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8:5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在于帮助人发现和实现自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非常人文化的,一点都不功利。它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是培育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但是,这样的概念在我们很多老师当中是非常稀有的。比如人格养成,其实我们有一个特别珍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诗书礼教之国,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人文教化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教育,而且有培养的目标,就是君子人格,大家约定俗成就是正人君子、谦谦君子、知书达理、温柔敦厚等,但今天培养出来的人,离这个目标已经远了。尽管很多学校的各种规定规章,把育人为本等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是教学过程还是依靠考试和分数,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没有把人格养成放到核心位置。现在教育偏离了教育本质,培养出的只是一些考试机器,科技怪人,经济动物,用钱理群的话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丢弃了我们珍贵的文化传统。对于人格养成,对于一个人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有梦想、开朗、乐观、勇气、毅力、坚韧等,这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样,一个人能力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可迁移能力,学习的能力,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因为具体知识是很快可以成就的,或者说很容易从百度上获得。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个伪命题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在最缺乏教育资源的乡村,最好的学生往往都是老师的孩子,这个老师可能学历也很低,也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但这种家长主要是身教,你至少不是天天打麻将,晚上要批改作业吧,要坐灯下备课吧,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这种身教的力量从学术角度讲,我们称之为文化资本的传递,你家庭的文化氛围会传递到下一代。今天我们看到很不幸的几种家长,第一类,把小孩送到寄宿制学校交给老师,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进保险箱了,放弃家庭教育。第二类更普遍,很多家庭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学校通过家校通覆盖了家庭领域,家长帮着老师监督压迫学生,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有人叫“五加二、白加黑”。后果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他的健康、他的情感、他的人格、他的个性,这些重要方面都得不到关注。第三类是用力过猛,中国出现了很多虎妈、狼爸,小孩才三岁,家长就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在QQ群上天天讨论,想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蛊惑人的商业口号,引起了全社会的焦虑,甚至很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天候陪伴。家长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不堪忍受,是让一些孩子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之一。今天做家长很难。每个家长都有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起跑线上的竞争成了当下最有煽动力的商业口号,而且起跑线不断往前移,现在已经移到幼儿园升小学了。其实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个伪命题。孩子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重要,他需要争分夺秒,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8:52:03 | 只看该作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时曾经说过:“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细节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注重细节也更能滋养教育的智慧,带着对这样一句话的思考,我在推荐书单中选择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教育的细节》这本书语言细腻有力,以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事例探讨教育的主题,在书中朱永通老师用他独有的敏锐对教育中的现象、细节一一分析,娓娓道来那些发生在教育中的故事,一步步将我们带入那些可能未曾关注到的教育世界,使我们更加清晰的发现,这些发生在我们教师身边的日常生活里的细节,是如此的丰富、生动和充满活力,细节里有真相,待有心人去发掘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状态。

这本书用散文式的文笔记录了朱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共包含五个部分,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着手,表述了作者对于教育中细节之处的见解。在第一章“活在观念里”中朱老师指出,观念潜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延伸出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又是因为观念具有时间性、空间性、主体性的特征,有时教师们的观念或许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状况势必会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们需要多从行动背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存在问题。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一些随意忽略的教育细节可能于不经意处灭失了学生的潜能。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智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

第二章“守住教育的重心”中“减负”、“学生发型”、“网红学校”等社会热议的话题被一一探讨。在部分教育场景过度追求功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更应该自觉抵制不良的影响因素,把重心放在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上,为他们提供有益于成长的帮助。现代教师或父母应警惕: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原创力为代价,把教育纳入功利主义或意识形态化的节奏之中。

第三章的标题“一厘米之变”来自“柏林墙守卫案”。1991年在柏林墙倒塌的前两年,东德士兵亨里奇,因开枪射杀了一名企图越墙逃亡西德的青年克里斯被判处三年半徒刑。柏林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受审人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力,所以罪不在他。但法官的反驳十分精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他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这是他应该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许多时候一件事情做与不做我们没有选择权力,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但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尤其是在教育的事业中,做事情我们需要心存善意,明辨是非。一个有专业伦理的老师,他对学生一定有超越“背景”的人性关怀,即凭良心做事,把爱学生当作为师的本分。

教育虽难有一劳永逸的方略,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哪怕我们面临很大的压力,哪怕我们做的事情很微小,哪怕我们只能带来一点点的改变,对于每个坐在教室里的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正如朱永通先生所说,我们要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地改变。

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分析了日常教学中我们容易忽视的细节,很多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都可能存在可怕的盲区,而其背后这是出的正是教育观念的不科学以及反思能力的缺乏,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反思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反思如镜,可以让诸多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的盲区一一露脸。最后一章中作者也指出教师应过有思考的教学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关注教育中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细节不断进步,我们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活的范本,即带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

好的教育在于充分尊重孩子细腻、敏感而又善良、爱美的天性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好教育的经验,并智慧性地进行实践转化。教育的细节里有真相,待有心人去发掘;教育的细节里有魅力,待审美人去发现;教育的细节里有常识,待教育人去践行;教育的细节里有力量,待耐心人去引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07: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