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随笔 理解作者视角,上好《荷花》一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19:2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荷花》一文语言优美,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同时在虚幻和现实之间切换自如,,曾被多版教材选中,这次部编统编教材又把它放在了三年级下册,可见有多么受编者的喜爱。可是很多老师在教这一课时,会觉得不但连学生甚至是老师自己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哪呢?

如果要回答这一问题,还要从作者写《荷花》的目的讲起。

《荷花》一文,是著名作家兼教教材编者叶圣陶先生,为了编写适合儿童学习的语文教材而选择儿童视角专门创作的一个实验性文本,为了儿童,从儿童出发,回归儿童,这是这一文的精神所在。

文章从“我”闻到花香就跑去看荷花写起,开头平淡无奇但很自然你,很符合儿童的心理。接着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详细写了荷之美,赞扬了荷花的生机勃勃和旺盛的生命力。

到了第二段,他不再写真实的荷花,转而写想象中的心中的荷花,将自己融入满池的荷花里,化身为其中的一朵,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的形象。作者对荷花喜爱之情也到了第二层次的描述中。也就是说,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成功地完成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角色转换,整篇文章所隐含的叙述角色不是成人,而是儿童。一个孩子幻想自己像仙子一般翩翩起舞,而并不让人惊讶。作者呢,其实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化成了一朵荷花。这是人与花之间的共情,感情明显的进了一层,人即是花,花即是人,达到了天人合一,花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文章在此结束呢,也是完整的,但整体童趣氛围是要打折扣的,这也会造成读这个理解上的偏差。为了将童趣进行到底,作者有意加入了这样一个结尾——“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读者从刚刚的花人合一的状态拉回到一个天真的孩子在看荷花的现实。刚刚还那么纯粹的与花共舞,现在是大梦初醒,“原来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这一切实际上是喜爱的升华,因为只有孩子才会轻易达到这种忘我的天真和纯粹,也只有孩子才会在自我与现实中活泼自如地转换,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也别有特色。

把握了陶先生编辑的意图和感情脉络,再来学习这篇文章,很多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就迎刃而解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0: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