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新教育与历史教学中的“三联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密云县第一中学 曹庆文
实施历史学科创新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既充分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抓紧课堂而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引导学生,将课堂历史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联结;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结;课堂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联结。
一、历史学习的课堂内外联结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阵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涉及历史内容的课外读物不断增多,各种媒体传递的历史信息不断增加,学生课余活动也成为他们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我在历史教学中,努力打破两个课堂的思维界限,促使学生互通联想,即促使学生在课外活动或有关历史信息的接触中,联想到课堂内有关的历史学习内容;在课堂历史学习中联想到课外接触的有关知识。具体做法是:
(一)结合学生谈论的热点,因势利导,展开讨论。
例如,1998年底至1999年初,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上映,社会上一时出现了“还珠热”,到处街谈巷议,“还”剧主题歌盈耳,它更得到了中学生的喜欢。我便紧紧地抓住这个“热”,在历史课堂上以“还”剧为主题进行讨论:“你认为《还珠格格》一剧突出反映了什么主题思想?你能联系教材从经济、政治方面说一说当时的历史背景吗?”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感到很新鲜,表现出格外的兴奋,讨论中还引起了一场小小的争论。
生甲:我认为“还”剧突出反映了一个“情”字。这个情是人情,冲击的是所谓的“神圣”;突出的是“自由”,冲击的是封建精神枷锁;要求的是平等,冲击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生乙:她说得对!因为剧中的小燕子多次说过:“奴婢也是人啊!”五阿哥、福尔康等人的出走,就是要追求自己的人身自由。正如歌词里唱的:“浪迹天涯,从此并肩看彩霞。”
生丙:几对年轻人的出走,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实质是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批判。此时封建制度已经接近尽头了。
生丁:我们初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不是讲到“康乾盛世”吗,怎么能说封建制度已接近尽头了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有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戊:说封建制度已接近尽头,主要指此时整个封建制度已经走下坡路了,乾隆时期的所谓“盛世”只不过是封建制度结束前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已。
师:(为将讨论引向深入,提出)你能具体谈一谈封建制度已经走下坡路的表现吗?
生丁:我现在明白了!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到清朝前期有了缓慢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对封建制度已经形成很大的冲击。
生戌:……
师:将历史知识与学过的政治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注重史论结合,很好!刚才同学们所讨论的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论述,同学们若感兴趣,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以后我们可以安排这方面的专题讨论。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的讨论逐步深入,整个讨论一直是在兴趣盎然的民主气氛中进行。课内课外的知识相互联结,使学生既复习了已有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又如,1999年初,科索沃问题引起世人关注,我便以此为题,让学生在阅览报刊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史教材,开展“历史上巴尔干半岛事件纵横谈”的讨论;1991年、2003年两次海湾战争爆发原因的讨论,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针对实际问题,借助课外读物进行启发。
例如,有一位高二年级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1937年秋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决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为什么不把八路军直接调到正面战场上作战,而要开赴敌后呢?开赴敌后战场以后,又为什么不立即组织几个百团大战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帮助她从“文库”里借了一本小说《平原枪声》。这位学生看完小说后在历史笔记中写到:1937年,八路军3个师才3万人左右,若与强敌硬拼,几次就会拼光,不仅达不到抗日救国的目的,反而会达到蒋介石5次围剿没有达到的目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既避免了国民党可能的挟制、吞并,又能够像小说中马英那样,一个人唤起几个村的群众,组织起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这样做,有利于持久抗战,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结学生课内、课外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不断转换分析问题视角,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多维历史联想能力。
二、历史学习与相关学科相联结
就中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已经具有了学科联结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一方面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又容易忽视这种联结,往往还会把学科之间彼此隔绝甚至对立起来,偏科者有之,顾此失彼者有之。再加上分科考试造成的竞争,又人为地加剧了中学各学科之间的分割和知识结构的分裂。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加强对学生创造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历史教学与语文学科相联结。
我国很早就有“文史相通”之说,它既说明文史关系的密切,也说明文史联结自古有之。我为将历史教学与语文学科相联结,先把高中语文教材中与历史教学有明显联系的课文列成简表,以备教学时使用(见下表)。
年级

