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开放”落到语文教学的实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复咀嚼着《感受美国的语文课》一文,心里不免泛起阵阵酸楚。看似零散杂乱,没有层次,漫无目的的美国语文课堂,却能在当今世界立于领跑地位,创造的教育价值足以令我们瞠目结舌。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又缺失了些什么呢?我认为,缺少的就是那本该属于语文教学的“开放”。

一、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开放思想,才能让语文教学承载传承文明、播种希望的重任,教给学生谋生、处世、发展的本领,这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灌水”,无论学生需不需要,喜不喜欢,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因为教师的教学业绩是和学生的成绩捆绑在一起的,成绩上不去,就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低劣,教学水平差。于是乎,教师牵着学生阅读积累,机械记忆,甚至临考前叫学生背几篇范文,说这样在作文时能考高分。显然,在这些老师眼中,学生便是工具,教学便是达成教师晋级升职的有力手段。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时常能看到师生在教学中的闪光点,但和美国的语文课堂比起来,至少还存在以下几点差距:

1.对掌握知识的必要性定位不够。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因为掌握知识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两种境况:一种是一味强调知识,忽视语文学习的功能和作用,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获取,情绪体验,使教学蒙上功利主义色彩,回归到语文教学的老路上,培养出大批高分“低能儿”;另一种是只重形式上的改革,不关注语文教学质量,学生根基浅薄,能力相对也比较低下。应该说,这两种境况都是由于教师对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够造成的,都是不可取的。

2.对传承文明的现实性理解不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任,学好、用好中华语文,有助于振兴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如果缺少对这一现实意义的正确理解,必然会淡化语文。

3.对发展能力的长远性认识不够。

学语文主要是为了交际。要交际就要表达,要表达就要积累,要积累就要阅读。说到底,整个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频繁,“学一点”是不能“管一辈子”的。因此,习得方法,做到无师自通,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教材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开放教材,摆脱教材束缚的教学,才是学生最渴求的教学,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已在我们心中达成共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增补、删除或自己创造,这无疑是件好事。但要真正敢于向美国一年级语文课那样“不使用教材”的,恐怕少之又少。当然,美国语文教学的“无教材”现象,其实只是一个表象。事实上,他们也使用教材,不过这些教材不是现成的,它是完全被活化了的教材,需要去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这和我国的教材体系比较起来,优越性在于:

1.开放空间,活化教材。

就狭义的教材而言,无论怎样编写,无论有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终究是虚幻的文字。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生活的真实情景。因此,美国一年级语文教学能够打破传统误区,将教材的外延无限扩大,使之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从无声的文字、抽象的情景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活中去。真正形成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教学格局,何愁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呢?

2.看似无招,胜过有招。

中国武道崇尚“无招胜有招”的至高境界,但很少有人将之用于教学领域,这不能说不遗憾。然而,透视美国的语文课,却不得不令我们折服。首先,从表面看来,教学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略显几分教师的随心所欲、擅作主张。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事,不外乎四件,除了观察还是观察,这在我国的语文课堂里,顶多4节课就可以搞定。不过这完全是由老师讲出来的,缺少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次,究其实质,正是因为这种生活中的教材,恰好能从学生最想知道的现实问题入手,通过提出问题,亲历实践,然后得出结论,真正让学习成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主要方式,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智慧。“有招”的奥秘就在这里。

三、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只有开放课堂,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探究、体验、获取的过程,才是学生最易接受的,也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圣人讲学开始,似乎就把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正襟危坐作为评价学生“听话”与“不听话”的主要标志。新课程改革后,这种认识有所转变,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但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一些教师放不开手脚,“不敢越雷池半步”,把原本不能在教室开展的实践活动,原样复制进教室,试图在“庭院”里练出“千里马”,即使是最相似的情景的再现,但毕竟是假的,学生依然难以进入情景,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当然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狭隘地理解课堂,或者说把课堂教学等同于室内教学,是极不可取的。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还应具备以下特征:

1.课堂活动的真实性。

一些教师上课变着戏法儿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今天上《秋天的雨》制作课件、画图,明天上口语交际《购物》时,搬这搬那,目的都是为了创设情境。可是,当“秋雨”真正来临时,学生却躲在教室里;当领着学生进超市购物时,学生却只有拎包的份儿……无形中,把我们的语文学习从生活中分裂出来,好像语文教学就是虚幻缥缈的东西,就是脱离生活的抽象存在。然而,透视美国语文教学,却有它独到的优势。学《登山》,必先让学生登一回;学写“猫”,必先让学生饲养并认真观察一段时间……如此亲历实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我们有时精心设计的活动,一旦运用于教学,同样会面临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除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外,主要的就是缺少趣味性,产生不了共鸣。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美国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提出的几个:

第一节课上:我们是怎样从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第二个月:鱼是怎样生出来的?

第三个月:校园里的树有没有妈妈?

第四个月:山上的石头风吹雨打,日晒雨露,他们有没有妈妈?

这几个问题,符合学生的好奇心需求,从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入手,通过对动物、植物、非生物的观察、探究、体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能力,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去揣摩孩子的心思,知道他们最想知道的事情,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

当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教育体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美国教育的这份“开放”,尤其对教材、课堂的开放,确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23: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