憬,在焦急的等待中,却得到了一个令我内心隐隐作痛的结果:两个班的九十九名同学,竟然没有一人寻求过那个问题的答案!我心里清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知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他们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来说意味着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过《凸透镜》一课之后,我仍然一如既往地鼓励同学们课后去想方设法制作一块凸透镜。课堂交流时,除了课本提到的方法之外,也有一位同学提出可以用冰块做一个凸透镜,可马上有同学质疑说冰块容易融化。碍于自己的无知,我无从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为了消除尴尬,而只能借此机会顺势补充了南极科考队员用冰块做成凸透镜取火的故事,作为我的挡箭牌。这一挡,虽然挡住了我的虚伪无知,挡住了我的懒于实践,但是却没有挡住学生的探究热情。又是一节课下课后,刘帅辰同学来到我身边。



“老师,用冰做凸透镜时,如果用保鲜膜包住冰块四周,再戴上手套,冰块是不容易融化的。我做过!”



“是吗?”



“是!”他用力点了点头。



“你的眼睛里透露出智慧的光芒!你不仅善于动脑思考,还乐于动手实践!”这难道不是我一直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吗?我心里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惭愧。惊喜的是刘帅辰同学不仅为我和同学们解开了一个谜团,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主动探究的榜样!惭愧的是作为师者的我,除了无知之外,还没有放下那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学习《昼夜与生物》一课之前,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积累,我安排他们回家去测量“早晨醒来”和“晚饭前”全家人的心跳、呼吸及体温方面的数据。在课堂汇报时,只有卢盈瀚同学和我向大家展示了测量的结果,从结果中,同学们虽然理解了昼夜变化规律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但是我并没有就此罢休。“在科学上,任何知识与结论的得出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与卢盈瀚同学这样的实践分不开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愿我们班有更多的卢盈瀚同学!”接着,我又表扬了勇于实践的刘帅辰同学,再次为同学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难道他们不是英才吗?我又怎么能不感到快乐呢?



耕耘于杏坛一隅,我有过痛苦的迷惘,也有过理性的思考;我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时时享受着收获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还知识本来面目 教学生求真务实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君山路小学 武 璇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接受或不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在此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这些有效方法中有些是既科学又有效,有些就科学但耗时耗力,有些则有瑕疵但立竿见影。当科学的学习与教学的效果发生冲突,是坚守科学的阵地还是执着于教学效果,我们会面临着选择。下面是我的一个教育故事,希望通过它您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同时也希望您可以支持我的选择。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与生物》一课有这样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天中牵牛花颜色的变化认识昼夜交替对植物会产生影响。我在执教这一课时还没到牵牛花开放的季节。有心将这部分内容推后,又发现这样无法与后面的内容衔接;不推后,寻找牵牛花的替代品就成了棘手的任务。我想,想要找到牵牛花的替代品首先要先了解牵牛花变色的原因。原来,清晨牵牛花通常呈蓝色,中午却成了红色。这是因为牵牛后中有特殊的花毒素,遇碱变蓝,遇酸又会变红。原来牵牛花变色的实质是对酸碱性变化的一种指示。了解到这一点,我首先想到了紫色包心菜,因为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曾介绍过利用紫色包心菜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的方法。可是,紫色包心菜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蔬菜,我们当地很少见到。实验材料的准备都是问题,更不要说实验的效果了。这次我面对科学问题束手无策了。



在万般无奈下,我企图蒙混过关。我从网上下载了两个品种同时又是两个颜色的牵牛花图片,开始了本课的第一次教学。上课伊始,我出示了那两张牵牛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它们在颜色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接着我让学生来猜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有的学生猜可能是气候的原因,有学生说可能因为昼夜变化等等。当我正想接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讲时,有个学生又举起了手,他猜测可能是两朵花的品种不同。他不仅观察的细致入微而且分析的有理有据。我惊讶于他观察的精细与全面,也汗颜于自己企图蒙骗学生的初衷,我甚至有些后悔让他说出他的猜测,因为学生在听完他的分析后也都产生了同样的想法。而后我又把学生拉回到昼夜变化的影响上,继续讲解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我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接受的困难。



课后我反思整堂课,我误导学生的初衷本身就有问题,我也仔细观察了那两张图片,无论从背景、花形还是颜色分析那都是两个品种的牵牛花,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它们容不得些许的灰尘。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难道真的没有其它合适的替代品了吗?灵光一闪——石蕊试剂。石蕊试剂是一种中学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它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重要的是这种颜色的变化恰巧与牵牛花的颜色变化吻合,而且易于准备。可是学生能接受这种从未接触过的试剂吗?



