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7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特岗教师招聘美术教师考试模拟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用较短时间简单、扼要、快速捕捉对象的写生绘画称为________ 。

2.古埃及时期雕刻的人物形象具有“________”定型特征,而且历数千年不变。

3.商周时期伯夷、叔齐为保持气节避于深山以采食野菜度日,最后饿死的传说故事被宋代画家________画出来,画名叫《________ 》。

4.永乐宫在________省________县;云冈石窟在山西省_______市。

5.“马一角”和“夏半边”分别指南宋画家________和_______。

6.中国古代瓷窑影响最大的是在宋代的五大名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窑、钧窑、_______窑。

7.被誉为法国农民画家的_______生都在画农民,《拾穗者》和《晚钟》是他的代表作。

8.德国的_______学校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很大。

9. ____________ 器是原始美术的标志,而_________ 器则是伴随着奴隶制社会出现的。

10.平面构成的组织规律即骨格组织形式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中国古代画论《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要旨“六法,是指________、骨法用笔、应物象形________、________、传移模写。

12.对绘画艺术语言进行组织,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称为_______、在中国画中,传统的提法是“________“。

13.我国最早在________代就出现了瓷器,最早的瓷器都是________瓷。

14.意大利比萨主教堂是________式建筑的代表,而米兰大教堂和巴黎________则是歌特式建筑的代表。

15.在云南省________发现的岩画群是人类最早创作的原始岩画之一。

16.云南丽江纳西族创造的文字________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是“书画同源”的体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

八、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如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九、论述题。(10分)

试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判断对错,对的请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单色的绘画就是素描,因此,用一种水彩色或水粉色画出来的画也是素描。    (    )

2.北京故宫建筑群应用对称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皇权思想。        

3.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    (    )

4.超现实主义与超级写实主义同属一个艺术流派。  (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后印象主义

2.色调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4.墨分六彩

五、画线题。(将有关联的作品和作者用线联起来,每画正确一根线计1分,本大题计8分)

芙蓉锦鸡图(宋)    丢勒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创世纪壁画    赵佶

赛纳河    徐悲鸿

四使徒    弗朗索瓦·布歇

德·蓬帕杜尔夫人    波提切利

春    米开朗基罗

田横五百士    马约尔

六、论述题。(本题计8分)

请写出不少于200字赏析《清明上河图》的小短文。

七、创作题。请以《脸》为题画一幅手绘线条图像。(可以客观再现或主观意象表现的手法进行创作。本题共16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4.色彩三要素指(    )。

A.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

B.红、黄、兰

C.色相、明度、纯度   

D.原色、间色、复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7: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