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共同培育您的孩子: 关于"学习"的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08:4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百度词条中这样定义学习: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广义的学习指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每个成人都经验过某种形式的学习,我们经验过的那些学习在多大程度上暗合了百度词条的学习定义?

    今天,我们要怎样重新认识孩子的学习?

    一、如何考量孩子的学习

   1、根本标准是什么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意见》提及的核心素养体系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应该成为考量孩子学习的根本标准。

    2、国际考量工具——PISA类测试

    目前,普遍较为认同的PISA类测试是一种国际学生评估工具,代表国际性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可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评估主要分为3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2012年引入了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测试。PISA测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试题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受测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因此能深入检视学生的基础素养。PISA测试的重点是看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考察并不限于书本。

    二、趋于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百度词条定义表明,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那么,在趋于现代化的今天,学习方式有哪些特征呢?

    1、多样化

    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丰富,丰富决定了学习的多样化特征。在社会资源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学习,关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2、个性化

    现代化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人文、人本是时代主题。学习方式也必然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律,针对和适应个人发展偏好、特征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必然更能赢得学习者的认同。

    3、信息化

    就像仓央嘉措的诗写的那样,信息化之于我们每个人,"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学习方式无法绕过信息化,学习方式只能拥抱信息化。

    4、主动的

    多样化成为可能后,主动必然成为学习的主要特征。在某品牌专卖店,我们只能被动选择同一品牌的商品。进入大卖场,选什么,我们自己说了算。口袋里揣着足够的钱的话,我们需要什么,就买什么,甚至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学什么,怎么学都呈现出更主动的姿态。

    5、泛在的

    口耳相传时代,我们要聆听某个人的讲座,只能面对面;电子音像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坐在音像播放设备前随时学习;当音频设备可以随身携带时,我们则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今天,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6、智慧的

    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主动、越来越信息化、越来越无处不在之后,更加有效率,更能体现人类智慧的学习方式必然应约而至。

    三、学习的真谛是什么

    现代化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从容,当学习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得赖以生存的职业,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再是秀给别人看,不再是为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的真谛是什么?

    一个孩子手持一个魔方,对照着网络视频中的魔方教程,一个下午一动不动,最终掌握了几分钟之内让任意魔方同色还原的技巧。这个过程是不是学习?这一学习的真谛是什么?

    或许,这一生活中的例子不能代表全部的学习。但我们会越来越清楚的发现:学习,不过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这便是学习的真谛的话。任何本质上背离这一真谛的学习都不是生态、健全的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8: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