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辅助】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6 01: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诞生了一批新兴民族国家。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我国政府在与印度政府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了我国外交政策提倡和平、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特点,很快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教学难点: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在政治上实行孤立,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在军事上实行包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还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对促进万隆会议取得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材料研读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解读】为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其表述经过多次斟酌,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热烈欢迎。在这期间,两国总理讨论了许多与中国和印度共同有关的事项,并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经过后来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在国际社会中被普遍接受。材料对应教材所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内容,阐释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人类和平事业的意义。

  【参考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问题解答

  课后活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解读】万隆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与会的29个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它们中间有许多是刚刚取得独立的,要求在国际上享有平等的地位,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反映出了战后亚非地区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决定了万隆会议发展的主流。周恩来正是紧紧把握住了这个主流,支持所有亚非国家的正义要求,但并不以要求他们支持中国作为条件。大家求同存异,增进亚非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友好合作,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拥护世界和平,从而推动会议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材料对应教材所讲“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的内容,展现了周恩来为中国外交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参考答案】亚非国家虽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但各国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歧,再加上帝国主义不愿看到万隆会议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破坏活动,使会议初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周恩来用“求同存异”的方针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他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用谋求团结的诚意来化解矛盾,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不仅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偏见,也促进了会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09: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