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2月28日升旗仪式演讲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0 01:0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升旗仪式的主题是“审问 慎思 明辨”。这几个词源自我国传统典籍《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也是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思想内涵的变迁。

  按《中庸》原意,“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 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 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 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 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的阐释,他所指 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 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 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孙中山认为,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纵观《中庸》有关“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思想内涵的演变,我们发现,思想是对时代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问题,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勤学、审问、明辨、笃行的要求和期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具有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并做到与时俱进,用实际行动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用优秀文化塑造自我、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审问 慎思 明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名言之所以这样备受重视,原因之一是它明确地指出了从“学习”到“实践”这个过程要经历的几个重要步骤。

  那在今天,这三个词具有怎样的含义,对于我们同学而言,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当代物理学家丁肇中的经历便能很好的阐释“审问”、“慎思”、“明辨”的含义。

  中学时代的丁肇中酷爱中华文史,读起书来专心致志,心无旁鹜,对课业更是一丝不苟,必求甚解。每遇疑难问题,绝不放过,直至找到正确答案,才肯罢休。而大学期间的丁肇中,仍在坚持着“勤学好问”。他所提出的问题都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往往要使这些名教授们多花不少时间,大动脑筋、反复思索才能回答。也正因此,丁肇中才会逐渐深入到学问的本质。

  可见,审问,是有针对性的提问请教。把提问作为请教的方式,首先要求我们在学习之前就要深入思考,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带着目标学,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审”理解为审视、找问题、找目标的过程。在审视的过程中,我们会一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越来越看清自己的目标。

  此外,丁肇中还做到了慎思。他在科学实验中不停总结经验,渐次形成了他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他认为,对于物理学的思考不应当只是单一的停留在实验或是理论层面,而是将实验与理论紧密结合、相互作用。

  他曾说过:“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往往是多数服从少数,极少数的人把绝大多数的人观念推翻了以后,才能向前走。”这便是“慎思”的结果,只有在谨慎地思考、积极地探索后,才可能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达到一个极致的平台。

  由此可见,丁肇中的“慎思”体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谨慎严谨的思考。

  古人也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也是告诫我们,干好一件事情,就得运用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老师教导我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教导我们,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具有慎思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具有慎思能力的中学生,一定拥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不会因一时的挫败对未来产生迷茫;一个具有慎思能力的中学生,对问题和现象的分析一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一个具有慎思能力的中学生,实践中一定也会灵活变通,活学活用,而不是纸上谈兵。

  丁肇中还善于辨别事物的好与坏,是与非,具有清晰的判断力。早在1964年,美国某大学的教授及相关专家用多年时间做了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电子有体积的结论——这与几年前理论物理学家费曼、施温格等人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所得出的电子没有体积的结论恰巧相反,因而一时激起轩然大波。对于此事,丁肇中产生了兴趣以及猜疑,于是他重新测量了电子的半径。该实验结果证实了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真理性——电子是没有体积的。

  对于前辈们的实验结果,丁肇中并没有选择默认、承认任何一种结论的真理性,而是反反复复的实验探索,以亲身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可谓“明辨”。

  “审问”“慎思”是“明辨”的地基,只有不存困惑,思考周全且严谨,才能够形成清晰的判断力与辨析力。

  同学们,审问,慎思,明辨,是从学习通往实践的三部曲。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吧,当你在做作业的时候,你是否独立周全地进行了思考;在对答案的时候是否能清晰地判断,不盲目否定自己的答案,进行一个批判性的过程;在最后是否又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找出自己的漏洞所在?相信同学们心中都已有了答案,当你做到这“审问 慎思 明辨”的时候,一份作业的价值远远大于了它的本身,不光促进学业的发展,对你未来的人生也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它也在培养着你的做事思维与做人理念,让你能够改变自我的同时,也拥有了改变外界的方法与力量。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习丁肇中追根溯源的求知精神、缜密严谨的思考方式以及明辨真理的求学态度,并用行动去诠释“审问”、“慎思”与“明辨”的意义与价值。如此,我们就能实现我们自己的梦想,不负社会的期望,成为国家的栋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