课文作者及题目

联系历史内容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世界史评价马克思

翦伯赞《内蒙访古》

古代长城、汉与匈奴的关系

汪曾祺《胡同文化》

民俗文化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时期历史

《勾践灭吴》

荀子《劝学》

战国时期文化、学法指导

贾谊《过秦论》

秦汉历史、楚汉之争

司马迁《鸿门宴》

王羲之《兰亭集序》

魏晋南北朝文化

陶潜《归去来辞》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延安整风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一国两制、香港回归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民国时期文化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历史、贞观之治

王勃《膝王阁序》

隋唐文化

韩愈《师说》

隋唐文化、学法指导

杜牧《阿房宫赋》

秦史、隋唐文化

苏洵《六国论》

秦灭六国的原因

张溥《五人墓》

明朝宦官专权





罗贯中《失街亭》

明清文化(小说)

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施耐庵《智取生辰纲》

关汉卿《窦娥冤》

宋元文化(戏曲)

王实甫《长亭送别》

鲁迅《药》

民国文化(小说)

曹禹《雷雨》

民国文化(话剧)

《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春秋时期文化

屈原《离骚》(节选)

战国时期文化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魏晋文化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归园田居》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隋唐文化、评价白居易

杜甫《蜀相》

三国历史、隋唐文化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历史、宋元文化(词、赋)

苏轼《赤壁赋》





黄仁宇《孔孟》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

鲁迅《阿Q正传》

民国时期文化

李白《蜀道难》《将进酒》

隋唐文化

杜甫《兵车行》及律诗五首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春秋五霸

曹雪芹《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

明清文化(小说)