带着这种疑问我调整教学设计,我在学生猜测完牵牛花变色的原因后放弃了讲解,而是引入了实验。我出示石蕊试剂,却告诉学生这是牵牛花的汁液,又分别出示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让学生把石蕊试剂分别滴加到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看看有什么发现,并让学生试着用他们的发现来解释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学生的实验现象非常的明显,同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很轻松的就解释了牵牛花为什么会变色,甚至有的学生还开始猜测这种引起牵牛花颜色变化的诱因是来自牵牛花的外部还是内部。接下来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我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牵牛花变色是昼夜的变化使牵牛花的内部酸碱度发生改变的结果。看到学生学习的轻松,我暗自为自己的诡计得逞鼓掌叫好,这时我又听到了一个声音“回去我也榨牵牛花汁,再做这个实验!”我猛然意识到我再次误导了学生,我又再次感到迷茫:是否要告诉学生真相呢?如果学生知道了真相,还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吗?在考虑许久后,我决定还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科学世界。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石蕊是从一种叫做石蕊地衣的植物中提取的,是一种有机弱酸。石蕊起指示剂作用是由于石蕊中含石蕊精(C7H7O4N)的原因。我们常用的石蕊试剂其实是石蕊的水溶液。我想既然石蕊和牵牛花都是植物,性质又类似,学生就应该可以接受。我第三次站到了教室的门前,实验中我直接告诉学生我为大家准备了石蕊试剂,它也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然后让学生分别向石蕊中滴加酸碱溶液,观察现象谈发现,同时尝试通过迁移观察到的现象来解释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石蕊没有丝毫排斥,对牵牛花变色的原因认识到位,理解深刻。更意外的是学生还认识到牵牛花可以用来做酸碱指示剂。课后,有的学生还通过实验方法还发现紫罗兰、萝卜皮、葡萄汁、仙丹花都可以指示酸碱,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可以通过观测上述植物颜色的变化来监控环境污染(酸雨)的想法。这些都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所没有想到的,学生给了我“课堂生成”的惊喜。



现在回想起来,我为自己没有放弃“牵牛花为什么变色”这个教学环节的研究感到庆幸。在不断的研究中,我逐步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前,我认为只要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就可以了,至于使用什么样方法或选择方法是否符合科学逻辑都不是很重要。当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或是材料不好准备等情况时,我会经常使用“误导”的方法,有时这些方法的确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一度认为“误导”也是一种教学机智。现在想来,教学机智应该是在学生学习正确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而误导的方法看似在短期内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实际是为学生以后学习埋下隐患。在本课例中假若学生真的把石蕊试剂当成牵牛花汁液,势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我想学生的科学的学习还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师的教法上。因为科学教师带给学生的不光是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还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或喜或忧为养蚕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我的茧里飞出蛾来了!”



这节是科学课,铃声还没响,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有几个孩子围着我兴奋地向我述说着养蚕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同时得到发展,只有把这三维目标在活动中进行整合,让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领悟科学的精神。也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自主探究的课堂,才是吸引孩子们的课堂。我亦深知这一点。于是,近一个月来,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蚕,交流养蚕的经验,体验着许多与蚕为友的喜与忧。



(一)蚕宝宝蜕皮了



“昨天晚上,我的蚕宝宝也蜕皮了。”



在《蚕的生长变化》一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之前几天中蚕的生长变化。书上有一张“正在蜕皮的蚕”的图片,观察到蜕皮现象的孩子可以在课堂上把蜕皮的过程讲给没有养蚕的孩子听。但是,蚕的蜕皮是一个持续的现象,是需要特定的时间的,既使是养蚕的孩子,也有几个没有完整地观察到全过程的。而课堂上我可没法命令一只蚕现场表演蜕皮,以便我们观察。于是,我找来了一段完整的录像,蚕的蜕皮的过程就可以方便地观察到了。



