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2-9-23 06:57:31
|
只看该作者
04
第四节郭俊清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我的植物朋友》。首先我用两个词语来形容郭老师,“沉稳”、“智慧”。说她“沉稳”,是因为这节课没有试讲过一次,郭老师也能如此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说她“智慧”,是因为她能把课堂上发生的任何“事故”,(这里的事故是指:学生习作中的任何一处错误,以及学生表达评价语言的不妥)都会处理的恰到好处。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教坛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老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的语文素养。
接着,我再用三个带有“实”字的词语来形容郭老师的这堂课,“朴实”、“真实”、“实用”。郭老师从扶到放地教会学生评改习作的方法,从展示的学生习作,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习作是首次完成的,没有经过任何的前期修改,而修改习作的方法,学生也在老师的讲评中学到了,自然而然地会修改习作了。这样的课,既接地气,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无论是听课的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会受益匪浅。
说到这儿,我也需要自我检讨一下,作为三年级的语文学科组长,这次郭老师的课我没有组织年级内教研,也没有组织她试讲,是我的失职。但是我私下和郭老师交流过,她说:这样的新型的赛课内容,面对的学生不同,学情不同,即使试讲了,也无法预料赛课时的突发事件,不试讲呈现给大家的才是最原始的课。的确,我们所看到的这堂课就是一堂原汁原味的课。
这次听课,也发现了这堂课的不足之处:第二环节可放手让一个学生作为“小先生”,将学生习作展示在展台上,学习老师的方法,运用修改符号,实时来评改习作,其余学生可反对可补充;亦或者让小作者自己用老师教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其余学生可反对可补充。试想,有了这一环节的个别学生的实际操作,全班学生在第三环节“生生互评”上就会水到渠成,也会得心应手得多了。
05
第五节是冯萍老师的《我的“自画像”》讲评课。冯萍老师本人就不用说了,乖巧、可人。上身着白衬衣,下身一步裙,让她显得格外的精神、干练。而她整节课也是用极其饱满的精神在授课,她在课堂上的精气神,让我深受感染,我为她点赞。
冯萍老师和郭俊清老师在开课后,回顾本次习作的写作要求这一环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回顾习作要求,也是为评改习作做准备。
从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两堂习作评改课,不难看出,三年级更注重字、词、句的修改,而四年级更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叙述的条理性以及构段结构上,这些在冯老师的课中都能体现出来。
我觉得值得商榷的地方,学生在评价ppt上展示的同学的习作时,只是在用语言评价修改,没有把动笔修改及时落到实处,整节课学生看似说的多,学的也多,但学生真正用的时候又会记得多少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感觉有点儿“纸上谈兵”了。
总之,在五节课中,老师们都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能说——会说——乐说,能评——会评——乐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