司马迁《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传》《屈原》《信陵君窃符救赵》

秦汉文化(史学)、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化


我进行一番梳理后,再根据教材内容,或在导言中,或在讲述时,或在小结里与语文有关课文相联结。采取的方式,或启发提问,或直接讲述,必要时还组织“小讨论”。如,讲完广州黄花岗起义后,联系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提问:“孙中山是怎样评价广州起义的?”又如,讲楚汉之争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便让学生结合语文课文《鸿门宴》和《赤壁之战》进行讲述。讲完戊戌变法后,引导学生结合语文课文《谭嗣同》,对戊戌变法和谭嗣同做一评价。
由于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与语文教材内容相联结,也使学生自觉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讲完一段历史,课余就要翻阅一下语文课本;讲完一课与历史有关的语文课文,就顺便在课下重温一下这段历史。在他们自觉的联结中,也曾提出过一些有趣的问题。如有位学生说:“历史课讲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明朝及以后出现的,为什么语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不止一次地提到散碎银两呢?”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是:《水浒》作者施耐庵所处的时代是元末明初,此时白银在社会上的流通已经逐渐增多,于是作者便以此时之现象代替了彼时之实情。
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文史知识相互联结,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经过讨论解决,不仅使他们所学的文史知识得到了迁移应用,收到了互补深化的效果,也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
(二)历史教学与政治学科相联结。
现行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与政治教材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有些章节甚至能够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如,高一年级政治教材第一课是“商品和商品经济”,与之相对应的高一年级世界历史教材第一章里,就大量出现了商品、商品经济等概念。讲到世界史中,“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时,政治课也恰恰在其前后讲到“经济危机”方面的内容。历史、政治教材这种紧密的联系,便利了两科知识的相互联结。我紧紧抓住这些可联系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联结。如,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问题时,我便与政治教材中资金、市场问题、企业制度、经济管理等问题联系起来,这样讲道:“英国的资金过多地流向殖民地;法国的资金过多地流向了国外市场和信贷领域,结果都严重地影响了本国技术、设备的更新。而美国、德国和日本投资的重点则放在技术设备的更新上,这是造成后来英、法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美、德、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历史教学与政治学科的联结,不仅增强了历史课本身的教育教学力度,也使学生的思维不致局限于历史学科的小范围之内,而愈加通达。
(三)历史课与其他学科相联结。
中学任何学科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任何学科都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精通历史教材,还要粗通其他学科的教材;不仅要把握本学科的教学进度,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进度,并以此为基础耐心引导、启发学生与其他学科有关内容相联结。如,我讲到“西亚经济的发展”一目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时,我便引导学生回忆地理课中有关西亚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内容。讲到北美经济发展中的“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引导学生联系高一年级地理教材上册有关气候、土壤方面的知识。复习这段历史时,又联系了地理教材关于“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的内容。由于我对学生经常进行引导,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调动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如,有位高二年级学生将中国历史地图与地理教材上今天的地图相对照,发现不同朝代的黄河下游河道的走向有很大变动,便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黄河为什么改道?是不是与黄河淤泥有关系?黄河淤泥不断增多是不是其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她又联想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流传的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提出:“造成这个荒的原因,除了旱灾,有没有黄河水患呢?”这里不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学术价值,不在于能否及时得出正确的答案,而主要在于学生能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联结思考,提出一系列新颖的问题,在于他们那种奇思妙想的迸发。
此外,我还在历史教学中尽力找到历史与音乐、体育、生物等各学科的聚焦点,与之联结,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求中拓展思路,获取新知,从而引导他们在学习、思考中进行创新。
三、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联结
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生活的纪录,生活中处处有历史。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创新精神,我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扩展到生活领域,即与其生活领域相联结,使他们见物生情,遇事思史。如,讲到从猿到人的转变时,我暂避开教材中的实例,这样设计讲授:
师:当你盛满一碗米饭,用筷子或勺子送到嘴边时,是否会想到动物吃食物的情景呢?他们是伸着长长的嘴巴去吞噬或撕咬,最多也只能是再加上一只爪子踩住食物的一端。动物的牙齿如此锋利,颚骨如此之长,都是由于动物上肢不发达,不会制造和使用“吃饭工具”的结果。相比之下,人嘴巴的长度和牙齿力度的退化,正是生物机能“用进废退”规律所使然。由此,你可以想到原始社会初期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是介乎于现代人和猿之间,具有过渡性的。而由上肢、双手制造和使用“吃饭工具”以取代嘴、牙吞噬食物,不是恰恰说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吗?同学们!还有谁能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事例呢?
生甲:人的手、脚分工,说明劳动创造了人类。
生乙:人类头部的不断发展变化,也是劳动的结果。
生丙:人类语言的产生也是在长期的劳动中出现的。
生丁:……
社会是复杂的,学生的生活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有一位农村学生,星期日帮助家里用犁翻地,上学来便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牛耕技术开始应用和推广,这犁和牛耕到底是怎样发明的呢?”为了启发更多的学生一起思考,我便将这个问题拿到历史课上去讨论,让大家充分发挥合理想象去假定、去设想。有一位学生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在广阔的土地上用铲、锄一下一下的翻地,太费时费力了。一天,有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田间休息时,仔细看着自己的铲和锄,默默地想:如果能使铲、锄插入土地表层,一直向前拉多好啊!于是,他回到家里,把铲头插入地下,再将铲头变形后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改革就出现了最早的犁。”这个学生发言后,我对他那驰骋的想象、合理的思维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后,接着说:“犁的问题解决了,犁耕又是怎样出现的呢?”话音刚落,那个农村学生站起来说:“犁发明以后,开始又笨又重,只靠人拉犁真吃不消。有个放牛娃看到他爹拉犁很累,就找到一根粗绳子,一头拴犁一头系上绳套套在牛的脖子上,起初牛不知是怎么回事儿,拉犁便跑,放牛娃又慢慢对牛进行训练,用牛耕地便由此开始了。”我听着学生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发言,也深受启发,总结说:“犁字本身就是由禾、刀、牛三个字组成的。从古人造字的意思看,犁就是用牛的力量拉动似刀一样的铲或锄翻松土或锄去禾苗旁边的杂草。”
除此以外,有的学生还将历史学习与生活中的娱乐联系起来。如,有一位高二年级的学生问:“在象棋中车的作用是最大的,而在历史上最能显示车的威风的是春秋时期,因为那时车是主要兵种,车阵是战争中最基本的阵法。是不是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呢?马的威力仅次于车,大概是因为骑兵作战出现于战国,产生较晚的缘故吧?象棋中的马踏八方,可能是其比车战灵活的表现吧?”
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完全科学,但他们能够将历史学习联结到自己的生活领域,勤于思考,确是可贵的,即便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这样的学生也是非常可爱的,也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因为只有他们的思维不断变换角度,不断增加深度,才能提出设想和问题。也只有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才能促使他们不断地去思考、去研究,促使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4: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