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体会颇深,希望我们在教育上也能如此。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即“非暴力沟通”,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告诉我们:使用暴力语言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的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语言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尽管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因此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语言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使我们内心的创伤疗愈,同时时我们人际关系中的创伤疗愈。
是什么蒙蔽了爱?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和邪恶的。
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因此我们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他提倡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第二要素: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然而,体会和表达并不容易。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并且示弱也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三要素:需要。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把需要看着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具体的行为。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辩别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提出具体的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明确谈话的目的。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使人们相信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比如说:
请求式:帮我打开窗户好吗?
命令式:他应该把房间整理干净吧。
全身心的倾听,给予反馈。全身心地倾听他人,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了解他人,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给予反馈。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给予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在交流中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非暴力沟通的应用―爱自己。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我们成长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的影响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培养自己在各种环境中都专注于生命的需要,以及价值观也许太吃迟了,然而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
让生命之花绽放;自我宽恕;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羞愧或义务;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如何表达愤怒呢?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希望他人因为内疚发生改变,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才会就转变为服务需要的情感。
表达愤怒时,你可以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体会自己的需要;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同样如此,要关心爱护我们学生,从内心出发,和她们聊聊天,耐心的教育,多多沟通交流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优秀在这里生长,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