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94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义务教育课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9:2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以美育人,修订的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

(一)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要求,凸显美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素养导向,促进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实

《2022年版课标》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之中,强调在夯实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促进知识、技能在真实和复杂情境中的迁移和实践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实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

(三)强化学生主体,推动艺术课程育人方式变革

《2022年版课标》遵循学生艺术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等特点,强调学习主体在场与具身参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大观念引领下的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任务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真实性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信表现、主动创造,不断增强其艺术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优化课程内容,体现课程融合发展趋势及其育人价值

根据艺术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优化学习内容、合理设置学业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22年版课标》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整合相关内容、关联真实情境,将各门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中,改变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

(五)体现艺术特点,一体化构建艺术课程学习体系

《2022年版课标》突出艺术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学习规律,一体化构建1-9年级艺术课程体系,既丰富了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又较好地做到了幼小衔接以及与高中多模块选学艺术课程的衔接。

二、守正创新,修订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提炼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设计课程标准

课标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设置学业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基于核心素养表现特征的学业质量和学业评价,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贯穿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明确课程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转化

课程目标是基于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特征而提出,并且体现学科内容、活动特征与学段特点等。艺术课程总目标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将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进行了具体转化

(三)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艺术课程内容结构化组织与设计

1.学习任务是基于现实生活或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解决的问题等,它是艺术实践活动和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具体化。

2.为了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情境性、具身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将原本静态的知识、技能、文化、观念等内容,以多种学习任务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体现学科特点的主题式、生活化、情境化、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加强课程内容与艺术实践、学生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科逻辑,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和艺术课程实践性等特点。

(四)指导学业评价,完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

艺术课程学业质量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结合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分学段对学生学业成就及其表现特征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增强指导,把握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1.为增强对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指导,《2022年版课标》在“学业要求”后面增加了“教学提示”,旨在使课程内容要求切实能够为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提供指导,为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提供参考。

2.在核心素养统领下,构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体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9:26: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篇: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彭吉象:教育部义务教育课标修订艺术组专家)






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坚持以美育人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立德树人”的宗旨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来讲,艺术教育的任务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二、课程标准的修订十分重视课程综合

1.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将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合并为一门艺术课程,而且加入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新三科”,充分体现出艺术综合的趋势。

2.此次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标涉及的16门课程,在三年多的修订工作中,都不约而同地十分重视核心素养,强调以核心素养贯穿全部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9:26:4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篇:立足素养,以乐育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音乐”学科标准解读(杜宏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一、以美育人  ——修订的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

(一)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紧紧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素养导向,促进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实

课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核心素养,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之中,强调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

(三)强化学生主体,推动艺术课程育人方式变革

课标遵循了学生艺术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等特点,强调学习主体在场和具身参与,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大观念引领下的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任务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真实性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学教方式的变革与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信表现、主动创造,不断增强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优化课程内容,体现课程融合发展趋势

课标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整合相关内容,关联真实情境,将音乐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具体学习任务之中,改变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相互割裂的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通过完善课程结构、优化学习内容、合理设置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等,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五)体现音乐特点,一体化构建音乐课程学习体系

课标突出音乐的情感性、人文性、实践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学习规律,以音乐为主体,有机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等相关内容,三者有合有分,一体化构建 1— 9 年级音乐课程学习体系,既丰富了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又做到了幼小衔接,以及与高中多模块选学音乐课程的衔接。

二、守正创新——修订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凝练核心素养 ——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设计课程标准

基于艺术课程本质特点和独特育人价值凝练而成,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作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并且确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特征和具体内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为集中、统一,指明了艺术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引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可谓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大重要突破。

(二)明确课程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转化

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基于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特征而提出的,并且体现学科内容、活动特征与学段特点等。

艺术课程总目标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从这四个方面将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进行了具体转化。

(三)优化课程内容——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结构化组织与设计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以“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为统领,涵盖 14 项具体学习内容,分 1—2、3—9 年级两大阶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嵌入其中,以结构化的方式加以呈现。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设置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1. 以艺术实践统领音乐课程的全部内容,凸显音乐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艺术实践的每个过程必然都融入了将艺术活动、作品与个人观点、相关文化相联系的行为。同时,这种“联系”必然要求突破学科的局限,成为一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的综合性活动。

