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印度的气候》一节是本章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印度是中国的邻国,印度的气候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但又与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有所区别,世界的雨极也出现在此地,对印度气候的探究就成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巧用案例,层层深入,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印度的气候 教学 反思
案例描述:
[幻灯1]画面文字是一段案例材料:“印度首都新德里冬季气候宜人,到处绿树如荫,繁花盛开,被称为‘粉红色的冬天’;夏季则酷暑难耐,有时气温高达50℃,从七月开始,印度洋季风到来,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雨。”
(以案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对地理资料的辨析、判断、推论是掌握地理信息的基本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
师:新德里可能属于那种气候类型?
生:略。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不需要给学生的答案做出评判,留下伏笔。)
[幻灯2]画面展示印度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北回归线,估算印度大致所处的纬度范围,再观察印度的地理位置。
(从地图入手是地理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
师:从印度所处的纬度位置来看,应该是什么温度带?
生:热带和北温带。
师补充说明:印度处在印度半岛上,其三面环海,深受印度洋湿润气流影响,气候类型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幻灯3]展示泰国的首都曼谷和孟买各自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
师:同为热带季风气候,曼谷与孟买的气候特征相同吗?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东南亚与印度在降水程度上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提取分析信息及概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加强地理学科内前后知识与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
师说明:这种差别是由于印度与泰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区别所造成的,泰国虽也是临海国,但受到来自于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不如印度,所以印度的旱季比泰国还要干旱,甚至1--4月几乎不下雨,而雨季降水比泰国还要丰富。虽然是同种气候,气候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
[视频1]播放2020年7月27日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发生水灾和2019年6月印度出现十几年不遇的旱灾的视频。
师:为什么印度的水旱灾害极其频繁?
(通过学生热烈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师总结: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所造成的。
[幻灯4]画面展示学生活动的表格
A 来得早 B 来得晚 C 退得早 D 退得晚 E 风力不足 F 风力强盛
图片
(运用书本知识,创设相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视频2]位于印度东北部的小山村乞拉朋齐的录像。
(乞拉朋齐是上册学习世界的气候的时候大家已经了解的内容,在此再提出来,使同学们结合实地对已学知识深入探索,达到温故知新,印象深刻的目的。)
师:乞拉朋齐有“世界雨极”之称,形成降水量如此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从书本知识过渡到实际生活,使学生养成地理思维的习惯,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1.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研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把握角色,合理补充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伙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记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教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且要博闻强记,以便在教学中随时根据实际补充有关内容。如在本节教学设计中,以一段案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培养了学生剖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深入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过程,先从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入手,再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西南风来退的迟早和风力的强弱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因果关系,以达到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目的。这种层层深入剖析的办法非常适用于思维和能力还不太完备的初中生,对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