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学校都把教师转写教学反思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项负担,成了教师的一个“苦差事”。
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学校看重的是教学反思的数量,而忽视了教学反思的质量。他们只是查看了教学反思的篇数和字数。诸如规定每一课时后都要有教学反思,每一单元后要有单元反思,各种考试后要有考后反思,并且规定每篇反思不少于多少字等等。甚至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师每学期要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至少一篇不少于多少字的教学反思,学校还定期对教学反思进行检查,画出三六九等并赋予不同的分值,最后还要与教师的各种利益挂钩。。。。。。
由于只看重教学反思的数量和形式,而不管其内容,一些教师就从网上下载,或同事之间相互“借鉴”,甚至有的教师每节课后的反思知识新课程理论中的几个关键词,比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等。这种硬性的、机械性的规定给教师们带来的只能是负担,甚至是反感。另外,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或为了获得相应的分数,还通过各种关系或花钱在相关报刊上发表教学反思之类的文章。
教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强加给教师的一种硬性的规定,更不应该是一种形式。当然,让教师从不自觉走向自觉需要一个过程,这除了教师自己的觉醒外,还需要一定的引领。当教师意识到教学反思之于自己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时,教学反思就会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教学上的“常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