2. 以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音乐课程基本的学习内容,强化义务教育的基础性特点

课标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形式、音乐风格流派等 14 项内容作为音乐课程基本的学习内容,一方面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近二十年来业已成熟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体系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对《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艺术审美体验 + 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的具体落实。

3. 通过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学习任务是基于现实生活或在真实音乐学习情境中,学习者需要完成的项目、解决的问题等,它是艺术实践活动和学习内容在学习者行为方面的具体化。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将原本静态的知识、技能、文化和观念等课程基本内容,以多种任务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体现学科特点的主题式、生活化、情境化和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加强课程内容与艺术实践、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科逻辑。

4. 根据每个学习任务设置具体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确保课程内容的合理性

(四)指导学业评价——完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

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两者都是对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某个阶段性学习任务之后的学习结果描述,反映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旨在描述学生必须达到的特定学习水平程度的表现标准,具体是指学生在每个学段学习结束之后应达到的合格标准。

(五)注重多元融合——加强学科之间及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多元融合一方面是指学习内容之间的融合。课标在具体内容中加强了学科内部的融合与学科外部的融合,如 1—2 年级的“唱游·音乐”,在原有音乐课程内容基础上融合了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 ;3—7 年级的音乐课程内容以音乐为主体,将舞蹈、戏剧(含戏曲)的内容融入其中进行一体化设计。

三、增强指导——把握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

二是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三是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

四是要善用多种媒材,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

五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在评价建议方面,课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

一是教学评价,明确了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是学业水平考试,课标专门对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做了具体的规定。

三是综合评定,一段时间以来,在艺术教学评价方面,大家关注较多的还有“艺术中考”的问题,个别地区已经开始探索与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9:26: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的样貌(尹少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一、 美术课程遭遇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一) 综合性艺术课程应扬长避短

当时的美术课程是以图画和手工的名义进入中小学的,并与音乐一道成为了中国艺术教育的两大主体。

(二) 当下综合性艺术课程的选择

教育部相关的领导和专家其实早就看到了艺术综合课程的缺陷,非常明智地采用了新的艺术课程的组织结构方式,既保证了美术、音乐两棵大树不倒,又达到了拓展艺术门类和课程综合的目的。

二、《艺术课标》结构和样态的形成背景

(一) 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国际教育趋势

人们既需要有专精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形成整体或综合思维,运用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这在教育教学上已然成了一种新的着力点,跨学科之间的融通和迁移成为了当下教育的国际趋势。

(二) 《艺术课标》设计的支撑性文件

作为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参照框架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部分第4条就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具体而言即“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三、 艺术课程的整体构思

(一) 艺术课程的学段划分

艺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分成了三个性质相异的学段,也即艺术综合、艺术(分为音乐与美术)和艺术选项三个大的学段。

(二) 设计思路

1. 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

2. 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

3. 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

四、“学科核心素养”名实的变更

(一) 不再提“学科核心素养”的理由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就以“课程”的概念替代了“学科”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艺术核心素养”。

(二) 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

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

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

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

上述四项艺术核心素养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艺术核心素养体系:审美感知是学生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引领其他三项艺术核心素养。

艺术核心素养直接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是合起来表述的,也即呈现出来的总目标不具体针对每个艺术门类的目标,却又概括地指向了每一个艺术门类的目标,因此抽象程度更高。

五、课程内容的结构方式

(一) 艺术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艺术类课程的共性特点是其实践性。美术需要画画和制作,音乐需要唱歌和演奏,舞蹈需要跳舞和表演,这是坊间常识。

实践性最大的外显特征是必须在情境中具体行动(活动),这跟方法程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必须运用具体的媒介、材料和技能。

(二) 任务驱动成了课程实施的动力

基于实践性,在课程内容部分,出现了“艺术实践”“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等几个关键概念。