正是观察过蚕的蜕皮现象,孩子知道了蚕蜕皮前会一动不动地睡眠,蜕下来的皮颜色要深。之前的那句话就是观察过蜕皮后一个孩子说的。



于是,我让她详细介绍了观察到的现象,说得没有养蚕的几个孩子心痒痒,下课后好几个孩子缠着我问哪儿可以要到蚕。



(二)关于蚕的粪便



蜕了皮后的蚕长大了许多。食量也增大了,排出的粪便也比原来大了。蚕的粪便是深绿色的,很干、较硬。



孩子们都喜欢蚕宝宝。很多孩子为蚕宝宝做了一个小旅行箱,把蚕宝宝随身携带到学校里来了。课间,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交流养蚕的经验,我也总是千方百计参与进他们的话题。



我发现,孩子们喜欢蚕宝宝,但都不太喜欢它们的粪便,觉得很脏、很臭。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每天勤换桑叶的同时,还要耐心清理小蚕的粪便。其实蚕宝宝的粪便一点儿也不脏,也没有气味。而且蚕的粪便还能当药材,装进枕头还有保健功能呢。



自从我介绍过之后,孩子们似乎不太排斥蚕的粪便了。而且也有孩子回家仔细查过资料,并且上课的时候介绍给全班同学:蚕的粪便还能泡茶喝呢,这是他爸爸的同事告诉他的,那个叔叔自己喝过。



(三)小蚕在长大



“我的蚕身体上有黑色的一点一点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随着蚕身体的长大,蚕身体上的花纹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几个孩子观察到的。在蚕宝宝身体的两边各有8对黑色的小点,头上也有一对,很对称,非常漂亮。



“这是蚕的呼吸器官。”最后还是我告诉了他们。



“我发现蚕有很多对足。”



“蚕的身体是一节节的。”



……



小蚕在长大,我们的知识也在增长。



(四)茧里飞出蛾来了



在学过《蛹变成了什么》之后,孩子们知道了怎样分辩雄蛾和雌蛾。那个时候还有很多孩子的蛹还没变成蛾,几个心急的孩子追问我,他的蛾什么可以变成蛾。我告诉他们结茧后的10到15天,蛾就能从茧里飞出来了。虽然知道了答案,但是实在太想看蛾的样子了,所以他们几乎每节课看到我就问:我的蛾怎么还没出来。我只能让他们耐心等待。



这天正好是3班的课,班里很多孩子的蛹都陆续开始变成蛾了。我知道这几天他们的问题肯定很多,于是做好了准备去教室。不出我的意料,孩子们的问题很多,围在我身边层层叠叠,有几个孩子的问题我都来不及回答。上课铃声响了,他们才心有不甘地回到座位上。



下课时,L来找我,估计是上课前没问到的。只见她一脸着急,跑过来就说:“我的两只蛾都出来了,我观察了很久,总觉得它们长得是一样的,应该都是雄蛾,可是我没有其他茧了。没有雌蛾,这两只雄蛾怎么办呀?”



经过联系,终于在邻班找到了一只孤单的雌蛾。那天中午,L高兴地向我及其他同学讲述这对蛾交尾的过程,虽然还有一只孤单的雄蛾。



后来,L把这只借来的雌蛾产下的卵送走了一部分,孩子们第二轮养蚕拉开帷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到室外去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小 郑学礼
也许是因为“土壤”这东西过于司空见惯,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许是因为“土壤”这一概念过于专业化,使学生无从下手。也许是我指导的不够或强调的不够严格,以至于学生淡忘了,



也许……,总之,当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时,发现多数学生桌上空空,并没有我所期待的,从花盆、花坛、草坪、田野、树丛下,采集来的不同“土壤”。失去了研究对象,这节课怎么上啊?



我拿起事先预备好的一袋土,准备分发给各组,忽然想到这不是越俎代庖吗?教师准备的过细,不就失去了学生探究的一个环节吗?学生这次无备而来不正是我往日呵护过头的恶果吗?于是我改变了主意。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本来应该研究你们亲手采集来的土壤,可大家都没带来,怎么办?”



