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2-8-27 12:44:58
|
只看该作者
共读《教师:挑战》的打卡笔记(二十一)
今天,继续共读《教师:挑战》。今日打卡内容为阅读本书P364—378,任选其一问题打卡分享:1、这句话“孩子们不努力学习也可能是因为气馁,即使自己做了,也不能做好,所以就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给了你什么启示?2、你是怎样理解孩子的报复心理的?3、读完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疑惑或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今天,阅读了《教师:挑战》的第九章《群体讨论》(P364—378页)。案例54是一个处于青春期孩子(初中学生)的群体讨论案例,参与者为4个女生,6个男生。在心理引导员的参与下,本次讨论在热身以后,由没时间课外活动开启,讨论了缩短上课时间、调整上课时间、向学校建议、减少作业量、为什么取得好成绩、为什么接受教育、学生为什么会喜欢任课教师、擅长学科的学习、自己学习的目的、报复心态的学习、如何完成作业的探讨、群体讨论的收获等一系列的主题。虽然没有围绕一个固定的主题展开,但是在小结部分能够再次提炼,提醒孩子,达到了讨论的目的。
1、对于这句话“孩子们不努力学习也可能是因为气馁,即使自己做了,也不能做好,所以就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自己认为这句话完全将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的原因概括出来。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学不会而气馁,导致自己完全放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因为学生的基础问题,经常有老师、家长采用从起始年级进行补习的举措,一部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有一部分则是完全无效,这就是因为孩子完全放弃的抵触,不再学习,否则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如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回过头来学习一年级的内容,理解没什么问题,为什么就学不会呢!可见,转化学困生,必须注意孩子因学习所产生的气馁情绪,要想办法落实帮助学生恢复学习的自信心,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2、关于孩子的报复心理的理解。任何人,对于自认为的不公平都会有报复之心,关键在于自己的情绪上控制。成年人更多的是通过积极的情绪宣泄等手段,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而孩子就比较直接,认为什么就是什么,他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反抗,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是要他们去干什么的要求,可能结果却恰恰相反。所以,对于孩子的报复心理,不管家长,还是老师,必须予以关注,这样才能采取更加合适的方式教育和引导。
3、读完第九章,关于群体讨论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疑问:群体讨论所围绕的主题需要不需要固定下来,参加讨论的人员如何确定,在讨论过程中的把控及引导需要怎样落实等等。结合这些疑问,可能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实践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