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1 09:57:00
|
只看该作者
四、积累成语,丰富底蕴
文言文中有不少成语,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积累这些成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秋水》),“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论语》),“三顾茅庐”(《出师表》),“握发吐哺”(《周公诫子》)。在教这些成语时,我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造句。
如:望洋兴叹──人家成绩考得那么好,我实在是望洋兴叹啊!
见贤思齐──我们要见贤思齐,才能不断进步。
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概括出成语并指出原句。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成语:声名狼藉(“贪浊狼藉”)
哑口无言(“敦默然”)
黄帝将见大隗(wěi)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成语:害群之马(“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我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成语:别无长物(身无长物)(“恭作人无长物”)
这样引导学生筛选提炼成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五、概括形象,塑造人格
文言文中,有不少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品质。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有远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四知》中的杨震,清正廉洁。《私心》中的第五伦,奉公尽职。他们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形象对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形成高尚的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分析概括秦穆公人物形象。
秦穆公亡马,岐下野人①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野人:农民。
问题:秦穆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秦穆公是一个胸襟宽阔,关心百姓疾苦的人。从“君子不以畜害人”“乃饮之酒” 可以看出来。
这样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塑造了学生高尚的人格。
六、发掘内涵,感悟意蕴
不少文言文,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值得回味。如:《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出师表》中表现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恩图报之情;《呆若木鸡》中阐明加强修养,自强不息的道理。我在教这些文言文时,要求学生把握其主旨,领悟其思想意义及所包含的道理。如让学生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并回答问题。
府吏暇寻、李延共止,俱头艰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问题 :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1.写华佗对症下药,用不同的方法为两个同是头痛发热的人治好病的故事。
2.说明处事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发掘内涵,感言悟意,从而学到了处事的方法。
七、多向思维,畅谈感受
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畅谈感受。如教《愚公移山》一文,让学生审视愚公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有信心有远见;有的认为愚公行为不符合现代观念:移山费时、费力、费神,并且破坏生态环境,移山不如搬家。又如让学生阅读《许金不酬》一文。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①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②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③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袖而观之,遂没。
(选自:《中国寓言精选》)
[注释]
①苴chá:浮草;枯草。
②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揣度的语气。
③盍:何不。
要求:谈谈从富商或渔人身上得到的启示或教训。
学生甲:人应讲信用,应慷慨大方。
学生乙:人应珍爱生命,视金如土。
学生丙:人应善良,不能见死不救。
学生丁:人应胸怀宽广,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
……
这种“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的见解,体现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八、品文嚼字,领悟写法
文言文承载我国优秀文明,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其中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写法。如比喻、互文、顶真的修辞手法,烘托手法,对比的写法,侧面描写等。品味领悟这些写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让学生阅读下面文言短文,说出其中所用的写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明确:对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比喻(以“玉石”喻“人性”) 反问(“可不念哉”)
这样引导学生品美文,悟写法,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当然,“文无定法”。文言文内容是复杂的,对于不同的文章,教法也应有所不同。我这里仅就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阐述自己的几点浅见。我认为,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学会“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语),文言文阅读教学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天地。
注释:[﹡]出自曾祥芹先生著的《汉文阅读学·导论》第61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