“这节不上了,下节再说。”



“把老师的分给大家。”



“带来的同学和没带来的同学组成小组研究。”



“现在我们就去采集。”



——“这个主意好,不过去哪采集呢?”



“田野去不成了,就在校园里吧!”



——“真不错,谈谈你的想法。”



“去花坛里。”



“去小树下。”



“去草坪下。”



——“那我们就按去了的不同地点分小组活动,不过还要注意什么?”



“不乱吼乱叫,因为别的班还在上课。”



“不能乱挖,应爱护花草树木。”



“研究后应恢复原状,不能破坏土壤。”



——“采集过程中,你要研究什么?”



“土壤让植物生长的秘密。”



“土壤里有些什么物质。”



……



——“大家的想法真不错,这节课就听你们的——到室外去。”“嗲……”孩子们欢呼雀跃,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在阳光下,展开了各自的采集、研究工作。



把课堂搬到室外,这还是第一次,但从学生的表情,从学生的一份份观察报告中我看到了希望。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学贴近儿童生活,科学探究,从身边做起。而课前我忽略了我所面对的是生活在小城镇的孩子们,他们与农村孩子不同,可以说土壤离他们很远,让他们去采集确实有些难为他们了。试想,如果我把我采集来的土壤发给学生研究,也许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许秩序会更井然,但学生却失去了一次与大自然界亲密接触的机会,得不到亲自动手的快乐,得不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情感体验,使科学教学过于“科学化”,失去了儿童学习的特点。还好,新课程的“开放性”的教学法理念启发了我,使我敢于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研究科学,到校园中去开发科学学习的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育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但往往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材料的选择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产生了实验教学的“负效应”。现例举如下,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你让学生捡落叶了吗?



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让学生“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就有学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条带进了教室。材料的选择如何渗透爱护花草树木、和各种小动物这一思想,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捡一些落叶,把落叶装进塑料袋带到课堂上来,这是一个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也是以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在“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实地观察一些低矮的树木的叶,二是通过“给小树整枝”等活动收集一些枝条,展开教学活动。



二、孩子们有时是这样观察小动物的!



三年级《动物》单元中,有让学生观察蜗牛、蚱蜢和蚂蚁等一些活动。由于小孩子对小动物非常好奇,会想出很多办法去研究它们,如为了找蚂蚁会把蚂蚁的巢翻个底朝天,把蚂蚁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蚱蜢的翅膀折断看还能不能飞,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当然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但这与“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我们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孩子们的这些举动,扼杀他们天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主张观察前教育先行,教师首先应提出“爱护小动物”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评价他们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寻找小动物时你是否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你的观察方法是否伤害了小动物,观察后是否放它们“回家”等等,尤其是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



三、看看废料桶里的实验材料!



一次公开课上,《淀粉的踪迹》一课结束,桌上放着刚刚用过的淀粉、滑石粉、马铃薯、馒头、年糕、面包、南瓜等材料,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用过的“废物”倒入桶内……



在思品课、班队课上,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米饭和淀粉单元中,米饭的数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选择的食物也可以小一点(如面包、馒头可以切得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第三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用“味精、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食盐较合适。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



以上的三个案例反映了当前实验教学中的几种不良倾向,我认为在材料的选择时不能仅考虑材料与实验效果的关系,同时也应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全面兼顾,灵活选择,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科学课堂课改之路,我们走了多远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2008年的三月份,我区举行了小学课学课堂教学大赛。此次教学竞赛的形式采用现场抽签选定教学内容、现场备课(提前一节课的时间)、同课异教(同一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方式。这种竞赛模式考验我区科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现场的应变能力,真实的课堂教学水平。



本次比赛分为A组和B组两个组别进行,教师分别上了五年级下册《认识矿物的性质》和《矿物的用途》这两节内容。其中《矿物的用途》需要开发教材。观摩了这几节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老师们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采却令人折服。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非常新,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从他们身上,罗庄区的科学课程改革已跨出了宝贵的步伐。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教材处理



