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与《唐雎不辱使命》之对读
鄂汉川市实验中学 叶乃初
《曹刿论战》与《唐雎不辱使命》分别选自《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散文中的优秀篇章。笔者试着将这两篇做了一番比较,觉得两文同中有异,且同多于异。
一、从叙述方法说,两文讲述的就是两个小故事。其因果昭然,脉络清晰,“重心”各具,运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曹》:曹刿“毛遂自荐”,是因“齐师伐我”,“公将战”;长勺之战以“齐师败绩”而告终;全文以曹刿请见,入见,请从,指挥作战,述胜因为线索;重心落在一个“论”上,即论述战前政治准备,论述取胜根源。整个战争过程写得简洁明了,此为叙述详略有别所致,亦使全文呈现出“凹透镜”式的结构特色。
《唐》:唐雎使秦,是由于秦王使出了“易地”的险恶阴谋;“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宣告了秦王阴谋的失败。全文以唐雎奉命使秦,于秦王展开斗争,迫使秦王屈服为脉络;重心着重于“斗”上,详述唐雎于秦王两次斗争的经过,因使《唐》文呈“凸透镜”式的结构特色,而且故事情节完整,起因(“易地”要求)、发展(揭穿“易地”阴谋)、高潮(效仿“士之怒”对“天子之怒”)、结局(秦王长跪而谢),读后使人一目了然。
二、在人物创造方面说,两文均可视作微型小说精品。曹刿、唐雎等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深刻印象。
曹刿在“公将战”前,深谋远虑,在大军压境“齐师伐我”的危机关头,不顾“乡人”的劝阻,更无需庄公的“三顾茅庐”,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主动参与到“长勺之战”的国家大事中去。这是曹刿自觉主动关心国家存亡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其指挥作战的沉着果断,善抓战机而一举取得“齐师败绩”的伟大胜利,则充分显示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一位善战的古代军事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唐雎“出场”不凡,身系安陵国存亡之千钧,面对骄横的秦王,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流血五步”的不畏强暴的精神,一举威慑秦王,迫使秦王“长跪而谢”。唐雎的举动,是英雄的举动,也是勇于牺牲的爱国行为。他没有辜负安陵君委以的重任,同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赢得了在军事上根本不可能取得而只有通过外交途径才有可能取得的胜利,可以说唐雎不愧为我国古代有名的外交家。
曹唐二人形象鲜明,盖得力于以下两点。
其一,运用反衬,以宾衬主
“肉食者”鲁庄公,对齐迎战不以“取信于民”、而妄图以对近臣的小恩小惠和对神灵及祖先的虔诚为凭,极为荒唐可笑;对齐作战,急躁盲目地“将战”“将鼓”“将驰”;“齐师败绩”却还“问其故”,可谓“鄙”陋之至。以此来突出鲁庄公的“鄙“而反衬了曹刿的军事才能。
秦王自恃武力强大,设下“易地”的骗局,掩盖其妄想不动一兵一卒而轻并安陵的阴谋,足见秦王的狡诈。可是在于唐雎的对垒中,只落得“长跪而谢之”的结局,秦王前“傲”后“萎”,无疑衬托了唐雎的有胆有识,智勇双全,超群出众的外交斗争才干,在维护安陵国的斗争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其二,运用对话,活现人物
曹刿对于庄公的“何以战”回答的回答,体现了曹刿的军事战略思想。曹刿在作战过程中的“未可”“可矣”的恰当指挥,突出了他把握战机的准确判断力和指挥时的果断沉着。战后回答“公问其故”,是曹刿军事战术思想的集中“曝光”,不能不令人叹服其军事理论的独到精辟。
唐雎第一次“对曰”,直戳秦王的“霸气”,揭穿了骗局,使得秦王恼羞成怒,突显了唐雎非同寻常的胆量和勇气。第二次“对曰”,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唐、秦二人的斗争场面,唐雎在秦王面前的镇定自若,慷慨陈词,敢说敢为的英雄形象立体的突现了出来。“寡人谕矣”一句,话鼎千钧,深刻地说明了唐雎在安陵所处的重要位置和在保卫安陵国的完整中所起的顶天立地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