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时曾经说过:“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细节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注重细节也更能滋养教育的智慧,带着对这样一句话的思考,我在推荐书单中选择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教育的细节》这本书语言细腻有力,以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事例探讨教育的主题,在书中朱永通老师用他独有的敏锐对教育中的现象、细节一一分析,娓娓道来那些发生在教育中的故事,一步步将我们带入那些可能未曾关注到的教育世界,使我们更加清晰的发现,这些发生在我们教师身边的日常生活里的细节,是如此的丰富、生动和充满活力,细节里有真相,待有心人去发掘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状态。
这本书用散文式的文笔记录了朱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共包含五个部分,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着手,表述了作者对于教育中细节之处的见解。在第一章“活在观念里”中朱老师指出,观念潜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延伸出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又是因为观念具有时间性、空间性、主体性的特征,有时教师们的观念或许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状况势必会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们需要多从行动背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存在问题。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一些随意忽略的教育细节可能于不经意处灭失了学生的潜能。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智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
第二章“守住教育的重心”中“减负”、“学生发型”、“网红学校”等社会热议的话题被一一探讨。在部分教育场景过度追求功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更应该自觉抵制不良的影响因素,把重心放在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上,为他们提供有益于成长的帮助。现代教师或父母应警惕: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原创力为代价,把教育纳入功利主义或意识形态化的节奏之中。
第三章的标题“一厘米之变”来自“柏林墙守卫案”。1991年在柏林墙倒塌的前两年,东德士兵亨里奇,因开枪射杀了一名企图越墙逃亡西德的青年克里斯被判处三年半徒刑。柏林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受审人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力,所以罪不在他。但法官的反驳十分精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他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这是他应该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许多时候一件事情做与不做我们没有选择权力,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但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尤其是在教育的事业中,做事情我们需要心存善意,明辨是非。一个有专业伦理的老师,他对学生一定有超越“背景”的人性关怀,即凭良心做事,把爱学生当作为师的本分。
教育虽难有一劳永逸的方略,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哪怕我们面临很大的压力,哪怕我们做的事情很微小,哪怕我们只能带来一点点的改变,对于每个坐在教室里的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正如朱永通先生所说,我们要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地改变。
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分析了日常教学中我们容易忽视的细节,很多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都可能存在可怕的盲区,而其背后这是出的正是教育观念的不科学以及反思能力的缺乏,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反思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反思如镜,可以让诸多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的盲区一一露脸。最后一章中作者也指出教师应过有思考的教学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关注教育中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细节不断进步,我们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活的范本,即带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
好的教育在于充分尊重孩子细腻、敏感而又善良、爱美的天性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好教育的经验,并智慧性地进行实践转化。教育的细节里有真相,待有心人去发掘;教育的细节里有魅力,待审美人去发现;教育的细节里有常识,待教育人去践行;教育的细节里有力量,待耐心人去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