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包括试卷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期中考试又在匆忙中结束了,本次考试平均分87.63,A等7人,B等9人,C等12人,D等12人,E等6人,均量值2.61。现在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试卷,原因很多。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学习落后生太多。下面是本次考试情况分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一) 各题得分情况

题次

得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查字典

三、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五、按要求写句子

六、整理语段



96.19%

92.6%

99.28%

98.26%

90.83%

96.96%

   

题次

得分

七、按课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九、写作









83%

82.6%

86.74%







(二)各大题分析
    1.第一题:读拼音,写词语。错误最多的是“哀思”的哀,学生写成“衰” “抽噎”的噎等,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粗心、学生的学习习惯差造成的,共有10位学生错误。这个比例算大的。
2.查字典主要错在据词定义。江山如故的“故”和交通事故的“故”选错比较多。
3.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全班错两人,一人把专心致志的“致志”倒过来写,一人源于潦草而扣分。
4.句子
试题包括照样子选词语填句子、选关联词填句子、判断句子的修辞方法。从卷面看第一项得分较高,第2题关联词和第3题略有失误。
5.按要求写句子。这题主要错误有:写自问自答的句子,有些学生写得答非随问,也有的同学句子太长反而出现错误。把句子写具体中什么样的校园处错误,写比喻句存在比喻不恰当。
6.整理语段。这个段落应该说很简单,只要按年龄的顺序排一排,但是有一个学生全错,这题总共扣掉58.5分,可以知道学生的作业习惯很差,没有仔细地去读,去想。
7.阅读
阅读部分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部分主要错在写“之”在句子中的意思,“惟奕秋之为听”错得最多,因为书上没有这个注释,说明学生学习很机械。课外阅读得分较差。“抱歉”和“欣慰”的近义词学生错误率很高,阅读运用有部分学生没读懂、读透原文,因而问题的解答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8.作文
从学生作文来看,有二十多位扣5分以上,有些由于没把事情写具体,有些由于事例不新颖,还有些同学字迹不端正,导致了作文失分严重,也有些同学写的不生动,加之阅卷老师评分标准高,导致作文扣分严重。
综上分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理解能力、课外阅读、写作技能掌握较差。
      二、反思与努力方向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句子训练
本次考试中,从卷面情况看基础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这和平时的稳扎稳打是分不开的。对此不能有所松懈,而是必须继续重视识字和句子方面的训练,要鼓励学生多背精彩的语段。对于能力方面的训练下学期还要加强。
   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这是常识,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精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略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更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
   3.习作教学要提醒学生审清题目。在文从字顺上即“通顺”上下功夫,面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少于400字的文从字顺的作文”,“通顺”,即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没有明显的毛病。重点还是写好记实文,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4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二是课外学生能主动读书、主动积累,完成作业和扩展学习。
5.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班有几个学生作业经常拖欠、回家作业时常不做,课外没做好预、复习工作,学习被动,这是造成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因此,下阶段必须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要强调学生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2: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