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植树问题(两边都栽)》听课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9 08:4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组织了听评课活动,有幸听了青年教师魏然的一节数学课。魏然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一节新授课《植树问题(两边都栽)》。在普通学校,我记得是四年级的内容,在盲校放在了五年级上册,可见这个知识点对于视障学生来讲,还是有难度的。

魏然老师有着多年的普通学校教学经验,已经是青年数学教学骨干,是优秀的青年才俊。她来到盲校,很快适应了学校环境,勤奋敬业、肯钻研爱学习,在学校展露才华。这节课,如果在普通学校,可以非常迅速的将植树问题的三个知识点(两边都栽、一边栽、两边不栽)一节课完成,而第二节课可以非常轻松进行巩固,查漏补缺,而在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视障学生的特点,只能放慢节奏,通过想象与触摸去探究,去找到适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真实情境的运用

研读新课程标准,不难发现,“真实情境”这个词多次出现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足以说明“真实情境”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真实情境,让目标实施有了路径,有了抓手。直实情境与核心素养的目标搭建起了桥梁。魏然在这节课中,也设置了真实情境环节,引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这是2019年国庆大阅兵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进行检阅的片段,多么振奋人心啊,也展示了我们祖国的强大,从军人们一致的口号声和脚步声,我们可以知道方队排列的整齐划一,为了让队伍整齐、美观,军人们在组成方队时,相邻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你们知道这个距离叫做什么吗?

对于低视力、有残余视力的学生来说,可以看见这雄伟壮观的场景,自然会从情境中引出问题,而对于无视力、只靠想象的学生,这真实情境就有了难度。《新课程》提出: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因此,创设情境应从学生立场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真实情境。在与魏然老师交流时,她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育人。的确,这确实是非常好的思路设计,体现了魏然老师的用心,对于课程思政的把握。

对于普通学校来讲,这样的设置是非常切适的,也是非常自然的。然而,在特殊教育学校,我的感觉是——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更应找到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他们可以感知的,他们可以触摸的,贴近学生经验的熟悉场景,让学生感到问题就发生在身边,跟自己的实际生活有关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是阅兵的情境,也应进行描述性解读,让学生自觉和问题联系在一起。

于是,我在思考,如果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是不是更好呢?例如,排队、摆花……当然,真实情境的设置有很多种,与科学、艺术、生活等紧密联结。

关于真实情境,结合最近学习新课程标准,致敬我的老领导——李升全校长。早在2017年,他领着我们走进了真实情境教学,进行了系列研讨,进行了课题研究,也产出了成果。同时,李升全校长还让以主题化教学创新号召老师们进行研究。我们组织去潍城实验小学、去钢城现代学校学习……收获颇多。如今,新课程标中,这些关键词频出,也说明了老领导的远见。实践证明,那段时间,不少老师还申报了省市课题,出版了主题丛书,在《山东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等刊物发表了论文。那段时光让人难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的过程

引出植树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交流碰撞中,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力、通过解决问题,实现核心素养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突破难点。魏然老师设计了动手操作能力,这个设计非常精妙,也是必不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环节充分发挥了视障学生的触摸能力,在触摸中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模型,形成新感知,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作为视障学生,老师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告诉学生如何去操作。魏然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探究。同时,帮助个别学生如何运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操作。

这个过程是静等花开的过程,这个过程考验了老师的耐心。学生不是“喂”出来了,而是通过操作,顿悟中实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新知识。在魏然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到了方法,触摸到了数学的乐趣,继而总结出规律。

魏然这节课,条理清晰,结构简单明了,通过情境设置,引发思考——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强化认知——总结梳理,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探索了植树问题的规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了学习兴趣,解决了重点、难点,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对课程的把握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整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学生的学与评相结合……许多做法值得我去学习借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8 21: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