参赛的老师都能有效地组织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大胆地进行处理。如上《认识矿物的性质》时,有三位教师并没有按照课本的安排,每次选择两种矿物研究,一一认识矿物的性质。而是通过课件展示矿物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矿物。由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矿物的性质。有两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了矿物的性质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你喜欢哪种矿物,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并不在于简单了解学生的喜好,而是让学生在陈述喜欢矿物的理由时对矿物的性质进行复习巩固。而且教师还安排了教材之外的拓展活动,如了解更多的矿物性质。孙其进老师还设计了为矿物做《身份证》等实践活动,让课堂研究延伸到了课外。再如李艳老师执教的《矿物的用途》一课,设计了“说说常见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探究生活中矿物的用途”——“了解人类利用矿物的历史”——“拓展:了解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及来源”等环节,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说明了我们的科学教师在教材处理上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目标确定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目标设计上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从这几节课来看,在课堂目标的确定上,老师们是把握得比较到位的。执教《认识矿物的性质》的三位教师将目标都定位到用不同的方式探究矿物的各种性质,激发学生探究矿物的兴趣。执教《矿物的用途》的两位老师均将目标定位于了解矿物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意识到矿物的价值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几位教师根据目标定位选择了不同的教法。



三、教法选择



教为学服务,在本次活动中,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如刘娟老师上《认识矿物的性质》时,使用了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分组探究,集体汇报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组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再加上教师的不时指点,探究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几节课中,老师都能努力地做到评价以激励为主。尤其是孙其进老师的最后一段教学评价非常精彩。以下是其中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矿物,那么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喜欢金刚石,因为它是最坚硬的矿物。



师:希望你也能做一个像金刚石一样坚强的男子汉,好吗?



生:我喜欢水晶,因为它很美丽。



师:你是一个爱美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加油!



生:我也喜欢水晶,因为它是透明的。



师:老师想你一定也有一颗水晶般纯净的心。



生:我喜欢赤铁矿,因为它能炼铁。



师:你喜欢朴素而有用处的赤铁矿,老师仿佛看到了你朴素的外表下掩盖的那颗乐于奉献的心。



……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像诗一样优美,学生特别愿意得到这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将矿物的性质与做人联系起来,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课堂上,有些教师还存在着一种“为评价而评价”的倾向,评价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什么时候需要评价”“你的评价能否有效地激励学生”“你的评价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科学课程教师们都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着这些教学理念,这几位教师也不例外。教学理念的更新无疑是课改过程的一项革命,但是教学理念的落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组学习、实验探究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领会了新课标理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应是我们每一节科学课努力的目标。如上《认识矿物的性质》这节课时,三位教师都最终引导学生确立了研究“颜色、形状、透明度、光泽、软硬”等性质,这是教材上提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是观察,用小刀刻,用指甲划等。实际上,学生们在四年级时就学习了《观察》,知道常用的观察物体的方法。教师完全可以从观察方法入手,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矿物的性质?除了看,摸、闻等方法都可以用于研究矿物的性质。这样学生便可以探究出更多的如“光滑度”“气味”等性质。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又如一位老师执教《矿物的用途》时,本来设计的是分组研究矿物在不同领域的用途,可是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资料时,可能是为了保证每个领域都有人研究,就给每个小组确定了研究的内容。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老师给定的资料里寻找老师提出的问题,看起来热执闹闹,实际上本应该学生亲历的探究过程却由教师包办了,这样的探究是有疑问的。



六、教师素养



科学教师应该是一名最有学识的教师。因为科学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涵盖到多门学科,这就对科学教师的知识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否则在课堂上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在这五节课中,教师就出现了这样几个小错误。1、将矿物岩石化石标本盒中的标本都当成矿物标本,以致于学生把页岩也当成矿物,汇报时教师没有进行纠正。2、有学生说“铅笔芯是用铅做的”,教师评价为“对”。3、学生回答“你知道哪些常见矿物”时说到“钥匙、小刀”,这是很明显的混淆概念,教师也未能指正。



科学课程的改革道路注定是曲折的,我们这些科学教师就如那山路中的跋涉者,坚持不懈地朝着山顶攀登。不时回头望望,会发现,在那崎岖的路途中,我们已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或许我们刚走出起点不远,但只要有目标,相信我们会越来越靠近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9: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