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习惯了某种现象,试图以常规的思维逻辑去解释发现解释不通时,那或许并不是出现了新的问题或是无法解释的自然之谜,而是我们不了解其中蕴含的动机和行为逻辑。这便是我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后最大的感想了。
读“心理学”著作就一个去了解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问题或是那些令我们措手不及的新问题背后的动机、成因的过程。而读教育心理学就是一个了解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必有原因,而了解原因本就是我们抽丝剥茧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从最后关头放弃的学生看到“从众效应”在青年一代的影响,懂得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进而分析出“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带领学生”。而这不恰恰对应我们司空见惯的“班风”吗,班风的养成势必依赖于这种“从众效应”,正侧面影响不外如是。
从明明学习很好却不愿意表现的学生看到学习过程四阶段的“动机”,破除了“会了学生就会表现出来”的迷咒,反过来也提醒我们“没有表现出来不等同于不会”。这进一步打破了我对“课堂氛围”的迷信。而潜在学习也是一种积累,凡是走过的路必然留下痕迹。而这不正是对应我们日复一日的练习过程?道阻且长,功在不舍。一点一滴的察觉不到的进步是不是就是厚积薄发的关键呢?
细细研读心理学,常看常新常有所得。我们都在纷繁的世界里抽丝剥茧,我们都在复杂的事件中回归本质。愿我们以玲珑之心查世间百态,以博学之志破俗世迷津。愿我们读懂心理学,读懂我们的“小朋友”,陪他们慢慢长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