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支玉恒《学弈》一文课堂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就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一文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如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8: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