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21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片段二】:
师:不知道这联欢会什么时候才结束,鸟儿们终于安然入睡了,林子里也变得寂静。渐渐地,渐渐地,(课件出示)旭日慢慢升起,朝霞映红了天边,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播放清晨视频)
生:专注地看着。
师:灰椋鸟们在晨曦中醒来了,看到了吗?这几只扑棱棱地飞起,那几只又落在了枝头,它们呼朋引伴,叽叽啾啾地叫着。好一幅迷人的晨曦鸟鸣图啊。(板书)怎么样,想不想像作者那样把这幅图画生动地描写下来吧。好的,我们再观察一遍吧(视频)开始写吧。
生:开始写话。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精彩的描写,咱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要注意认真倾听,待会我们要交流你喜欢的句子。
投影展示,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老师点拨。
师:这晨曦鸟鸣图,让我想起了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鸟的天堂》,也描绘了清晨鸟儿们欢乐的画面,来读读其中几句话吧。(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片段)怎么样,有点启发吧,回家后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好好读一读,也使自己笔下的晨曦鸟鸣图更加生动美妙。
这个教学环节最大的价值在于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是作者爱鸟情感的延续,是对课文精彩语言的内化,也是对作者生动描述的模仿。在磨课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提出观看两次清晨鸟鸣的视频,因为观看第一次视频时,学生充满着新奇感,但还不知道有写话的要求,只是一种欣赏。而当学生明确目标后,第二次观看,就是有一定的目的的观察了。所以,虽然多花了时间,但这等一等,等到的是学生细致观察后精彩的习作,这是有必要的。
然而在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中,还有一些地方可以等一等。
学生下笔前“等一等”,把要求再提得明确一些。因为要把看到的画面活化成灵动的文字,是有难度的,再加上写话的目的是对写法的迁移训练,所以应该更加明确地提出写作的要求:能否像作者一样,选择一种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写一写清晨鸟鸣图。这样让学生有抓手,明确写作的目的,也习得写作方法。
学生交流前“等一等”,学生完成十分钟的当堂写话后,都有着迫切的愿望,想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但课堂时间有限,只能邀请2至3个学生上台来朗读自己的作品,看到学生高高举起手,又满脸遗憾地放下,我只能说:“课后我们还可以交流的。”如果在这个环节,老师不急于展示个别学生的佳作,而是说:“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晨曦鸟鸣图了吧!怎么样,先四人小组里分享一下吧!”这样的话,不论同学写得好坏都有一个表达的机会,也能分享到更多同学的作品。
美文推荐“等一等”,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晨曦鸟鸣的片段,总想着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一段。可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对于这样的片段仅仅是读一读就带过,发挥不了作用,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只能走过场。所以,这个美文推荐的环节,不如等一等,可以告诉学生:写鸟的文章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用心阅读《鸟的天堂》,一定会后更多的收获。
课堂中需要停留,需要等待:
“这壮观的画面很难读,怎么样,先练习一下吧 。”
“这段中最喜欢的写鸟的句子是什么?别着急,先美美地读一读,再想想喜欢的理由,待会儿再交流。”
“让我们把这喧闹而热烈的百鸟争鸣图牢记心中,挑战记忆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一背,需要几分钟?”
……
“等一等”,让学生拥有更广阔、更自由的时空;
“等一等”,让学生拥有更广泛、更深入地思考;
“等一等”,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有停留,有等待的课堂才有真正的儿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