“学习内容”在整个艺术课程体系中指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需要掌握并能有效运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任务”是艺术实践的具体化,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或特定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

“艺术实践”是这次艺术课标修订中支撑着整个艺术学习活动的重要概念,是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

(三) 美术课程的建构

《艺术课标》的美术内容结构可以这样理解:

艺术实践分成“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实践活动。

“欣赏·评述”包括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造型·表现”包括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动态造型、多维造型;“设计·应用”包括视觉信息传达、生活与设计、工艺传承、环境营造;“综合·探索”包括美术内部综合、美术与姊妹艺术、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四个实践活动总共16项学习内容,美术语言(包括造型元素和组织原理)则渗透其中。

(四) 课程内容的微观结构

内容要求指向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这项任务中主要涉及了色彩知识、表现活动、中国画、版画、雕塑、拍摄及定格动画制作。学业要求则明确学习上述内容应该达到的程度,如“能使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紧接着学习任务、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之后是教学提示。教学提示由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组成,旨在帮助教师针对这一学习任务或该学段的学习任务更有效地实施教学。

六、结语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工作,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课程变革的国际趋势,构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课程体系。其主要的修订思路是:

(1)以艺术核心素养为主导,提高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

(2)先综合后分项,分段设计课程;

(3)突出艺术实践性特征,帮助学生完成艺术及跨学科学习任务;

(4)设定学业质量标准,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和行为。

主要变化则是:

(1)凝练艺术核心素养,坚持育人导向;

(2)强调艺术课程综合性,追求可行性;

(3)突出艺术课程的实践性,拓展教学方式;

(4)提出学业质量标准,突显艺术课程评价的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9:27:1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篇:戏剧、影视、舞蹈加入“新课标”——“新三科”来了,艺术素养如何落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修订组成员)








一、增科扩容——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立德树人

胡智锋(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艺术组组长):过去,音乐和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常设的两种艺术样式。新三科的设立,从国家发展需求来看,是一个重大的新举措;从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是一个重要的新突破;从教育的使命来说,新三科的设立对于五育并举,特别是美育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有知识水平,还要有综合素质,“新三科”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周星(教育部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从“小三门”到“新三科”,包含了对于艺术新观念的认知,也包括艺术审美新的自觉性的开启。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新出现的,符合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对于艺术审美需要的新认识。

当新三科聚合的时候,更多的艺术内容就亮相了,这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全面性的、多样性的课程,根据不同人的特质而给予多样化需求满足,涉及技巧或者艺术感知的全面性、审美的可能性。这一次“新三科”的设置,必然会促使中小学教学体制、教学观念、艺术师资调整改变,凸显艺术在人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

二、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从以知识、技能为本位转向以能力、素养为本位

麻文琦(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戏剧组负责人):戏剧是一个统称,戏剧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主体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话剧形态上,相比歌剧、舞剧、音乐剧这些戏剧形式,话剧在专业技术上的要求要低一些,很方便非专业学生学习。然而,戏曲的内容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优秀的美学价值。所以,戏剧课程内容当中必然要体现戏曲的分量,新课标因此将其内容单列呈现出来。为落实好以素养为本位的戏剧(含戏曲)课程,从学习内容上看,采取四种艺术实践活动,分别为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以便更好促进学生艺术体验。

王琦(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影视组负责人):作为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学科课程的艺术实践,包含了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这四板块,这四部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学习活动,而是互相关联有机融合的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的知识记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艺术教育要求了,更不符合影视学习的基本规律,只有通过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影视艺术的学习。

三、创意实践——积极参加创作、表演、展示、制作

田川流(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艺术分支课程的整体性要求培育创新意识要具有系统性,分别从生命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维与创意实践能力培养入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艺术思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引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积极参加创作、表演、展示、制作,让学生们学会并发现问题,提升创意实践的基本能力,非常重要。

傅谨(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让学生参与演出、参与编创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只有真正参与了编创和演出,才能够体会到戏剧本身的魅力。戏剧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学会以他人的视角去生活、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体会怎么样去处理人的关系,这是对提升素质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戏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具有理解力,可以提升共情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6: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