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荡漾的白马湖,春色已浓稠得化不开了。
白马湖,位于上虞城东约4-5公里的驿亭镇。据《水经注》记载:“白马潭,潭深无底,创湖之始边塘屡崩,百姓以白马祭之,故以名水。”又据说晋时有个姓周的官员骑着白马入湖仙去,故得名白马湖。又或者说,白湖群山环抱,鸟瞰全湖,恰似一头奔腾的白马……无论是何种得名方法,都给人一个感觉: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湖。
而我来白马湖,不纯粹是一睹白马湖的秀丽景色,更为一睹湖畔的“春晖中学”,这所曾经有着“北南开,南春晖”之称的名噪一时的学校。
春晖中学坐落在白马湖中,学校的老校门开在北边,通过一座古朴的春晖桥与湖畔相连。我不曾走进学校里边,但学校的新旧建筑物,站在春晖桥上,还是可以一览无余的。
春晖桥的另一侧,一座座灰白的民国风韵的房子在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掩映下,显得特别宁静而柔美。那些建筑虽然都落了门锁,连小窗都紧闭,却隐隐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叫人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仰望。“平屋”“晚晴山房”“小杨柳屋”“长松山房”“蓼花居”“春社”……一个个清新而又诗意的名字,次第呈现在我眼前;夏丏尊、李叔同、丰子恺、经亨颐、何香凝、陈春澜、朱自清……一个个熟悉而又温暖的文人名字,也一一在脑海中闪现。1922年的春天,也该是这样的春意盎然吧。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白马湖畔振臂一呼,那么多名声显赫的文人,抛弃都市的繁华聚集在了这里,传授知识,传播文化,而“春晖”这个名字,也因此享誉全国。
行走在这“春晖文化名人旧居保护区”,满目是绿。香樟树,榆钱树,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来的树木,换上了春天的新装。它们像一位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舒展着手臂,撑开巨大的枝桠。一片片、一簇簇叶子青翠欲滴,晶莹如玉,在春阳的照耀下,焕发着生命的光泽。斑驳的树干上,早已爬满了深绿的藤蔓,有些,甚至还长出了鲜绿的苔藓。这些树,已不同的姿态点缀了这些旧居,装扮了春晖中学的教学楼。一刹那,我恍惚觉得,这些树是和房子是有交流的,那些嫩得能挤出汁水来的新绿,更是蓬勃精神的传递者,它们正轻柔地诵读着那些文人们的著作,它们正温柔地告诉莘莘学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徜徉在这“春晖文化名人旧居保护区”,我忽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白马湖》中所述的一段:“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
虽然我未曾见到先生笔下描述的桃树,几棵杨柳也并不出挑,但那些伟岸的树木,那些闪耀着生命的新绿,却成了白马湖畔这片文化胜地最适宜的风景。
白马湖的春天,就是由这些深深浅浅的绿打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