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来,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比率逐年提升,尤其是2020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培训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家庭教育支出达到近几年峰值,2020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32.44%。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样的投入占比是不科学的,大量的时间、金钱都在为无所不在的焦虑买单,短视化的投入换来的好成绩是以牺牲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为代价。一纸“双减”政策成了多少培训班的“噩梦”,又成了多少不堪重负的家长们的“福音”。多数家庭都在为解放的高额费用、大把精力、大块时间而欢呼。但是欢呼之后又忍不住发问:从今以后孩子就可以真的完全放手了吗?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宏观来看“双减”政策在“减”之后“加”的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下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和多渠道的路径。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人才全方位、多渠道的发展。曾经我们自认为啃最硬的骨头,提最难的成绩,已经是给自己和孩子选择的最难命题。试问给孩子选的是“最难”的,给自己选的是吗?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并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个体,并且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才思和耐心,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未知的路。
那这条路该怎么走?
放平心态,功成不必在一时。
首先家长应该考虑提升自己能力而非孩子,问自己是否拥有抵御风险和面对未知的勇气,是否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否能坦然的把孩子的学习看做自我成就。一个人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内在的自我提升,这样的学习才是快乐有成就感的,并且可以延续一生。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一旦失去与他人的链接,就会迫切扔掉“包袱”,从而厌恶“包袱”,那么这样反而阻隔了孩子与学习之间的距离。所以首先家长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心脏,引导孩子而非控制孩子,接受孩子的一时的磕绊和不完美,以一生为坐标,以自我成就为标准,再论成败。
学做家长,科学中扩大视域。
家长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并没有一门叫“家长”的课来教他们怎么做?所以培训班应运而生,给家长服下一剂又一剂的“高效药”,但孩子的问题却依旧存在。“双减”在减负的同时也让家长不得不去研究该如何教育孩子。那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沟通交流、理化文史……都需要涉猎并能够恰切地传递给孩子,这样习得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深深的烙印在孩子心中,让记忆更加恒久,让知识更具光芒。
3.无用之用,教育投入于无形。
书上的知识对孩子来说都是前人总结的间接经验,当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时,这些知识有多少是孩子真正参与并获得的直接经验呢。所以不要阻止孩子自由自在的的玩耍,不要干涉孩子漫无目的的探索,不要扼杀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多带孩子去体验新鲜的事物,让孩子真正从内心对世界产生兴趣。让孩子的表达、质疑和收获都是从内心喷薄而出的,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双减”减掉的是负担,而不是责任。但我们都应该欣喜于教育正在往“公平”和“个性”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也终将惠及我们及我们身后的世世代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