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20 23:05:00
|
只看该作者
3.增加自主探究,减少被动接受
社会课上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直接写课题,揭示学习内容,学生却一脸的漠然和无奈,教师则一肚子的愤愤然。细细一想:如此缺乏趣味的教学怎能激发孩子求知的热情?而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以活跃开拓的思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形成结论,这比之于直接灌输知识结论岂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要我学”向“我要学”的飞跃。在《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经济特区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绩,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课前利用电脑网络及课外读物查找有关资料,课上分组进行列表归纳,而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经济特区的发展特点、取得的光辉业绩充实了、丰满了,学生从形象生动的感性知识中,形成了理性认识:经济特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地区,特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改革开放政策给各地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使各地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正在崛起,中华正在腾飞。
实践证明,在社会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增”与“减”,学生对小学社会课就能保持较浓厚的兴趣,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就能得到较充分的提高和发展,情感体验也将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例如:学习《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一课时,我校六(4)班共有54人,其中参观访问的有9人;实地考察的有12人;采集水样标本进行实验的有4人;拍摄录像的有3人;照片取证的有18人;搜索电脑网络、下载资料的有5人;检索图书资料的有3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地将课本内容、社会知识、现代信息有机地融合,扩充了个体信息容量,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了主体充分参与,学生受益匪浅。
三、社会课改革任重道远
前不久,我校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问卷中学生的“对老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原始资料归类整理,其学生学习心理倾向分析如下表:
认为教师讲得好、课文知识丰富
| 希望补充课外知识
| 喜欢、赞成社会调查
| 喜欢小组讨论、给学生更多时空、知识靠自己获取
| 喜欢教学民主、鼓励为主
| 教师讲的书上都有、反对空洞说教
| 讨厌社会调查
| 17.85%
| 7.14%
| 39.29%
| 10.71%
| 7.14%
| 14.29%
| 3.57%
| 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社会调查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之一;
2.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欲望较高,但还停留在“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指导”的层面,属接受学习水平,充其量是主动接受水平;
3.学生中自主研究、探究的还属少数,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刻不容缓,且任重而道远;
4.教师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加强研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采取更好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们在社会课教学中,虽然进行了种种改革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该转变教师的角色,主动从传统的灌输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鼓励者,从而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应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任重而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
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锻炼、自我创新。自主是创新的土壤,创新离不开自主。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惟有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