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25 19:20:00
|
只看该作者
4.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不受我们教师控制的节外生枝。这时,教师就需要把握总的方向盘,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领学生重新回归到学习的主轨道上。当然,这引领并非我行我素,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而是引领学生不偏离学习的主方向,使他们在曲曲折折后仍能收获到老师播撒下的种子──想教的内容。
同样看《杨氏之子》这一课例。应该说老师从以古文形式介绍自己、粗知文言文常用字意思、扫清理解障碍读通文本、潜心会文解读“聪慧”、跳出文本创作剧本到由孔融如何巧答设置悬念引出《世说新语》,整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较好地实现了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但有一点,即解读重点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师直接问学生:“为什么小杨不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缠来绕去仍不明所以,教师再三引导也未能使学生恍然大悟。无奈之下,老师只好越俎代庖,直接将结果告知学生。
应该说,在这一环节,老师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地完成,也就是说他想教的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达到一致。笔者想不妨这样教:
出示:
小杨一─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杨二──
儿应声答曰:“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读孔君平的话,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小杨一、小杨二作应答。多次对答后,再问:“两个小杨,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学生通过反复对比朗读,自然会读出其中不同的韵味,进而明白小杨聪慧后面所隐含的待人处事的涵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否有效还需在课堂上加以检验。
5.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课程是语文教育的心脏,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核心。”[4]而“课程目标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5]可见,教学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的语文教育的实效性。该如何与课程目标一致呢?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即教学内容要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6]
再看《杨氏之子》这一课例。课最后,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用古文或现代文补写剧本,内化语言。笔者认为这一教学内容有不太符合课程目标,原因有二:一、学生还未接触过剧本,不知剧本为何物就让他们创作剧本,老师如此作为,有拔高学习目标之嫌(内容是五年级下册教材,参加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的学生);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让学生用古文创作剧本,有揠苗助长之味,同时,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只需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即可,而该老师所为显然超越课标,吃力不讨好。
6.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而学生的发展得益于教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什么样的发展。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或创生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7]
且看课例《杨氏之子》。老师以古文介绍自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请学生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使学生初步知道了文言文中常用字的意思,为进入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时,根据难读之处来扫清理解的障碍,照顾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深入文本,品味语言环节,既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又使学生体会古文词汇的妙处。但最后一个环节,除了尖子生喜欢,恐怕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生畏,更难以谈需要。
此外,在读通古文这一环节,该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难点“君指以示儿曰”的教学似乎也未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学生提出这个难读之处时,老师随即出示整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杨说”(已预先设计好),并告诉他正确的读法为“君/指以/示儿曰”。笔者认为,该老师这样教学看似符合了学生实际需求,解决了文本的难点,实际上仍然未达到学生实际需求。这一句有两个知识点:一、缺少宾语“杨梅”和指示代词“之”;二、介词“以”、助动词“示”和动词“曰”的意思(其中,助动词“示”和动词“曰”的意思在本中已有注释)。这也是学生学习这个句子时的难点。笔者认为,只有当学生真正解决了这三个知识点,整个句子的意思才会迎刃而解,朗读起来也会真通。虽然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讲解起来会麻烦一些,但我们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无视学生的学习障碍,把它留到以后再教。笔者认为不妨尝试这样教:
(1)告知学生“以”就是把的意思;(2)问学生“示”“曰”的意思(直接指向注释);(3)古人写文章很喜欢省略,这一句话中就省略一样东西,想想作者省略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君指杨梅以之示儿”)(4)联系每个字的意思,想想看这句话会是什么意思?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字的意思,也初步学会了“填补空白”这两个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对于句子的意思也能通过具体的解读得以解决,真正读通文本。当然,这只是美丽的预想,是否可行,还需经过课堂的检验。
7.教学内容符合教师个性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老师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真正从教书匠走向具有课程开发和研究能力的教育者。而这首要涉及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创生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不同的教师又有着自己独有的教学个性和特长。为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考虑自身的教学个性,使教学内容发挥其更大的效度。
如《杨氏之子》这一案例,虽然第一次听这位老师的课堂展示,但从课堂教学中,笔者可以地感觉到老师自身的文学功底及豪放、幽默的教学个性。从以文言形式介绍自己,老师边说文言常用词边做动作学生猜白话文,以读懂古文,品味语言体会聪慧,表演朗读享受韵味,到最后的创作剧本内化语言,笔者都看到了老师在选取教学内容上的大度、大气。似乎这课就是为这位老师量身订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教学内容的解读也是如此,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当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符合上述七级要求时,语文教学就回归了根本──有效地引领学生“获取相应的经验”。古语有云:“静水流深”,或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参考资料】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27.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16-21.
[3]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商务印书馆[M],1980:3-4.
[4]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6:1.
[5]聂幼犁.这是“新的历史教材观”吗?──与马执斌先生商榷.历史教学[J],2005.7:2.
[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20.
[7]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